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九龙苗寨 有故事 且精彩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09:34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5年07月14日 09:34

九龙苗寨 有故事 且精彩

高文化

  九龙,我的第二故乡古丈默戎镇一个纯苗山寨,多年来美好遇见念想缱绻于心,熟悉又陌生,亲切而神秘,乡愁亦情愫。

  建筑民俗古朴,人文历史浓郁,溶洞悬崖发育,传说因“九个山洞曾住九条龙”而故名,2016年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青山绿水,天生藩篱,四周被刀削般峡谷绝壁环绕,又似铜墙铁壁。龙鼻河(岩槽河)将近乎闭环峡谷南北断开,天生进出通道,如同龙行绕寨一个大大S湾奔腾而过。

  登高俯瞰,豁然开朗,村寨默然坐落于九龙洞下台地,一栋挨着一栋清一色桐油刷就传统黛瓦木屋、吊脚楼依山傍水就势而建,屋连着屋,层层叠叠,紧密相连,错落有致,彼此护佑,浑然一体,整体如同由民居搭建的“金字塔”,山水寨交相辉映,蕴涵最本真生存处世智慧。

  张吉怀高铁穿越大山腹中于此冒泡露真容,给这块风水宝地带来脉动灵气。

  500年黄梨和金弹子古树,古寨风水地标

  黄梨古树,挺拔巍峨,树冠茂密直插云天,遮天蔽日百余平米,与遮荫咫尺之外“炙烤桑拿”截然两重天,山风习习,天生歇凉休闲集会场所。夏日村民不约而同相聚树下纳凉下棋,闲坐闲聊,神态悠闲,恬淡适意。

  金弹子古树,曾遭遇雷击倾倒,根部顽强横向发展,生出新根不断向地下深扎,盘根错节,伸出两米多后艺术性昂首向天空伸展,厚积薄发,虬枝盘旋,努力拓展空间,用枝繁叶茂、油油鲜绿诉说生命精彩。秋冬季节红红金弹子挂满枝头,似繁星点点,又如张灯结彩,泰然自若招摇喜庆吉祥和鲜艳华美。

九龙苗寨 图片来自网络
九龙苗寨 图片来自网络

  两株古树在村口并立相依相伴500年,宛如铮铮铁骨卫士魏然屹立,静谧守望,最具人气和魅力,旁有翠竹簇拥和村民供奉香火祈福求祥的简易土地庙。以无限生命张力演绎着生命传奇,看云卷云舒,赏风清月白,见证苗寨惊心动魄传奇,聆听土地庙前善男信女,怀揣希望诉说生活艰辛和遭遇苦痛,目睹一代又一代“赶边边场”青年男女甜言蜜语,海誓山盟。

  苗族自古保持自由浪漫婚恋传统,通过“赶边边场”延续自主择偶习俗。青年男女‌‌借助赶集或传统节日人群聚集,利用墟场边、路途等半公开场景相遇相见,双方以轻拉衣袖、假意碰撞等含蓄试探,如同古代抛绣球,双方都来电就通过“讨糖”等隐喻行为传递表达情感,然后相互邀约好友闺蜜三五结伴,在古树森林下或河滩库塘边席地而坐,说古道今,引吭对歌,谈情说爱,倾诉衷肠。

  岩槽河两岸竹筒水车群,夏日靓丽风景

  湘西峡谷溪河蜿蜒密布,勤劳智慧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溪吃溪,通过砌坎垒堤垦荒造田,选取水流稍急地段,临时用石头和木桩拦溪筑滚水坝,坝与河岸形成上宽下窄的倒八字形喇叭导水渠,如同微型都江堰,在导水渠最窄水流最急处架起一个或多个竹筒车,水车被急流冲刷吱吱嘎嘎转动,绑在筒车上竹筒急流中取水,随筒车转动至顶后,又将取水倾泻,就这样周而复始,将低处溪水提升岸上农田或水沟进行灌溉。水车声、取倒水声、流水声及河风声共同演奏着天籁田园之歌,声声入耳,直抵心田。

  水车,文献记载,大约东汉时期作为灌溉工具出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动力发明的提水抽水机械,农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竹筒水车,湘西山区先民立足田地高于溪河实际,因地制宜借助水动力自制园形竹筒水车取水灌溉。农耕时代,甚至电气化程度偏低的上个世纪,竹筒水车乃湘西乡村灌溉抗旱主打水利实施之一。尤其是干旱年景,百姓自主自力抗旱,家家户户自制竹筒水车架满溪河两岸,日夜旋转不停,源源不断提升河水灌溉。

