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家乡稻田里的鸭哨声
中新网湖南 熊兴保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17:43
中新网湖南 熊兴保
2025年08月08日 17:43

家乡稻田里的鸭哨声

文/熊兴保

  “咻咻咻,咻咻咻……”

  一阵清亮的哨声划破田野的宁静。哨声响起,上万只鸭子应声而动,迈着标志性的“鸭步”,从绿油油的稻田里慢吞吞地走了出来。

  从企业退休的老同学回到老家饲养鸭子,他一直邀我去见识他统领的“鸭兵方阵”,体验他那份解甲归田的牧野之趣。他伫立在高高的田埂上,身形魁梧,两鬓染霜,黝黑的脸庞上镌刻着风霜的印记。四周乌泱泱一片鸭子,衬得这位“鸭司令”真有几分沙场点兵的将帅豪气。

  我好奇地问:“老同学,这浩浩荡荡的’鸭兵’如何调遣啊?”只见他“嘿嘿”一笑,眼中闪过孩童般的狡黠。“自有法宝,我有秘密武器呢!”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枚黑色的哨子,放在嘴里使劲吹响,腮帮子鼓得圆圆的。鸭子们听到集结号,闻令而动。

  鸭子们长着小铲子一样的扁硬嘴巴,小蒲扇一样的脚蹼踩着泥泞,麻褐色羽毛沾染满晶莹的水珠。肥硕的身体让它们走起路来左摇右晃的,憨态可掬。在老同学持续的哨声里,鸭鸭们走下堤坝,争先恐后地“扑腾扑腾”地跳入水渠,不一会儿就汇合成一支庞大的“嘎嘎”合唱队,向着鸭舍方向慢慢悠悠地游弋而去。

  我们的老家离得很近,位于安乡县黄山头镇。家乡黄山头,山川隽美,钟灵毓秀。山叫黄山头,川是虎渡河与松滋河。镶嵌在两水之间的黄山头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为安乡境内唯一的山峦,最高峰海拔 260 多米,横亘湘鄂边界,是广袤洞庭湖平原上显著的地理坐标。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风里雨里,老同学这两年就是在黄山头山麓下的稻田里,倾心侍弄着这群“嘎嘎”欢鸣的黄山头鸭。

  安乡之名,寄寓着“水波安澜”的美好愿景。这里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田连绵,丰沛的水资源为养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养鸭传统源远流长。特别是黄山头鸭,被公认为鸭中极品。据安乡县志记载,1933 年安乡有群鸭养殖户 15000 多户,“看鸭佬”们或者近水自然散养,或者游牧专业养殖。解放初期,游牧养殖的专业户还成立了鸭民协会。1958 年,县里在黄山头成立了国营畜牧良种场,主要就是饲养并推广品质优良的黄山头鸭。当时,养鸭是全县农业生产的顶梁柱。

  吆喝着一群鸭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光脚踩在田埂上,手里时刻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这便是“看鸭佬”的标准装扮,也是水乡安乡最常见的风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父亲也养过鸭,邻里乡亲都叫他“看鸭佬”。在湖边上找一块空地,支起竹篾鸭棚,围一圈竹篾栅栏,夜晚鸭子关在栅栏里,父亲住在极其简陋的鸭棚里。鸭棚在离家较远的野外,周边有不少令人心头发毛的坟茔,父亲就时常拉着年幼的我去给他作伴壮胆。

  鸭子属于动物里的“勤奋标兵”,早上从来不睡懒觉。天刚破晓,鸭圈里便喧闹起来。鸭子一叫,父子俩立马穿衣起床,急忙打开鸭圈的栅栏门。鸭鸭们就迫不及待地挤着往外走,步履蹒跚,急不可耐,屁股着地“哧溜”滑入池塘,欢快地饮水与梳洗去了。

  鸭子离圈,留下一地白花花的鸭蛋,宛若一个个熠熠生辉的“金元宝”。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提着竹篮捡鸭蛋,一边喜滋滋地捡,一边在心里默默地数,往往是数着数着就忘记了总数。父亲没有鸭哨,给鸭子集体投喂或者呼唤它们回鸭舍,全靠他一声声高亢的吆喝。

