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南新闻7月25日电(杨志慧 张政 陈倩)炎炎夏日,走进蛇形山镇新杉木村,一砖一瓦显乡韵,草木田溪皆风景。隐于村中的赤典湾屋场,以田园风光为画布,以红色文化着色彩,打造了一个标签鲜明的特色屋场。
红色文化指引屋场建设
“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地下党员,我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这份红色精神应该传承下去。”赤典湾屋场理事会理事长胡哲辉指着父亲胡丁煌的照片说道。
甘于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先辈一直延续到了如今的新杉木村人身上。听闻村里要建“美丽屋场”,村民们主动提出以8位地下党员的革命故事,打造独属于新杉木村的“红色文化”。
自己的屋场自己建。确定了屋场建设基调和思路后,胡哲辉主动带头出资10000元,村干部和理事会则挨家挨户发倡议书,发挥屋场党员、“五老”人员带头作用,带动村民共同出资出力。
彭分配是赤典湾屋场党小组组长,她的家正处于屋场建设区域。她主动将自家用来堆放杂物的空心房拆除,利用村里提供的2000块砖和沙石,自己出工出力,将空心房改造成了花园式菜园。
“美丽屋场”建设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筹资19万余元,用于屋场的建设;筹工200个,参与屋场的修建工作;发动志愿者120人,负责屋场的日常环境整治。“现在出门有公园散步,有篮球场可以运动,环境好,空气也好了。”村民胡仁朴乐呵地说,那是妥妥的幸福感。
赤典湾屋场通过做好屋场绿化、净化、亮化工程,规划建设小广场、小凉亭、健身区,遍布小菜园、小花园,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以及公共服务的优化,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得到提升,参与劲更足了。
共建共享共管美好家园
“颜值”大幅提升了,如何发动村民一起守住这份“美貌”,持续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为实现‘美丽屋场’建设的长治长效,有效解决‘昙花一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美丽屋场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美丽屋场事业坚持不懈、落地生根。”村党总支书记刘卫祥介绍道,好“村规”约束人,好“民约”鼓励人,通过屋场公约等建立了公共设施屋场为主管护机制,改变了长期以来基层重建轻管的现状。
屋场里大小事,村民说了算,屋场会上明确屋场公约: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垃圾分类),家禽、家畜圈养、菜园种植统一规范,损坏公告设施照价赔偿……制作评比公示栏,常态化开展卫生评比考核,确保庭院环境美、人文环境优、基层治理好。
屋场内所有党员作为党小组成员,共同缔造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理事机构,健全横向到边的村民自治体系,不断吸纳“五老”、乡贤为屋场顾问,让群众在协商中增进互信、达成共识,形成共商共管的良好屋场风气。
村民胡军埔在原屋场建设中,不愿将家门前地面进行硬化,在党员、邻居的多次协调、劝说下,不但出让了土地,还主动出资5000元,用于屋场建设中。“以前要搞点建设,扯皮事情多,现在党员出面,邻居出面,多讲得几次,事情都能解决。”说到屋场变化,村民胡圣明赞不绝口。
在“空心房”整治中,该村更是以花钱少、进度快,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在全区率先实现“空心房”整治清零。遵循民情,将沉寂多年的胡氏有圣公屋重新修葺,打造为赤典湾红色文化展馆及教育基地,红色之火重新燃起,也成为屋场内的“文化礼堂”和“道德讲堂”。
产业发展鼓起村民腰包
有着丰富的生态、红色资源,却一直找不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产业强,村民富。”屋场党小组、理事会深刻认识到,抓好建强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基。
为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说干就干,赤典湾屋场以党旗“红”+油茶“绿”双色赋能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流转闲置荒山1000余亩,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着力打造市级示范油茶种植基地,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现在在屋场里就能找点事做,平均200元/天,很满足。”村民胡志雄高兴地说道,50多岁的年纪,要是外出务工也不现实,现在在基地里帮忙干活,一年下来也能赚到三到四万元。
有了产业,也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屋场还计划将油茶林基地与本村杉木桥地下党支部“红色教育”基地联合起来,打造一条“红色文化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精品研学路线,让群众走上产业“致富路”,还能吃上红色“旅游饭”。
如今的赤典湾,在红色文化的指引下,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奋力奔向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