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 又到橘红飘香时
高文化
金秋十月,天蓝地郁,山明水秀,最是桔黄橙绿时,绿黄红三部曲悄然奏响。
家乡石门,柑橘之乡,绿色海洋里处处闪烁着绿黄红宝石般橘果,年年桔香满溢,岁岁橘红弥漫,红遍房前屋后,红过田野山丘,红映村村场场,气势恢宏,赏心悦目。
柑橘凝聚着家乡祖祖辈辈勤劳与智慧,传承创新发展至今。我从小与柑橘亲密接触,栽橘、采橘、品橘、卖橘等耳闻目染,样样干过,柑橘情缘潜移默化。
每当看到或谈及家乡柑橘,特别亲切和自豪,乡愁满满,念兹在兹。
天生好山好水好橘
石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得天独厚、无以仿真复制的优质果品自然地理环境。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多林密,环境清幽,山地丘陵光照和降水条件天生为柑橘量身定制。土壤富含硒、钙、磷等柑橘所需营养微量元素,除了糖分高,还较同纬度同类品种早熟10天以上,国际果业界认定为“蜜橘绝佳产地”。
2003年秋,农业部柑橘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经严格化验,评价石门柑橘:“果形端庄整齐,色泽靓丽,果皮细薄光洁,肉质红嫩化渣,汁多,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品质极优”。
家乡自古产柑橘,久负盛名,早在唐朝就是柑橘重要产地之一,“橘乡”,已成石门代名词。
特早熟蜜橘、椪柑、蜜柑、橙、柚类等丰富多样。其中,早熟蜜橘最先挂红,近700年种植历史,色似红霞,以果大皮薄、无核肉嫩、汁多味美、细嫩化渣等品质备受消费者青睐,口感丰满醇厚,生津止渴,清香沁脾。
唐代诗人李群玉在《石门韦明府为致东阳潭石鲫鲙》中赞美石门柑橘“隽味品流知第一,更劳霜橘助芳鲜”。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县城朝真观出土汉魏时期(公元220年左右)《三爱铭》石碑,碑文称“橙为土所宜,秋杀乘气候。累累弄圆实……牙咀蜜饴溜。论香友兰菊,定品奴橘柚”。所谓“三爱”,即“于木爱松,于果爱橙,于花爱梅”。
据考证明朝洪武年间,石门属江南著名朱橘产区,西北山区“植橘风盛”,“寨寨产橘,户户有柚”,雁池坪红橘(朱橘),三圣维新太平子良所街一带水柚,袁公渡红心柚,金家河黄皮橘(建橘),仙阳河流域香橼和金香柚等地方品种闻名遐迩。明朝嘉靖年间,石门柑橘列为贡品。
如今石门柑橘以早熟、优质享誉全国及出口市场,成之“形象果,黄金果,致富果,幸福果”,实现“天下吃”和“天下知”的双重历史跨越。曾经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首当其冲的产业扶贫果,当下乡村产业振兴重头戏。
先后获得“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柑橘)出口示范区”“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茶叶、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地理证明商标”“中华名果”“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十大农业公用品牌”等荣誉称号。
每当桔子红时,山山流金,园园淌银,30万橘农靠橘吃橘,生产生活“橘”味十足,“吃柑橘饭,住柑橘楼,读柑橘书,娶柑橘媳,享柑橘福”……
石门柑橘故事,扣人心弦
家乡人民对柑橘情有独钟,爱橘知橘,兴橘种橘,管橘卖橘,以橘为业,以橘为媒,以橘会友,为橘而歌,薪火相传,不断创新突破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石门模式、石门经验、石门形象。
“石门柑橘”综合品牌价值超过26亿元,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最大早熟蜜橘生产和出口基地,种植面积、年产量分别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1000亩、220吨超常规发展到45万亩、49.5万吨。其中,35万亩柑橘获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认证。2019年成功创建湖南省柑橘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集区。柑橘已成涉及县域最广、惠及人口最多的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全县柑橘鲜果实现综合销售收入16.24亿元,礼品橘等加工营销增收3.76亿元,落果、陈皮加工增收1.16亿元,带动餐饮、住宿、采摘、运输等收入7.58亿元。
历届县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把柑橘作为支柱产业高起点谋划、科学决策、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围绕拓展“柑橘+”产业链,技术更新从未止过步,产业扶持政策含金量高,资金、项目投入年年做加法,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注重补链强链,着力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冻鲜果汁、果醋、果酒、休闲食品、医药原料等产品,现代化产业链愈发“枝繁叶茂”,知名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
