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生活>内容
听障女孩21年“无声”坚守,谱写“花鼓人生”
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08:55
华声在线
2023年12月25日 08:55

  4岁那年,张丹立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她的世界变得无声而宁静。儿时见到花鼓戏剧团下乡时的精彩演出,照亮了她寂静无声的童年,也为她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从艺校毕业后,她进入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工作,从头学习常德花鼓戏、常德丝弦等地方曲艺。尽管只能出演没有唱词的小角色,她仍然珍惜每一次表演机会,成为团队下基层演出的“常驻演员”。

  20多年来,她勤学苦练花鼓戏和舞台化妆,“无声”坚守,终破茧放“歌”。今年5月,她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台前】

  她既是演员,也是化妆师

  在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的廊道里,张贴着一幅幅演员参演重大文艺活动的照片,多处有张丹立的身影。作为专职演员,张丹立和团队会时常外出表演,有一道难题始终困扰着他们,那就是缺少化妆师。

  剧团没有专门的化妆师,化妆全靠演员自己,而妆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舞台演员的形象及演出效果。面对这一困扰,张丹立“站”了出来,自学钻研各类舞台妆、服装色彩搭配及演员造型。

  “舞台上的表演重要,舞台后的准备也重要。”从专职演员到兼职化妆师,张丹立的干劲更足了。2008年,张丹立还主动自费赴北京学习舞台、影视和时尚的化妆造型,并获得了国家三级高级技能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

  张丹立所在的团队,一年演出超过160场,每场演出往往都有二三十人,演员们的妆容全靠张丹立一个人。同事熊丽霞告诉记者,每次演出,张丹立早早第一个到,备好化妆品、头饰、服饰等等;也是最后一个走,表演结束后,又把所有东西归整好。

  “她的表演有灵气、动作小而俏,为队伍‘增色’不少。”杨建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张丹立表演常德花鼓戏的启蒙老师。

  在杨建娥看来,张丹立作为一名专职演员,无论是老师在教授技艺,还是指点他人,她都会通过看、听、记揣摩自己的动作及表情等等,不放过任何一次提升常德花鼓戏这一非遗技艺的机会。

  【幕后】

  从“慢半拍”到团队“常驻演员”

  4岁时,张丹立因感染急性黄疸肝炎,过度注射庆大霉素而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后经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她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无声而宁静。

  从此张丹立就在父母的耐心帮助下开始了漫长的听力恢复,慢慢地她学会了口型识别,每天结合电视新闻播报反复地观察和练习,终于她能较为流畅地通过识别口型来与人交流,也经常因为识别不准而闹出了很多误会和笑话。

  “回忆起儿时,仍能感受到父亲那悠扬的长笛声,好听、悦耳。”张丹立说,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长大后,张丹立走上了艺术之路,考取艺术学校舞蹈班,2002年进入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成为了一名专职演员。

  初入团时,张丹立白天是紧张不安,晚上则是辗转难眠,“怕同事疏远我,更怕自己拖累整个团队,只能悄悄地躲在幕后。”虽然佩戴了助听器,但张丹立听到的声音会有延时,表演舞蹈时踩好节奏、跟上队形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在团里练、回到家里练,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听曲调、练舞姿、跟节奏……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下,张丹立从“慢半拍”变成了“跟上拍”,成为了团队下基层、入校园、进企业演出的“常驻演员”。

  2023年5月,张丹立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无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在幕后化妆,我都在做我最喜欢的事情。”张丹立说,未来,她希望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常德花鼓戏和常德丝弦被更多的人喜欢、被更多的人看到。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