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石门 一首山水传情与茶香四溢的交响乐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14:48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4年12月23日 14:48

石门 一首山水传情与茶香四溢的交响乐

高文化

  石门,“石破天惊,千秋福门”,神秘北纬30°线上。

  这里是多元文化发祥碰撞地和红色热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老灵动,山水流光溢彩,宜居宜业的和美生态福地。

  康熙年间,石门县令许湄“以嶂为城,以溪为池,百里封疆常对青山绿水;与父言慈,与子言孝,千村烟火时来白叟黄童”的描述,蕴藉隽永,让人感同身受。

  现在的石门更是华丽嬗变,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柑橘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等称号。

  这些荣光见证着这片秀山灵水繁荣昌盛,凝聚着党委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智慧和汗水。

  “湖南屋脊”壶瓶山,天生生态绿谷

  查木版《石门县志·山川志》载:“县北三百余里,自关门山来,为石门及长乐、松滋、枝江、宜都诸山之祖”。

  湘鄂两省分界山,与桑植八大公山、龙山大灵山、湖北恩施星斗山、七姊妹山、木林子等国家自然保护区毗邻联为绿色生态共同体,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生态高地。“森林云海、峡谷瀑布、茶山花海、冰天雪地”浪漫野性,风光迤逦。主峰乃湖南第一峰,静谧神秘,海拨2098.7米,最低峡谷海拔251米,落差1800多米。登顶一览众山小,悠远壮观。周边266座海拨1000米以上峰峦,恰似众星拱月,气势磅礴,时空交错。其中东山峰,如天上街市、南方冰镇,万亩茶园接天连地。幽深峡谷蜿蜒奔腾着南坪、金家、北溪、龙池、黄虎港等溪流,或惊涛拍岸,或飞泻成瀑,或积水成潭,或突兀跌落,或喷珠溅玉。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联盟、世界银行将其确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

书法/摄影 欧程远
书法/摄影 欧程远

  759年,唐代诗人李白流放夜郎路经此地,为壶瓶山南麓黄莲河千丈飞瀑而惊叹,亦为北麓洞口漫山桃花飘落而伤感,遂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故“壶瓶山”由此而来。南坪云雾山南天寺遗址石碑中,一块乾隆年间石牌碑文中有上述诗句。

  养在深闺人未识秘境,生物多样性典范,动植物基因宝库。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负氧离子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鸟语花香,蝶飞蜂舞,蝉鸣虫吟。20多万亩原始次生林,高等植物220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40余种,丛林悬崖峭壁琼花瑶草芬芳四溢,百花绽放。珙桐、光叶珙桐、伯乐树、香果树、银杏、南方红豆杉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5种国家二级,14种国家三级。其中,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秤锺树和武陵松,被誉“天外来客”。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奇禽异兽王国,占比湖南国家级保护动物70%。其中,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林麝、金雕等5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国家二级49种,诸如,大鲵、鸢、赤腹鹰、黑冠鹃隼、游隼、白尾鹞、白腹鹞、短嘴金丝燕、红腹角雉、红角鸮、大鵟、凤头鹣、穿山甲、猕猴、藏酋猴、黑熊、黑麂、牙獐、大灵猫、苏门羚等,另有野猪、五步蛇、岩蛙等国家三级。

  母亲河澧水脉动孕育万物,禀赋忘却尘嚣山水画卷

  九澧有八,除茹水外,澧、温、渫、沱、澹 、道、黄、涔等8水自西向东发源或流经县境,澧水流域再无他县。

  《水经》注:“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

  大大小小溪河236条,人工湖泊(水库)163处有机串联结成水系水网,如同这片土地流淌脉搏,围绕主动脉澧水,从不同方向峰回路转,涌流奔腾,如影相随,激荡汇合,注入洞庭湖。

东山峰高山茶园 图片来自网络
东山峰高山茶园 图片来自网络

  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全长378公里,流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2013年全国水利普查正式认定龙山大安乡翻身村长沟(黄连坪)为澧水主源头。北源2处,即桑植五道水镇杉木界和八大公山天堂窝。南源位于永顺毛坝乡澧源村。澧水自长沟流入湖北宣恩后南折拐入龙山大安乡铁树村,流径地下暗河,从大安乡西堰仙人河冒出,与南源河汇合于桑植两河口,再在桑植小茅岩与北源交汇形成澧水干流,经桑植、永顺、永定区、张家界城区、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于小渡口注入西洞庭湖之七里湖。

