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市县动态>内容
湖南东安推动耕地建设管护提档升级
中新网湖南 唐小晴 唐中玉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0日 19:31
中新网湖南 唐小晴 唐中玉
2022年12月20日 19:31
东安县“耕地保护宣传进校园”活动获湖南省首届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东安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东安县“耕地保护宣传进校园”活动获湖南省首届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东安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中新网湖南新闻12月20日电 (唐小晴 唐中玉)日前,湖南永州市东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项目动员会在该县芦洪市镇召开,标志着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6万亩耕地的“升级版”高标准改造,使该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东安县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党政同责,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举措,坚持建管并重,齐头并进推动耕地建设管护提档升级,为维护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县今年在永州市乃至湖南省率先推行田长制,制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出台了《东安县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东安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十条措施》和《东安县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全面建立“县、乡、村、组、网格”五级田长制和“管、护、建、巡、种”五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将全县耕地划分为1119个网格,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定向到人”的保护机制。

  县财政安排2000余万元预算,对耕地保护进行奖补,并通过“占补平衡”、耕地挖潜,多管齐下新增耕地,耕地数量、水田规模两项指标均实现了“扭负转正”,同时将上图入库的恢复耕地纳入耕地地力补助范围,达到长期稳定耕种的效果。今年该县恢复耕地任务4260亩,仅前三季度就已经完成5623亩,完成率132%,排名永州市第一,耕地保有量超出底线目标5200.47亩。

东安县水岭乡金岭村实施的“旱改水”项目施工现场。 东安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东安县水岭乡金岭村实施的“旱改水”项目施工现场。 东安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今年4月,该县成功入选湖南省自然资源铁塔视频监测“先行县”,建设的63个铁塔监测站点,基本覆盖县域全境,通过铁塔视频监测系统对耕地恢复图斑实行全程监控,成为耕地保护等工作的“千里眼”。石期市镇石马村耕地恢复项目还代表湖南省向自然资源部做试点汇报。今年以来,该县通过自然资源智慧监测系统对破坏耕地行为实时识别和预警,先后下发交办函和相关通知20余份,涉及耕地613.5亩已全部恢复。

  该县在大力抓好耕地建设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耕种主体多元化,通过动员农户自主耕种、引进企业代耕代种和村集体托底耕种等方式,做到应种尽种、宜种尽种、防止抛荒,到目前,该县已培育农业合作社44家,现代农机合作社33家,示范社4家,农业生产方式的规模化经营已初具规模。

  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群众保护耕地的意识,引导全民参与耕地保护,该县创新开展的“耕地保护宣传进校园”活动,今年6月荣获湖南省首届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着力加大监管力度,今年该县全面开展耕地保护专项执法“春雷”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截至目前共查处违法占用耕地案件15起,移送公安机关7人,及时制止违法行为40多起。组织开展了一轮耕地保护机动巡察,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巡察内容,共交办320个问题,排查出抛荒耕地2600亩,全部复耕复种。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铁塔视频监测系统和‘湖南田长APP’,打造‘智慧田长’平台,使每一块耕地都有人管有人种,全力管好责任田,坚决护好米袋子,为维护粮食安全做出东安贡献。”该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唐德光表示。(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