  九龙所在岩槽河仿佛竹筒水车走廊,数以百计水车曾一排排一簇簇布满两岸,S型九龙滩两岸水车三五成群集结集中抗旱保苗,亦是夏日里独特风景。

  如今乡村普遍使用电力排灌,竹筒水车渐渐退出舞台,部分水车已转场旅游景区,不再灌溉农田,扮演传统水文化实证,承载满满乡愁记忆,满足游客猎奇研学体验。‌‌

  九龙洞岩葬遗存,见证夜郎古国神秘葬俗

  九龙洞,隐秘美丽,离奇传神,传说有一叫梨翠山女子袅袅婷婷,如花似玉,远近闻名,众多神侠君子纷沓而来求亲,其中丫角山和吕洞山两位大神为争娶梨翠山而结怨,反目成仇。一天,丫角山夺走吕洞山财宝后,被吕追赶至齐天坡上,双方打斗中,丫刺伤吕后匆忙离开时掉落九颗宝珠形成九个洞,常年流水不断。

  九个洞中最大者,位于悬崖半山腰200米高处,与地下阴河相通,雨季多级瀑布从洞中飞流而泻,壮观美丽。岩石坍塌形成的天然半圆形洞口犹如一张血盆大嘴,又叫“谷坝巴崇”,即“死人住的洞”,与对面山悬崖上“金蛙岩”隔河相望相守。“巴崇”当地方言指老人,这里专指死亡老人。当地村民忌讳去山洞,即便上山砍柴打猎都绕道而行,传说洞内盘踞长达百米妖龙日夜守护着亡灵,每隔120年显灵一次,显灵时若有人目睹,必遭不测。

  1985年古丈县文化局进行保护性考古挖掘,发现山洞最显眼处显露诸多木质棺材,坐西北,朝东南,呈一字排列,非常诡异,既没深埋又不见碑文,有的显露,有的埋在土里,有的半埋半露。棺木由百年楠木凿空而成,长2.1米以上,宽约一米,重达千斤,洞中干燥导致千年木棺保存完好。考古打开其中一口棺木,棺内除了一具骨架,尚有一件古代冷兵器时代陪葬刀,长70厘米,宽约5厘米,推测墓主为习武之人,后来送省检测分析系800年前遗存。我国诸多少数民族信奉人类祖先都是从山洞中走出来的,把死人葬到祖先居住过的洞穴即可再生,又能缅怀穴居时代祖先。

  这里棺木葬法奇特,既非本土传统土葬,洞里本无土都是岩石,显然棺材上埋土是从外运进的;亦不属于湘西及西南地区滨临江河古崖葬(悬棺葬)。后来经多方考证为贵州仡佬族、广西古代骆民族(壮族先驱)等少数民族岩洞葬。九龙洞神秘墓主为仡佬族先民,一群夜郎国后人。所谓岩洞葬,选择寨边最高处天然岩洞、岩厦或人工凿就壁洞作墓地, 放置离世老人棺木但不封闭洞口,让逝人灵魂守望护佑子孙后代,彰显仡佬族先祖尊崇生命智慧。岩洞葬与悬棺葬类似,但最大不同棺材上需覆盖一层薄土,且注重血缘关系,同姓家族群葬地,常常安葬多具棺木。

  专家实地走访,九龙寨祖祖辈辈从没传承把棺木葬于山洞习俗,苗家也没有前往山洞祭祀遗训,至今没人去祭拜过,说明苗族先辈安营扎寨前这些棺木就已存在。由此推断800年前,甚至更早,这里曾生活过另一支神秘民族,后来因某种不为人知突发事件神秘消失,或许这支夜郎国后人与后来迁徙过来苗族通婚融合,风俗习惯渐渐被苗族同化,或许全族灭绝,或许迁徙。