  溇水,澧水第一大支流,发源于湖北鹤峰七眼泉,流径桑植、江垭、象市,于慈利县城注入澧水。

  渫水,澧水第二大支流,飞瀑流泉,清澈见底,贯穿县境中北部,流径泥沙、磨岗隘、袁公渡、新关等14个乡镇,至三江口注入澧水。

  温水,又称热水溪,发源维新镇,5处温泉汇成,常年水温40℃以上,富含多种矿物质,经仙人蹬与九渡河汇合后注入渫水。

  黄水,又称黄溪,发源本县黄石山而故名。经慈利、石门二县,至袁公渡注入渫水。黄石山盛产雄磺,故名黄水。

  道水,南北两源头,均在慈利五雷山麓。南支东流至三王村入蒙泉水库,北支经官渡桥于尖刀嘴与南支汇合,流径白洋湖龙口入临澧。

  澹水,源于本县燕子山女儿垭,流径临澧、澧县中渡口与涔水汇合。

  涔水,源于本县燕子山黑天坑,境内一、二级支流至洞湾入澧县。

  夹山寺,石门文化地标

  人文历史沉香浓郁,湖湘文化源头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禅门第一书”《碧岩录》诞孕地,“茶禅一味”发源首道地,集世界茶禅文化发源地、闯王李自成禅隐圆寂地、国际生态休闲景区等于一地。

  佛教禅宗、贡品禅茶、闯王禅隐、碧岩禅泉、森林禅修等多元文化叠加交融,亨“世界茶禅之源,中国禅茶之都”之誉。

  庙宇始建于晋代,870年,夹山开山祖师唐代高僧善会在长安寺庙参佛念经修行圆满后,获赐遵从师父旨意领众僧南行,一路化缘到此开山建寺,取名“普慈寺”,俗称夹山寺,开启寺场布经说法11年,悟道“茶禅一味”。

  善会禅师首倡茶禅境味之说,中国九大“禅门吃茶”公案之一。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参夹山,才入门,见维那……来日普请,维那令师送茶。师曰: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那曰:奉和尚处分。师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将茶去作务处,摇茶瓯作声。山回顾,师曰:酽茶三五碗,意在钁头边。山曰: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师曰: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行茶,时众皆举目……

  1111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应丞相张商英居士邀请,从四川来此担任住持说法10年,将寺庙整治得井井有条,改普慈寺为“灵泉禅院”。边钻研佛经,边探究茶道,年长日久,悟出念经与品茶都能进入相同境界,出神入化,手书“茶禅一味”条幅,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藏于奈良大德寺,成为镇寺之宝。传承创新传言禅宗思辩与品茶结合,弟子将其记录整理编辑为《佛果园悟禅师碧岩录》,简称《碧岩录》,标志佛教禅宗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升华为文字禅,此书传至日本、朝鲜等地影响至今,如今《碧岩录》学派在国际禅学界占一席之地。日本等国佛教学术界多次组团来寺寻根、祭祖、参拜。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对夹山茶禅文化挖掘弘扬极为关切,曾题“茶禅一味”墨宝一帧赠夹山寺。中国佛学界泰斗、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也曾题:“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

  元代,元世祖下诏敕建夹山寺。

夹山寺 图片来自网络
夹山寺 图片来自网络

  清顺治初年,明末清初农民起义英雄闯王李自成兵败化名“奉天玉”和尚住持禅隐圆寂于此,率众僧重建寺庙,重启禅关,进入鼎盛时期,规模远超唐、宋、元时期,须“骑马关山门”,九殿一宫,大雄宝殿,大悲殿,经殿、天王殿、韦驼庄、山门、涌花亭、洗墨池、玉玺井、放生池、塔林、紫石碑坊以及钟鼓楼等。建筑风格鲜明,彰显曾经的显赫和兴旺,研究湘西北古建筑的重要物证资料。

  清朝初年,云南同知张琼伯赴任途中,游访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视之知己。几年后,重访时方丈已逝,悼念时寺中弟子告知方丈乃当年闯王李自成。清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巡视夹山寺,亲眼见过李自成画像,撰写《书李自成传后》言“奉天玉”即李自成僭号。1981年,发现奉天玉大和尚墓。据瓷坛遗骨考证,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家乡陕西米脂县习俗相同,墓原址已建闯王陵。