石门县委书记吴兴国说:“石门柑橘已形成有机肥生产、柑橘种植、电商物流、休闲观光等全产业链。柑橘产业日渐成为富民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目前,全县建成柑橘类加工厂182家,采后选果、打蜡、包装、鲜果糖度、重量、色度分级等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92条,保鲜、冷藏、仓储百余座,深加工企业百余家,柑橘商品化处理率达75%以上。销售“绿色通道”全覆盖,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区,已在全国13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建立稳定销售网络。
柑橘出口贸易风生水起,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联合创建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备案登记出口基地达31处,注册出口加工厂29家。自1968年柑橘首次走出国门出口加拿大50吨以来,连续56年实现对外出口,年均出口柑橘鲜果10万吨以上,常年远销北美、俄罗斯、欧盟、东南亚、中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赚回大批外汇,曾创造出口1吨柑橘换回7.5吨小麦的传奇。
2023年湘佳率先开展智能优选,分选不同级别果品,精准对接市场,首次自营出口加拿大。湘佳橘友果品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设备在0.1秒内对每颗柑橘拍下200多张照片,精准识别大小、颜色、外观瑕疵、病虫害表现等;红外光谱技术同步检测甜度、酸度和果肉健康度”。湘佳创新绿色种养循环,打通土鸡养殖和柑橘种植产业链接,将家禽粪污加工成有机柑橘肥,提升柑橘品质。
积极探索柑橘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农民把柑橘当绿色银行,一门心思念“柑橘经”,家家户户有“土专家”,对培管、病虫防治、采收、储存等技术轻车熟路。80%柑橘幼果生长过程中因生理原因会过早夭折凋落,掉下来青落果,称之桔胚,中医视其为中药。过往大部分桔胚成废弃物,随着落果在医药制造、食品添加、保健、化妆等行业广泛应用,落果逆转成“香饽饽”。全县45万亩柑橘落果产量可观,每年5至6月生理落果高峰期,全国各地商家纷至沓来。2023年木桥柑橘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收购柑橘生理落果,年加工1.5万吨后销往医药公司提取药用活性成分。
与时俱进推进文旅融合拓展柑橘新业态,加大智慧示范橘园建设,采摘体验、休闲、研学、科普等“橘”主题活动如火如荼。柑橘博览会、“采橘游”、千人“橙”跑等,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文旅消费。
走进橘园,大家不约而同激起尝鲜冲动,凭第一印象千里挑一,瞄准心仪的那颗“绣球”般金桔,来不及观赏,将其摘下,如同掀起新娘红盖头,迫不及待剥开桔皮,淡淡芳香扑鼻而来,只见宛若洁白婚纱桔络附着丰满圆润桔瓣,垂涎欲滴,掰下桔瓣送入口中,温润娇嫩甜中带酸桔汁桔肉充斥唇齿,通过舌尖扰动味蕾,伴着桔香刺激着身体每根神经细胞。春天里橘园,万物复苏,满树含苞橘花犹如轻纱,有序次第绽放,星星点点,清新隽永,满园芸香科植物独有清幽、沉郁桔香关不住。虽不如玫瑰花香浓,也不及桂花香远,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飘洒回旋,沁人肺腑。
柑橘赋涵生命哲理,生长在绿叶枝头,承载着硕果希望,沐浴阳光,历经风吹雨淋、病虫侵害等,遭遇自然和人工淘汰,终修正果,变红变香变甜。酸甜香诠释着人生意义,本真原味,甜中带酸,酸中带甜,源自时间沉淀和风雨历练。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就是走向成熟成功必经风雨历练和顺境逆境考验。
“石门柑橘节”助推柑橘产业全面发展,成长为石门颇具影响的传统盛会,招商合作、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对外交流展示的形象窗口,共享发展成果、品鉴柑橘美味的盛宴,创新演绎成石门文化标识符号。
自2001年10月15日举办首届柑橘节以来,已迈进24个春秋,每年坚持以橘会友举办颂橘、唱橘、演橘、画橘、写橘、赏橘、品橘、赛橘、卖橘等系列活动,深挖人文资源,讲好石门柑橘故事,助力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产业升级。先后创建澧水柑橘文化观光带、“赏橘亭”、“柑橘文化展览馆”、“中日友谊橘园”、“柑橘文化长廊”等,创作《橘颂》《石门红》《青山绿水橘飘香》《火红的橘乡》等文学精品,全方位展示推介柑橘产业和乡村振兴成果,助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持续给力柑橘与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致使石门柑橘的美誉度、市场认可度及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
柑橘,世界性鲜食果品
柑橘,桔、柑、橙、柚、枳、枸橼、金橘、柠檬等总称。芸香科柑橘属枳亚属植物,别称枸橘,又名番橘、橘桔子、橘子等,共6类种群17个种。柑类与橘类,性状相似,果皮宽松易剥,囊瓣易分离,故又称宽皮柑橘。植物生理特性上,橘类较柑类原始,较柑耐寒,野生性状与生命力更强大。
我国古藉史料称柑橘为“橘”“柚”“枳”“柑”“橙”等,早期多为“橘”“柚”组词连用,泛指柑橘。直到晋代《风土记》才将“柑”“橘”连用,称谓柑橘。西晋《南方草木状》提出“柑仍橘之属”。“橘”字由“矞”演变而来,“橘从矞,音鹬,谐声也。又云: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矞云。橘之从矞,又取此义也(《本草纲目》第11卷果部)”。“橘之品不一,蜜橘,以甘得名(清代王维德《林屋民风》卷10)”。