  仡佬族拥有过辉煌历史,古代夜郎国主体民族,称之“僚人”。目前全国仡佬族达70多万人,主要聚居贵州等地。神秘夜郎古国首次出现于战国时期史料,夏商时期属百濮地,西汉以前,史料对夜郎国几乎没有只言片语记载。“楚鼢冒始启濮(《国语·郑语》)”“濮在楚西南(《史记正义》)”。《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楚襄王(公元前298~262年)派兵征讨“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使者来到夜郎国,夜郎国君问了句自负自大话“汉孰与我大”而千古留名,由此那个喻指狂妄无知成语应运而生。公元前110年(开封元年),西汉平定南越,汉武帝封夜郎侯为夜郎王。现在看来夜郎王还真有点“背锅”,其疆域领地范围并不小,当时横跨今湖南湘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比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要大。夜郎先民不仅与仡佬族密切相关,还与彝族、越南、柬埔寨等源远流长。夜郎灭亡后,部分族群就近向周边分散迁徙,部分族群远迁中南半岛越南、柬埔寨等地。

九龙精武馆表演苗家“八合拳”
九龙精武馆表演苗家“八合拳”

  湘西属于就近分散迁徙目的地之一,花垣吉卫镇夜郎坪村流传夜郎传说,原苗语称“腊乙”坪,汉语意译为“乙腊”,苗、汉语法互为倒装,“乙腊”与“夜郎”谐音,腊乙坪汉语称谓“夜郎坪”,国内唯一以夜郎命名古地名,早在隋唐就已存在。2016年腊乙与下水并村时改为“夜郎坪村”,花垣最大纯苗寨村。

  李白等文人骚客对夜郎念兹在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末民国初期苗族抗捐罢税首领龙廷久出生地

  一代英豪1866年(清同治5年)出生于古丈西英乡九龙寨(今默戎镇九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传说其母在寨后洞中避雨时看见九条金龙翻滚腾跃,不久便生下他。从小喜爱武艺,刚满6岁就随父亲龙朝用学苗拳,苦练“黄豆桩”,操习“援手”。年少便表现出英勇无畏过人胆识和为人仁爱正直侠义性格,常常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热心帮助村民调处纷争,与乡里乡亲老少和三班。苗寨百姓都以为是个有出息的好苗子,大家纷纷解囊相助筹集200两银子,送其到四川峨眉山拜师学艺。龙不负众望,潜心研习精通拳术,尤其擅长神鞭和飞刀,练就一身过硬功夫。鞭长一丈二余,粗若小儿手臂,使将起来,虎虎生风,只见鞭影,不见人形,攻敌于丈外,数十壮汉难以近身。

  一代拳师融合峨眉派和武当派拳技精髓独创“八合拳”,将苗拳发扬光大。即在苗家“四合拳”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自成一体“八合拳”,即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四合),以及眼与手合、手与足合、膝与肘合、肩与胯合(外四合)。八合拳讲究实战技巧,注重礼示、花架子、粘功和策手套路,蕴涵“阴阳平衡”古老哲理。礼示即礼节,花架子为公开操习套路,粘功乃基本功,策手在于套路内外合一,运用自如。2012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峨眉山归来就在九龙开坛授徒,召集周边苗寨年轻苗民组建武术队,农闲时集体教授“八合拳”,苗乡一时刮起尚武之风。加之为人豪爽仗义,其威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声名鹊起。

  1917年,天下不太平,正值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共患,民不聊生,湘西又遭受水旱灾,农民大幅度减产减收,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古丈政府对此熟视无睹,不施行赈灾救助,却草菅人命,变本加厉加征“猪头税”“牛头税”“田谷捐”“月月捐”等苛重赋税,甚至连卖个鸡蛋也征税。苛捐杂税猛于虎,县署税吏坐镇龙鼻嘴墟场征税(今默戎),欺行霸市,逢集必收,引起赶集苗民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一天,税官盛气凌人粗暴收税引起公愤,桐木寨龙林珠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将其暴打一顿,在场民众无不拍手称赞,也点燃古丈苗民抗捐罢税斗争导火索。消息迅速传到龙廷久耳中,他立马赶到现场壮胆助威,并说:“打得好!若有人问罪,就说是我指使的”。随即当众宣布:“从今天起,我们苗家拒缴赋税,再不服古丈管了”。消息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传十十传百,迅速扩散到58个苗寨。

  龙廷久揭竿而起,苗民一呼百应,迅速组建“教团子”传授武艺,训练苗民队伍,成立苗堂军事组织,九龙寨设总团,58个苗寨设分团;另一方面着手制造枪炮,为苗民装备自制土枪(俗称“硬枪”)和土炮(别称“抬炮”),其中土炮口径如碗口,两人抬,一次装铁砂一撮,架木架射击,杀伤力不小。