  皂市水库,山中“洞庭”,如诗如画

  湘西北最大人工生态湖泊,又名仙阳湖、皂角湖。

  岛屿和半岛百余处,层峦叠嶂,山水相映,远水如烟,近水如雨,山衔花鸟,水泽虫鱼。融山、湖、林、岛于一体,集泉、溪、瀑、石、洞于一身。

  仙阳大峡谷,两岸峭立,蜿蜒回绕,木秀石奇,空谷斜阳。

  神秘悬洞万仞洞,自梅家湾峡谷一路绝壁相峙,巨壑深谷,途经狐狸洞、花子洞、夹豹洞、风车口、灵芝崖、观音洞、梯儿岩。其中风车口宛若地缝“一线天”,宽不过丈余,抬头见天,低头碰岩。洞口悬于崖壁,两根古藤紧贴洞壁,直垂崖底。洞中连洞,大洞套小洞,洞里钟乳石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石桌,石凳,石碗,石杯,应有尽有。

  蒙泉水库,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相传1094年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受贬,“安置黔州,复移戎州”,途中投宿花山寺与静虚和尚随缘,见山下龙潭泉水清澈,题书“蒙泉”,取蒙恩载德之义,喻周易八卦之意,字径盈尺,银钩珉石,工比颜抑。

  《易经》六十四卦卦卦相重,其中坎上艮下之卦为“蒙”之卦意。“蒙,周易第4卦。《象辞》说:上卦为艮,象征山;下卦为坎,象征泉。山下泉水喷涌而出,蒙卦之卦象”。

  静虚和尚将其手书珍藏寺中,并找来石匠摹刻“蒙泉”石碑立于龙泉。当地乡绅敬仰黄神奇书法,捐建“蒙泉”培阁。龙泉从此被世人呼作“蒙泉”。花山寺因此声名远扬,远近文人墨客慕名观摩,摹拓者甚多。

  朝圣要道,紧邻道教胜地南武当观国山和五雷山。观国山,楚南名山,道教圣地,别称“小武当”。1522~1566年,明代民女苟瑞于此山赤霞洞修道成仙,名正觉,天生红光赤芝之瑞,百姓叩以未来,仙姑应答如流,均得应验。如今尚有苟瑞仙姑石棺、赤霞洞、飞来臼、懒游窝、仙灵泉等古观圣境。相传1573~1620年,石门、慈利遭遇数月大旱,颗粒无收,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梅鸢(万国帝之师)闻乡报,上书请减田赋,求放粮赈饥。朝延准奏开仓救灾,乡民感皇恩浩荡,谢梅公盛德,纷纷登山望北焚香朝拜,故袭观国山为山名。

  生态秘境,“花山鸟岛”。绿得狂野文静,岛屿数不胜数,白鹤、白鹭、鸬鹚、野鸭等成群结队栖息于此。

  人文地质景观奇特,称之“小武陵源”。周边出露泥盆系砂岩地层,与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景观地质岩层相同,砂岩峰林峰丛景观局地成奇成景。现存云南寨、吴公洞、城门寨、将军山、系马岩、撑脚岩、鸣凤山、三王峪、跑马埂等遗址遗迹,流传诸多传说故事。

  云南寨,五雷山脉东端第一险关,因吴三桂受封云南而取名,四面如刀削,山顶一座天生3层石屋,沿栈道上去,须攀登两道石梯,居高临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屋第二层石壁上阴刻:“戊已石匠骆立丙辰”。

  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兵败后闻五雷山山势险要,将老营遁隐蒙泉崇山峻岭。1645年,李自成于云南寨与清朝前来追剿平西王吴三桂展开激战。闯王进入长峪欲抢占五雷山,发现吴捷足先登,不敢恋战,边退边望仙山,依依难舍,据说回首望3回,故后人称长峪为“三望峪”。另说土司王覃厚王曾于此驻军,加之奉天王李自成,平西王吴三桂,故称“三王峪”。

  清康熙年间“三藩叛乱”爆发,1673年清朝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叛清,挥军进入湖南,在此又与清军交战6年。

皂市水库 图片来自网络
皂市水库 图片来自网络

  蒙泉流传灵蛇庇佑吴三桂。当年,吴三桂被清军追杀至蒙泉花薮坪,走投无路,见东边大古樟有个树洞,打算钻进洞里,看见洞内盘着一条大蛇,吓得魂不附体,但追兵越来越近,不进洞就是死路一条,便对蛇说:“畜牲畜牲,我横竖都是死,在生姓佘,死后姓吴,你让我躲一下。”吴见蛇向上伸后没有攻击伤害之意,就躲进洞。清军追至古樟树下,用木棒伸进洞边,忽见大蛇窜出,大叫撒腿便跑,吴逃过生死劫。出于感恩,吴留下一个儿子隐居下来,死后葬于花薮界溪,现坟地墓碑尚存,成花薮吴、佘两姓之先祖。

