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解读八角星纹
高文化
中华古文明纹样,源远流长,寓意深刻,比文字诞生更早,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最古老视觉语言体系。
纹样睿智神采,形形色色,表达独特,尤其是在礼制、祭祀、礼乐、审美和情感交流等方面,广泛运用于宗教、信仰、天文、哲学、建筑、服饰、乐器、彩陶、青铜、玉器、漆器、金银器、瓷器、印染、织绣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异乎寻常。
2019年,故宫纹样专家黄清穗在广西建立“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采集纹样数据超过2万组,整理专题200多个,可视数据化梳理我国纹样历史衍变发展脉络。
纹样如同满腹经纶圣人,带着对生活和艺术热爱,穿越古今,拥抱世界,重复无尽故事。
直观诠释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文化主题,承载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的记忆。
中国,八角星纹发祥地
八角星纹,远古文明密码,上古节气历法符号,我国史前文明最伟大发明,珍稀“无字史书”,比甲骨文早5000年“信仰密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学术界对其含义解读,易经八卦哲学思想之源,与天文学、农耕文化等源源不断,原始日晷象征,与四维八方、四时八节相关联。
所谓八角星纹,由8个相同锐角两两组合呈辐射状向外向东西南北均匀延伸的几何纹样,造型张弛有度,内接方形,外接圆形,结构对称四平八稳。上古构图方式,表达时空历法观,多与凤鸟、纽结、兽面(羊角、羊角云)等纹共同构成叙事性复合图案;或突出象征性和仪式感,要么以篦点连缀的单线八角星纹出现,要么在篦点戳印而成圆底上,以留白形式表现凸起八角星和其他纹的复合图式;或抽象变体,变体形式丰富多样,如河图洛书、太极八卦、万字纹、S纹、四瓣八瓣花纹等。
我国新石器时代上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频繁发现的八角星纹,彰显上古先民敬畏崇拜自然智慧。八角星纹深受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认同垂青,历经千年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早已渗透中华民族方方面面,承载敬仰祖先和氏族认同,充满未知与惊喜。
文献介绍,国外古文化遗址也发现八角星纹图案,如两河流域、埃及、中南美洲等地。
高庙文化,八角星纹源头
目前,学术界认定高庙文化八角星纹系我国最早最古老,令上古太阳历和八卦理念源头上溯至距今约8000年。
湖南湘西洪江和泸溪下湾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白簋陶器上“八角星”“阔口獠牙”“太阳”“神兽”“神鸟”等戳印图像分布颇具讲究,大多抽象,等分对称。八角星戳印:圆圈外以不同图形划分八方,上下方向为尖顶屋宇形,四角方向为长方形框内加尖顶状。左右方向为简化圆形鸟头,短横线代表鸟喙,小圆点代表鸟眼,凸出部分可能代表羽毛。对于这一中央有特殊图案、圆形环绕中央、圆形外分八方构图,科学解读为宇宙观图像化,蕴含古人对天地万物深刻洞察,将八角视为宇宙时空数理模型。獠牙兽面戳印:阔口獠牙处于图案中心,一个圆圈将简化兽面圈于中心,夸张大嘴和獠牙,内侧獠牙向上,外侧獠牙向下,嘴上方两只小眼睛,下垂部分为舌头,寓意控制天极神兽。大嘴獠牙和神鸟图案,高庙文化主题标识,构图完整,形态稳定,神灵人格化,先民崇拜“祖先神”,亦是中国最早“神徽”之一。依据4颗夸张獠牙和天极宇宙观相关玉器上虎纹,判断“神兽”属于猫科动物虎概率性最大。鸟在我国神话传说和宇宙观中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时代人类生产重要帮手,古人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展农神祭祀活动,崇拜敬奉“太阳神鸟”。凤鸟纹,几乎所有出土白陶器左右两侧都有,高庙白陶艺术灵魂,巨大钩喙,双翅或向上扬起,或向两侧展开,翅膀和一些鸟胸口有完整或半张獠牙大嘴,翅膀上常见代表四面八方的圆点或十字、外加圆圈符号,寓意位居天体中心。大鸟载着太阳展翅飞翔,喻示8000年前凤鸟就已飞进先民心灵空间。
泸溪浦市下湾遗址,高庙文化重要组成,八角星纹发祥地之一。2017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其与洪江遗址出土文物同期,文化特征一致,互为补充。先后出土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最古并绘有八角星、凤鸟、兽面、太阳等神像图案白簋陶器,以及陶器、石器、骨针、蚌器及玉器等遗物,其中陶器戳印凸显卓尔不群八角星纹。贝类外壳(田螺蚌类为多,又称螺蛳壳)文化堆积层5米以上,最厚达7米。200多个祭祀“灰坑”面对沅水呈南北中轴线布局,我国现知同期史前遗存中罕见,生动再现当时居民祭仪活动,对追溯“天极宇宙观”以及宗教祭祀活动起源与发展意义非凡。
