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茶峒古镇 梦里边城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0日 09:06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7月20日 09:06

  古镇茶峒,卓然不群,端庄可亲,熟悉又陌生,远古而静谧,动感而鲜活。

  原始祖先群居家园乐园,当代人向往人间天上。

  这里人类历史悠远,有过太多印记,从史前文明到如今几乎没有中断,犹如我国一部“地下通史”。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代、唐宋至明清时期遗址遗存,见证3.9万年前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

  往事遗尘如鸿爪春泥,美丽乡愁记忆念兹在兹。

  茶,苗语意指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顾名思义,“茶峒”即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

  茶峒一直沿袭至2005年6月省政府批准更名“边城”。

  之所以更名,或许因沈从文《边城》故事而闻名,或许因地处三省交界,一脚踏三省,或许远古祖先家园就是边城……

  《山海经》:“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洲城下”“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入下嶲西,合洞庭中”。

  文中“白水”,与沈从文笔下“白河”,属酉水流域,流径茶峒之河,如今称“清水江”“花垣河”。

  清水江,茶峒灵魂,发源贵州梵净山,经重庆秀山、花垣茶峒,至保靖入酉水。

边城茶峒 刘喜国 摄影
边城茶峒 刘喜国 摄影

  古镇地处河谷盆地之台地,依山傍水,青山峙立,东、北、南三面雄山峻岭环绕,西临清水江,龙盘虎踞之形胜。背靠太山,前朝风鸣山,九龙山、香炉山伴去左右,白塔耸立,青石筑城,城垣逶迤。逐水而立,因水而兴。清水江自西向东逶迤蜿蜒,奔腾而下,放慢脚步,舒展身躯,清波漾漾,格外舒爽。

  相传一善长堪舆江湖术士在茶峒踏勘三日,说此地聚“王气”,山好水好,栖居福地。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背景下,大量汉人迁徙西南,随着时间推移,茶峒人烟逐渐繁盛。

  茶峒即边城与生俱来。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苗族、土家族、汉族人口居多,民风淳朴浓郁。

  千万年流水将河卵石磨得圆润光滑,河岸人家就地取材,筑基垒屋,修堤建城。古街古巷,曲径通幽,青石清幽,沧桑古雅,吊脚楼飞檐翘角,古老店铺拥杂相连,隐隐窥见当年繁华。

  古渡码头,垂柳依依,归鸟啁啾,桨声灯影,拉舟悠悠,微波浣纱,渔舟晚歌。一道道春江花月、风流婉转、雅致清绝、如诗如画的胜景,动人心魄的视觉震撼,超乎想象。

  沈从文给边城特写:“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千年岁月,茶峒扮演过湘西水陆咽喉、军事重镇和商业古镇“角色”。

  曾有过物资集散和商业繁华,东中部入川(渝)进黔重驿道码头,川(渝)黔棉纱布匹、食盐、土特产、货运等入湘和湘西桐油、药材、朱砂等入川(渝)集散地。

  穿越时空,感知远道逆水而来水手悦耳雄壮的号子声,善良好客古镇人家招待上岸船家水手的酒香茶香。

边城茶峒拉拉渡 刘喜国 摄影
边城茶峒拉拉渡 刘喜国 摄影

  茶峒与洪安两镇,山水相连,隔江而望,咫尺之间。

  茶洪大桥承东接西,桥东为湖南茶峒,城楼题写“边城楼”,桥西为重庆洪安,牌楼题写“渝东南第一门”。

  站立桥上向南眺望,眼前横亘着贵州高原气势磅礴的万千大山,两岸树木葱茏,清水江从峡谷深处中奔腾而出,船只往来于水上,出没于峡谷逶迤之中。碧波荡漾,船筏游弋,轻快惬意,自在神往。

  桥头洪安境内建有“鸡鸣三省亭”,立有石碑,正面刻“一脚跨三省”,背面刻“三省闻鸡鸣”。

  洪安古建筑、古巷道,万年戏台、永诚布行和复兴银行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及纪念碑等遍及古镇。还有著名“三不管岛”,最初为无名小岛,解放前,这座岛既不属湖南,也不属贵州和四川(今属重庆)。流传这里乃民间纠纷化解之地,当地及周边民间矛盾冲突激烈时,双方便相约岛上械斗,三方官府概不过问。久而久之,“三不管”岛就远近闻名。“三不管岛”风雨桥上一副对联诠释了这段历史:“湘不管,黔不管,我馆;山也转,水也转,文传。”