湘西竹筒水车 图片来自网络
湘西竹筒水车 图片来自网络

  1918年,周边四县58寨2万多苗民齐聚九龙举行合堂活动,3天3夜,推举龙为“大师傅”,确立抗捐罢税和自卫反匪宗旨,响亮提出“反过朝廷、硬过衙门”,号召“苗族的事苗族自己管”。为掩人耳目,借机重修九龙洞庙,塑玉皇大帝金身,秘密将武器藏匿于庙顶。合堂当天,盛况空前,龙率众举行抬玉皇大帝神像绕寨和踩桥活动,50口大灶煮饭炒菜,表演舞狮耍龙、刀棒拳歌等,热闹非凡。事后,龙全面掌控统管58寨日常事务,苗民统一抗捐罢税,停止缴纳赋税,一浪高过一浪,老百姓大小事不再找县政府,纷纷找龙处理。一下子,九龙成苗族政治文化中心,龙宅门庭若市,宛若“苗王”府。连周边李家寨、丫角山等汉族寨子也加入苗堂,声势日益壮大。

  官府对此大伤脑筋,因兵力不足未进行平叛镇压,后来派龙从云前去焚毁九龙洞庙,途中龙突发疾病病逝,民间流传是菩萨显灵,这样适得其反帮了倒忙,苗民士气高涨,一段时间,58个苗寨成无人敢管独立王国。

  1920年,民国古丈知事刘同方请求省政府派兵平叛,省府应允派出一团兵力。传说龙乃土地菩萨转世,神出鬼没,其生日农历二月初二,正是土地菩萨诞辰日。每年二月初二都大摆宴席庆生,聚会难免会放松警惕,围剿破防最佳时机。被官府收买的龙廷久河蓬危姓老庚,二月初一带酒肉提前来庆生,并趁其不备机破坏枪械,次日黎明,老庚乘机潜逃。早晨吃饭时,龙才发现老庚失踪,又发现官兵来袭,急忙敲响庙里大钟,召集指挥苗民反击。当日冯少陵团长率领队伍从三个方向围攻屠寨,遭遇苗民“抬炮队”与“神鞭队”顽强抵抗,伤亡惨重,三小时未攻入苗寨。无奈之下,改用火攻焚烧龙宅及周边大部分民居,部分苗民忙于救火而分散抵抗,官兵乘机攻入寨内,四处抢夺猪牛、苗布等财物。随后强迫苗民搬柴焚烧九龙洞庙,引发庙中藏匿武器火药爆炸,火光冲天,爆炸声不止,整个苗寨与庙宇毁于一旦,据说烧了三日三夜。龙携神鞭和硬枪带领众苗民仓促迎战,冲锋陷阵,挥鞭将一抢夺老婆婆财物官兵击倒,随之众多官兵围上来,左腿被官兵开枪击伤,忍痛藏身岩壳边,因佩枪被损,只能用神鞭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为防苗民营救,官兵随之将其押至九龙滩枪杀,并把首级装于猪笼,悬挂县城示众以震慑苗民,享年48岁。

  历史终成尘烟,这场历时3年苗民抗捐罢税斗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龙的田产被充公,家人徒弟隐姓埋名,四处逃亡。但植根于苗家血脉中抗争不屈血性得以张扬,龙廷久率苗民抗拒暴政、维护民族生存与尊严的悲壮英雄故事被百姓传颂,在湘西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九龙精武馆自1986年成立以来,将龙廷久所创“八合拳”传习发扬,培养了数以千计武术爱好者,经常参加省内外散打、民族武术比赛和大型民族活动,斩获多项荣誉。八合拳作为传统武术竞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湘西传承推广,不断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和强身健体。

  新时代民族对抗成为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凝聚成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合力,幸福美好生活成为苗寨现实。

  地质遗迹见证8亿年远古地球传奇

  穿越亿万年时光隧道,沧海桑田,尘封在九龙古老地层中古生物化石、溶洞断崖、褶皱构造、台地峡谷、溪河瀑布等地质遗迹,蕴涵着丰富地球地质运动变化信息,宛若远古文字密码,揭示九龙这片土地地质故事。

