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之道:当代审美及美学价值
张志君
引言:数字化时代的写意回归
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技术日益精进的今天,在超写实主义绘画几乎达到摄影逼真度的当代,中国写意艺术却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意义。这门古老而深邃的艺术语言,正在全球化的视觉文化图景中,提供着一种不可替代的美学体验和精神慰藉。
当我们被海量的数字图像包围,当我们的视觉体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表面化时,写意艺术以其"以少胜多"、"离形得似"的美学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抗视觉异化的方式。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延续,更是一种观照世界的生活智慧的当代复兴。
写意美学的历史脉络与哲学根基
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标志着写意美学的形成过程。早在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时,中国艺术就开始关注超越形似的更高追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宋代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论断,更是将写意美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文人画运动的兴起,使写意美学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文人们将绘画视为抒写胸中逸气的方式,而非谋生的技艺。倪瓒宣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这种创作态度使写意艺术彻底摆脱了形似的束缚,进入了自由表现的境界。
写意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禅宗和儒家思想的深度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写意艺术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强调艺术创作应当顺应自然,反对人为造作。庄子"解衣般礴"的典故,揭示了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完全放松、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禅宗的"顿悟"思想影响了写意艺术的直观把握方式。禅画不拘泥于形式细节,注重瞬间的灵感和直觉的表现,这种创作方式在南宋梁楷、牧溪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的"比德"传统和"中庸"思想,使写意艺术具有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和含蓄节制的审美特征。文人画家通过梅、兰、竹、菊等题材,寄托高尚的人格理想,使艺术与人生修养紧密结合。
写意美学的核心特征
气韵生动是写意美学的核心要义,体现了生命精神的视觉呈现。南朝谢赫提出的这一概念,要求艺术作品不仅要表现对象的形貌,更要传达其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在徐渭的大写意花卉中,我们可以看到笔墨奔放激越,如狂风暴雨般倾泻而下,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生命力量。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那些怪诞的造型和冷漠的眼神,传递出一种孤傲不屈的生命态度。
心与物化的创作境界彰显了主客交融的审美理想。这种状态超越了简单的主体对客体的观察与描绘,进入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宋代文同画竹时"身与竹化",清代郑板桥表述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都是心与物化的具体体现。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不再是与描绘对象对立的主体,而是与对象融为一体,笔下的创作既是客观物象的表现,更是主观情感的流露。
画家对山水的观照方式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视角。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家的实地写生,中国画家强调"饱游饫看",通过对自然山水的长期观察和内心沉淀,达到"胸有丘壑"的境界。黄宾虹晚年变法,得益于对夜山、雨山、晨昏之山的深入观照;李可染提倡"为祖国山河立传",其写生过程实为对山水精神的深度观照与感悟;何海霞深得传统精髓而又自出新意,他笔下的秦岭、华山既有北派山水的雄强气势,又不失南宗韵致的秀润雅致,展现出对西北山川独特的观照视角。这种观照不是简单的视觉记录,而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深刻体验。
笔墨语言作为心性修养的直接流露,在中国写意艺术中具有独特地位。一笔一画都体现着艺术家的功力、气质和瞬间的情感状态。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七墨"理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画的笔墨体系。笔法追求"平、圆、留、重、变"的审美品质,墨法则讲究"浓、淡、破、泼、积、焦、宿"的变化韵味。这种高度发达的笔墨语言,使中国写意画具有了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独特审美维度。
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展现了虚无之处的丰盈意境。中国写意艺术对空白的独特运用,体现了东方美学的高明智慧。空白不是未完成的空缺,而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精心安排。南宋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以大量的留白表现烟霞云雾,创造出比满构图更为辽阔深远的空间感。这种艺术手法,使有限的画面蕴含无限的可能,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学智慧。
写意美学的当代价值
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视觉信息所包围。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广告宣传不断向我们输送着各种各样的图像,使我们的视觉体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表面化。写意艺术以其"以少胜多"的美学原则,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对抗视觉异化的方式。面对一幅写意画,观者需要静心凝神,用心体会,而不是匆忙一瞥。这种深度观看的方式,有助于现代人摆脱浅表化的视觉消费,重新建立与图像的深度联系。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经担忧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光韵"的消失,而写意艺术恰恰保留了这种独一无二的"光韵"。每一幅写意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存在,笔墨的痕迹记录着艺术家创作时的身体动作和情感状态,这种直接性和真实性在数字图像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写意美学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与西方写实传统不同,写意艺术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不是主客二分而是天人合一,不是理性分析而是直觉把握,不是外在模仿而是内在表现。张大千、吴冠中、赵无极等现代艺术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写意精神在现代艺术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他们将中国传统写意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风格。
写意美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命智慧。写意艺术强调的"简"、"淡"、"虚"、"静"等品质,为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想。将写意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意味着追求简单而非繁复,内涵而非外表,自然而非造作。用写意的眼光看世界,窗外的树木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线条与姿态的组合;雨打芭蕉不再只是自然现象,而是墨色淋漓的生动画面。
写意美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性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界兴起了"新水墨"运动,一批艺术家致力于将传统写意美学进行当代转换。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而是探索水墨材料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表现可能性。这些艺术家运用各种创新材料和表现手法,构造出类似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像,探讨了真实与虚拟、传统与当代的关系。一些艺术家将水墨与装置艺术结合,创造出了具有震撼力的大型艺术作品,为写意美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数字媒体时代,写意精神也在以新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一些新媒体艺术家尝试将写意美学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数字写意艺术。例如,有些交互装置通过感应观众的动作,生成具有写意韵味的水墨动态图像;有些虚拟现实作品让观众沉浸在水墨意境的三维空间中。这些实验不仅拓展了写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美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写意美学也对当代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设计领域,"少即是多"的理念与写意艺术的"以少胜多"原则不谋而合。许多设计师从写意艺术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了既现代又具有东方韵味的作品。在平面设计中,留白的运用、笔墨韵味的表现,都可以看到写意美学的影响。在产品设计中,那种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强调材质本身美感的设计理念,也与写意精神相通。
写意美学教育的当代意义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代教育中,审美教育往往被边缘化。然而,写意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珍贵的人类特质。写意艺术的欣赏需要观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去体会笔墨的韵味、空间的节奏、意象的神采。这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可以培养人的感知灵敏度、想象力和创造力。
写意美学的学习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思维。写意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涉及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写意艺术,人们可以培养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在现代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的背景下,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写意美学的学习有助于培育文化身份认同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深入理解写意艺术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写意美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也可以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通过学习写意艺术,人们可以培养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态度,既能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
结语:写意之道的未来展望
写意之道,这门古老而深邃的艺术传统,在当代社会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也为应对当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
在视觉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写意艺术以其"以少胜多"的美学原则,帮助我们对抗图像过剩带来的视觉疲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写意美学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资源;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写意精神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未来,写意美学将继续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不断拓展其表现领域和影响范围。它将在艺术创作、设计创新、教育实践等多个领域发挥其独特价值,为构建更加和谐、更有美感的人类生活贡献力量。
写意之道,归根结底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的修养。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当我们能够以写意的眼光看世界,以写意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就能在有限中体验无限,在瞬间中把握永恒,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和美感。这正是写意之道永恒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2025年9月19日于长沙岚峰堂
作者:张志君 ,中国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特聘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艺宴创始人,主题国宴设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