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昌隆 问道凤凰古城
高文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千年城池,始建于唐,繁荣于明清。
唐名为“镇溪寨”,明称“镇筸城”,清叫“镇竿镇”。
凤凰古城依山枕河,山峦迤逦,人文荟萃,古风古貌,风华内敛,宇祠塔阁,巷楼缦回,韵味绵长。
这里的文脉资源神一般分布,保存完整,共有116处文化古遗址,68处文物古建筑,30余座庙馆宫殿,120多栋特色民居,200多条石板街巷。它们默默地在这里守望见证历史,承载岁月故事和无限荣光,彰显古朴动容颜值和魅力。
寻遗探源,远古前世
木江坪发现的新石器遗迹,见证了这里的史前文明。
其田螺壳文化堆积层诉说着古老风云,见证距今7800~7000年前凤凰先民群居沱江两岸,与周边下湾及峒河武水河溪等遗址,同属高庙文化核心地带,堪称“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推断彼时先民主食田螺等,说明气候具热带雨林特征,水生生物丰富,先民过着狩猎捕渔、刀砍火种生活。
而官庄龙潭的商周遗址,则见证了土著多元文化融合。
这里发现了3500年前一米左右厚文化堆积层,分上中下三层,出土陶器残片、石器和兽骨等古人类遗物。它与龙山苗儿滩坝嘴、里耶溪口、石门皂市等商代遗址出土大口缸、深腹罐、深腹钵、壶、鼎、豆、器盖等陶器组合相似。与永顺不二门、桑植朱家台等遗址一样,具有土著文化的明显特征。
湘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好诠释地,历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蛮大迁徙目的地。苗族祖先从洞庭湖沿沅水酉水武水迁徙而来,繁衍生息。苗、楚、濮、蜀、秦等文化碰撞杂糅,融入土著文化信仰,共同浸润传承将这一方山水洗濯得璀璨夺目。
刨根历史,览秘问底
春秋战国属楚国疆域,秦朝属于黔中郡,汉朝属武陵郡辰阳县域,西晋改归舞阳县域,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属武陵郡或辰州管辖,区划曾在招谕县、渭阳县、麻阳县等间摇摆。
古城下游木江坪塘冲团上宋代遗址,与唐宋“招谕”县治所源远流长。“招谕县”,遵照皇帝谕旨而建,但史料匮乏。唐宋朝招谕建县史不过153年,其中,唐朝55年,宋代93年。《唐书·地理志》载:“招谕县,属锦州,垂拱三年(687)置。”《旧唐书》卷40:“唐天宝元年(742)改锦州为卢阳郡(治所在今麻阳),治卢阳县(麻阳)、领卢阳、招谕、渭阳、常丰四县,垂拱三年与锦州同置”。南宋时期,中央朝廷对地方管理体制进行大变革,在湘西设置过常丰、卢阳、招谕、渭阳等4县,后改“渭阳县”为“招谕县”。《凤凰县民族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改渭阳县(凤凰县)为招谕县。”《宋史》卷88:“太平兴国七年,置招谕县(隶辰州),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
元明时期建置五寨长官司,于古城夯筑土城。明清以来,镇台、道台、厅治、县治、辰沅永靖兵备道衙门等均设镇竿镇(今古城),镇、道员、厅通判、总兵等均驻此地,大湘西苗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不断凸显。1513年设镇竿守备,1554年移麻阳镇筸参将进驻五寨,始建砖城。1569年设凤凰营,1646年设镇竿协副将。1700年升协为镇,为全国62镇之一。1704年废土司,置凤凰营,移辰沅靖道驻镇竿,为全国89道之一。1729年改辰沅靖道为辰沅永靖兵备道,为全国8大兵备道之一,管辖大湘西20余州县厅。1791年改凤凰营为厅(散厅),1797年升散厅为直隶厅。1913年改厅为县,相沿至今称凤凰县。