湘西吉首河溪、凤凰官庄等地先后发现螺蛳壳文化堆积层,说明下湾处于高庙文化核心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白陶上的纹饰,不仅前所未见,而且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纹饰之多样、构图之奇异,不仅改写了史前艺术史,而且揭示古代信仰形成的一个重要源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史前“天极宇宙观”溯源》称,距今7800~6600年新石器时期高庙文化见证“天极宇宙观”初步形成,即通过圆形天体纹饰环绕象征太阳神的八角星,以及八角星图里圈刻四方图形表达“天圆地方”早期视觉,说明天极乃天体运行枢纽所在;另二方面,寓意构图中央獠牙兽面虎为天极之神,控制天极,主宰宇宙秩序;第三方面,神鸟乃镇天极之大器,天极稳定离不开神鸟,通过神鸟驮负或环护来维护天极。
跨越地理空间,纵横时光8000年
八角星纹史从湘西高庙出发,沿长江流域,并跨越黄河下游及辽河流域传播,辐射四面八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贺刚曾对8000年来我国文化考古遗址发现八角纹饰进行统计分析,高庙文化最先出现,并延续1500年,成为中华早期文明“传播者”。
距今约7000多年,洞庭湖区域水稻种植水平领先,处于传播中心,八角星纹图像等文化随着水稻种植扩散逐步传播开来。
国内博物馆公布考古信息资料显示,我国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犹如积满尘土史藉巨著,八角星纹作为几何图案,宛若书卷中常见文字符号。诸如,长江流域的洪江高庙、浦市下湾、松溪口、皂市、汤家岗、良渚、凌家滩、马家浜、崧泽,黄河流域仰韶、赤峰红山、大汶口、半坡、马家窑、小河沿等遗址,出土石器、彩陶器和玉器等文物上均发现八角星纹。八角星纹作为远古先民“宇宙图式”,代表天圆地方“天极宇宙观”跨越千里,流传千年。古谶纬《河图洛书》和“七经纬”等均有记载,彰显上古先民几何智慧、伦理观念及艺术水平,述说中华民族文明进步跌宕起伏故事。
距今7300~5600年江苏淮安黄岗遗址出土典型高庙文化风格红胎白衣陶器,其上戳印着同样神鸟图像。
距今约6000年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发现用锥刺成55个小圆点组成的三角几何图案。专家认定为最原始河图雏形。
距今6000年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神秘八角星纹彩陶豆。
距今约5800~4900年上海崧泽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八角星纹装饰图形,八个角宛若八朵尖瓣花。有学者认为还是八瓣花最早起源,也有学者认为与古代宇宙观符号图式中天穹之花——柿蒂纹有关,即柿蒂纹中间为象征天盖圆形,四瓣或八瓣纹代表四方或八方,加之中心圆称“五行”模式。“五行”与《河图洛书》中柿蒂纹如同一辙,兴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见于古代陶器、青铜器、服饰等。
距今5300年安徽凌家滩遗址,全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87年出土刻有八角星纹的龟腹玉片震惊中外,即两块玉板夹一块刻有八角星纹玉板,合在起来形如乌龟,背甲和腹甲有对应穿孔,穿绳缀合。玉版正中为八角星纹,围绕八角星纹有一个圆,其外还有一个圆,有诸多形似“箭头”指向标。玉版刻画图像宛如“天极宇宙观”:中心八角星纹为天极标志,两重圆圈代表天穹,长方形外轮廓代表大地,中心圆圈与外层圆圈之间8条“圭形纹饰”代表连接两重天之绳索和八方。天穹外层4支“圭形纹饰”犹如维系天地之四维。考古学家解读为传说中先民对宇宙认知的河图洛书,也有专家认为系太阳神徽,与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古城阿兹特克太阳金字塔(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形成跨时空文化呼应。出土玉鹰,双翼上猪头代表北斗星,胸部刻画八角星纹,主题寓意神鸟守望维护天极,北斗绕天极运转。
距今5500~5000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群,红山文化遗址中心。其积石冢出土随葬“勾云形器”玉器刻画神鸟驮负獠牙兽面,表达神鸟守望天极。
距今4600~4000年山东济南龙山文化和距今4200~3800年湖北天门肖家屋脊文化,均流行獠牙人面图像,将天极之神形象人格化。肖家屋脊遗址还发现虎头、虎头镂空牌饰和虎侧身像等写实图像,将天极之神动物形象化思维。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陶器、青铜器及服饰等大量出现八角星纹饰,形成跨地域跨时空传播序列。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春秋战国错金银铜鼎(西宫小屯村东周王城遗址出土),四瓣团花纹与三角云纹呈轴对称分布,学者认为四瓣团花纹是由八角星纹和4个火纹组合而成。