边城茶峒
边城茶峒

  沿江边游步道而下,茶峒“拉拉渡”古码头就在眼前。千年古渡,又叫茶洪渡口。千百年来承运着湘黔渝边区过往行人客商及货物。

  渡船船头竿上挂着活动铁环,一条悬空水面上穿过铁环钢索缆绳被固定于两岸,过渡借助挂在钢缆上铁环,船上人用一特制木器攀缘钢缆移动,慢慢牵引船横渡。钢缆与拉船木头之间摩擦声音很特别,“吱呀”“吱呀”节奏感和船水声,美妙自然。

  走过拉拉渡就到河街,吊脚楼,鳞次栉比,高低错落,许多都是百年老房,房基墙高,石头垒砌而成,多为木质结构,楼门台基高,楼门开高,或许防洪涝,或许防匪防盗。沿河码头、吊脚楼下三五成群绘画写生大学生,专注投入,聚精会神,对过往行人视而不见。

  走进大街小巷,屡经岁月洗礼,沧桑而具年代感。被无数人踩得清幽发光青石板,用其特有肢体语言诉说着悠悠古韵,行走在其上发出清脆悦耳声音,充满节奏韵律。

  街道明清建筑、吊脚楼、砖木结构古建筑,高跷屋角匀称隔空相对,天然和美,古香古色。房屋就地取材以木材为主,包括门窗柜台从来不用油漆,年年涂刷金色桐油,有些老店铺木质大门墙壁已被桐油渗透至木质组织而呈深茶色、褐黑色,自然朴实。巷道民居大多亦商亦居,前店后房或下店上房,或售本地山货和百货,或作餐饮。小巷庭院阳台花卉芳香扑鼻,镂空雕花围栏,狭窄空间下古镇人家,构成一幅幅淳朴、真实写生实景。

  古街有多处卖竹篓杂货铺,大小巷道都能遇见背着背篓的男女老少,一道独特靓丽风景。湘西人习惯用背篓背物背孩子,小孩也喜欢把小竹篓当玩物,背着小背篓到处戏耍。有一个说法,湘西是“背篓”民族,背篓为孩子摇篮,许多湘西人孩提童年都有在背篓里渡过的记忆,尤其是农村孩子,父母出门上山劳作都用背篓带着,宋祖英一首唱响大江南北《小背篓》正是生动写照。

边城茶峒
边城茶峒

  沿途特色美食,米豆腐、血粑鸭、苗家酸鱼、腌萝卜、菜豆腐、苗家酸汤、焖田螺、油炸河蟹、口味虾、蒿草粑粑、油炸蜂蛹竹虫、麻辣知了等应有尽有,香味浓郁,色泽诱人,醇香酸辣,物有所值。

  沈从文先生:“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茶峒不及凤凰古城那般热闹喧嚣,这座边陲古镇显得悠闲静谧。从繁忙、热闹、快节奏都市来到这片依山傍水、钟灵琉秀的土地上享受这种安宁自足、清微淡远、岁月静好的生活,如释重负,返璞归真,愉悦喜乐。清水江清澈透明,鱼翔浅底,鹅卵石、小鱼虾、水草清晰可见。码头上下河洗衣洗菜苗家妇女边说话边忙活,棒槌在石头上槌衣声和浣纱搓洗声及河水声,犹如多重奏回荡在古镇港湾,悠长、浪漫、温馨入怀。

  春夏之夜,入住古街民宿,推开临江门窗,河风迎面而入,枕着涛涛河水声酣然而眠,惬意舒缓。

  道地土菜角角鱼炖豆腐,吃上一口绝对忘不掉。野生角角鱼原本产自清水江,因近年长江十年禁渔改为人工养殖。掌厨师傅处理好鱼后,将茶油倒入大铁锅里烧热,把角角鱼煎至两面金黄,然后浇上山泉水,煮沸加入本土细嫩豆腐,鱼汤变成奶白色,豆腐美味和角角鱼鲜味交乳融合,享誉湘黔渝边区的经典美味即可出锅。如果喜嗜麻辣口味,出锅前撒下辣椒和花椒,令不怕辣的人过足瘾。此菜具“一锅煮三省”韵味,蕴涵贵州人对食材鲜味追求、重庆人对麻的挚爱及湖南人对辣的执着,还能感知重庆人的热情、贵州人的淳朴、湘西人的豪爽。

  茶峒传统墟场赶集一直沿袭至今,赶集日为每逢农历五、十号,又叫赶“边边场”。

  无论男女老少,对上街赶集充满期待和激情,如同节日出门做客,仪式感强。大家不约而同精心收拾打扮一番,尤其是苗族妇女,穿金戴银,头、脖子、耳朵、胸前及手上银饰能戴尽戴,盛装出行,闪闪发亮,走到那都听见银饰碰撞声和笑语声。阿婆苗妹头戴高高罗帕,身穿苗绣服,佩戴银饰,明眸皓齿,眉清目秀,穿梭于集市人群,行进或立于河街码头,蓝天白云,悠悠船筏,一道道绝妙靓丽、吸人眼球的流动风景线。苗族汉子个个晒得黝黑,结实硬朗,浑身是劲,肩挑背负百来斤健步如飞,充满阳刚之气。