柑橘,圆润圆满,朴实无华,既没有香蕉娇嫩,亦不如榴莲昂贵,百姓最认知的鲜果味道,和苹果一样属大众化水果,汁多、清甜、价廉、物美、易保存携带。鲜果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膳食纤维素、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柠檬酸、钙、磷、铁、锌、硒、镁、钠等人体所需营养和微量元素。果肉营养食用价值高,色香味俱佳,鲜食或加工成凉果、罐头、果酱、果糕、蜜饯、橘精、橘酒、橘醋等食品饮料。陈皮乃保健食品,鲜橘皮加入菜肴或茶中,制作酸甜口味菜肴和沙拉,美味健康。
自古以来,柑橘的橘络、枳壳、枳实、青皮、陈皮等都是传统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疾病治疗和保健。《后汉书》记载柑橘用于疗病。北魏崔浩《食经》载“食之下气,止胸热烦满”。宋朝第一部官修药典《开宝本草》亦载,柑“利肠胃中热毒,止爆渴,利小便”;“利肠胃中热毒,止暴渴,利小便”;“山柑皮,疗咽喉痛效”。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脾肾冷人食其肉,多致脏寒或泄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成熟的柑橘外皮,中医称作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嗳气、呃逆等症。未成熟果皮称青皮,具有疏肝解郁、散结消痰等功效。元代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元代吴瑞《日用本草》称柑“味甘酸无毒”,清代汪绂《医林纂要》则称柑能“除烦醒酒”。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止渴,析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橘皮中胡萝卜素、维生素C、P比果肉含量高,还含硫胺素、核黄素、柠檬酸、挥发油、类黄酮、辛弗林、N-甲基酪胺、果胶等,具健胃祛风、消炎、抗溃疡、抑菌及利胆等效果。膳食纤维素促进肠道蠕动,维生素P可提取制作注射液,治疗血管硬化症。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多种抗氧化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抗氧化反应和胶原蛋白生成等多种健康益处。科学家已从柑橘皮中提取出抗癌物质。柑橘香气亦缓解压力,柠檬酸促进神经递质合成,缓解焦虑等症状。柑橘花果可提炼天然精油、香氛等产品,商品果胶大部分源自柑橘皮提取。
中国,柑橘的故乡,世界柑橘类果树的原产中心
柑橘原产地虽还有东南亚之说,有待考证,但世界柑橘重要种类大都起源于中国,其中枳属和金柑属的重要种类原产于我国中南部。我们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栽培橘树,薪火相传至今,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覆盖19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我国南方种植面积最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柑橘园面积达4550万亩,年产6003万吨。
上古时期我国第一篇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4000多年前夏朝栽培橘、柚,并列为贡税之物。周、秦以来成片栽培,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历史典籍《晏子春秋》,文中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大江南北都种植柑橘。
2200多年前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流放洞庭湖溯澧水沅水而上,有感而写下《九章·橘颂》见证普遍栽种柑橘:“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屈原立足橘树生态习性,将其与人的品格精神类比联想抒情赞美。正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2200多年前龙山里耶秦简,除了有橘官记载,还有迁陵藠头、芋、芹、韭、蒜、葫芦、橘、梅、桃、枣、李等蔬菜水果和农作物种植情况。诸如,简牍8-1664中“矞”。所谓橘官,指朝廷衙门向橘农征收橘税和负责向宫廷选贡御橘事务的官员。汉、唐至宋初,沿袭橘官制。“橘官”说明当时迁陵县一带(今湘西龙山、保靖)柑橘已规模种植,见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柑橘种植属重要农耕活动之一。
江苏扬州汉墓出土柑橘的种子和果皮,经鉴定为柑橘遗骸,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也出土柑橘种子,《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说明汉代长江流域广泛柑橘种植。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汉武帝时交趾有橘官,岁以甘柑进御……唐有御园在罗浮”。“柑橘之果滋味甜美特异者也(晋代《风土记》)”。宋代王栐《燕翼贻谋录》记载宋朝前“承平时,温州、鼎州、广州皆贡柑子”。贡果未达京都前,橘农禁止出售果品。
