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的体系研究
邓传丽 杨烨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开启了新篇章,进一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如何构建精准资助的体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了高校精准资助与乡村振兴的密切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探索完善与构建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列。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发挥资助育人职能,培育立志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青年大学生,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概述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该文件旨在巩固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推动脱贫地区的发展。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激发农业向现代化进程的转变,提升农村经济活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这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振兴,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关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问题,导致贫富差距依旧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鉴于此,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精准资助的体系,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精准资助与乡村振兴的密切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表明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高校要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可以保障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高校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保障。精准资助不仅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能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塑造学生的自尊心和担当精神。高校通过精准资助工作,能够为有才华、有梦想的青年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精准资助工作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名高校学子都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和保障,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强力支持。高校的精准资助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输送德才兼备、技能熟练、知识渊博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教育保障。此外,高校通过精准资助工作,引导受资助的高校学子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其资助育人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发展趋势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构建精准资助体系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精准资助,为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资助方案。同时,高校也将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高校还将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资助识别方式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在2020年已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但有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群体。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这些地区的学生进行精准的资助,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教育帮扶举措。对原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依然实行“脱贫不脱政策”资助帮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发展型资助”模式不够完善
“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指建立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技能增长为核心,旨在增强学生求职竞争能力为目标的资助工作模式。“发展型资助”模式有别于以往仅仅提供资金补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技能提升。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发展型资助”模式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仍然不够完善。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发展型资助”模式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仍然不够完善。
(三)资助育人回馈成效不明显
尽管“发展型资助”模式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逐渐应用, 但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总体上还是以经济补助为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作用不强,资助的反哺效果也不尽显著。
(四)资助效果评估不健全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对于资助效果评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资助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够明确,导致难以准确衡量项目的成效。其次,一些资助项目缺乏长期规划和跟踪机制,使得项目的实施效果难以持续。此外,资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影响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五、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精准扶贫原则
精准扶贫原则,是资助工作的核心理念。它强调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确识别贫困群体,精准制定扶贫措施,精准落实扶贫政策。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及需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二)立德树人原则
立德树人原则是教育的核心使命,它强调在教授学识的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品德的培育。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经济困难,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教育。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社会正义的基石,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每个人和事物。这一原则体现了人类对平等、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中更加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公平对待,不徇私舞弊,确保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三)动态调整原则
动态调整原则,它强调的是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而不是死板地坚持原有的计划或方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时,可以协同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共同构建包含产学研相结合的精准资助帮扶机制,从而让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相应的素质技能,能够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六、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精准帮扶,保障教育公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通过精准资助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经济资助,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高校的精准资助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一是精准识别资助群体。高校借助国家及省级的资助系统数据与民政部门扶贫系统的数据精准对接,以便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信息。二是科学评估消费情况。高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精确评估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经济需求,通过消费特征分析识别贫困状况,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地资助帮扶。
(二)资助育人,提升回馈成效
一是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可以与课程思政教学联系起来。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向学生传授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意义等思政内容,从而使学生了解并且关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及建设。二是高校组织开展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受资助学生开展乡村调查等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培育立志投身乡村振兴的受资助学生,鼓励受资助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提升资助工作的回馈成效。
(三)科技支撑,增强就业能力
当前,高校构建精准资助体系,可以积极探索与乡村产业联动发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勤工俭学岗位。这样既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补助,又能够帮助乡村建设发展解决实际困难。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引进各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企业及社会组织进驻,组织开展一系列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课程培训,着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必要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七、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出现了新变化、新态势,进一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针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探索精准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精准帮扶、资助育人、科技支撑的精准资助体系,从而精准、高效地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经济补助,同时更应该承担资助育人的教育职能,培育立志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青年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娜。精准扶贫原则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J]。中文信息,2018,(9):207.
[2]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17-20.
[3]王艺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的分析[J]。智库时代,2019(25):272-273.
[4]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66-67,89.
[5]祝扬扬,李浩。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才智,2021(21):119-122.
[6]陈诗。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定位及开展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58-60.
[7]周林荣,赵立仪。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县域特色产业经济效应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