边城茶峒
边城茶峒

  赶集日那天,古街商铺早早开门迎客,上午八、九点钟,三省边界各族百姓三五成群,背得背驮得驮或挑得挑拉得拉,从四面八方涌向茶峒。把自家农副土特产及野山货时鲜带到集市,诸如,枞菌、板栗、蜂蜜、猕猴桃、三月苞、野生蜂蛹、河虾、时鲜蔬菜,还有家禽、鸡蛋鸭蛋等,琳琅满目。中午时分古城集市最热闹,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交头接耳,讨价还价。除了百货、土产外,有照相、理发、牙科、占卦,还有最古老染布房。

  最热闹地方莫过于熟食烧烤摊位,米豆腐店,米粉店。赶集人卖完土产,购好物,苗族汉子大多来到粉馆叫上一碗酸辣米粉,来几个浆粑粑,津津乐道,美滋滋的。如果碰上几个亲朋故旧,一下子挨肩搭背,随意走进一家餐馆,吆喝老板娘上几个家常菜,来几碗浓烈醇香的包谷烧或米酒,酒肉穿肠过后,这些汉子感情更融合,彼此投缘豪迈起来,话匣子打开,声音高了八度,好像周围都没人似的,一切悲喜忧愁暂时得以释怀。离开酒桌,在河街上走走停停,或大笑、或低语、或胡言俚曲。

  妇女时常到沿街小摊吃一碗“茶峒米豆腐”,老板娘用竹刀将嫩嫩米豆腐划成方方正正小块,装入碗里,浇上秘制辣酱,撒上葱花、香菜,拌入醋萝卜、酱油、香醋,色香味俱佳,吃上一碗,口齿生津,甘脆爽口。

  晌午后男男女女来到河边码头,树荫下歇凉、对苗歌、叙旧或摆起龙门阵。夕阳西下,大部分赶集的陆续打道回家,但青年男女赶集仪式才拉开序幕。

  边城茶峒,经典田园渔歌模式地。

  纯美山水、纯真民风、纯正人性,独具魅力,诱人醉人。

  醉美山,炫美水,拉拉船,远古洞,古风城,深深浅浅绿色色谱铺展渲染。蓝天白云、烟雨云雾、山水城船、过往人流作为色彩、形状、线条、空间等元素,光影作画,将大自然形成的山水雕琢出岁月质感和温馨情愫,灵动纯美,诗情画意。

边城茶峒
边城茶峒

  茶峒成就沈从文,沈从文也成就了茶峒。

  走进茶峒,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随军队去川东驻防在茶峒停留3日走街穿巷,了解民情、感知民风,茶峒的人和事留下深刻印象,难以释怀。此后一直对茶峒处女行铭记于心,感恩于怀。12年后他将茶峒、沅水、酉水、武水所见所闻及情感融入《边城》,成为满满异质文化与田园诗歌的脍炙人口美文。

  大师笔下描述得曲尽其妙:“小溪流下去,绕山且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边城》,充满梦乡梦想的田园桃源,感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令无数人倾心向往,追梦寻梦。不管曾经是否到过茶峒,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边城。

  拉拉渡令人怀旧,想起《边城》里翠翠、爷爷和大黄狗。拉拉渡乃翠翠、爷爷和大黄狗的安身立命之处,亦是翠翠和大佬二佬相识、相爱之地。雨幕下,垂柳随风飘曳,汤汤河面泛起薄雾,一条饱经沧桑的钢丝缆索,横穿伸向对岸洪安,渡船如同一头老黄牛,一天到晚不辞辛劳地来回摆渡,从东岸到西岸,又从西岸到东岸,沉默寡言的船把式重复着用特制木器攀缘钢缆移动,为渡船把航掌舵。

  沈从文湘西系列文学创作借助美好乡村生命形式,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观念。

  《边城》以茶峒风俗民情为蓝本,描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爷爷虽是拉拉渡船把式,一直用肢体语言拉索渡人,喻意普渡人生的行为艺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从早到晚,不知道渡了多少人、多少愁、多少悲、多少苦、多少离、多少恨、多少情、多少喜,多少欢、多少爱、多少合-…如今船上不见翠翠、大黄狗踪迹,或许古镇里有无数翠翠、爷爷、大黄狗。

