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教文卫>内容
中医谈立秋节气:智破“秋老虎”,养收两相宜
中新网湖南 秦璐 谢素姣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21:09
中新网湖南 秦璐 谢素姣
2025年08月06日 21:09

  立秋是秋季的起点,标志着万物从繁盛转向成熟收获。此时虽名义入秋,但“秋老虎”余威仍在,气候处于热凉、湿燥交替转化期。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降红提醒,此时要顺应中医“秋收”规律,掌握“热未退而燥已生”的节气精髓,做好养生保健,为健康入冬筑基。

  立秋后的气候特点是暑燥交织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古人生动描绘了立秋三候的变化。此时气候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余暑未消:“秋后一伏热死人”,暑热湿气仍有残留,形成“秋老虎”。

  2、燥气渐显:空气湿度下降,燥邪开始萌动,易伤肺津。

  3、昼夜温差大:早晚凉意明显,中午炎热,人体适应能力面临挑战。

  立秋后,莫让健康隐患“钻空子”

  “立秋后,这种多变的气候,使得各类典型健康隐患接踵而至。”欧降红解释。

  呼吸道首当其冲,咽炎复发频发,不少人咽喉干痒、疼痛难耐。儿童与老人身体抵抗力弱,在昼夜温差大、空气渐干的立秋,更易引发支气管痉挛,孩子呼吸急促、老人胸闷气短的情况增多。

  胃肠道也问题不断。夏季冷食摄入过量损伤脾胃,立秋“贴秋膘”时若饮食不当,大量油腻食物下肚,脾胃难以承受,消化不良频发,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随之而来。

  皮肤和关节同样受影响。秋季干燥,湿疹患者病情加重,皮肤瘙痒难耐、破损感染,就诊人数增多。办公室人群长期久坐,立秋气温变化大,颈部肌肉易受凉收缩,颈椎病集中发作,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困扰着他们。

  立秋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润肺、健脾

  立秋养生怎么做?欧降红给出了实用建议。立秋是调养关键期,中医讲究顺应“秋收”之气,立秋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润肺、健脾。

  首先,润燥养肺是根本。饮食上,多吃百合、银耳、莲子、蒸熟的梨、荸荠、莲藕、蜂蜜、芝麻等能清润生津的食物,还可以熬制冰糖雪梨羹、银耳百合羹。要少吃辛辣、油炸、烧烤等燥热食物,像辣椒、过量姜、羊肉都得忌口。晨起喝一杯温蜂蜜水,能润燥通便。

  其次,健脾和胃防积滞也很关键。“贴秋膘”别着急,要循序渐进,优先选择山药、南瓜、小米、莲子、芡实、白扁豆等平和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少吃生冷冰镇的东西,坚持喝温水、吃温食,保护好脾阳。

  然后,起居方面要适应寒温变化。早晚及时添衣,重点护住颈部、腹部和背部;中午炎热也别大意,还是要做好防暑。睡眠上,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保证充足睡眠,这样有利于养阴。

  接着,调畅情志防悲秋。秋季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情绪,要主动调节,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多去户外走走,比如登高望远,开阔心胸。

  最后,中医穴位保健也有妙招。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能通利鼻窍,预防感冒和鼻炎;按揉或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胃、增强功能;按揉或拍打背部的肺俞穴,能养肺润燥。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