  记得夏天的时候,夜幕降临,晚霞流连,父亲卷起裤脚超过膝盖,敞开衬衣露出白色的汗衫,一手扶着竹竿,一手用斗笠扇着风,嘴里发出“额啰啰啰”的呼唤。尾音拖得特别的长,雄浑粗犷,响彻整个村庄的上空。听闻熟悉的召唤,200 多只鸭子就从很远的地方或走或游,向“鸭司令”聚拢而来。苍茫暮色中,鸭鸭们一边晃晃悠悠地走着,一边发出“咕隆咕隆”的声音,交头接耳,俨然是在开心地交流着今天觅食的收获。

  我也曾学着父亲的样子呼唤鸭子,想领略一下“鸭兵统帅”的凛凛威风。但是鸭子们一点也不领情,对我的“号令”置若罔闻。父亲说我声音太小,它们根本听不到。其实我是心里迈不过那道坎,总觉得“看鸭佬”的称谓有点丢脸面。我羞于扯起喉咙去大喊大叫,生怕远处的乡亲们听到我声音。

  看到老同学吹起鸭哨,还吹得那么起劲,我脑海里就自然浮现出了“看鸭佬”这个称谓。我忍不住问他:“你吹起鸭哨挺自然的啊,一把年纪了还在田埂上吹鸭哨,你不觉得难为情啊?”老同学爽朗一笑:“一只鸭子要卖 30 多块钱,每天还有一个蛋,我这有1万多只鸭子。”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老同学继续说道:“哈哈,看着这些宝贝疙瘩,我浑身是劲,就怕哨子不够响亮,远处的鸭子听不到掉队喽!”看着他黝黑脸上露出坦荡敞亮的笑容,我忽然发现自己年少时的那份羞赧是多么的遥远与稚气。

  老同学早两年就返乡养鸭,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他敏锐地看到家乡酱卤产业蓄势待发,即将迎来大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酱卤鸭是酱卤产业的主打产品,而黄山头鸭以其上乘的品质,一直是酱卤企业眼里的“香饽饽”,首选的原材料。

  安乡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于 2023 年初提出了将酱卤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主导产业的战略构想。县上一班人做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蓝图迅疾铺展。2023年 6 月,安乡县被正式授予全国首块“中国酱卤之乡”的金字牌匾。国庆期间,安乡酱卤不夜城华灯绚烂,盛大启幕,40 多家本地酱卤企业、300多家酱卤餐饮店和 100 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食品企业汇聚一堂,共同演绎安乡夜市的饕餮盛宴。

  入夜,酱卤芬芳弥漫,小酒飘香诱人,人潮涌动不息。通过主流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安乡酱卤不夜城成功“出圈”,旋即成为吃货的天堂与网红打卡地。全国“安乡酱卤”品牌直营店和加盟店如雨后春笋,新增 200 多家。让世界知晓安乡的味道,那是酱卤的馥郁芬芳。酱香卤韵,成就美食爆款。一时间,安乡酱卤声名鹊起。

  作为农业大县,安乡深知做好、做活、做大“农”字文章是根本。县里明确提出,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合成生物制造两大产业链,是引领安乡未来经济发展的双引擎。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又细化为“五个一”:一条鱼,一粒米,一壶油,一蔸菜,一条酱卤产业链。其中,酱卤产业链是核心中的核心。“五个一”像五根手指头,合起来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推手。目的就是寄望于这只法力无边的“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倚靠酱卤龙头企业的强劲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县域乡村经济全面振兴。

  宏伟蓝图的擘划,给这位养鸭老同学的心里注入了澎湃动力与坚定的信念,也为黄山头稻鸭养殖带来了盎然春意。黄山头稻田鸭,践行着稻鸭共生的绿色模式。鸭子为水稻除草控虫,松土供肥,水稻田为鸭子供给充足水分、鲜活的食物与活动空间。在这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里,鸭子与水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