  《边城》故事虽已翻篇,但故事中人间真情与爱,与人为善,至纯至真,历久弥坚,耐人寻味,满满真善美韵味。

  拉拉渡码头如今多了一些乌篷船和渡船,一只一只乌篷船首尾相连,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人气更旺,行人客商游客流量越来越多,仅靠一条拉拉渡远远不够。乌篷船兼具渡人游船,供游人观景嬉水。乌篷船船把式多数都是年轻人,不时高歌酉水号子,把湘西汉子的热情、激情、血性及喜乐通过号子传递渲染给游客,平静河面鲜活灵动起来。

  沈从文、黄永玉叔侄俩与茶峒结下不解之缘。

  除了对家乡凤凰特别情系关注外,唯数茶峒格外引起叔侄俩共鸣。

  黄永玉一直崇拜仰慕表叔沈从文。正如他自己说:“表叔(沈从文)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翠翠岛上黄永玉大师艺术杰作--翠翠雕像
翠翠岛上黄永玉大师艺术杰作--翠翠雕像

  黄永玉追随表叔足迹关注茶峒,赓续茶峒美好故事。1947年,黄永玉就为表叔沈从文《边城》作《风调雨顺》《吹笛》《花环》《咬人的大鱼》等插图,图文并茂为表叔名作增光添彩。

  名联坊留下黄永玉文笔,据说清朝花垣县苗族举人石板塘以尖岩山为题出了脍炙人口的上联“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绝对,下联不仅难倒自己,也难倒世人。虽然后世文人应对者甚多,至今都没有特别中意的下联。其中,一坊牌选了五副没有署名下联,来自过去应征对联,“边城如画,描绘人间千般情”“青江如链,横穿边城三颗珠”“银河如镜,俯照红尘万颗星”“苗河如墨,狂草大地万卷书”“清江如歌,直唱翠岛三省情”。另一坊牌正面为黄永玉大师撰联:“酉水如镜,顺流碧海两婵娟。”

  翠翠岛,乃清水江中一沙洲孤岛,非“三不管岛”,宛如一艘停泊在清水江上巨轮,岛名源自《边城》女主人公名字,上岛须坐船。

  岛上有出自黄永玉之手的《边城》女主角翠翠白色雕像,眉目如黛,凝神远方,大黄狗紧随在翠翠身边,温驯听话,惹人喜爱。白塔耸立于下游青山脚下,不远处崖壁镌刻着黄永玉题写的“翠翠岛”,翠绿色“黄体字”造型别致,洒落奔放,端庄肃穆。另一崖壁上,镌刻着黄永玉2005年6月来茶峒写下的分行诗《等待是美丽的、忧郁的……》,驻足吟诵分行诗,追寻叔侄思绪,感悟人间真情,与人为善,人水和谐。

  茶峒,湘西先祖家园乐园,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药王洞、边贸大街等旧石器时期史前文化遗址,见证茶峒3.9万年前湘西原居祖先文明,对研究湘西史前文明起源、早期人类发展与中华民族族属演变具有意义和价值。

  穿越远古岁月,茂密原始森林环绕,山上野果野菜从生,林中飞禽走兽丰富多样,流水淙淙,河虾蚌螺随处可取,洞穴四季如春,3.9万年前茶峒先民就过着聚集群居、狩猎捕渔、刀砍火种、火烤熟食的普遍用火生活。这些静默深藏于山水之间的珍稀文物和鲜活历史标记,一直用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传述着自己身世,标识着边城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坐标和方位,不断释放着湘西酉水人文历史流光溢彩,走进古城犹如走进人类历史文化长河。

  所谓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1万年,人类从猿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原始洪荒岁月,以使用人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远古人类生活时期。2008、2011、2015年三次对药王洞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2号、3号溶洞和挡土墙遗迹1处,出土打制石器61件,磨制石器1件以及熊、牛等动物骨骼化石。诸如,砍斫器、尖凸刃砍斫器、刮削器、石锤等,大量石锤和长身侧刃砍斫器有别于湘西同时代其他遗址出土石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药王洞动物骨胶原蛋白提取样本送往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进行分析,实验测定骨样距今3.9万年,其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说明当时湘西先民在酉水流域洞穴台地过着原始社会狩猎聚集生活,台地炭末及烧土重大发现,证明湘西先民已普遍用火。茶峒盆地除了发现旧石器文物,还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文物和汉代至明清的陶、瓷残件等。

  州文物局原副局长龙京沙老师介绍,茶峒遗址发现是个意外。遗址文化层有12层,第一次考古自上而下发掘了10个文化层,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地层及遗物。第二次考古发掘第11、12层发现史前地层和遗物。出土石器在如选料、石器加工技术、石器组合等方面特色鲜明,出土石锤则与湘西其他地区不同,且不见石球。

