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醉美山水 遍地风流
高文化
凤凰古城,天造地设,山幽水灵,凤落梧桐,古色绿色双娇。
中国古城词典里,其美誉度和显示度,与丽江、平遥、长汀等媲美。
纯美山水宛若天悬画卷,历史风物沉香四溢,袅袅炊烟意蕴浓浓乡土乡愁,现代与古老,悲凉与喧嚣,典雅与乡趣,宁静与璀璨相互加持。
难怪80多年前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发出感慨: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
水墨丹青,诗情画意
虽僻处偏隅,但一直是国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海外游客感知中国窗口。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美,在这里自然禀赋奏响和美古韵乐章。
南华山叠翠拥抱守望,登顶观古城看神凤,犹如绿色披风,天然屏障,九峰七溪,峻山覆嶂,古木葱茏,野花遍野,清泉冽冽,温婉缱绻。掩映于密林中南华禅寺古刹梵音萦绕,全国佛教72大福地之一实至名归。传说南极仙翁骑着仙鹤路经此地,见山谷腥风飞卷,瘴气漫延,满山林草枯萎,便取出净瓶往谷中洒下几滴净水,顿时整个山头云开雾散,瘴气全消,枯木逢春,残花怒放,万紫千红,春意盎然。为感恩仙翁,将此山取名南华山。
沱江蜿蜒穿绕,水清、河畅、岸火、山绿、雾蒙,宛如远古穿越而来诗意写实。淡淡水雾弥漫,如同流动岁月,宛若清澈眼波,如梦幻境,世世代代滋润两岸儿女,赋予万物无尽柔情与灵动。
沱江,烟雨凤凰始作俑者。清晨,静水潜流,河风山风习习,奏响曼妙晨曲,水声船声、鸡鸣犬吠、车笛人欢似乐章,向无垠天际飞溅。三三两两“姜太公”头戴斗笠,手执钓竿,垂钓河边。人在舟上立,舟在画中行,艄公驾着扁舟边撸楫边哼号子悠然划过,声远影摇,留下串串涟漪。游人乘船顺水穿过虹桥仿佛来到江南水乡,错落有致吊脚楼、城墙、塔宫等及水中倒影充满视觉冲击。苗家姑娘提着洗衣篮,踩着跳岩,集在岸边码头,挥动棒槌,边洗边聊,棒槌声声,叽叽喳喳,嬉笑打闹。
濛濛细雨,清澈流畅水面泛起阵阵云雾,将回龙阁吊脚楼笼罩得若隐若现,恬静如斯,远离尘世的宁静与韵味油然而生。
炎炎夏日,悠悠沱江,清新凉爽,烟火气息满满,亲水戏水旅拍打卡人群摩肩接踵,驻足水畔,旅拍抖音,泛舟玩水,酒吧寻缘,K歌听歌,烧烤小吃,道地美食,沉浸式体验,过穿越之瘾,尽享清凉和美。
凤凰传奇,美丽吉祥
传说天下太平盛世,就有凤凰飞来。凤凰县名源自远古5只凤凰常年栖息守望沱江之畔5棵参天梧桐树的民间流传。
凤凰,与龙并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图腾,百鸟之王,具非凡神性和威力,崇尚和谐,知天下兴衰,高贵神秘,非梧桐不止。梧桐,树中之王,知识知会。凤凰雌雄配对,雄为凤,雌为凰,又名凤皇,亦称凤鸟、丹鸟、火鸟、鹍鸡,威凤等。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羽毛形象。“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纹,龟背,燕颔,鸡喙。(许慎《说文解字》)”。
太阳和鸟,我国原始社会先民远古图腾崇拜,凤乃先民将想象中瑞鸟与太阳融合神化演绎而来的中华精神之鸟。传统文化中,“凤”代表阳刚之气,象征威严与力量,“凰”代表阴柔之美,象征和谐与温婉。凤凰县周边距今7800~7000年高庙、浦市下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罐上就出现鲜明凤鸟形象。
历经数千年变迁,凤凰形象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升华,成之美丽化身。“五色备举”,即拥有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代表金、木、火、水、土五行,象征中华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文化寓意深远,阴阳调和,太平和谐,幸福恩爱,合和祥瑞,重生更生,至德至慧至情“三统一”。《山海经》《韩诗外传》等古史籍对凤凰记载颇多,对其形态意境充分渲染,凝结传递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情感智慧,寄托中华儿女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追求。《山海经》载:凤凰二鸟形状像普通鸡,全身羽毛五彩斑斓,头部花纹显“德”字形,翅膀花纹呈“义”字状,背部花纹如“礼”字,胸部花纹似“仁”字,腹部花纹像“信”字。佛教“凤凰涅槃”表达人生历经磨难,不断修行,最终走向圆满,蕴涵深厚佛学思想,寓意浴火重生。