随着军事地位不断提升,1715年改砖城为石城,城门城墙均用红砂条石修筑,东南西北共设“升恒门”“静澜门”“卓城门”“壁辉门”4门,现保存东、西、北3座城楼。选址规划以回龙阁古街为中轴,巷街纵横交织,空间多变,自由舒展,自然景观、人工建筑和人文环境和谐融合。北门与东门之间临河城墙相连,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东门城楼,称“升恒门”,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站在城楼俯瞰,远处山峦、近处沱江。西面红色砂岩城墙直通北门城楼,即“壁辉门”,迎接军队凯旋之门,城门城楼与南华山、沱江相得益彰。红色城墙箭垛排列齐整,雄浑厚重,与吊脚楼、石板小巷和谐共生,墙内明清飞檐翘角古民居商铺林立,墙外河边成排吊脚楼群。
虹桥,文化地标
横卧沱江,拔然而架,犹如被两岸建筑映衬得格外显眼的守望者,又称风雨桥、卧虹桥。
2001年4月8日下午,时任总理朱镕基亲临此楼,欣然挥毫留下“朱镕基 辛巳春 凤凰城”珍贵墨宝。
始建于1556年,后经数次修缮重叠。其中,1914年,沱江遭遇300年一遇大洪水,上游冲毁房屋、树木漂过桥顶,南岸一号桥墩分水尖严重被撞。灾后,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组织修复加固。一楼为通道和商铺,二楼陈列凤凰风物艺术作品。凭窗外望,沱江、吊脚楼、黄永玉夺翠楼及“梵阁回涛、龙潭渔火、南华叠翠”等尽在眼前。
流传虹桥因风水而建。明洪武初年,和尚出生皇帝朱元璋听信一位从昆仑山追索龙脉,经云贵高原来到五寨司城的阴阳先生,说气势非凡南华山及其一脉相连潜入沱江奇峰,就是他千里追寻龙头,由此认定此处乃风水宝地,总有一天会出真命天子,问鼎中原。朱元璋岂能容得下边远凤凰有潜在对手,于是朱笔一勾,下诏修桥斩断龙颈。
民间传说3个桥拱下各悬宝剑一把,被斩蛟龙回归大海之心未泯,坚持苦心修炼,但头顶利剑,一动弹就疼痛难忍,狂风大作,瓢泼大雨,电闪雷鸣。
熊希龄故居,历久弥新文化景观
北文星街小巷里一处南方古式四合院,低矮精致,幽静安谧,承载神童生活环境和家世家风家教,传递着北洋政府内阁总理、慈善家、教育家、中国“裸捐”第一人的光辉历程及“维新”“济世”“救亡”献身精神。
进入宅门,左侧为前室,又称会客室,天井东侧为柴房,放置石磨、石碓等,年少熊希龄经常到柴房走玩学推磨冲碓。过天井便到正室,木门两边悬挂“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对联,正是其一生披肝沥胆、忧国忧民写照。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尽瘁国事和公益;作为北洋政府第四任内阁总理,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心怀国事天下事;蒿目时艰,关怀民瘼,投身慈善,殚精竭虑。
三间两层陈列其生前生活、工作用过什物、图片及文献,记录倡维新、办报纸、兴学堂、办慈幼院、抗日救亡等人生轨迹和文晦蹈略,一生数次遭遇低谷,却从未被挫折击垮。
走进故居,了解到这位曾“被低估的湖湘名人”人生历程、风骨气节及不凡爱国恤民情怀,感化感动,深受教育,洗心涤魂,肃然起敬。
寺庙庵堂,品读典雅宗教建筑艺术
文庙,1710年以学宫名始建,凤凰第一所公立学校。终结凤凰1083年(618~1701)土司时代没有公立学堂历史,开启凤凰儿女就地接受较好教育新篇章。
乾隆《凤凰厅志》载:“五寨司(元代凤凰称五寨司)向设土官,本无学校……康熙四十九年,偏沅巡抚赵申乔、分巡道孙调鼎捐建学宫学署……乾隆八年(1743年)令将各学宫从祀诸贤、诸儒神牌位次遵照太学成式书写字样,东西先后序次安设。至乾隆十八年,礼部核改,复奏定通行”。 道光《凤凰厅志》载:“学校王政之本也,立文庙以祀先圣先师,又学校之本也”。1735年凤凰厅通判何潜捐百金重修,1754年以后多次扩修。1836~1839年,凤凰厅同知姚华左、总兵杨芳等地方官绅牵头捐资进行大规模改扩建。
