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市县动态>内容
湖南祁阳:让农田回归“粮田”
中新网湖南 唐小晴 陶冶 蒋敏杰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1日 07:32
中新网湖南 唐小晴 陶冶 蒋敏杰
2023年03月31日 07:32

  中新网湖南新闻3月30日电 (唐小晴 陶冶 蒋敏杰)随着天气回暖,沉寂的田野逐渐热闹了起来。在湖南省祁阳市大村甸镇幸福村,旋耕机轰隆隆驶过,留下一片片翻耕平整的土地。

  “山脚下的这片旱田,由于缺水、面积不集中等原因,耕种起来比较困难。”大村甸镇幸福村党总支书记邓树生介绍,前些年,老百姓将旱田变成果园,改种了果树,收成一直不太好,去年碰到大旱天气,果树干死了一大半。今年,大村甸镇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同时引进农业种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对耕地进行流转,确保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唐中青有着多年的旱地作物种植经验,将土地流转过来之后,他果断决定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一田双收。

  “大豆和玉米都是耐旱作物,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提高土地产能,提升水分和氮肥的利用效率,一举多得。”唐中青说。

  玉米和大豆属同季节种植作物,存在“争地”矛盾,推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每亩的收入预计能达到一千元。在增收的同时,农业部门还提供技术指导和良种保障,这让唐中青更有信心和底气。

  大村甸镇位于衡邵干旱走廊,水利条件较差,黄岗铺村原来的农田一直种植西瓜、花生等旱土作物。去年年底,祁阳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对大村甸镇1800亩农田实施了高标准改造,小并大、坡改梯,田块成方,沟渠成网,更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大村甸镇的农业经营主体干劲更足。

  “如今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机耕道、排灌渠都有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大丰收!”种粮大户周群将黄岗铺村60余亩土地流转过来,进行水稻种植。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管理,原来的旱土地也变成了“金土地”。

  “早稻的话大概平均一亩是400公斤到500公斤左右,晚稻大概是300公斤左右。两季总共可产粮食大概十万余斤左右。”周群乐呵呵地算着经济账。

  今年,大村甸镇针对2000余亩“非粮化”“非农化”耕地制定了分类复耕方案,并与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协作,分别在21个村复耕、复种水稻、大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

  “按宜稻则稻、宜豆则豆的原则,整改非粮化耕地面积620余亩,旱粮地改种水稻面积1300余亩,全年可增收粮食达150余万斤。”大村甸镇党委书记汪建军说。(完)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