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沅陵中华书山二酉山层林尽染,丹枫燃透,银杏缀满枝头。
二酉山不高然奇峻。一则石质奇。山崖上分布着黄褐色的石质薄片,层理清晰如书页,可逐层剥离,厚度仅相当于A4纸,这种独特的石质形态在国内外罕见。二则山势险。主峰海拔509.8米,与酉水河面垂直高差约400米,山体背靠青龙山,左对蟠龙山,右伴鳄龙山,酉溪、酉水环抱绝壁,形成险峻的山势与壮观的山水画卷。三则自然美。酉溪与酉水在山前交汇,形成“一清一浊”的奇特现象,被赋予“沧浪之水”的文化意象,水流切割出的峡谷景观,兼具险峻与灵动之美。
二酉山的魅力,从不止于秀绝的自然风光,更在于脚下沉淀了千年的人文底蕴,那是一段足以照亮华夏文脉的传奇。回溯至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烈焰吞噬着先秦以来的文化典籍,华夏文明面临断代之危。就在这危难之际,朝廷博士官伏胜挺身而出,为护佑文脉火种,他冒着诛九族的风险,日夜兼程,车载船运,将千卷竹简悄悄藏进了二酉山的古洞之中。正是这一英勇无畏的举动,让无数珍贵典籍躲过了那场文化浩劫,为后世留存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成语流传至今,成为文人墨客追寻知识的象征。如今,当人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山腰处的藏书洞,指尖触碰到微凉的岩壁,仍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厚重。
自那时起,二酉山便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了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圣地。宋神宗曾亲题“二酉名山”四字,镌刻于山顶,让这份敬仰随山石永存;清光绪年间,湖南督学使张亨嘉又题“古藏书处”于洞边,以笔墨致敬那段护书传奇。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虔诚拜谒,留下无数诗词歌赋,为二酉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至二酉藏书洞,挥笔写下《咏伏生》,“峨峨舆篷内,卷卷百家书。字字准宣尼,步步拟相如”,寥寥数语,便将当年藏书的丰富与珍贵描绘得淋漓尽致;宋代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亦曾在此驻足,留下“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对二酉山的敬仰与对千年文脉的追思。这些不朽的诗作,如珍珠般点缀在二酉山的历史长河中,也让这座山的声名远播四海。
受二酉藏书精神的影响,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形成了重教尚文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地百姓深信“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在这种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乌宿村成为人才辈出的“教授村”。近几十年间,这里走出了120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时光流转至2023年9月22日,一场盛大的中华书山开山大典在此启幕,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让全国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梁晓声,以饱含深情的语调宣读开山大典祭文,字句铿锵,将二酉山的雄伟与神秘娓娓道来;微戏剧演员倪大红饰演40岁的伏胜,用精湛的演技演绎出护书时的坚毅与执着,一句“伏生愿以身为路送书上山!”响彻山间,“众书”扮演者齐声回应,那震撼人心的场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大典之上,诗歌朗诵声悠扬婉转,民乐表演韵味悠长,“开蒙启智”“勤学笃行”“朝圣祈福”层层递进,将二酉山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打响了“中华书山”的IP,更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板。
如今的中华书山二酉山,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更是研学朝圣的精神高地。当地党委政府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无数学子慕名而来,敬先贤、增灵智,在二酉山的文脉滋养中,传承刻苦求学的精神。
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书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让那跨越千年的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