主体建筑大成殿,穿斗式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三间,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镂空雕花前门,三面砖墙,造型优美。殿内正中梁柱悬挂清朝历代皇帝为文庙御书金字匾额。我国古代律法森严,古建筑屋顶造型严格遵循等级制度,琉璃瓦屋脊仅宫廷使用,民间只能采用黑活瓦(砖雕瓦),不同等级建筑安放脊兽数量亦有限制,如皇宫偏殿屋脊只能安放1~3只脊兽。大成殿9条琉璃瓦屋脊佩2只蹲兽,说明文庙等级非同一般。
大成殿前露台中间安放龙纹青石浮雕“龙石”,“龙石”两侧7级台阶,露台下铺设行礼红石“丹墀”。丹墀两旁原建两庑(厢房)和钟鼓楼,大成门处于钟鼓楼之间,门内戏台,名宦祠、乡贤祠、孝义祠等分布于门外左右。再往外荷花泮池,棂星门式牌坊紧临泮池,4柱3门,柱顶雕蹲狮。中门额匾横书“棂星门”,左右门额浮雕“日”“月”2字,寓意儒学与日月同辉。
古人尊称孔子为先圣先师,祭祀圣人之地称庙。文庙正殿正中供奉孔子牌位,左右分别供奉“四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西两壁供奉子贡、子路、朱熹等“十二哲”牌位。正殿下东西两庑供奉程颢、公羊高、董仲舒、诸葛亮、范仲淹、欧阳修、左邱明、韩愈、司马光、周敦颐等123位先贤先儒牌位。正殿后建崇圣祠,供奉孔子父母牌位。
文庙围墙两头街口各建青砖牌坊一座,左街口牌坊额书“圣城”二字,内署“德配天地”4字;右街口牌坊额书“贤关”二字,内署“道冠古今”4字。
庙内尚有御制卧碑,碑文刻1652年(清顺治9年)颁发八条规定。自清代至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官商绅民每年春秋在此举行隆重祭礼。学校建设拆毁部分建筑,上个世纪20年代办过女子学校,30年代办过幼稚园,1944年设县立初级中学。
准提庵,单檐砖石抬梁式硬山顶古建筑。
位于回龙阁古官道南侧,背倚观景山,1715始建,1807年重修。半圆形石大门,门上方虫草花卉彩绘,石门两旁各设一圆形雕花木条窗,相传为准提神眼晴,与沱江对岸万寿宫相望。入大门拾扇形石阶而上至内门,半圆形内门,红砂石基础,青砖砌墙,两侧各树石柱2根。庵内佛像、神像众多,金身熠熠,虔诚信徒燃香祈福,烛光闪烁,烟雾弥漫。沿庵后曲径山道而上,山泉一泓,鸟语啁啾,山花暗香。站立庵门北望,奇峰挺秀,东岭迎晖,远山如浪,近水澄碧。
天王庙,又称三侯祠、三王庙,亦是辛亥革命纪念地。
位于观景山麓,相传为祭祀“统三十六人,杀苗九千”宋代杨业第8代世孙杨应龙、杨应虎、杨应豹三兄弟而建。杨氏三兄弟替朝廷效忠残酷镇压苗族兄弟,分别被皇帝封侯,最后又被朝廷毒害。1910~1911年,凤凰爱国人士唐力臣、田应全等在此建立国民革命新政权——湘西军政府,并举行庆祝活动。庙内辛亥革命起义军宣传标语至今清晰可见。
万名塔,傍东门外沱江沙湾,背依青龙山,东临遐昌阁,对望风雨桥。1985年画家黄永玉倡议,群众集资,政府扶助,1988年于字纸炉遗址重建,故名万名塔。塔6方7级高23米,砖石结构,每层6个翘角,精美秀丽,悬铜制风铃,塔内多幅名人楹联。无论白天黑夜,宝塔与水中倒影相连景观都是网红打卡热点。
字纸炉塔,塔高11米,“文革”期间被毁,建于清嘉庆年间,塔上层书“文光射斗”,中层“中流砥柱”,下层“翰墨流芳”。正6方形台基高1米左右,红砂条石浆砌而成,台基上砌3檐6角塔身,石灰粉底,饰以彩绘,塔顶置彩色琉璃宝胡芦,下大上小。临水面为正面,开月拱炉堂焚烧字纸。
宗祠宫馆,挥之不去乡愁宗族印记
明清朝政对边远民族地区实行“以夷治夷,以苗治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等政治策略,致使祠堂庙宇遍地开花,不到2平方公里古城多达58座,亭台楼阁17座。其中传承儒家传统文化祠堂24家,具体分两类:一类由民众集资为纪念本土有建树官绅修建,如,傅公祠、王公祠、节孝祠等;另一类则是同一姓氏族人祭祀祖先而立,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决定其规模,以杨、陈、田三族祠堂最具代表性。