我国柑橘种植史上,两个重要种植传播时期,即唐朝和清朝。唐代白居易诗句再现江南橘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中“江花”乃柑橘花。“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宋·罗愿,元·洪焱祖《尔雅翼》)”。南宋韩彦直《橘录》,我国最早柑橘专著,对柑橘品种、繁殖、管理、去病、浇灌、采摘、贮藏、制治和入药等进行系统记述,见证当时柑橘种植技术成熟。清代农学家袁绍泰《四书四库提要》,对柑橘品种和栽培方法进行详细描述,说明清朝柑橘已是重要经济作物。晚清,福建厦门柑橘开始出口欧美。
中国柑橘种植技术对外交流,可追溯到2100多年东汉,走出国门学习引进东南亚柑橘栽培技术和种质资源。《汉书·律历志》载,公元前117年,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越南占婆(今越南中南部)和林邑(今越南北部)等地,招募柑橘等技术人才和种子。
西汉时期波斯人将柑橘带到伊朗,其后传入土耳其、希腊、阿拉伯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阿拉伯种植者将其带到西西里岛、北非和西班牙。阿拉伯诗人将柑橘果实比作绿色夜晚中的金色灯笼。有人认为印度橘类是由青藏高原沿雅鲁藏布江传入。
柑橘从原产地传播至欧美,最早是枸椽,约公元前330年经伊朗传到欧洲地中海沿岸。12世纪地中海国家开始广泛栽培柑橘。14世纪初中期传入墨西哥和美国,公元15世纪初期甜橙由葡萄牙人从我国南部传入欧洲,1493年又由哥伦布带入北美洲海地,再扩散至西印度洋群岛。18世纪以后柑橘被世界各地认同栽培。1805年宽皮柑橘从我国引入英国,鸦片战争后1846年金柑传入欧洲。19世纪末全球柑橘年产量不足100万吨,1945~1949年间年均产量增至1239万吨。
进入21世纪,世界柑橘产业快速发展,呈现亚洲、美洲“并驾”,中国、美国、巴西等主产国“齐驱”局面。
柑橘,人文象征,文人墨客的诗与远方
随着柑橘栽培技术和品种改良提升发展,其经济社会价值不断凸显,柑橘文化应运而生。
柑橘,现代生活中健康美味,集水果与文化于一身,既是重要经济作物,又承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曾为朝廷贡品,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贵、吉祥和纯洁,柑橘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无论古典文献,还是现代文学,柑橘元素无处不在。西方文化中常作艺术和文学作品的主题,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静物画和诗歌等。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为橘而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佳作。诸如,“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但令入玉柈,金衣非所悋(南北朝·沈约《园橘诗》)”。“朱实挺江南,苞品擅珍淑。上林杂嘉树,江潭间修竹(南朝·徐陵《咏柑》)”。“岑寂双柑树,婆婆一院香。交柯低几枚,垂实碍衣裳(唐·杜甫《树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唐·孟浩然《庭橘》)”。“圆似珠,色如丹。傥能擘破同分吃,争不惭愧洞庭山(唐·佚名《又射覆橘子》)”。“一双罗帕未分珍,林下先尝愧逐臣。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宋·苏轼《食柑》)”。“黄柑分似得尝新,坐我松江震泽滨。想见霜林三百颗,梦成罗帕一双珍(宋·曾几《曾宏甫分饷洞庭柑》)”。“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明·刘伯温《卖柑者言》)”等等。
鲁迅先生常谈及橘子:“人生像吃橘子,不能老是吃同一个,要尝尝不同的味道”;“我们看不见橘子树,但橘香却可以四处飘散”……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中:“记称‘洞庭多橘柚’……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
石门柑橘,甜蜜事业,方兴未艾
龙年采摘季在即,红艳艳、黄澄澄柑橘成了家乡主色调,与山水林田融为一体,一道道靓丽风景极具视觉冲击,蔚为壮观。
一簇簇沉甸甸挂满枝头“红灯笼”,伴随秋风绿浪,明亮、跃动、炫舞,向路人招手行礼,投以幽幽橘香,陶然而醉。太阳初升或晚霞映照时,橘林尽染,金桔如星星点灯,秋色添了几许秋韵。
百里柑橘走廊,专业村场,桔园橘山人头攒动,收购商,休闲体验者等络绎不绝;农家男女老少倾巢而出,摘的摘,运的运,搬的搬;国省道、乡村公路、桔园机耕道上随处可见大小货车、三轮车来来往往;仓储冷链加工厂工人们忙碌着分级、称重、打包、装车,一派丰收喜庆场景。
2005年秋,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谭谈亲临石门,有感于柑橘带给家乡人民幸福生活,即兴书写《甜味的石门》:“石门于是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很有甜味的地方,让人一想到那里,就觉得那里的空气中有着甜丝丝的柑橘味道”。
新征程上,坚信县委政府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勇立潮头扬帆远航,把握政策利好发展机遇,再谱现代化柑橘产业华章。
“石门柑橘”名片擦得更闪亮,古老柑橘产业不断焕发新动能,好戏连台,绽放新光彩。(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