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启幕在即 媒体怀化溯寻中华稻作文明
中新网湖南 胡语桐 张卓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11:52
中新网湖南 胡语桐 张卓
2025年09月16日 11:52

  中新网湖南新闻9月16日电 (胡语桐 张卓)9月15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在即,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与媒体团走进湖南怀化,沿沅水探寻稻作文明,在洪江安江镇这片土地上,触摸从史前起源到现代科技的千年脉络。

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题词“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网上新闻中心供图
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题词“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网上新闻中心供图

  媒体团一行走进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抬眼便见红墙上袁隆平院士题写的“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鎏金大字。作为杂交水稻的诞生地,1953年袁隆平在此任教并扎根田野,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后,于1966年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牵头成立中国首个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逐步完成“三系”配套、育成“南优2号”。

  目前,纪念园内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的校园建筑及杂交水稻科研设施完好保存。袁隆平家风家教展馆内的家书、老照片等展品,直观呈现了袁隆平勤俭笃志的家风传承;在其旧居内,当年使用的书桌、床具等老物件保存完好,还原了他生活办公的场景;园内大垅试验田、遗传实验室等旧址以及相关文献和图片,也记录着袁隆平科研团队当年攻坚克难的艰辛历程。

航拍高庙遗址。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网上新闻中心 供图
航拍高庙遗址。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网上新闻中心 供图

  沿沅水北上,高庙遗址博物馆以 “一粒种子” 为设计理念,夯土立面融入白陶凤纹,与沅水相映成趣。该遗址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的7400年前碳化稻粒,实证长江中游最早稻作文明,将中华农耕史源头推前两千年。遗址还留存中国最早白陶制品及饰有凤鸟、八角星纹的陶器。

  站在遗址观景台远眺,沅水如带,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的试验田与高庙遗址连为一体,两处承载着不同时代稻作记忆的地点遥相呼应。(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