秦始皇陵出土百戏俑所穿服饰亦有八角星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发现龟甲四瓣纹罍,东汉时期毛织工艺代表性文物,汉代毛织品中高端品类,其纹样设计和提花机织造技术制作与八角星纹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新疆两汉魏晋时期尼雅精绝国遗址出土的汉代精细毛织物毛罽上的四瓣花纹样以及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锦联珠对马纹锦上的八瓣梅纹样,系八角星纹变体。
如今古老八角星纹,深深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仍鲜活传承于湘、桂、黔、滇、渝、川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主要以服饰、银饰、织锦、乐器、手工艺品、建筑等为载体。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发行纸币5角人民币背面印有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已成全球共享文化元素,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视觉装饰艺术,且已拓展到计算机图形编程、3D建模及办公软件设计等领域。
神秘智慧,传承发展
高庙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外圆内方”八角星纹独特构图,绝非一般意义艺术装饰,见证古人对世界和宇宙探索认知。上古先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将心中认知“天圆地方”宇宙观以简洁而智慧图形生动戳印于陶器,外层圆圈代表宇宙中天体运行轨迹,内嵌方形则代表稳固坚实大地,八角中每一个角暗藏玄机,与一年四时八节相对应,体现古人天文历法智慧。
据专家考证,我们上古祖先已精通天地物理,新石器时代上古社会,谁掌握星象等天文地理知识,谁的权力就具神性和合法性。黄河文明最早知会天文地理知识,即“黄河出图,洛水出书”,自然而然拥有权威话语权。距今约6500多年新石器经东周至汉代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1987年出土仰韶、龙山、东周及汉代文化遗存,其中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溯至2.5万年前,即用贝壳摆塑青龙、白虎等三组图案栩栩如生,并非随便乱扔,而是非常讲究,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更神奇的是埋葬时就预见必被发掘。
河图洛书,中华民族古老传说,现代科学滥觞,中华文明、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亦是中华文明史上千古之谜。远古流传下来的2幅神秘图案,源自天上星宿,蕴含深奥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最早收录于《尚书》,其次《易传》,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著《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专家公认“河出图”乃广义,“河”指星河、银河、河汉,26星宿亦是从银河里面出来的。狭义理解:“河”指黄河,“洛”即洛阳附近洛水,意为黄河出现龙马背负“河图”,洛水出现神龟驮负“洛书”,圣人(如伏羲、大禹)按照天赐图案推演八卦、制定历法等,构成中华文明的古宇宙观。河图最初将银河画成一条白色旋转龙,围绕中心点北极星运转,后来演绎成一黑一白两条龙,再逐渐提炼演化成当今太极八卦阴阳图。
考古研究分析,河图洛书属于远古先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识系统。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运用河洛八卦图式将表达气形质数象五要素巧妙组合,建构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的宇宙运行模式。河图洛书与28星宿、黄道12宫之间关联度高,河图上,1~10数为天地生成数,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无穷奥秘;洛书上,1~9数乃天地变化数,纵、横、斜3条线上3个数字,其和皆为15。以现实经验为基础用数理形式描述自然规律正是现代科学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主张:八角星纹源自“洛书”中九宫格“交九”,方位上代表四面八方,时间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彰显远古先民朴素宇宙观。所谓洛书就是将一个十字旋转45°,与原来十字重叠,即所谓“交九”九宫,九宫格犹如汉字“米”。