杨家祠堂,明清建筑典范,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位于沱江北边街史家弄入口处,1836年太子太傅、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率族人捐资修建,加上杨家名门望族,祠堂堪比寺庙。
典型四合院,呈长方形,上下两层,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门窗、檐饰皆镂空雕花。杨家人相信风水,大门与众不同斜开,正对沱江,如沱江源源不断,兴旺发达,祖业千秋。二重门悬挂牛头和木雕蝙蝠。牛头,湘西崇拜物事,用以辟邪,保佑平安;蝙蝠寓意福气吉祥。正厅,抬梁式建筑,猫背拱山墙,一明二暗三间,两侧配厢房。
戏台在正厅对面,穿斗式结构,4根台柱雕龙刻凤,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相传杨姓乃宋朝杨门忠烈后代,戏台正中“杨母教子”彩绘栩栩如生,其上“威震三关”4个遒劲大字,演员出入两侧门,标写“出将”和“入相”,寓意杨家“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戏台曾是古城听书看戏公众场所,节日时常上演傩堂戏,娱神驱邪。沈从文、黄永玉等儿时常来此看戏。
杨芳(1770~1846),原籍贵州松桃,行伍出身,官至三品,曾以镇筸总兵统辖军队镇守凤凰。1826年在新疆参加平息张格尔叛乱,并将其生擒,被晋封太子太傅、果勇侯。因军功卓著累累擢升,历任多省提督、总兵。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杨以参赞大臣指挥作战,1843年,杨芳因病告老还乡。杨芳与李世杰、刘清被誉“黔中三奇男”,虽戎马50春秋,却不怠于文墨,喜诗文书画,擅长书法,尤工真草行书,尚有墨竹图传世。
陈家祠堂,现称朝阳宫。
1915年,乡绅陈炳、陈开藩等发动族人捐资兴建,1923年,时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国民党中将陈渠珍又率族人扩建至现今模样。位于古城西北侧两门坡,南方四合院,整体布局沿中轴对称,正南正北呈长方形围合式,通风和日照调节功能科学,贯穿自然地理性与环境适应性设计理念。建筑风格遵循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关于“依建筑物实物构件不同而灵活运用尺寸”法则。整座院落雕梁画栋,红柱碧瓦,华丽精美,尤其是栅栏、窗格、廊庑雕刻精致隔扇棂花和山水花鸟浮雕,造型别致。红色砖墙楼门,大门两旁镌:“瑞鸟起蓬蒿翼搏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对联,左右对称12幅花鸟浮雕。苗族信奉吉利数字12,寓于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
古戏台,彰显湘西巫傩文化图腾崇拜和艺术符号,具有文物与精神审美意义。入门正殿正对戏台,红砂条石浆砌殿基,高出方形青砖辅就天井1.2米,木结构三间,明间前铺设9级扇形红砂石阶至观戏中央,内檐圆形月拱大门,镂冰纹花格,9级弧形青砖。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台正中悬“观古鉴今”,侧挂“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对联,蕴含玄妙哲理。
田家祠堂,民族特色浓郁。
始建于1837年,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再斥巨资修建竣工。位于沱江北岸老营哨街,包括大门、“五福”“六顺”两门、正殿、戏台、天井、天池、回廊以及20多间屋宇,还有花园甬道围墙。门前红砂条石砌6级扇形台阶,大门朝南,门楣高大,门板雕刻门神,左中右三扇,中门八字形,两边次门青砖砌就,石象一对,石鼓一双。正殿气势恢宏,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殿柱石鼓基石,猫拱背山墙,门前砌青石台阶。
