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新“乘数效应”探析
王克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民生福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再走依赖资源消耗、规模扩张的传统老路,必须探寻新的动力源泉和发展范式。笔者此前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构想,在中国新闻网首先公开发表后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其核心论点是,文化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辅助或点缀,而是与资本、劳动力、技术同等重要,甚至更具韧性和独特性的核心生产要素。文化内生于经济体系,能够重塑价值创造逻辑,引领发展方式转型。聚焦了人文县域产业、人文县域资本与人文县域治理三大核心新概念,初步探究了其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为构建“人文 — 县域 — 经济”共生系统提供新视角,助力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引入并重构宏观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提出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新“乘数效应”。传统的凯恩斯乘数效应,描述的是初始投资变动通过连锁反应引致国民收入发生更大倍数的变动,其核心驱动是物质资本。而新“乘数效应”则聚焦于以文化要素 为初始投入和传导主线,通过其强大的渗透、整合、创新与品牌赋能能力,激发县域内各类要素、产业和宏观经济的潜能,产生“1+1>2”甚至几何级数的增长效果。这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的发展乘数。
一、理论溯源与内涵革新:从经济乘数到人文乘数
“乘数”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R.F. Kahn)于1931年首次提出,后经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深化,成为宏观经济学解释经济波动的核心工具。其基本逻辑是:在一个存在资源闲置的封闭经济中,一笔初始投资(如政府基建)会转化为要素收入(工资、利润等),收入增加引致消费增加,新的消费又创造新的收入和消费,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社会总收入的增加量会数倍于初始投资量。这个倍数即为投资乘数,其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传统乘数模型有其历史贡献,但也存在明显局限:其一,它侧重于短期的、需求侧的总量分析,忽视了长期供给结构优化和价值提升;其二,其变量是同质化的、可计量的货币流,难以捕捉文化、知识、社会资本等“软性”要素的独特价值;其三,它隐含了资源可替代性假设,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独特文化资源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新“乘数效应”,正是在批判性继承传统乘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内涵革新与范式拓展。
初始变量之变,从货币投资到文化要素注入。 新乘数的起点不再是单纯的货币资本投入,而是对县域内独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基因、生态智慧、工匠精神等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挖掘、活化与投入。这笔“文化资本”是初始的“触发性投资”。
作用机制之变,从收入-消费链到价值赋能-创新链。 它不再局限于“收入-消费”的简单线性循环,而是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化赋能机制。文化要素像一种“催化剂”或“操作系统”,嵌入并重塑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催生新业态、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居民认同感等途径,激发经济体系的内生创新活力。
产出目标之变,从GDP倍增到综合价值倍增。 新乘数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倍增,更是经济质量、文化魅力、社会和谐、生态效益、居民幸福感的综合提升与倍增,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乘数。
因此,新“乘数效应”的本质,是以文化要素为价值原点,通过其强大的外部性、渗透性和网络连接性,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业价值链和整体发展形态进行系统性优化与倍增的作用机制。
二、三维透视:新“乘数效应”的作用机制解析
新“乘数效应”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其作用机理体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维度上。
(一)微观维度:文化要素对常规生产要素的赋能功效
在微观生产层面,文化要素通过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常规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产生“点石成金”的赋能效果,提升每一个单元的产出效率和价值含量。
文化赋能土地(空间资源),倍增空间价值。 县域内的古镇古村、历史街区、山水景观本身是物理空间,但一旦被注入文化叙事和历史灵魂,其价值便发生乘数级跃升。一块普通的土地,因是“李白曾饮酒赋诗之地”或“千年窑火不息之所”,其地租、房价、旅游吸引力便远超其物理价值。文化标识使地理空间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场域”,产生巨大的品牌溢价和流量吸附效应。
文化赋能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本。 县域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了独特的技艺(如木雕、刺绣、制茶)和职业伦理(如诚信、坚韧、精益求精)。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和现代培训,能将普通劳动力转化为掌握“文化技能”的稀缺人力资本。一个掌握东阳木雕技艺的工匠,其创造的价值远高于普通木工。文化赋能提升了劳动者的技能溢价和文化自信,激发了创新创造的主动性。
文化赋能资本,引导资本流向,提升投资效益。 文化禀赋为资本指明了更具增值潜力的投资方向。社会资本更愿意流向拥有独特文化IP、清晰文化定位的县域和产业。例如,对民宿集群、文创园区、非遗工坊的投资,其回报不仅在于经济利润,更在于获得了文化品牌的附加值。文化成了筛选优质投资项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指南针”。
文化赋能技术,软化技术应用,创新技术方向。 技术是硬核的,文化是柔软的。文化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场景和意义。例如,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文化消费偏好,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非遗版权保护。文化需求驱动了技术创新,而技术又让文化传播和消费体验实现了乘数级的放大。数字文创产业就是文化与技术融合产生乘数效应的典型代表。
微观乘数公式可简化为:新价值产出 = (土地 + 劳动力 + 资本 + 技术) × 文化赋能系数。这个系数远大于1,文化渗透得越深,系数越大,价值倍增效果越显著。
(二)中观维度:“人文×”业态对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赋能功效
在中观产业层面,文化要素不再仅仅赋能单个要素,而是作为一支“跨界融合剂”,与传统产业发生“化学反应”,催生出“人文+”新业态、新模式,重塑县域产业体系,提升其韧性和附加值。
人文+农业,从“种田地”到“卖风景、卖文化”。 将农耕文化、田园风光、乡土美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出观光农业、体验农园、定制农业、农产品文创等高附加值业态。一亩地,既产粮食,也“生产”文化旅游体验,收入来源实现了乘数增长。浙江安吉的“田园鲁家”、四川战旗村的乡村文旅都是典范。