  龙京沙老师认为,药王洞遗址发现和发掘,其意义不仅填补沅水清水江流域洞穴遗址考古空白,还有助于对湖南旧、新石器过渡节点以及早期磨制石器工业发生地域、变革时期经济形态等考古研究。距今约20万年泸溪县武溪镇(原上堡乡白沙村台地)旧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㵲水文化群”),以及同时代龙山官山堡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见证20万年前湘西先民已在沅水酉水及支流岸边洞穴台地过着渔猎聚居生活。

  2001年,考古专家在茶峒老街(现中国边城民族博物馆内),发掘出一本“万年史书”,自上而下依次出土了明清瓷片,宋、唐、汉代陶片,商周釜、罐、煲等,新、旧石器时代刮削器、砍伐器等。

  茶峒,与苗族祖先驩兜故里吉卫镇崇山隔山相邻。吉卫镇崇山,湘西石姓苗族先祖之山。花垣县吉卫镇(原排料乡)芷耳村,苗语叫“吉瓜”或“仡驩”,意为石姓人居住之地,周边贵州、重庆等苗族石姓共同认定的发源地。

  上古时代,驩兜与蚩尤一样,水稻种植族群的苗民首领,尤其是苗家石姓人视驩兜为正宗先祖。许多苗族后裔视崇山为始祖山。先秦《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厘与九黎的“黎”音相近,九黎即九夷,首领为蚩尤。

  我国有6座山冠名为“崇山”,其中4座与苗族有关。一座为河南登封中岳嵩山,古时“崇”、“嵩”相通,与古苗族首领“祝融”相关。其他均与古苗族首领驩兜相关。泸溪武溪镇和花垣吉卫还有驩兜墓传说。

  五帝后期尧时代(公元前2188-2067年),部落联盟体制,没有真正意义国家制度。尧一直视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部落联盟为心腹之患。所谓三苗部落联盟指南蛮部落、帝尧之子丹朱后裔部落、讙兜部落。讙兜又称驩兜,尧的臣子,丁零人祖先。尧依“禅让制”将王位传给舜(约公元前2128-2025年),舜即位改革部落联盟为国家政治制度,着手分化瓦解三苗部落联盟,即“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尚书·舜典》:“(舜)放驩兜于崇山”。湘西《古老话》:“驩兜驩柔是它的强宗,驩兜驩柔是它的大姓》”。

  将军山传说,几分神秘,几分正气,几分悲壮。

  位于茶峒下游5公里处,耸立河岸,与秀山县峨溶镇贵山坡隔河相望。远处仰望,将军山巍然屹立,俨然一位手执兵器,高大威武将军,威严注视前方,瞭望观察。据将军山脚下老人介绍,流传将军山为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化身,所持兵器称之象鼻古月刀。

  史料记载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62岁马援请命南征武陵五溪蛮,威震南方。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马援没有想到与北方平原作战两码事,南方人蛮山水险恶,马援打到常德时,人马死伤已过三分之一,剩下兵力3万多。南征出发时,汉武帝给了一份“军用地图”,即《山海经》。马援从军用地图得知“白水出蜀”,以为沿白水而上可达古蜀地。马援征讨白河流域蛮兵,行至将军山脚下时人马疲惫,再加上山高水急路险,就此安营扎寨。先遣队先行打探发现一座酷似马援形象大山,马援得知感到奇怪,亲自前往,眼见为实,惊讶万分。军中谋士卜卦说:此乃马将军元神之山,下游不远处必有石棺,是安息将军虎彪之躯的……马援戎马一生,从未碰到过此等异事,将信将疑,派人前去察看。果然在下游不远处一座形如轿子山下,发现一巨石酷似棺材,石棺上尚有“伏波将军之神位”字迹。那谋士又神兮兮对马援说:石棺葬在此,后人将文官辈出;如石棺葬在将军山下,后世定武将如云。马援听后,长叹一声,认为命中注定,向河向山深鞠一躬就返回营地,从此一病不起。马援采纳谋士建议,派数千将士,用葛藤和绵竹,结成大绳索,将石棺移到将军山脚下。石棺易位后,马援不久病逝于武陵,遗体被随军将士运回长安。

  “药王洞”乃苗父传说遗存,汉族文献记载苗父为苗族神话传说中的“药王爷”,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神人。不畏艰险,披星戴月,寻找药方,悬壶济世,妙手回春。苗族原始医药经历九黎、蚩尤、欢兜不同时期,从蚩尤、祝融、欢兜、苗父、药王等神话故事中演绎,不断探索积累、传衍创新,口口相传,形成了“神巫药兼融”的远古苗族医药文化,蕴涵着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因子。“药王洞”还有一个有关本土老“药匠”故事,老药匠医术高超,医德好,常年居住在洞中为百姓看病,疗伤治病仅取薄酬,贫困人家分文不收,医术医德深受百姓尊敬,称其为“药王”,后人称此洞为“药王洞”。