万字纹,八角星纹变体范畴。《辞海》载:“卍(音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逆时针旋转,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世界各国古代宗教文化广泛认同吉祥符号。我国史前文化遗址遗存遗迹,频繁出现于壶、罐和陶纺轮等装饰上,地理空间分布广泛。
距今4600~3600年青海柳湾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卍”字纹符号,见证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高原地区彩陶艺术繁荣,改写万字纹诞生史,打破学术界认为万字纹“舶来品”传统思维观点,即所谓公元4世纪从印度传入我国观点。柳湾彩陶上图案和符号最具典型,尤其是万字纹符号,共出土绘有神秘万字纹柳湾彩陶26件,万字纹多达28种变体。而4000年后的上个世纪30年代,顺时针“卐”字被德国希特勒相中成了邪恶纳粹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和八角星纹一样,万字纹源自史前文明,产生背景和寓意事关天文、星象、阴阳等。或源于距今7000~5000年长江流域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出土呈万字形构图四鸟逐日(以鸟喙象征鸟)陶盘;或源于距今6400~5300年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出土彩陶上北斗四季星图纹饰;或源于距今5700多年黄河流域甘肃马家窑遗址彩陶文化中的四分圆式太极图等。此外,湖南高庙和彭头山、山东大汶口等遗址都发现类似纹样。学术界认同商周青铜器火龙纹是将太极图、火纹乃至万字纹、八角星纹融会贯通的图样。诸如,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扶风庄白一号窑藏出土的西周中期圆形带窃曲纹及带托盘的青铜温鼎。新疆温宿县汉代西域姑墨国遗址出土的四鸟纹铜扣,据王先胜《中国馆远古纹饰》“绕极星”生阴阳观点,此构图(鸟纹)意在表述心宿(28星宿之一)与天文历法之间关系,即心宿绕天体旋转而产生四季。如今陆上古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各民族民间服饰、民间手工艺品中仍然流行传承着丰富多样的万字纹变体。
神秘“卍”字纹符号,非同凡响,印度、波斯、希腊等古文明以及世界各地遗址遗存都曾发现过,象征太阳或火,后被引申为永恒坚固、辟邪趋吉、四季绵延等吉祥如意含义,彰显太阳崇拜遍及人类历史不同时空,给世界创造丰富想象空间。
民族宗教文化,信仰元素符号
学术界解读八角星纹功能,众说纷纭。苗族流传与蚩尤或古代王印图案相关联,即纹样为蚩尤印章图案或古代王权象征,蚩尤战败后绣于服饰以示纪念。
太阳历假说最广泛,依据高庙文化八角星纹与天体对应,有的解读为太阳历工具、方位标识等,推测表达节气划分;有学者认为效仿太阳光芒,象征光芒四射的太阳和星辰,体现崇拜太阳和敬畏自然。据《山海经》,我国太阳崇拜发源于山东东部沿海日照一带,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最终影响东亚地区太阳崇拜文化。
有的认为系八卦哲学思想源头,其内接方形结构与《周易》八卦方位系统相关联,象征天地水火等自然元素宇宙观。八卦代表8种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而八角星纹亦寓意8种物质或事情。依照《河图洛书》演绎九宫八卦解读八角星纹,八角即八卦图像表达形式,方位代表四维八方,时间代表春夏秋冬,象征原始日晷。
有的认为与枫叶纹具关联性,有的认为由4条鱼组成,理由是鱼尾有2个角,有的认为图形与古代早期纺织部件工具结构相关……
宗教信仰往往通过元素符号图案来标识。十字架乃基督教信仰标记,或出现在教堂、墓碑等场所,或教徒们随身佩戴;六角星或六边形则为犹太教信仰标记。根据诸多专家学者观点,苗、瑶、侗、彝、壮、傣、白、黎、僮、傈傈、景颇等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八角星纹元素。
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王瑞莲介绍,八角星纹作为几何纹样,广泛运用于织锦。侗、壮、傣、黎等壮侗语族织锦中屡见不鲜,一般以二方连续方式连绵不断出现,分割框架组成主体图案。她认为:东汉时期,南方诸多少数民族流行一种礼乐器——铜鼓,铜鼓鼓面中心铸8根芒的太阳纹,学者称之八芒太阳纹,象征崇拜太阳神,古代百越人标志性纹样。壮侗语族属于古代百越人后裔,称其织锦上八角纹为八芒纹,湘、桂、黔三省边区侗族将此图案运用于织锦中代代相传,成为侗族织锦文化标配。
阿城在《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陈述:八角星不仅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农业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象征,在多个史前遗址中都有发现。它以独特的八角形图案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寓意苗族文化宇宙观中“四个方位+四个次方位”。