  千年传统产茶大县,五个朝代朝廷贡茶

  1700年前,隶属武陵郡的石门就是优质茶叶主产区。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806~815年,唐朝诗人、朗州(今常德)司马刘禹锡考察罗坪乡西山垭茶叶时,不禁诗兴大发赋《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树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中国绿茶“炒青法”最早文字记载。

  宋代石门茶一举成名,1049~1053年,宋朝廷钦定夹山牛牴茶为皇室贡品,一直朝奉至清朝。

  1056~1063年,北宋政治家、科学家蔡襄所著《茶录》载:“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

蒙泉水库 图片来自网络
蒙泉水库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于观亭所著《中国茶人手册》列举17种历代贡茶,自唐至清5个朝代,石门牛牴茶均在其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牴茶产地监督采制,然后全部运抵京城”。

  民国时期,湖南13个茶叶主产县之一。如今全县茶园近10万亩,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8万亩,高山云雾茶园6.8万亩,年产量3000多吨,“石门银峰”乃县公共名优茶品牌。

  石门“宜红”红茶,曾与祁门红茶齐名,享誉海内外

  卢次伦,石门红茶之父,“泰和合”茶号楼主人,中国宜红茶走向世界“第一人”。清末民初大茶商,号月池,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宜红”茶扬名海外近30年,英国名流社会视“宜红”为珍品,享有“贵族茶”“绅士茶”殊荣。20世纪初,“宜红”茶出口量占比全国红茶出口总量40%。原本藏在深山无人识,卢用智慧和人格魅力让宜红茶迅速展露崛起,走出国门。湘鄂西茶王,“宜红”茶之父,当之无愧。

  “泰和合”茶号楼,曾名噪一时标志性建筑。清末徽派兼具湘西北民居风格,大门高达丈余,缠枝卷草花纹雕刻青石门框,屋顶山墙翘首向天,气宇轩昂。前后三进,中厅天井采光,一进为拜堂,两侧圆石拱门,集中办公场所,茶号设管事、工厂管理、文书、司帐、管钱、运输、总务、研讨、赈济、分庄等部门;二进为接待洽谈官商宾客场所,中间八方望楼,名“三泰楼”,取“天、地、人三泰”之意,建“天、地、人”三层。第一层地层,八面抱柱雕刻8只飞狮;第二层人层,绘八仙过海图画;第三层天层,绘天泰八卦。三进为斋房及卢起居寓所。制作、储放茶叶厂库房位于主楼东侧。医务室、食堂、裱糊铺(制作茶叶包装)、百货行及骡马房建在库房外石板街对面。主楼西侧为“赶楼”,茶叶精细分拣加工地方。春季制茶繁忙季节,来自四面八方“赶茶”男女,多达千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为红二、六军团指挥部驻地,叠印着贺龙、黄鳌、贺锦斋等革命先辈足迹;石门县农民协会亦成立于斯。“泰和合”茶号遗址,虽历百余年风雨,屋顶野草摇曳,外墙青苔斑驳,但依然矗立于壶瓶山镇古街渫水河畔,无声诉述着茶号昔日辉煌,依稀可闻当年宜红茶香。

石门高山茶园 图片来自网络
石门高山茶园 图片来自网络

  1884年(光绪10年),卢在广州结识一位矿冶专家,得知湖北鹤峰九台山可开采铜矿。1886年春,卢带着湖南官方签发开采证与数十名采矿伙伴,途经石门宜沙(今壶瓶山镇)前往。后因铜矿产权纠纷湘鄂两省争论不休而中止。合作伙伴回广东,卢独留宜沙客栈。1887年,一天早上,店家为其泡上“白毛尖”新茶,品饮感到茶香淳朴。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他,独具慧眼发现巨大商机,迅即询问店家有关茶叶情况,随即走访附近宜沙苦竹洞茶园。发现壶瓶山及渫水两岸,方圆百里常年云遮雾绕,高山森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可多得产好茶“宝地”,打定在此办茶厂主意。台湾出版《卢次伦传》称卢此次偶然品茗为“一饮定乾坤”。

