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市县动态>内容
实践总结丨“靖乡清耘”——湖南靖港支队总结篇
中新网湖南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15:41
中新网湖南
2025年09月17日 15:41

  一、实践概况

  (一)基地概况: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望城工作站

  望城工作站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凌冲村毛山坡组(原老茶厂),是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的关键实践载体,于2025年7月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望城工作站以服务靖港镇本土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为导向,通过“联盟共建”模式打破本地与外地高校资源壁垒,促进跨区域人才、技术协同,又以“多元共享”机制整合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资源,激活要素活力,最终构建起“高校赋能乡村、乡村反哺高校”的深度融合示范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支撑。

  (二)支队概况: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湖南靖港支队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湖南靖港支队(暨“清华—南大” 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于2025年7月31日至8月11日期间,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开展为期12天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支队由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12名成员组成,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风景园林等多个专业,分为农文旅组、建筑组、景观组、文创组4个专项小组,形成“专业互补、目标一致”的工作团队。

  (三)实践概况:深耕实践,靖乡清耘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靖港镇虽具备资源与政策优势,却仍面临发展痛点:部分村庄对自身资源禀赋梳理不系统,旅游服务同质化现象明显,特色产业“种得好却卖得难”,建筑空间功能与文化传承需求未充分匹配。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支队在前期与靖港镇政府、各村委深入座谈,结合实地考察,最终明确实践方向 —— 以多学科专业能力为支撑,从资源整合、空间优化、文创赋能、文旅融合四个维度,为靖港镇输出可落地、有温度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既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中焕发活力。

  二、特色活动

  (一)助学活动(青云志远。“靖”护成长)

  8月2日,在高校联盟望城工作站举办“青云志远・‘靖’护成长”活动;活动上半场由支队成员许正华、吴浩、杨斯仪、丁笛飞、刘美君和何尚杰围绕学习经历、学习方法和大学生活进行分享,并向48组中小学生家庭捐赠50余本图书;活动下半场由支队成员王章政讲授“皮影×竹编”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也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力量。

  (二)屋场宣讲(“青声入巷”屋场宣讲活动)

  8月4日,支队成员丁笛飞、许正华和何尚杰分别前往杨家山村、复胜村和前榜村进行屋场会宣讲活动,以“逆袭成长”、“清华校园生活”和“阅读与成长”为主题分享,用自身经历激励乡村学子,同时解答村民关于青年发展和资源利用的疑问,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的情感桥梁。

  (三)直播带货助农

  8月8日,农文旅组成员前往福塘村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围绕千龙湖鲌鱼、云游茶叶、湘陵梨子等优质农产品,向网友细致讲解产品特色与种植故事,单场直播带动订单增长,助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数字化营销的价值。

  (四)文旅宣传与非遗体验

  8月6日,支队开展文旅推荐官视频拍摄,走访中瑞湘格葡萄园、云游茶园、靖港古镇等点位,通过采摘实景、制茶过程、非遗体验等镜头,展现靖港镇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8月7日,支队代表梁鹏伟、杨斯仪、王章政和陈俐予前往望城区体验制作非遗“八大碗”,在学习食材配比、传统摆盘的过程中,深化对当地饮食文化的理解,为后续文创设计积累灵感。

  三、成果总结

  经过 12 天的实践,支队围绕 “资源整合、空间优化、文创赋能、文旅融合” 四大方向,形成一系列可落地、有特色的成果,终期汇报时得到靖港镇政府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方案 “贴合实际需求、专业度高、落地性强”,并提出推广设想。

  (一)文创组

  文创组一方面通过收集皮影图像建立数据库、训练LORA模型,结合现代实景剧《花开靖港》,开发文创产品《靖港灯影录》,利用AIGC 赋能皮影戏活化;另一方面,结合10个村庄的产业特色与文化符号,完成“一村一品” LOGO设计,提升品牌识别度,助力村庄打造专属IP。

  (二)农文旅组

  农文旅组围绕资源梳理与产业升级输出成果。通过实地调研与政府资料交叉验证,完成资源整合与地图绘制;同时针对不同村庄特色,定制发展方案;还完成了文旅推荐官视频拍摄与制作,开展福塘村农产品直播带货,助力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

  梳理9个行政村的文化、生态、产业资源

  标注692处资源点位

  串联23处美丽屋场与16家农业企业

  建议每户开发1-2个采摘、手作等体验项目

  48小时内高效完成6大景点分镜与拍摄

  (三)景观组

  景观组重点打造凌冲村养生馆中医药主题庭院,解决 “场地闲置、资源浪费” 问题,将庭院划分四大功能区,进行主题景观与生态营造。

  (四)建筑组

  建筑组针对工作站 “功能模糊、空间闲置” 问题,将其划分为多功能会议区、共享交流区、户外活动区与餐饮包间区,进行空间功能优化设计、提升空间利用率。

  (五)宣传组

  宣传组成员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地方、支队、高校多平台协同联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在为期12天的实践中,团队综合运用新闻报道、文字推送、短视频等多元化传播形式,实现内容产品的精准传播。具体成果包括:

  3种媒体形式(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推送、微信视频号)

  8条宣传短视频

  6+篇新闻报道

  12+篇公众号推文

  1部旅游推介微短剧

  12W+综合浏览量

  < 新闻报道 > 支队在靖港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望城区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我的长沙”、“新湖南”、望城新闻网、望城融媒等多家权威媒体均进行了深入报道。截至目前,该系列报道的综合浏览量已突破10万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应。

部分新闻报道
部分新闻报道

  < 公众号推文 > 宣传组立足实践全过程,深度挖掘宣传亮点,从实践纪实、活动纪实、党建专题、非遗传承、乡村风物、各组实践成果专题、实践总结等多个维度精心策划内容,打造了12+篇高质量公众号推文,同时活跃在支队、高校、地方等多个公众号平台,系统展示实践过程及成果。

部分公众号推送
部分公众号推送

  < 宣传视频 > 支队与靖港当地 “大美靖港”、“望城视界”等媒体合作,制作完成了支队vlog、活动纪实、乡村宣讲纪实、大型座谈会纪实、党建纪实、汇报纪实等多条实践展示类视频。同时,由支队文旅组主导、支队全员及地方人员出演的《“来靖港、出片更出彩”清华旅游推介官》地方旅游/实践宣传微短剧发布在地方、支队、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平台,以活泼、创意的视频形式,展现了支队风采与地方特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应。

部分短视频
部分短视频

从初到靖港时的陌生

到离开时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回顾12天的实践

我们深刻认识到

乡村振兴不是 “单向输入” 的改造

而是 “双向奔赴” 的共建

在未来

支队成员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经验

关注乡村发展

用青春智慧为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添砖加瓦

让理论之花在乡土大地绽放出更绚烂的成果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