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信息>内容
中国制造企业以“地球村思维”深化全球化布局
中新网湖南 刘双双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 21:18
中新网湖南 刘双双
2025年04月02日 21:18

  中新网湖南新闻4月2日电(记者 刘双双)总部位于长沙的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海外布局又有新进展:当地时间3月31日,其德国工厂二期项目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瓦尔德劳伯斯海姆奠基。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超6万平方米,投资超5000万欧元,投产后可生产各类塔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深入推动与本土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成为中联重科在欧洲最重要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和仓储中心。

  从过去依赖零配件进口到跨国并购,从绿地建厂到如今以持续自主创新重塑国际化产业生态,中联重科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路径的转变。

  1992年,中联重科创始人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打破“金饭碗”选择创业,在长沙一间旧厂房中用榔头和扳手敲打出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

  经过30余年深耕,这家企业已成长为覆盖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建筑新材等领域的跨国巨头,产品出口至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入榜“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的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超1.7万件,主导、参与制修订570余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6项国际标准,研发出全球最大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等刷新产业纪录的产品。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联重科境外收入达233.8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51.41%,近三年境外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26%。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企业对“地球村思维”的持续实践。“依托数字化技术,我们突破了时间、空间和语言的障碍,构建了全球统一的跨国运营体系。”中联重科董事长、CEO詹纯新表示。

  中联重科的全球化战略以“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为内核。为破解文化隔阂与运营难题,企业独创“航空港+地面部队”模式:前者是覆盖研发、供应链的共性平台,后者则以本土化团队深耕市场。

  数字化成为中联重科串联全球资源的“隐形纽带”。中联重科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提出了“前后台的孪生组织+业务端对端的数字化管理”的方案。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中联重科构建起“统一IT架构”“统一管理流程”和“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海外每一位员工、每一个订单、每一台设备的透明化管理。

  在德国,中联重科2018年收购的百年企业威尔伯特(Wilbert)经过整合升级,成为撬动欧洲市场的支点。通过将中国泵车技术与欧洲重卡底盘结合,产品既满足欧盟法规要求,又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优平衡,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全球知名建筑承包商、土耳其Dekinsan集团总裁Fuat Tastan最初对采购中国制造十分犹豫。现在,集团采购的工程机械产品90%来自中联重科。“中国制造不仅有出色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服务更是及时到位。”他说。

  目前,中联重科海外员工超6300人,本土化比例近70%,在德国、意大利等8国建成11个生产基地;已在全球建设400个海外网点,拥有210个服务备件仓库,加快推进海外研发制造基地拓展升级。(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