人文+制造业,从“代工贴牌”到“文化品牌”。 县域特色制造业(如陶瓷、丝绸、制笔、家具)融入设计美学、工匠故事和地方文化符号,从低端代工走向品牌自立。一把紫砂壶,因其泥料、工艺和文化底蕴,价值可达普通茶具的千百倍。文化赋能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了价值倍增。
人文+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 深度挖掘地方文化IP,打造沉浸式演艺、文化节庆、研学旅行、非遗体验等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大幅提升人均消费。一个博物馆不再是静态陈列,而是一个文化体验中心,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一系列消费。大唐不夜城等案例表明,文化叙事能力是旅游乘数效应的关键。
人文+数字产业,从“流量经济”到“价值经济”。 利用数字平台传播县域文化,打造网红打卡地,发展直播电商售卖文创特产。文化内容吸引线上流量,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和产品销量,形成线上线下流量的乘数循环。贵州蜡染、景德镇瓷器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便是例证。
中观乘数的核心在于“融合催化”。它打破了产业边界,通过“人文×”的业态创新,使原有产业的产值、就业容量和抗风险能力都获得了数倍提升,构建起一个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富有独特竞争力的现代化县域产业体系。
(三)宏观维度:人文县域经济新形态对中国式县域现代化建设的赋能功效
在宏观整体层面,微观要素的激活和中观产业的繁荣,最终聚合成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人文县域经济。这种新形态超越纯经济增长范畴,对县域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而持续的宏观乘数效应。
经济高质量发展乘数。 人文县域经济模式驱动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文化驱动。它创造的是绿色GDP、幸福GDP和可持续GDP,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倍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县域样板。
精神文明繁荣乘数。 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过程。居民在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乡土自信和凝聚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共同富裕实现乘数。 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普惠性和共享性。人文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往往能带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和就业创业(如民宿经营、手工艺制作、文旅服务),让更多百姓分享发展红利。它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精神文化生活差距,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社会治理优化乘数。 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基于乡规民约、传统美德的文化治理,能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形成更高效、更温情、更具韧性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生态绿色发展乘数。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引导县域发展摒弃破坏环境的短视行为,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好生态本身就成为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本,形成“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乘数。
宏观乘数效应是最高层次的乘数,它意味着人文县域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范式,它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层面的展开,提供了动力倍增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实践路径与政策启示
要让新“乘数效应”从理论走向现实,需要精准施策,打通关键环节。
系统盘点与精准定位。挖掘独一无二的“文化乘数因子”。 每个县域都需开展文化资源大普查,不仅要盘点物质文化遗产,更要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名人文化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估和创意策划,找到最具开发潜力、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最具市场吸引力的核心文化IP,作为启动乘数效应的“初始投资”。
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赋能载体”。 避免对文化资源的简单粗暴和低端商业化利用。要用现代审美、科技手段和市场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再创作,使其“活”在当下。重点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非遗工坊、文创街区、实景演艺等赋能载体,使其成为文化体验和价值创造的中心。
促进深度融合与业态创新。构建“人文×”产业生态。 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与农业、制造、旅游、商业、科技的跨界融合。培育和引进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意企业。打造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让乘数效应在产业链上充分释放。
优化营商环境与品牌营销。扩大“乘数效应的传播半径”。 打造诚信、法治、高效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吸引社会资本流入人文经济领域。同时,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整体品牌形象策划和营销,利用新媒体讲好县域文化故事,将文化影响力高效转化为经济吸引力。
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工具。 改革考核体系,将文化发展、生态效益、百姓满意度等纳入政绩考核。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推广文旅贷等金融产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当地居民在文化经济发展中受益,共享乘数红利。
总之,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新“乘数效应”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它深刻揭示了文化要素作为核心内生变量,在激活县域资源、重构产业体系、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中所蕴含的巨大倍增潜力。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乘数模型的革新,更是对“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层面的生动诠释和路径探索。
未来的县域竞争,必将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哪个县域能率先深刻理解并成功实践这一新“乘数效应”,能真正将文化基因植入发展血脉,它就能够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出一条既有经济活力、又有文化魅力、更有民生福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最坚实、最亮丽的板块之一。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