《诗经·大雅·阿卷》描述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赞美家国和谐,称颂君王圣明:“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一代文豪沈从文魂牵梦绕故乡
除了文化渊源深厚,以苗族、土家族为主导的多元化民族风情浓烈。每逢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夕赶秋等传统节日,吹唢呐、打苗鼓、唱苗歌、演傩戏、荡秋千、上刀梯、赛龙舟、展服饰等精彩纷呈。特定天时地利人文成就了先生笔下《边城》,写就了黄永玉传奇艺术人生。
《凤凰》标识故乡方位:“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有一个小小城市”。
《边城》《湘行散记》见证其热爱家乡,深爱世界。“这座古城,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去细细品读和领悟。”“烟迷水乡景朦胧,雨霏丝丝育花红。凤鸣晨曦兰舟影,凰鸾曲婉古楼中。”“青石板街道贯穿全城,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吊脚楼,它们悬于沱江之上,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沱江是古城的母亲河,她以她那清澈见底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也见证了古城千年的兴衰更替。”“在我的笔下,凤凰古城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
可持续旅游网红打卡目的地
岁月时光刻意留下柔美印痕,一幅幅吸人眼球的湘西韵味山水画,古老古朴,钟灵毓秀,几度风云,几般闹热,几许幽静,几多缠绵,美得心痛。
临江蔓延成排成群古吊脚楼,开窗见山水,开门临官道,后悬于沱江,一边细脚伶仃伫立撑起古城人家一片天地,一边与狭窄古巷无缝相连,将空间向沱江、南华山灵活拓展,和谐融合,承载世代相传“文化之根,历史之魂”底色与梦想,见证湘西先辈智慧与创造力,令游人啧啧称奇。
古风古貌真实鲜活,古楼古塔、古城墙、古庙宇、古民居、古桥古井等历史遗产星罗棋布,突兀鳌头墙和飞檐翘角随处可见,石板街巷阡陌纵横,庭院深深,记录古今往事,诠释人文历史和民俗民风厚重。
“夜凤凰”名不虚传,比白天更热闹喧嚣,饱眼福口福心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浆声灯影,璀璨夺目,仿佛耀眼明星闪亮登场,禅变梦幻世界。沱江两岸造型别致新颖霓虹灯将吊脚楼、城墙、码头、古塔、民居、虹桥、雪桥、雾桥、风桥、雨桥、廊桥等及水中倒映衬托得五彩斑斓,与明月繁星山色交相辉映。“翠翠”天籁之音划破长空,曼妙旖旎,美轮美奂。来自国内外游客相约齐聚沱江,水上游船及两岸游人,川流不息,人头攒动,导游呼,游者应,酒吧音乐缭绕,商户叫卖此起彼伏,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阳光下沱江宛若洗去粉黛苗家阿妹,素面朝天自然本色出镜,青山绿水酝酿恬淡清香,垂柳和花草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韵。
雪色古城,异样颜值飙升。雪染青山绿水,银装素裹,静谧安详,换了容颜。南华山、虹桥、吊脚楼、船只、城墙城楼、庙宇塔桥,处处彰显美妙三维几何抽象图案,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堆雪打卡旅拍乐陶陶,动感梦幻浪漫。
风水宝地,藏龙卧虎
凤凰男儿,与生俱来胸怀家国,视死如归,铁血丹心留青史。弹丸之地,行伍世家遍地,“三里一提督,五里一将军”,传奇故事人物数不胜数。
据不完全统计,1840~1875年36年间,凤凰涌现三品以上军官百余人,其中,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7人、参将31人等,其中11名实授参将、20名实授游击。民国时,国民党中将7人、少将27人。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将领4人。诸如,清朝浙江处州镇总兵、抗英爱国将领郑国鸿,清末名将、贵州提督田兴恕,北洋政府第四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湘西王”陈渠珍,抗日战争中血战嘉善7天7夜的128师将士。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18岁时因世代军功承袭云骑都尉世职。1840年升任浙江处州(今丽水市)镇总兵。1841年清朝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道将英军驱赶出海。9月26日下午29艘英舰2万英军进攻定海5千守军,郑部独守城西要隘南竹山门,与英军浴血奋战6天6夜,击沉击伤十余艘英舰。