“紫荆堂”,开放大殿,48根石柱分6列8排有序排列。最后两排石柱之间曾架设阶梯式供台,称之“万年台”,供奉历代祖宗牌位。中后院、庭事殿、仓库、食堂等分布紫荆堂后面。
据说当年祠堂石柱至少108根,柱高6.5米,进门第一对石柱阳刻对联“虞邑肃蒸尝,优见忾闻,如在左右;雁门传世泽,嘉言懿行,相映后先”。同时阳刻缠枝花纹作边框,犹如巨型图章,气势逼人。所谓“阳刻”,即凸显字体镂掉体外部分,工艺比“阴刻”(字体凹进)复杂。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
背靠东岭,崇垣高阁,明末清初,因躲避战乱瘟疫大批江西士民携家带口,背上宗庙神明和祖宗牌位,离乡背井向湖南进发扎寨,至乾隆年间,江西客民已在城外沙湾安营聚居成“江西街”,为祈求平安好运在住地公建“水府庙”,供奉许真君(旌阳公许逊)。1755年,做生意发达江西人集资将水府庙扩建,改称万寿宫。1854年杨泗在其西侧建遐昌阁(杨泗阁),1928年又在北侧建阳楼。
宫前宽阔红石坪场,登7级石阶至高大门楼。牌坊式大门,开拱门3扇,正面9级台阶至高大殿宇,正中为正厅,后为正殿,正厅两侧分列一对石狮,正殿前额悬挂“铁柱功崇”金字匾,殿中设须弥座,上立神龛,三重檐,八字门,朱红柱,挂红色锦帷,供奉旌阳公许逊赤金神像。而后正殿,一排结构严谨高敞屋宇,22根大椿木支柱,辅以梁额枋连接,构成大跨度木构架,硬山式屋顶。正脊叠砌云纹、花、兽图案,两端砌鸱吻,正中琉璃宝葫芦顶冠,彩色瓷片嵌砌双龙抢宝,似动非动。萧公殿,晏公殿,财神殿以及账房、厨房、斋房位于正殿右侧;左侧布局梅廊、天符殿、雷祖殿、轩辕殿、韦陀殿、观音殿及客厅,回廊游转,卧龙啸空,奇兽驰地。戏台面对正厅,正殿后凿置石井,名为龙井,再往后为原水府庙三官殿。
遐昌阁,平面6方形,攒尖顶,抬梁式木构架,由大中柱、檐柱各6根支撑,3层3檐,每层6个翘角,屋顶6条垂脊交汇,彩色宝葫芦顶。
如今院内设黄永玉艺术馆,陈列其木刻、雕塑、书画和诗文等艺术作品。
黄丝桥古城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渭阳县治所,始建于687年(唐垂拱3年),历经宋、元、明、清多次改造修葺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朝廷统治者防御南方边远少数民族生衅的前哨阵地。《湖南省志·地理志》载:“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现名黄丝桥”。
国内保存最完整古城堡之一,青石结构建筑,采用500公斤至1吨重的灰岩青光石,精钻细凿,工艺考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砌浆灌缝,致城墙浑然一体,坚不可摧,开“和育门”“实城门”“日光门”城门3处,城楼均为明清高大歇山式,炮台2座,锯凿状城墙,大小箭垛300个。堡内布局十字形街道,街道两侧为衙门、兵勇住所、马厩、演武厅等。
站立炮台触景生情,悲壮感而发,遥想当年场景,箭垜旁刀戟林立,城外山头碉楼狼烟四起,擂鼓号角、兵戈相见碰撞、兵士刺杀呐喊等交织,声声入耳,刀光剑影,空气中仿佛弥漫血腥气。
传说与唐朝武则天有渊源,武从四川被召选入宫进京途中曾歇脚于此,还下令修建堡里御花园。
千年军事重镇,苗疆边墙中心,厚重历史遗存
古城与乾州古城一样,苗疆边墙组成部分,见证明清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统治历史,研究明清以来封建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问题鲜例。
随着苗疆边墙扩充升级,大规模屯军和移民进入,开放大门打开,战事虽多,但官商富绅云集,人流物流如潮,风生水起,商业贸易活跃,经济文化繁华,湘西财富聚集和文化交流中心凸显,被清朝宣统皇帝封之“太平市”。
