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技成果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王娟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而至,中国这一艘时代巨轮的发展航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性重塑。自主原创科技成果的突破性进展已不单是技术命题,而是决定新质生产力能否破茧成蝶、引领未来与把握国运的核心支点。面对全球创新格局的深度调整,唯有在原创科技领域构建坚实根基,方能确保国家发展命脉不受制于人,真正实现“科技强则国家强”的历史性跨越。
锻造国之重器:突破核心技术的战略突围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不仅关系产业安全,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历史反复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靠市场换不来。那些“卡脖子”清单背后的教训如警钟长鸣,从高端光刻机到航空发动机,从工业设计软件到特种材料,任何关键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制约整个产业链现代化进程的致命短板。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战线在极端压力下展现出惊人韧性。航空航天领域,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核心构件实现国产化突围,为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动力基础;生物医药战线,原创新药研发体系逐步完善,多个靶向抗癌药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量子通信领域,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推动信息安全体系进入新时代;华为在麒麟芯片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半导体的自主可控。励算科技从最底层的指令集、IP到整体架构均进行自主研发,采用6nm制程的“7G100”性能对标英伟达的GeForce RTX 4060,表明通用计算性能上已经达到了主流中端显卡的水平,具备了初步的市场竞争力。这些突破不是偶然所得,而是数千个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的必然回报。
攻克核心技术壁垒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既要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在基础研究领域做深做实;又要打通“从1到N”的产业转化通道,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链条上的现实生产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至关重要,应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者、科研方向的决策者和成果应用的首选者。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优势,正是源于其将市场需求、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三者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
释放创新动能:打造多元协同的转化生态
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突出表现为“实验室有成果、工厂缺技术”的转化悖论。破解此困境,需要系统重构创新生态,为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铺设快车道。
场景驱动正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逻辑。腾讯医疗健康团队基于基层医院影像判读需求开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已在数千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阿里云赋能恒逸石化构建的智能炼化平台,将生产工艺优化周期从周级缩短至小时级。这种从真实痛点出发的反向创新模式,有效规避了技术与需求错配的风险。
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需要制度层面的持续改革。中南大学(科技园)构建“科研团队技术研发→科研成果孵化→产业化”打通成果转化链条“最后一公里”;西南交通大学探索的“早确权、晚分配”专利改革,较大提升了学校成果转化收益;深圳设立的投资周期长达十五年的“耐心资本”基金,为硬科技企业跨越研发死亡谷提供关键支撑。这表明,只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推动科研机构职称评价从“论文导向”转向“应用导向”,创新活力才能真正喷薄而出。
面对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研发风险高的特点,亟需建立特殊机制保障。上海浦东新区在自动驾驶、基因治疗等高风险领域开辟制度试验田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设立创新沙盒、开展伦理评估前置等举措,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宽容失败的政策空间。
铸就人才基石:构建面向未来的培养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能够创造、应用和迭代新技术的人才。当前全球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必须将人才自主培养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筑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
传统专业边界正在消融。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创设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打通航空航天、材料、信息控制等多学科课程体系,其诸多毕业生被航天科技集团等尖端机构所“预定”;腾讯与深圳大学共建的人工智能特色班,采用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这些探索昭示,只有打破学科壁垒、跨越校企鸿沟,才能孕育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高端人才虹吸效应需要制度创新配套。粤港澳大湾区推行的“共享工程师”平台破解了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专家资源线上接单、线下服务的工作模式,使单项技术攻关成本下降七成;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外籍科学家便利化工作通道,为诺奖级研究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可见,人才生态的竞争力既包括科研硬环境,更在于制度软环境。
技术伦理与法治教育亟需纳入人才培育全过程。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基因编辑安全边界等新型挑战,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前瞻性伦理判断与法治安全能力。如重庆医科大学宣布开设临床医学(AI医学创新班),通过“医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适应智慧医疗时代的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中南大学以医疗中的法律、知识产权微专业的开设为科技创新装上了价值导航仪。
擘画发展蓝图:构筑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需要土壤丰沃的制度环境。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机制、市场资源配置等领域实施深层次改革,形成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的治理体系,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重塑科技创新治理架构势在必行。北京怀柔科学城建立的大科学装置共享平台,统一管理同步辐射光源等二十余个国之重器,大幅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深圳科技创新条例率先确立“科技成果权属约定优先”原则,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此类探索指向一个方向,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潜能。
在数据要素、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规则体系建设尤为关键。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的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制度,为企业数据资源入表交易打通路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立的双向评估体系,将减排效果量化为可交易指标,使低碳技术市场价值获得科学锚定。也就是说,只有与时俱进构建新的规则体系,才能为前沿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是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的专门知识产权法庭统一裁判尺度,较大缩短了专利侵权案件审理周期;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为数字内容确权提供新范式。由此可见,强化法治保障在激励原始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对现实挑战的应对,更是关乎民族复兴未来的战略抉择。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凝神攻关,需要企业家在产业前沿开拓进取,更需要政策设计者构建富有远见的制度体系。当我们能够将原创科技成果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让自主创新的基因根植于产业变革的土壤,那些在技术长河中破浪前行的科技成果,终将汇聚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