500年黄梨古树 图片来自网络
500年黄梨古树 图片来自网络

  九龙位于湘西弧形帚状构造南部,古丈~吉首深大断裂带附近,古丈复式背斜轴心转折拐点端一小背斜东南翼,北东向丫角山~曹家~张家坪断层延伸至东北部。帚状构造带处于新华夏系多字型构造第三隆起带上,华南板块(古扬子准台地)之扬子褶皱带东侧。湘西距今5.42~4.1亿年早古生代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岩性结构、沉积矿床及古地理地质环境分析,古沉积环境指向热带干旱海洋气候。换句话说,远古湘西曾处于海洋怀抱,历经亿万年华南板块扩张、挤压、旋转、抬升、漂移,跨越万里逐渐隆起成陆地,从南半球赤道附近漂移“移民”到现在北纬29°位置。

  苗寨及周边从古到新有序出露石灰岩和红层地层,喀斯特地貌发育。具体出露距今8~6.85亿年前寒武纪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地层。南沱组为灰黄绿色厚层石英长石砂岩、砂砾岩及含砾粉砂岩、块状冰渍岩层,不具层理。陡山沱组为滞流静水环境下沉积的泥质灰岩、薄层炭质页岩、黑灰色硅质磷块岩,富含磷矿、锰矿,花垣锰矿、古丈烂泥田锰矿、古丈磷矿产于此地层。灯影组(留茶坡组)为干燥潮滞带环境下沉积的薄、中厚层灰黑、浅灰色致密坚硬硅质岩,底部为灰黑色薄~中层含黄铁矿石英粉晶白云岩、黑色炭质板岩。

  出露距今5.4~4.85亿年寒武系清虚洞组、牛蹄塘组、石牌(杷榔)组地层,属浅海台地相沉积。清虚洞组为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泥晶含炭质泥质灰岩、白云岩。牛蹄塘组为灰黑色含钒薄层炭质硅质页岩、局部夹硅结核,伴生镍、钼、银、钴等金属矿物质,苗寨境内产钒矿、石煤。石牌组为青灰色、灰绿色薄中层纹理状、条带状页岩、泥晶灰岩。此外,寒武系地层岩性及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意义非凡。花垣排碧、古丈寒武系中上统地层剖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评定为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即“排碧阶”和“古丈阶”两个“金钉子”剖面。其中,湘西清虚洞组、牛蹄塘组、石牌(杷榔)组地层中厚层灰岩和白云岩受地下深处岩浆活动影响,成矿赋聚性强,湘西铅锌矿、汞矿(辰砂)、重晶石等热液型矿床均产于上述地层。

  东南部及周边出露距今1.45~0.66亿年白垩系栏垅组、石门组、东井组等红色地层。

  九龙,静娴毓秀,乡愁家园

  山清水秀,幽雅恬静,如诗如画,民俗古朴,宜居宜业宜游和美。苗王故里,人杰地灵,崇武尚武。奇特岩葬,夜郎古国遗存,玄奥神秘,见证人类迁徙步履不止。8亿年远古地质传奇成就资源禀赋,滋润孕育着一代代苗家儿女。

  走进苗寨,美好乡愁历历在目,岁月痕迹和人间烟火刻进一家一户,一砖一墙,一石一瓦,一草一木。青石板路巷宛若盘根错节蜘蛛网,联通家家户户,四通八达。如州文联主席向午平所述:“村中之路,多铺有青石板,曲折蜿蜒,从一条主道开始,分叉到这家的门口,又延伸到那一家的阶檐,如一张叶片上不规则的脉管”。除了鸡鸣犬叫和空中鸟语外,远离喧嚣,交通便利,云淡风轻,溪河悠悠,森林葱郁,处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

  置身苗寨,用脚步丈量这片神奇土地,顺着石板路,让心情在七弯八拐“八卦阵”中穿行放飞,东走走,西看看,穿越时空触摸岁月印记;用情贴近百姓生活,走户串门唠嗑,与相遇行人招呼,旁观习武之人操练,古树下看下棋,听村民闲聊,饱览苗家原生态民风;用心感悟厚重人文气息,与古宅古树对眼,凝视龙廷久祖宅,追寻聆听过往故事;用眼观赏山水寨美景,怡然自乐,震撼心灵,眼界大开;不知不觉心灵皈依,心情放飞,心结打开,闲暇惬意,流连忘返。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

  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九龙新篇章建设步伐行而不辍,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苗寨嬗变提升,绿色发展拥有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