苗疆边墙,封建中央王朝在南方修建唯一最大规模军事设施,初衷缘起防御腊尔山苗民。“苗疆”见于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具有地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重意义。苗族经过千年迁徙,保留着淳朴而粗犷倔犟、豪爽又嫉恶如仇、勤劳更雄强坚韧的血性,崇尚自然,坚守传统,不畏强暴,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朝廷习惯以边墙为界,划分“生苗(红苗)”和“熟苗”。所谓“生苗”“熟苗”除了地域特征外,就是汉化程度,“生苗”基本不与汉族来往,说不好汉语。凡提及“苗疆”必言生苗聚居地凤凰腊尔山,历史上武陵山区苗民起义导火索几乎都由此引发。
湘西苗疆边墙,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永绥(今花垣)设崇山卫。1539年,以凤凰腊尔山为中心爆发湘黔川三省边区苗民起义,持续长达14年。1554年明王朝开始修筑边墙,阻断生苗与外界交往。1573~1620年,腊尔山苗民常到周边府县告状袭扰,再次引起明王朝对苗疆高度重视,采纳辰沅兵备参政蔡复一建议,将今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泸溪、古丈等纳入湘西“苗疆”。1615~1622年,增设三藩总督和12哨,驻兵万人戍守,“苗疆边墙”延伸至380余里。1795年,苗民吴八月、石柳邓、石三保、吴天半“合款”率众发起“乾嘉苗民起义”,参与民众30余万人,持续12年,重创清朝廷元气,堪称“清朝旷世之战”。琼瑶《还珠格格》里福尔康原型福康安,何坤弟弟何琳就是率兵征讨这次苗民起义,战死在这片土地上。清朝征调7省18万清军,采取剿抚兼施,进行血腥清剿而终。促使清朝对苗疆军事管控升级,不断将边墙体系延伸,沿途建屯兵汛堡、屯卡、哨台、碉堡、炮台、关厢、关门等1232座。1936年,苗疆地区掀起“革屯运动”,湖南政府“废屯升科”,终结湘西“苗防屯政”历史,边墙体系被废弃。
据《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疆的范围,根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严如煜苗防备览的苗疆全图,以沅江以西,西江以南,辰江以北,及湘、黔交界以东范围以内为苗疆区域。其地北、东、南三面环水,西面以高山为屏蔽,自成为一自然区。”
清代严如熤《苗防备览·风俗考上》:“靠苗疆边墙旧址,自亭子关(五寨司地)起,东北绕浪中江至盛华哨,过长坪转北……绕乾州城镇溪所,又西北至良章营、喜鹊营、保靖司地止。边墙以外者为生苗,边墙内间有与民村相错居住,或佃耕民地,供赋当差与内地人民无异,则熟苗也。”
凤凰古城故事,行稳致远
丰富文物遗址遗风,释放着无尽引力和无言召唤,标识着凤凰在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及近代史上的坐标和方位,怀旧感亲切感亦远亦近。
自古隐藏于湘西大山深处,唐代前属“五溪蛮夷之地”,似乎有太多未知未觉未解之谜,令人无限遐思。湘西儿女善良纯朴血脉相传,无论城墙古塔、庙祠馆阁、吊脚楼、民居街巷,还是日月风华、山水风骨、民俗风情,人间烟火,蕴涵深邃人文气息,美的世界,诗的远方,令人目眩神迷,灵感迸发。
穿越时空畅游历史长河,感受这片土地神秘远古鲜活,山水与人文交织成趣,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千年文脉赓续奔涌。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古城正在经历新一轮蝶变涅槃,文化名城新业态不断激活,新征程上凤凰传奇延续演绎,坚信除了意料之中,还有意料之外惊喜连连。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