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教文卫>内容
解“人才之渴” 这所中部地方高校如何优化人才生态?
中国新闻网 刘双双 唐小晴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7日 20:06
中国新闻网 刘双双 唐小晴
2022年11月07日 20:06
2021年12月10日,全国首台100千瓦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启用。 南华大学供图
2021年12月10日,全国首台100千瓦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启用。 南华大学供图

  中新网衡阳11月7日电  题:解“人才之渴”  这所中部地方高校如何优化人才生态?

  记者 刘双双 唐小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中国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才建设,纷纷加速引育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的步伐。

  这场“人才大战”中,东南沿海一些高校因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学科平台、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竞争优势,常会脱颖而出。但位于湖南衡阳市的南华大学却是一个特别的例外。

  近3年来,这所地处中部地级市衡阳的高校共引育96名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从2人增加到21人、学科拔尖人才从5人增长到31人、青年优秀人才42人,形成人才聚集“强磁场”。

韦悦周教授率领团队加盟南华大学,成立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 刘双双 摄
韦悦周教授率领团队加盟南华大学,成立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 刘双双 摄

  变革

  南华大学是由原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和核工业六所合并组建。因地处非省会城市,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以前别说吸引高层次人才,就是现有骨干力量也难以留住。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严重不足,成为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如何求变?

  2019年9月,大调研、大走访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的差距主要在人才,人才强校应成为第一战略。”

  一场人才变革开启。

  同年11月,南华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推到全新高度,同时修订和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博士引进实施办法、师资博士后专项支持计划等管理制度。

  诚意引才、用心留才,南华政策有“温度”: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划分为学科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创新人才、青年优秀人才5个层次,配套3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科研经费和系列优厚待遇,并建立高水平专门实验室,为人才提供最佳施展才华的舞台。

  中国大部分高校引才一般由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担任联络人,但南华大学人才诚聘书中所附联系人,却是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第一联络人,带头引才、荐才和举才。从这个细节看出学校执行人才强校战略的决心,也给引进的人才吃了‘定心丸’。”南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唐志晗说。

  引进人才,自然不够,还要留住人才。该校党委书记高山给出的“法宝”是:“三到”“三皮”“三千万”。即说到做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为引进广州的一名高层次人才,校领导带队先后去了8趟广州,历时半年多。”唐志晗举例说。

  引来的所有专家,南华大学都安排一名校领导对接。专家们的工作生活所有事项,直通校领导。“每次校长办公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人才引进。校长常常约一名高层次人才共进午餐,了解高层次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唐志晗说,学校还专门成立人才强校工程指挥部,挂图作战,两周一调度、一月一考核,以通报制度倒逼工作落实。

  记者在指挥部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南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育情况一览表,详细记录着每位人才的信息,包括专业、最高学历、原工作单位和入选的国家级、部省级人才工程项目或科研业绩等。

  “指挥部定期调度,统筹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办公用房、实验室建设、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事项落实落细落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南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章求才说,拼待遇,南华难以抢占制高点,但南华大学给人才的承诺,一定是说到做到,答应的条件全部兑现,“这也给了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和信心”。

  “(引进)过程给人一种高度尊重的感觉。在其他高校,我顶多与人事处处长联系。但在南华,我们可以直接跟书记、校长‘谈条件’。”去年引进的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毕磊说。

  “学校给青年人才很多机会,带我们走访企业,帮我们搭桥牵线,注重维持科研团队。我申请科研项目时,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和学校提。”南华大学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教授宁顺艳主要研究核化工和放射化学,这位33岁的优秀青年人才主持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使其科研顺利推进,学校给予其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

  去年入校的教授何卫民,现已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他说,自己来校不久,学校答应的所有待遇很快就全部兑现了。“20多天就把安家费打到卡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面签后,其他事情都有人在‘一条龙’负责。这种保姆式服务在我了解的高校里很少见。”

曹德良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刘双双 摄
曹德良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刘双双 摄

  凤来

  从事核燃料循环、放射化学等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原日本东北大学教授的韦悦周想寻找一个更利于专业施展的平台。一天,他接到已在南华大学工作、自己带教的博士生的电话:南华大学核化工专业很强,在国家核能领域有更大发展空间。

  彼时,韦悦周在广西某高校,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广西创新驱动发展重大专项、中广核集团合作项目等。几番交流后,韦悦周也非常看好南华大学的发展平台,博士生便把韦悦周的想法告知校领导。

  了解到这一信息,校领导和相关学院领导立即专程前往广西拜访韦悦周。“他们说,不只我一个人可以去(南华大学),还可以带团队来,科研启动的支持力度会很大。”双方接触后约两个月,韦悦周率领团队加盟南华大学,成立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聚焦“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核设施退役及环境治理”“医用同位素分离提取”三个方向开展基础和创新研究。