  黄山头鸭体大膘肥,肉质鲜嫩。过去是简单地腌制烘干,制作成板鸭。近些年开始迭代升级,大规模地制作成酱卤鸭。安乡是一个移民县,历史上有过六次大迁徙。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不同的酱卤工艺,“北酱”与“南卤”在这里精彩交融。黄山头酱卤鸭,兼收并蓄了酱之浓醇与卤之深透,且酱且卤,古法新制。成品鲜香醇厚,肉质紧实,肥而不腻,好似将一方丰饶水土的精粹,都凝结于这醇厚的滋味之中。

  落霞满天,清风徐来,我随同老同学“率领”鸭兵们回鸭舍。鸭舍是一排两层楼的房子,鸭子们要爬个上坡才能进入二楼的宿舍。屋顶吊着一盏灯,地面铺设着一层网。吃饱喝足的鸭子们十分乖巧,个挨个地蹲在这里休息。网眼设计不大不小,粪便漏落到了一楼,鸭蛋都留在二楼。一楼的鸭粪及时清除,确保了鸭鸭们居住环境的干净干燥。

  看着密密麻麻的鸭群,我不无担心地问老同学:“你也为鸭子的销售伤脑筋不咯?”哪知老同学十分淡定地回复道:“我们采取合作生产模式,鸭子的孵化、养殖、加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形成了一条畅通的流水作业线,时髦一点说,叫产业链闭环吧。”老同学越说越带劲,显出几分骄傲的口吻:“这叫订单农业,我们的鸭子全部都定点供应给了镇上的海佳食品厂。不愁销路,就愁规模还不够大,供不应求呢!”

  坐落在黄山头脚下的湖南海佳食品厂,是安乡酱卤企业里的“优等生”。它紧紧依托黄山头成千上万亩生态稻鸭养殖基地,就地取材,精制黄山头酱卤鸭,声名远播湘鄂两省,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摘取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湖南老字号”两顶耀眼的桂冠。随着安乡县高新工业区酱卤产业园落成启用,海佳食品于今年初迁入新址。原材料供给渠道依旧,产品品牌依旧,但企业设施设备全面升级换代,制作工艺水平与生产能力大幅跃升。

  堪称行业翘楚的海佳食品,生产制作黄山头酱卤鸭十分考究,全智能温控,全链条人机无遗漏检测,备用的卤料达100多种。在这里,一只酱卤鸭的诞生就像一场精细的修行,需经历 3 次卤煮增香,1 次烘烤脱水去脂,3 次滚揉渗透,1 次酱制着色,在流水线上“修炼”整整三天时间。如今,海佳食品每天出品 8000 到10000只酱卤鸭,年生产能力 300 万只,设计年产能可达 800万只。产品行销大江南北,远渡重洋,香飘万里。

  酱安百味,卤乡千年。海佳食品的黄山头酱卤鸭,只是安乡酱卤百花园里绚丽的一朵。王饺儿的酱卤体能牛肉,刘雨露的卤猪脚,珊珀湖的酱卤鱼,安小卤的酱卤豆干……琳琅满目,各蕴芬芳,齐力绘就了安乡脍炙人口的滋味图谱。

  鼓点激越,欣欣向荣。安乡酱卤产业的未来,在全县发展战略构架中更是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培育产值过 十亿龙头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上千家酱卤门店,带动上万产业从业人员。博采众长,科技赋能,标准化生产,让安乡酱卤成为湘式酱卤的打样者和引领标杆,成为中国美食辽阔版图上又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

  “咻咻咻,咻咻咻……”

  稻浪翻滚,鸭哨清越。我仿佛感觉老同学这鸭哨声,掠过无垠的田野,穿越浩瀚的时空,一头系着水乡泽国的养鸭传统与老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深切期盼,一头连接着现代农业的蓬勃气象与安乡酱卤产业的活色生香。哨声回荡在阡陌纵横的百里水乡,它映照着一位养鸭人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勤勉身影,也依稀勾勒出一幅彰显奋进与富庶的瑰玮画卷。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