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上午,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总是充满思想的碰撞,教师们围绕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展开热烈研讨。学校通过“个人侧重学”+“专题重点学”+“专家辅导学”+“及时跟进学”的“四学联动”学习机制,推动理论学习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见实效。
在湖南湘西这片民族热土上,吉首大学用心用情勾勒出立德树人的生动图景。在这里,思政工作不再是条条框框的规章,而是校园里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以生为本:校园处处洋溢家的温暖
崭新的学生公寓、提质改造的食堂、宽阔平整的道路……走进校园,随处可见新气象。尽管办学经费紧张,学校仍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推进校园提质改造工程,用有限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实在的幸福。
“学校办学空间、课程供给、文化环境及其他工作均要围绕培养学生来建设。”吉首大学党委书记廖志坤在调研学生工作时强调。
学校制定“四大行动计划”,构建起体育强体魄、美育润心灵、劳动塑品格、双创激活力的育人格局。校园内山、园、湖、路、馆一体的生态环境,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等文化群落,共同营造出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的育人氛围。
良师引路:教书育人的匠心传承
“超级负责”“专业水平高”“好老师,更是好朋友”“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吴贤文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深受学生爱戴。吴贤文主讲的《新能源材料应用》课座无虚席,他主编了3本专业书籍,指导本科生阳思念发表的SCI论文成了学校首篇本科生一作高被引论文,他带的学生更拿下了多项省级学科竞赛奖励。
“全国优秀教师”向延鸿将满腔热忱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雨露阳光:“我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信念,为一届又一届学子开拓未来。”
在吉首大学,像吴贤文、向延鸿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心灵的守护者。
实践砺行:武陵山区的青春答卷
今年6月,吉首大学“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实践育人项目再次启动。自1999年以来,这支队伍的足迹遍布武陵山区,通过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在奉献中砥砺品行。

爱国成才,在吉首大学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张晓敏毕业后扎根雪域高原,践行着“像向日葵一样面向阳光,像格桑花一样耐得住高寒”的誓言。“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王云龙,带领乡亲将酒台村发展成为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一代代吉大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成才的真谛。
大爱无痕: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
“学校领导亲自来家访,我们做父母的,把孩子送到吉首大学非常放心。”学生夏提姑丽•吐尔洪的父亲对前来家访的校领导说。

多年来,这样的家访一直在持续,甘肃、新疆、四川、西藏,学校的关爱翻山越岭,抵达每一个需要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部门在感谢信中写道:“由于你们的付出,许许多多学生走出新疆,到内地求学,他们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学校还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领导干部担任宿舍“楼长”“青年之声”主题沙龙等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关爱体系。爱,已成为吉首大学学生工作最温暖的底色。
课堂革命:走出围墙的学习新体验
“这样上课真的很有趣。”吉首大学的课堂没有围墙,不拘形式。在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学生亲身感受山乡巨变;在永顺塔卧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学生重温峥嵘岁月,在红色热土上汲取信仰的力量。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式活动课堂,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感悟同频共振,有效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学校还不断加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搭建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育(师范类专业)五大课程平台,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
创新筑梦:让创意在武陵山区绽放
在吉首大学科技园,学生韩张英和团队成员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杜仲胶的提取与纯化。团队通过创新方法将杜仲胶提取率提升至89%,纯度突破95%,获得多项专利。
“从课堂学习到实验室探索,学校提供的科创平台让我们的创意得以实现。”韩张英说。
学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开设“强基班”“创新创业班”“融合发展班”,建设创客空间等举措,构建起从兴趣激发、能力培养到成果转化的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链条。
群山无言,见证一所大学的坚守;风雨湖畔,回荡立德树人的乐章。在这里,每一个温暖的故事都在诉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