饕餮最早见于《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古藉,传说其形似羊神人面,虎齿人爪,因贪食最终自噬其身,故青铜器纹饰多表现为“有首无身”。饕餮纹最早出现于距今5300~4000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还有距今4000年陕北石峁遗址。宋朝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按其说法,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饕餮纹,代表蚩尤。
苗族,崇拜自然和祖先的古老民族,亦是最早稻作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靠祭祀、神话、苗歌、苗绣等口口相传。古苗歌宛若藏族《格萨尔王》、古希腊《荷马史诗》,将苗族迁徙史、伦理观、自然观融入歌谣,形成人文记忆。苗族文化中八角星纹元素具有广泛性,与其信仰密不可分,或与长江文明和苗族先民稻作文明有渊源,通过刺绣、蜡染、织锦等传统工艺将八角星纹应用于服饰。
苗族刺绣,“穿在身上的史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上古部族联盟文化和民间艺术于一体。蝴蝶,苗绣重要图腾元素,据《苗族古歌·枫木歌》,“蝴蝶妈妈”为苗族祖先,苗语称“妹榜妹留”。刺绣上“蝴蝶妈妈”实为八角星纹变体,其头须被表达为天极符号,头须下面是蝴蝶身体,身体上绣小亭子,翅膀上绣苍龙,还相伴长有代表天极头须小蝴蝶,妈妈有孩子相随充满人性,寓意生命之源与人口繁衍。老子推崇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认为万物由玄牝不断产生,玄乃黑色,牝为雌性生殖器,即黑色雌性生殖器,表达母权观念,说明蝴蝶妈妈与老子宇宙观一脉相承,
新疆,古丝绸之路上重要枢纽,千百年来多元族群沿着天山河西走廊迁徙流动,中西方多元文化持续交流交往交融、碰撞聚合互鉴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精神家园不断凝聚。除了语言交流、交通存在瓶颈外,纹样交流传播则畅通无阻。其历史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文物、物质器皿、纺织品和手工艺品等,见证我国各民族文化记忆中经典纹样,如八角星、葡萄、卷草、羊(含羊角)、万字、寿字、涡卷、忍冬、太阳、云、蝴蝶、火焰、龙凤、莲花、回字、牡丹等纹。其中八角星、葡萄、羊、万字和寿字等纹频繁出现,福寿吉祥寓意传承绵延千年,早已植入中华民族血脉。
历久弥新,充满生命张力
祖国广袤山河地理空间生态多样,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交流发展,成之历史文化长河里“大一统”思想源头活水,造就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特质。远古圣地——湖南湘西洪江和泸溪浦市下湾两处高庙文化遗址,就是鲜活注脚。
洪江高庙遗址和泸溪浦市下湾遗址出土白陶器上戳印八角星等图像以及大规模祭祀“灰坑”,见证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发源。蕴涵人格化浪漫,崇拜太阳,敬奉上天,将天神人格化,祈求祖先福泽庇佑。部分八角星纹图像下尚有描绘似人化的双臂和躯体图案,将人体与天地相联系,八角星纹象征头颅,合在一起整体犹如人形“神”,蕴含深刻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五千年后同样图案出现在战国清华简《筮法》的人身八卦图上,揭示其与天文纳甲、八卦互体关系。与西汉刘安所著道家经典《淮南子·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描述高度吻合。
古五溪,静默蜿蜒武陵山深邃褶皱峡谷,“童话外的真世界”,南方古丝绸之路上重要黄金水道,如同一道道古文化脉络,纵横湘鄂渝黔边区,多民族交往交融聚居,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积淀共生,演绎中华文明进步的史诗般传奇故事。岁月深处文化遗址遗存遗风如璀璨明珠星罗棋布,独具魅力。
8000年前湘西先民已揖别草昧,进入原始氏族集体群居生活,把田螺作主食,借勤劳、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书写令世人惊叹不已的不朽篇章,走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前列。
八角星纹艺术,犹如一部独具特色视觉史诗,历经五千年来重要文化转型和社会变革,深深渗透融入人类史前、农耕、工业、信息等不同时期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途上,八角星纹不断赋予新动能,正以东方视觉语言智慧魅力融入当代文化艺术全球化建构。
研学解读欣赏八角星纹演绎,如同打开通往古老时光隧道大门,开启品味中国传统文化大餐,深情仰望和缅怀祖先,追寻探索中华文明美学脉络与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