  1888年4月,卢回广东筹资,5月回到宜沙,专门从千里之外安徽祁门请技师,从长沙、湘潭等地请来一批“内赶”工,制作“宜红”功夫红茶。卢对品质特别看重,要求外形细紧、色泽乌润、汤色红亮、味道醇厚,给精制米茶取名“宜红”,本意指宜沙红茶,亦含宜乎其红之意。得天独厚产茶环境,精细严谨制作工艺,造就品质超群,当年产茶4000余斤销往汉口,一上市就迅速走红海外市场。汉口怡和洋行将其朝贡英国伦敦白金汉宫,深受皇家恩宠,声名鹊起。“日不落帝国”上下争相抢购。当时我国红茶知名品牌不乏祁、宁、川、闽、湖、越等8种,宜红功夫茶不断超越,并与祁门红茶齐名,出口量紧次于祁门红茶,形成“北祁红,南宜红”格局。1889年,卢在泥沙古镇兴建制茶大楼,挂“泰和合”茶号招牌,寄寓“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泰和合”茶号如日中天,越作越火,“宜红”品牌效应与日俱增。红茶产量逐年上升,年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由5万斤、10万斤、12万斤,到1899年鼎盛时期突破30万斤。茶区由石门拓展到湖北五峰、利川、长阳、鹤峰,产茶区收购运输茶庄骤增数10个,还在津市、汉口分设津庄、汉庄专事转运销售茶叶,拥有100多艘船队,上千匹骡马驮队,员工近6000人,受雇茶农数万余人,成为湘西北规模最大企业。1917年(民国6年),“泰和合”茶号因多种原因被迫关闭。1942年留日学者申悦庐主修《石门县志》载:“泰和合建筑崇杰,为全邑冠。(卢次伦)收买县境及鹤峰、五峰各地茶,年达30万斤,合其他各号计之,可达百余万斤,为茶市之最盛时期”。

  自“泰和合”红火兴盛后,给闭塞偏远宜沙古镇带来人流物流财气。卢踌躇满志不忘回馈反哺茶乡,每年投入大量钱财广行善举,修义校、义渡,义桥、义路、义仓、义赈。历时10年斥巨资,开山凿石,用青石板铺建鹤峰至津市宽约四尺骡马茶道350多公里,修通各茶区山路250余公里,整治疏通渫水宜沙至石门县城河道100余公里。将泥沙以下300里渫水渡口全部按每只渡船置“课田”20担办成“义渡”。热心群众文化及卫生福利事业,为淳化风俗办起“宜红”戏班,组织艺人下茶区说书,改良石门地方剧杨花柳,到茶区演出。还将马铃薯种植引入石门,缓解山区粮荒,资助当地发展油桐、生漆等,开发本土雄磺。1917年,卢70大寿,长沙、临澧、石门及鹤峰等县长亲送寿匾祝贺,本人赋诗自况:“云蒸霞蔚催吟筹,七碗生风兴自悠。海国流芬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

  “泰和合”茶号,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可圈可点传奇。1888年起步至1917年走向没落,历时29年,其鼎盛时期持续25年,正值我国红茶出口外销50年全盛时期(1866~1917)。内忧外患旧中国,我国红茶出口每况愈下,国际市场逐渐被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挤占。英国商人随之变脸对宜红茶压级压价,一气之下,卢将运至码头茶叶点火烧掉。茶号祸不单行,当地豪劣觊觎暗算卢氏,勾结土匪抢劫,勒索财产,侵占田产。1916年2月19日,哥老会抢劫泥沙,威逼卢交出澧州知府王子宾赠送护厂枪支。同年8月,桑植界老会田金标夜袭古镇,杀人放火,绑架卢一家大小,财产洗劫一空,“泰和合”茶号楼在内的两里古街大半被烧毁,如日中天“泰和合”茶号骤然殒落。卢离开时嘱咐劝告茶农不要荒芜茶园,以便东山再起。

  石门,一首山水传情与茶香四溢的交响乐章

  倚武陵襟抱,枕澧水沃沃,山水林田湖草茶命运共同体萦绕着悠悠魂韵。

  这里时光凝固的青山绿水,高山峡谷,九澧河湖,森林氧吧,寺庙古祠,文化遗址,茶园果园,田园绿洲以及一草一木,仿佛都在深情吟唱着最温馨美妙旋律,绽放四季盛宴,红色传承,茶歌悠扬,禅茶弥漫,橘红飘香,水清河畅,绿意盎然,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层林尽染,银装素裹,诗与远方,生生不息,美美与共。

  农旅、采茶、品橘、美食、游山、观水、康养、悠氧、避暑、探险、骑行、徒步、自驾、科考、研学等体验好去处。

  走进石门,诗意栖居,人文与自然交织,“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油然而生。

  探秘健康纯净生态山水秘境,品味绿色生态“国宴”,亨受大自然兔费纯情“森林浴”,欣赏一道道祥和安宁靓丽风景,休闲惬意。

  品鉴“中国名茶之乡”茶香,领悟茶禅文化真谛,聆听人文历史传奇,找寻念兹在兹乡愁,慰籍洗涤心灵,酣畅淋漓,别有一番风情。(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