炮台被击毁后将士用刀矛肉搏阻击敌军,时年65岁郑国鸿冲锋陷阵,杀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田兴恕(1836~1877),字忠普,16岁从军镇筸镇标镇,跟随乾州参将郑少良开赴长沙天心阁同太平军作战,双方僵持久攻不下,田主动请缨冒死出城打探到太平军打地道埋炸药攻击计划,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师爷左宗棠赏识,并留在府台衙门当武巡捕。清军攻打驻湘江西岸太平军时,招募敢死队“摸夜”,田又主动请战,深夜独自划船火烧太平军大营后被数百太平军骑兵追杀,田泅水脱险而归,骆秉章慧眼识才,遂升其哨官。浏阳告急,左宗棠又命田召集百余名湘西散兵游勇前往增援击退太平军,并封其“虎威营”,后来称之“筸军”。田统领“虎威营”,转战南方数省,历经200余战所向披靡,被曾国藩命名“虎威常胜军”。筸军兵勇将“虎威常胜军”刺青在左臂,攻城搏斗时,常赤裸左臂,挥刀跃马,彼此相互呼应,令敌方胆战心惊。“无湘不成军,无筸不成湘”传说源自于此。1856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导演“王杀王”闹剧,内部发生“天京事变”后。“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肩负“羽翼天朝”重任,为挽危局,毅然率领10万亲信离开天京(今南京)西征,打算西进西南另起炉灶。行至湖南围困宝庆(今湖南邵阳)时,田兴恕率领4500筸军驰援,扼守九巩桥,浴血奋战,寸土必争,历时一个多月。筸军粮草弹药耗竭之际,挑选一批敢死队拟与石部决一死战,援军李续宜部及时赶到,里外夹击大败石达开,令其败退广西。1857年,随萧启江支援江西,田率筸军与太平军勇猛作战,攻下临江,1858年又攻下崇仁、乐安、宜黄、南丰等地,被提升副将,虎威营协领,加总兵衔,赐号尚勇、挚勇“巴图鲁”(满语为勇士)。1859年奉命回援湖南堵击石达开部,贵州提督蒋玉龙因“不能申明纪律,致军心散溃”被革职,即令田署理贵州提督。1860年,石达开部由广西进入贵州,正式任命贵州提督,并诏授钦差大臣,兼署巡抚,掌握贵州军政大权,时年24岁。
后因恃功而骄,横征苛索,屡被论劾,被罢免巡抚和钦差大臣,留任提督,专司军事。1861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贵阳教区胡缚里主教府四位修士骄横跋扈,谩骂百姓,激起民众公愤,田下令查抄并烧毁大修院,对传教士先后采取控制抓捕入狱斩首,引发“青岩教案”。1862年元宵节,开州举行祭龙活动,通知天主教徒参加,天主教以奉教为由不准教徒参加,田批示正法,开州知府杀死法国传教士文乃尔及教民4人,史称“开州教案”。两次教案震惊朝野,田被革职查办。1865年,清廷被迫论罪遣戍新疆。行至甘肃,陕甘少数民族拥兵起事,经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朝廷留秦州防营效力。准奏后田带兵征剿,屡建战功。1872年,左宗棠奏请朝廷将田释放原籍,1873年,朝廷准奏,回到凤凰。
田兴恕学识与三国吕蒙“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典故相近。甘肃征剿期间,刚过三十而立,从没踏进私塾读过书的他,聘请袁姓阁老做自己老师,将湘西人霸蛮韧劲用到读书上,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勤能补拙,笃志力学,不仅粗通文墨,还能赋诗填词,撰写《镇生诗草》(一说更生诗草)诗集。
田应诏(1876~193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敢死队队长,号凤丹,贵州提督巡抚田兴恕之子。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攻占雨花台,南京光复后提升为第20旅旅长,卫戍南京。袁世凯篡权后,返回长沙任湘西镇守使,驻凤凰。袁世凯窃国称帝,封一等轻车都尉。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命其出兵响应,并晋升中将。
熊希龄(1870~1937),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人物。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家,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898年,因参加百日维新运动被革职。充当出洋参赞考察宪政,嗣后调任奉天盐运使。因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等联合拥护袁世凯,出任政府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7月,被任命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1914年2月,因热河行宫盗宝案被迫辞职。