  茶峒,巫傩文化秘境,传承着生态原乡宗教灵魂观。

  苗族崇拜自然,天人合一,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与这片雄浑秀丽古城和谐相依共处,视天地自然为神灵神明。祭祀充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应自然的仪式感,通过演唱史诗《苗族古歌》、傩神戏、酬神歌舞及演奏乐器与自然交流。千百年来苗族祀奉祖先,通过还傩愿将先民斗争、迁徙、磨难、苦楚寄托于祭典,来安慰心灵,激发动力,顽强生存。

  沈从文在《湘西民族的艺术》:“让我想象到似乎就正是二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到湘西来所听到的那些歌声。照历史记载,屈原著名《九歌》,原本就是从那种古代酬神歌曲衍化出来的。”

  巫傩文化作为人类进步发展“活化石”,跨越文明进步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两个时空世界,一部分仍停留在原始思维、巫音、巫舞中,至今尚有诸多未解之谜,另一部分已迈进新时代现代生活和艺术殿堂。

  湘西苗族巫傩文化本质是灵魂论而非鬼神论,“傩”吸收外来多元文化,融合巫文化。流传着诸多神话,视吕洞山为图腾,也视傩公傩母为祖先神,传说傩公傩母兄妹战胜齐天洪水后,成婚繁衍后代。根据湘西苗族学者龙文玉、花垣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客师“巴代扎”第11代、民间正一道第18代三教掌坛师石寿贵等观点:“苗族祖先不信鬼神,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且灵魂不死。祖先即我,我即祖先”。

  民间曲艺花灯,茶峒民俗特色文化,重要节庆活动重头戏之一。春节期间正月初九至十五,周边花灯都会聚集于此,上演茶峒最隆重高光时刻。

  茶峒古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与明朝设立“崇山卫”为邻。明洪武初年腊尔山区苗民派代表到南京请愿奏请朝廷进行“改土归流”,明太祖朱元璋准奏在永绥设崇山卫(今花垣吉卫镇),从此“以夷制夷”开辟苗疆,汉文明开始影响渗透苗疆文化。明朝洪武元年(1368),辰州卫指挥刘寅建卫署,改夜郎坪(今花垣吉卫镇腊乙苗寨附近)设崇山卫寻省卫,以杨仲名为指挥佥事,不久改降为崇山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8)革崇山千户所,改置镇溪军民千户所(今吉首市东正街)。崇山卫所治地吉卫古城,与凤凰古城、乾州古城成为苗疆边墙(南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重要部分。清朝乾隆年间设置“协台衙门”。

  清嘉庆年间,湘西爆发大规模苗民抗争,清嘉六年(1801年),湖南巡抚以茶峒特殊地理有利监视苗民为由,极力推荐在茶峒屯兵筑城。“在花垣西向六十里,本属汉土民村,但有土城汛地,临河扼要……即谚云‘一眼望三省”者”。清嘉庆七年(1802),清朝同意将原土围城修筑成石头城堡,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建4座炮台,420个垛口。

  正如《边城》:“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随着外来移民屯丁不断驻防,促进对外文化商业贸易交流,也带来了生活习俗、传统观念及生产技术工艺等改进提升。清朝乾隆年间地方志记载:“永绥地属红苗,素号顽强。圣世不忍弃之,雍正九年诏谕开辟,遂纳款输诚,收入版图”。永绥(今花垣)为茶峒所辖县。

  “永绥”两字,代表着天朝期盼,但其深意背景中隐约透露当地从不曾绥靖。清朝赐名花垣为“永绥协”“绥靖镇”,“绥”字对花垣都包含痛苦历史记忆,封建王朝妄用“安抚”“永绥”“绥靖”等字眼来掩饰镇压苗民反抗起义的残暴统治。

  茶峒因永绥协驻兵而兴。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在吉多坪(今花垣吉卫镇)建永绥协与六里同知,十年改六里同知为永绥厅。清军组织管理体制,省级长官为提督,提督下设镇,长官称总兵;镇下设协,长官称副将;协下设营,长官称参将;营下设为汛塘,配备都司、把总、千总、外委等官。湘西设有一镇(镇筸镇)、三协(永绥协、永顺协、乾州协),多处营汛。

  嘉庆二年(1797年),设绥靖镇,总兵驻永绥厅城,辖中、左2营、保靖营、芭茅坪营与永绥协,兵额1379名。凤凰同知、镇筸总兵富志那在辖区修筑边墙、碉堡、哨卡,后延伸至乾州、永绥、保靖、古丈坪各厅县。修复明代边墙300余里,建汛堡、屯卡、碉楼、炮台、关厢、关门1176座。其中,永绥厅汛堡39座、屯堡20座,碉楼69座。

