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同行不忘初心 共进书写精彩
中国新闻报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7日 09:11
中国新闻报
2022年07月07日 09:11

  本报记者 白祖偕 刘曼/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老百姓大药房:

  聚焦全民健康做惠民利民事

  成立21年来,老百姓大药房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为使命,深耕行业、健康向善,把爱心融入健康服务。在统战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慈善等国家战略行动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021年12月17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老百姓大药房获先进集体表彰。

  老百姓大药房在行业内第一个开通24小时夜间售药门店,解决顾客深夜急需用药的困难。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广大慢病患者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化健康管理服务,为慢病患者累计建档800多万人次、累计服务自测近3000万人次、线上线下患教9000余场次。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老百姓大药房在扶贫助学、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累计捐赠8000余万元人民币,并成立公益组织“老百姓爱心汇”,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自发投入人力、物力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的药品零售企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在湖南省委统战部和湖南省工商联的指导下,老百姓大药房联合省内数十家知名医药企业,向社会发出“保障供应、绝不涨价”的承诺。2022年初,西安等地暴发疫情,老百姓大药房再次联合诸多爱心药企,筹集2300万元防疫物资驰援抗疫一线。

  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医药零售企业大有可为。老百姓大药房通过实施“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吸纳农民在家门口上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加盟门店2000多家,为社会解决乡镇县域就业岗位6000余个。全集团为社会提供300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安置下岗职工5000余名。

  老百姓大药房在陕西、怀化等地开发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并联合上游供货企业,与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拉动各地中药材种植业销售1亿多元,带动农村种植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增收;与对口扶贫点宁乡青山桥镇竹峰村就黄精药材种植、开发、销售等建立产业合作;携手云南药企,建立无量药谷万亩生态茶基地、苦荞基地,上万饼无量药谷生态茶走出大山。

  冯江华:坚持自主创新

  助中国高铁跑出“加速度”

  33年前,从浙江大学电机系硕士毕业的冯江华,放弃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来到湖南株洲,进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一头扎进轨道交通领域,逐渐成长为该公司管理及技术骨干,长期担任总工程师一职。

  牵引传动系统被称为电力机车的“心脏”和“大脑”。冯江华从零起步,带领团队率先攻克第一代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确立自主异步牵引控制技术模式,成果达到国外同期先进水平,产品装备于中国第一代高速列车“中华之星”。

  由他担纲主持“复兴号”高速牵引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系列重大成果突破,构建和形成了中国高铁关键技术的创新生态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造产值超过200亿元。

  冯江华瞄准永磁传动这一前沿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该领域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攻克多项业界前沿难题。在2019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他主持完成的“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这一成果被视为开启了中国3.0版高铁时代,已装备时速350千米和时速400千米(世界最高时速)的永磁高速列车,并应用于地铁列车、电动汽车、船舶电驱等领域。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中车株洲所目前有党外知识分子超过3800人,占公司科技人才总数的60%。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中车株洲所党委支持成立了以无党派代表人士冯江华命名的统战工作平台——冯江华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以来,冯江华带领团队依托先进轨道交通专项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轨道交通高效变流装置等项目实施,研发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前沿技术。

  2021年12月17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冯江华获先进个人表彰。

  王填: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际行动彰显民企担当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17年,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推动下,该集团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投资3000万元建成十八洞山泉水厂,并探索出“50+1”的村企合作模式,即企业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分红(保底)50万元,销售每瓶水捐献1分钱建立十八洞村帮扶基金。

  截至2021年底,十八洞村获得260余万元的分红,为村里6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

  在落实“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步步高集团因地制宜量身定制“产业振兴”项目,先后投入超1亿元建设了十八洞山泉水厂、邵阳县塘代村红薯粉厂、花垣县岩锣村苗家贡米厂和张家界巧克力柑橘片加工厂,四个产业扶贫项目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1500余人。

  通过产业振兴项目把资本、技术、人才、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注入农村,助力提升现代化水平,让当地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广大民企要‘上山下乡’,通过村企合作,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填说。

  2021年,王填带领集团继续深耕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点石计划”,进一步做强特色产品,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农产品资源禀赋,全力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做大做强品牌影响,实现区域产品价值提升和农民增收。