  让韦悦周吃惊的是,自己的医保、社保办理都有专人对接,人才补贴一次性到位。“人才政策、后勤政策也非常合理化、人性化。科研场地足够,科研经费很快到位。”韦悦周带记者参观他近900平方米的实验室。

  目前,韦悦周团队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一年多来申请获得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南华大学为作者第一单位发表了十几篇高水平论文,力图把核化工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内新兴产业中。

  高待遇、优服务、好平台,一批顶尖人才和270多名青年博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南华,形成人才“南华现象”,出现引进一人、带来一群的良好局面。“一位在西北工业大学工作的印度籍优秀青年博士在网上看到我的论文后给我写信,也看好南华大学的科研环境和平台资源,现在学校已经批准引进了。”韦悦周说。

  近3年来,南华大学共引育96名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从2人增加到21人、学科拔尖人才从5人增长到31人、青年优秀人才42人,学科紧缺人才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558人增长到833人。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亦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相较人才接近饱和的发达地区,南华大学地处的衡阳市被确定为“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引进大量人才施展拳脚。“衡阳房价不高,交通便利,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韦悦周打算把科研生涯的“最后一站”留在南华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育晟教育创始人兼首席规划专家苏志勇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逆向流动”。“较之前的‘非北上广深不去’的人才流动现象,高层次人才现在更愿意到发展平台与综合待遇良好的二三线城市和学科建设平台有潜力、具有成长性的省属高校工作。”

  苏志勇认为,南华大学的引才“逆袭”,离不开学校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挂帅,以及建有一套富有激励性的引才机制、各级管理者对引才举措的高执行力和学校对人才入校后提供系统性管理服务。

毕磊教授指导学生。 南华大学供图
毕磊教授指导学生。 南华大学供图

  平台

  去年8月,刚回国的原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医学院Simmons肿瘤研究所终身教授(Tenured)曹德良成为湖南各大医院看中的“千里马”。最终,他被南华大学“给足够空间”的科研氛围和“说到做到”的人才引进风格“折服”,以高层次人才身份于南华大学医学院组建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与肿瘤标记物研究团队。

  在长沙和衡阳,南华大学共有18家附属医院。庞大的医疗平台、充足的实验样本和资源,对产品走向临床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为利用这些资源,曹德良还携手学校成立“南华大学-莱拓福创新研究院”“南华大学-莱拓福产学研基地”,搭建产学研平台。今年2月,曹德良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新型肝癌诊断试剂正式获得国家批文。这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即将进行产业化及临床使用推广。

  不久前,南华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吴小军拿过来一份清单,上面全部是学校医学领域教师的发明专利。“团队把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专利梳理出来,再通过咱们的产学研基地开发产品,可以将原研‘无缝’转化,激活‘沉睡’的专利。这也是我们平台最重要的作用。”曹德良说。

  以高端平台建设为引领,南华大学加速打造人才发展的“大舞台”。学校将国家需求和自身学科优势结合起来,为各类人才“量体裁衣”,新建2.29万平米高水平科研实验室,不断放大创新平台集聚人才的“强磁场”。

  有了“梅兰芳”就有大舞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也极大推动了青年优秀人才成长,一大批青年博士融入南华大学各创新团队和平台,形成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良好态势。

  “高校实验室属稀缺平台资源,南华大学不仅一口答应给我100平方米的实验室,装修、添置设备等也由学校一手包办。”已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毕磊,沉迷在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方向研究中,期望能在南华大学提供的平台上取得更好的科研成绩,此外还打算邀请另两位师弟来学校任职。

  南华大学还把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与地方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紧密对接,与衡阳市共同推出了“UP”模式(University&Park)。“高校和园区合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科创团队。通过这一模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科创团队,既是科学家,又是创业家,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章求才说,校地双方联合开展博士引进行动,引进博士编制主要放在高校,博士通过技术顾问等方式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一人双岗。

何卫民教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 南华大学供图
何卫民教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 南华大学供图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中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成功面世、中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在南华大学成功研发、南华大学成为湖南首个获批“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基地的省属高校;酷哇机器人、蘑菇车联等小巨人企业领军人才相继落户南华,助推地方新兴产业发展。

  “引育的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项目申报、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果初显。”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说,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又修订相关文件精神,真正实现校内外人才的待遇同等,并出台相关制度,设立学术恢复期,引导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博士、教授返回教学科研岗位。

  “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南华卓越人才生态,加快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形成人才工作合力。”高山说,学校将采取更多的措施,激发各类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在南华大学逐步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