  嘉庆七年永绥厅署移驻花园(今花垣),永绥协由多吉坪(今吉卫)迁驻茶峒,永绥协驻兵380人,后增至1200人,布防西山梁、北山梁、滚牛坡3处营卡,吉多下寨、董马、葫芦坪、杆子坳、小排吾及鸭堡寨等6汛,开启茶峒驻军史。

  凤凰、乾州、永绥3厅开始“厘清民苗界址”,历时4年实施苗地归苗改革。先后呈报《奏永绥厅协移驻花园茶洞,并改设营汛,划清民、苗界址》《奏永绥厅协全行移驻,并酌撤留防官兵、土塘苗兵》《部议移驻永绥厅协安营设汛各事宜》等诸多奏折,聚焦永绥厅协及营汛辖内“民苗界址”划分问题。嘉庆四年,凤凰厅同知傅鼐首创均田屯丁。嘉庆九年十月廿二日,傅鼐勘划永绥田土,建立苗屯,大规模将碉卡内外及周边民田或苗占民田进行清丈、收缴归屯或作官田,分佃“良苗”、“穷苗”,以苗养苗。嘉庆十年十一月湖广总督全保、湖南巡抚阿林保和湖南提督仙鹤林联合上奏《经久章程》,准奏后奉旨实施。永绥厅新建碉堡百余,留勇丁二千,亦屯田万亩。凤凰、乾州、永绥、古丈坪、保靖5厅县收缴苗寨鸟铳、刀矛等枪械4.1余万件。嘉庆十二年湖广总督汪志伊、湖南巡抚景安联合上奏筹议均田屯丁未尽事宜章程7条,经部议获准奉旨施行,茶峒设屯丁,“地皆屯田,民皆兵籍”。《边城》对多数因当年屯戍拥有军籍的住户人家有过描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上奏废除绿营,并奏请镇筸、绥靖两镇例外,兵额不裁减,改绿营为勇营,朝延准奏永绥协得以保留。辛亥革命后,湘西绿营体制继续沿袭运行,只不过屯丁改湘西屯务军,勇营改湘西巡防军,永绥协继续存在。

  绥靖镇与永绥协之间爆发内战后。1918年4月,时任永绥协副将宋海涛为夺取屯租占有权,发起兵变占领永绥城,赶走绥靖镇总兵谢重光,管控了永绥、保靖、永顺、龙山四县。同年12月,李达武随张学济率军平叛宋海涛之乱,夺回永绥。李达武因平乱有功升任第四协第七标标统和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参议,1919年8月,中华民国广州军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你争我夺混战直至1939年花垣革屯升科而落幕。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失守,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时大批人马经过此地。

  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容战区学生,在四川秀山筹建国立秀山师范学校,后又选定湖南永绥茶洞镇禹王宫、万寿宫及忠烈祠为临时校舍,并选择城北香炉山南麓为新址修建校舍,1941年3月,呈行政院核准,将国立秀山师范学校改名国立茶洞师范学校。来自四面八方爱国热血青年给古镇注入新鲜血液和生机。

  湖南省委原书记杨正午、著名作家孙建忠都曾在这里求学。

  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挺进解放大西南途径古镇,指挥司令部就设在对岸洪安。

  湘西州首任州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老红军石邦智就出生于茶峒茶园坪。

十一

  茶峒远古地质意义非同一般。

  拥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波澜壮阔,沧海桑田,蕴含诸多鲜为人知的远古密码和奥秘。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说过解开“现在”的谜题,要使用“过去”做钥匙。

  穿越10亿年时光隧道,阅读湘西地质地球史“无字天书”,尘封在茶峒地层中远古岩性、矿物矿床、岩溶盆地、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成为天书特殊文字和远古信使。让石头开口说话,再现湘西沧海桑田和气候变化史,见证撕心裂肺、千刀万剐般的造山构造运动,感悟水以柔克石、百般纠缠的岩溶侵蚀魔力,演绎还原亿万年清水江峡谷盆地台地溶洞的地质传奇故事。

  湘西处于距今2.5亿年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新华夏系巨型多字型构造,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中观上位于扬子准台地之扬子褶带东侧,属于武陵山脉腹地湘西弧形构造带。茶峒位于湘西弧形帚状构造保靖—铜仁复式向斜,张家界(大庸)—花垣深大断裂末端,保靖—花垣—铜仁—玉屏等深大断裂活动带上。

  地质研究发现距今5.42—4.85亿年寒武纪古扬子准台地处于海洋沉积环境,历经数亿年板块漂移才来到北纬29°现在位置。

  茶峒处于全国著名“锰三角”和特大型铅锌矿区中心。板块漂移和造山构造运动使这片完好大地“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华南板块漂移碰撞加剧火山岩浆活动,自身伴随海相地槽抬升陆地过程,先后发生武陵、雪峰、扬子—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6次造山运动,由海相地槽渐变古扬子准台地。多重构造运动迭加对湘西这块大地如同庖丁解牛般千刀万剐,地层岩石遭遇“魔鬼”般炼狱涅槃,形成神奇美丽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矿产。