  步步高集团以400多家超市为后盾,让偏远山区农产品“种得下,运得出,卖得掉”。截至2022年4月,步步高集团共建立直采基地90个。

  目前,入驻步步高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农产品专区的企业达34家,展示品类达180多种,涉及本地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加工制品等40多个类别。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责无旁贷。”王填介绍,步步高集团已和全省24个行政村达成深度合作,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帮助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

  刘习明:医者仁心

  近40载坚守缔造生命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没有不孕不育学科,更找不到一家可以治疗不孕症的专科医院。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刘习明在行医过程中,耳闻目睹了不少夫妇因为不能生育小孩而闹得家庭破裂的事情。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从1983年开始,他专注不孕症的研究和治疗,并于1995年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治疗不孕症的专科医院。

  刘习明在采取传统中医中药治疗的同时,引进宫腔镜下可视插管、COOK导丝介入、宫/腹腔镜联合术,结合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西合璧,男女同治,这种治疗模式受到广大患者肯定,长沙生殖医学医院因此在不孕症治疗领域独树一帜。

  27年来,医院已为近4万个不孕症家庭实现生儿育女梦,并一直保持着零投诉、零事故的记录。刘习明还为特殊困难家庭的患者设立了一项减免医药费的制度。医院近5年为弱势患者减免治疗费用达1000余万元。

  刘习明也不忘用爱心回馈社会。他在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南华大学设立“刘习明奖学金”;参加湖南省委统战部“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连续10年捐款180万元举办11个职业技术培训班,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为武陵山区等省内90个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捐款。

  他带领医院学雷锋志愿服务医疗队深入贫困、偏远地区开展义诊活动70余次。“全国最美志愿者刘习明免费体检车”公益项目,深入湖南偏远山区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妇女防癌筛查等服务。

  为弘扬湖湘文化、传承湘女精神,刘习明携手国内著名设计、雕塑、辞赋大师,投入5100万元将26亩商住用地建设成为供市民游览休闲的公益性文化广场——湘女广场。

  刘习明每天6点半起床,奔忙在行医路上、调研路上、公益路上。“恪尽职守、诚实守信,尽心尽力服务群众,这是我一辈子不变的追求。”

  邓述东:从“一亩田脱贫”

  到“深耕一亩田”

  办公室、农户家、试验田“三点一线”,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科协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湘潭市委委员邓述东的生活常态。一双雨靴、一顶草帽成了他的标配,几十年如一日走在田间地头,致力于农技推广、助农增收。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邓述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克服无团队、无资金、无设施等多重困难,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对比1000多个试验数据,2017年在全国首创“一亩田脱贫”模式。

  何为“一亩田脱贫”?他介绍,就是采取包技术、包服务、包回收、包销售、包利润的“五包”机制,带领贫困户种植优质特色水稻,秋收后利用稻草做营养料,露天培育食用菌赤松茸。每户贫困户只要种植一亩田的“水稻+松茸”,纯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可使一户2至3人的贫困家庭稳定脱贫。

  “采取这种办法培育一亩田的赤松茸,可以消化约20亩稻草,既解决了露天焚烧稻草的环保问题,又能提高耕地肥力,一举多得。”他说,该模式在湘潭市23个乡镇60多个村得到推广,亩产值1到2万元不等。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邓述东又开始打造“一亩田脱贫”模式升级版——“深耕一亩田”。2021年年初,邓述东团队与企业合作,在湘潭县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耕地1100余亩(包含部分鱼塘、荷塘),引进广东一家澳洲青虾繁育企业,采取“莲+虾”“稻+虾”、水塘“鱼+虾”等模式进行试验养殖,虾苗成活率接近100%,成长速度达到预期目标。

  在团队共同努力下,邓述东的农业科技产品孵化园已孵化出澳洲青虾综合种养、芦苇菇稻草种植、胶状鳞伞不同环境种植、竹荪的林下种植等多个新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新的抓手。

  “项目采用简易栽培方法,可有效节省60%的劳动成本,通过循环套种、交替种植的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一亩田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邓述东说,下一步将进行推广种植,“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