1925年,被推举为世界红十字会会长。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在上海组织红十字会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京沪沦陷后,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当年12月24日晚在旅馆突发脑溢血,于九龙医院抢救无效去世,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任总理虽短暂,但参与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立宪变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当国、抗日救亡的全过程,为国家和民族倾注心血,得到共和国2位伟人高度评价。毛泽东评价:“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中肯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
陈渠珍(1882~1952),号玉鍪,历任进藏抗英部队营管带、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属下中校参谋、护法第一路军参谋长、湘西巡防军统领、湘西屯边使、第10独立师师长、沅陵行署主任、国民党新6军军长、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和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
抗战时期,古城孕育无数英雄豪杰。从湘西这片大地走出4个暂编师奔赴抗日前线,特别是国民革命军128师嘉善阻击战令日军闻风丧胆,以凤凰籍为主将士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气壮山河赞歌,彪炳抗日史册。128师前身是“湘西王”陈渠珍所部34师,5799人,清一色湘西汉子,凤凰“筸军”占一半以上。师长顾家齐、副师长戴季韬、参谋长杨石松、旅长谭文烈、刘文华、763团团长舒安卿、764团团长沈岳荃(沈从文六弟)、767团团长陈范、768团团长刘耀卿等主官都是湘西本土人。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第128师临危受命奔赴浙江嘉善狙击侵华日军第6、第8两个师团,大刀鸟枪对付日军大炮飞机,战斗残酷激烈,从师长到士兵,个个剽悍,骁勇善战,靠着肉搏白刃,喋血苦战7昼夜,歼敌数千,重伤日军陆军少将平冢省三,为整个战略转移赢得时间。7天7夜嘉善阻击战创下淞沪大撤退阻击战之最,给曾被蒋介石蔑视的“湘西土匪筸军”挽回大面子。但128师元气大伤,战斗结束仅剩3000余人,凤凰“筸军”只剩20多人,但嘉善狙击战丰碑永载历史,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沈从文特撰文:“用对外流血来证明自己,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为湘西人争了一口气”。
特立独行文化“筸军”突起
这里,人杰地灵,除了军政风云人物外,文人名人灿若繁星。诸如,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一门四代五杰”,其子诗人陈三立,历史学家陈寅恪、画家陈衡恪均为其孙,植物学家陈封怀乃其曾孙。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一代文豪沈从文,鬼才画家黄永玉等,他们是“湘西神话”“凤凰古城”不可替代形象代言人。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一个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为人类远景而凝眸的中国著名作家,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故居,古城一抹永不褪色风景,永远掘取不尽的文化殿堂。位于中营街,1866年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沈宏富(沈从文祖父)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湘西明清建筑特色浓郁,向阳而居,前后两进,门前宽敞,穿斗式木结构,灰墙青瓦,马头墙装饰的鳌头,精致的镂花门窗,说不上高大宏伟,但古朴端庄,小巧别致,卓尔不凡。这座古朴小院,承载先生童年记忆和文学梦想,见证其一生流动着真、善、美品行。正如黄永玉所述:“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15岁时走出凤凰在旧军队里当兵,踏上人生旅途,漂流于沅水酉水流域,19岁闯入北京,过着流浪般生活。通过勤奋努力将梦想、智慧及心学在文学、文物考古等方面凝结起永不坍塌丰碑。走进故居,看到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家具、书籍,以及先生用过的笔墨纸砚,仿佛看到先生伏案疾书身影。