  茶峒及周边为石灰岩岩溶盆地台地地貌。寒武系灰岩页岩地层,支撑着边城山水地形地貌骨架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天生自然,古朴大方,充满“骨感”和“厚重感”。

  地表出露距今5.13—4.85亿年寒武系下统石牌组(杷榔组)、清虚洞组、中上统台地相高台组、娄山关群(组)等地层。高台组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细晶白云岩,下部夹灰绿色页岩,娄山关群(组)为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细晶白云岩,夹纹层状、条带状、角砾状白云岩。石牌组(杷榔组)为薄—中层状、纹层状页岩、泥晶灰岩、灰色灰绿色页岩,上部为薄—厚层钙质粉砂岩,花垣、吉首等地盛产三叶虫化石。清虚洞组为灰黑色薄—中厚层泥晶含炭质泥质灰岩。上述两套地层热液型铅锌矿脉发育,花垣及周边贵州松桃、重庆秀山铅锌矿床均产上述地层。

  亿万年地球构造和板块运动及岩浆火山活动,在湘西形成良好成矿地质条件,区域里寒武系牛蹄塘组、杷榔(石碑)组、清虚洞组中厚层灰岩和白云岩等成为低温热液汞矿赋矿地层。全球最好最丰富朱砂(汞矿)矿物晶体赋聚于寒武系成矿围岩地层中,凤凰茶田汞矿属我国重要辰砂产地。花垣、松桃、秀山特大型铅锌矿床也属低温热液型矿,铅锌矿脉也在上述寒武系同层位地层发育赋聚。

  茶峒南部出露距今10—8亿年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浅变质岩和距今7.28—6.85亿年新元古界震旦系南沱组、大塘坡组及灯影组地层。五强溪组为紫红色厚层状含砾粗—中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属于浅变质岩。前寒武系(震旦系)南沱组为灰绿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绿泥石板岩、暗黄绿色厚层块状含砾砂质板岩的冰碛岩层。距今7.28亿年震旦系大塘坡组,介于下伏古城组和上覆南沱组两个冰碛层之间,为间冰期沉积,黑色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夹含锰页岩和含锰灰岩。“锰三角”矿区中湘西花垣、古丈、凤凰,贵州松桃、重庆秀山等锰矿床均产于此含锰岩系。

  冰碛岩,地球冰封时留下的“伤痕胎记”,蕴涵着“冰真”气息和远古密码,记录“冰球大事件”,大自然馈赠给湘西最珍稀自然资源。

十二

  山城古镇,地老天荒,远古遗存,不负流年,青山幽静,葱翠如膏,郁郁田野,一方净土,上善若水,人间天上。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美,山如声乐,粗犷豪放,水似野性,放荡不羁,山水交响变奏协奏,雄浑高亢。城里有岛,岛上有林,四处有碑,碑中有文,诗意栖居。

  这里史前文化、红色文化、苗族民俗风情、地学文化等人文资源丰富多样,诸如,旧石器时期“药王洞”遗址、保存完好古城墙、太平军西征将士牌位、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清政府协台治所及练兵校场、国立茶师(今茶峒中学)等遗存,《边城》故事原型。还有“龙凤呈祥”“酉水回澜”“水帘百尺”“银泉涌翠”“仙人石室”“龟蛇献瑞”“虹桥月影”“石炉飘烟”等自然景观。

  这里山水与人文风光相映成趣,无论山川风骨、古街古巷、日月风华,还是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人间烟火,都令茶峒成为梦的故乡、美的秘境,不断向世人释放无尽引力和无言召唤。

  来茶峒游客,大多心怀梦乡梦想,把《边城》当指南,找寻梦里边城。在古渡口、石板街、码头、大街小巷人群中追寻纯真无暇、清纯可爱、情窦初开、羞于言辞的翠翠,古道热肠、克尽本分、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深爱至亲的爷爷,祖孙二人视为亲人、伙伴与听众的大黄狗身影。还有拉拉渡、吊脚楼、木板墙、店铺等古朴历史风情原貌遗存。

  茶峒有诗与远方,亦有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怀旧感亲切感强烈,亦远亦近。自古以来藏于武陵山,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引人无限遐思,魂牵梦萦,心心念念。边城故事源远流长,行稳致远。

  正如仓央嘉措《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人类对美好人性向往追求与生俱来,湘西儿女善良纯朴血脉相传。

  边城茶峒未来,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作者:高文化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