凤飞于天,魂兮归来。沈从文长眠于古城听涛山下,墓地埋葬其一半骨灰,另一半撒入沱江,86级台阶,象征其86年生命轨迹。先生女婿刘焕章用天然七彩石为其雕凿墓碑,正面刻“沈从文之墓”和生平简介及“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挽词,背面刻妻妹张充和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四句话16字乃先生人生真实写照。尚有一竖碑,其表侄黄永玉亲笔狂草题词:“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位凤凰之子,最终魂兮归来,与自然契合,回归自然,永远活在故乡人心中。
黄永玉(1924-2023),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素有“老顽童”“赤子”“鬼才画家”的人格魅力。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艺术家,曾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12岁外出谋生,辗转厦门、上海、台湾、香港,14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开始以木刻及画画谋生,曾做过瓷场小工、中小学教员、剧团美术见习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后任教美术学院。
上个世纪战乱年代自学成才,木刻起家,拓展至漫画、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文学等,艺术造诣自成一格。他用率真洒脱画笔,描绘出丰富多彩艺术世界。1956年出版《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中国画坛。1980年率先设计新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更是家喻户晓。2023年,又任性设计“蓝色兔”生肖邮票。90岁出版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99岁离世前仍醉心艺术创作。
家乡情结贯穿影响其一生。虽平生多舛,处世率真畅快、洒脱旷达,但始终视故乡为感情摇篮和自己被窝,虽气息独特,却最熟悉又无以替代。曾在诗中写道:“我的血是O型,谁拿去,它对谁都合适。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尽管他行走世界,可心中始终牵挂故乡,多年来隔三差五回凤凰住上一段时间,家乡有求总会给力相助,近年来先后为凤凰和吉首捐建修桥9座,在乾州古城捐资修建亚洲首创馆桥合一的吉首美术馆。
湘西“酒鬼”酒包装设计出自大师之手,立意孤绝,妙手天成,极具湘西地域文化特色。2002年因故入选中国十大文化白酒。他用自己酒鬼背着“酒鬼”在醉行的国画装饰“酒鬼”酒外包装,并在图中手书:“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赘,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短文,还在盒上亲题“不可不醉,不可太醉”8个草体字。
古城,人爱人迷
大自然特别恩赐眷恋凤凰,最美绝版山城,山环水绕,人文荟萃,演绎自然与人文和合共生传奇。宛若古朴纯美田园诗歌,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犹如苗岭清秀纯情阿妹,虽不及江南水乡温婉,却承载着湘西人民生活智慧和浪漫韵味,静静迎接着与其相约邂逅天下朋客。
凤凰藏有超然魔力,能善意“放蛊”“解惑”“治愈”。只要走进古城就会结不解之缘,“中招”“摄魂”,从此念兹在兹。还有洞藏酒鬼文化酒策源地奇梁洞、别出心裁磁悬浮、熊猫园、长潭岗露营、“半坡部落”竹山苗寨,沉浸式体验打卡,赏心悦目。在这里,不用虚构,安心静心呆上一段时间,完完全全释然放松,漫步沱江沿岸,体验旷达空灵悠闲,穿行古巷古院,凑进百姓人家,走走看看,喝茶歇气,听听八卦时事政治、名人逸事、风土人情,尘缘浮躁烦事、忧愁疲惫世俗等不知不觉渐行渐远,返璞归真,真情真我,快乐、洒脱、奔放等情绪不断迸发激活,精气神焕发飘逸,淡然如怡,流连忘返。
置身国家5A景区,融入这一方天地,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古城灵魂与脉搏,梦回悠远岁月,静静感知聆听古老过往,追寻山水田园人文变迁故事。(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