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年轻男子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往长沙市第一医院抢救。经连夜抢救,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运用新型“药物球囊扩张术”成功开通其完全闭塞的右冠状动脉,为年轻患者实现“无植入”血运重建,成为该院近期治疗年轻肥胖伴代谢紊乱患者急性心梗的一个特例。
随着这场生死营救的落幕,其背后隐藏的两个关键问题进入公众关注视野:年轻人为何会心梗?肥胖如何成为“隐形杀手”?
“我才36岁,怎么会得心梗?”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导管室里,身高170厘米、体重达100公斤的郭先生面对诊断结果仍难以置信。郭先生是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缺乏运动,长期熬夜、饮食高油高糖,确诊高血压却未规律服药。发病当天,他睡眠中突然感到胸口压榨性疼痛,大汗淋漓,被紧急送医。来院时呈休克血压,病情危重,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入导管室,冠脉造影显示其心脏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冠脉粗大,医生果断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病变血管,术后胸痛消失,血管恢复通畅。
该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马丽霞介绍,患者郭先生送达时已出现心源性休克,冠脉造影显示其心脏血管异常粗大,是常人的2倍(正常人冠脉内径约4-5mm)。目前国内最大冠脉支架为5mm。“这种冠脉囊样扩张结构就像吹大的气球,无合适大小的支架与其血管匹配,且支架植入极易导致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介入团队当机立断为其制定个性化手术策略,经血栓抽吸、血管内超声精准评估、药物球囊扩张,实施‘无植入’血运重建,术后患者胸痛立即缓解,休克纠正。”
目前,郭先生恢复良好。术后医疗团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戒除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消除心血管高危因素并指导术后长期规范用药。
“年轻绝非心血管的‘免死金牌’。”马丽霞指出,郭先生案例极具代表性:BMI指数34.6kg/m²的肥胖体型,合并高血压却不积极治疗、长期高油高糖饮食、熬夜久坐,形成“代谢风暴”。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心梗风险较常人高出3倍,其机制包括脂肪堆积引发的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因子持续损伤血管内皮等多重打击。
“药物球囊解决的是血管危机,但腰围危机是其根源之一。”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何仲春表示,患者术后需启动系统减重计划:先从减重10%开始,饮食采用“211”法则——2拳蔬菜、1掌优质蛋白、1拳杂粮,杜绝含反式脂肪的烘焙食品。运动处方建议每周5次30分钟快走,配合阻抗训练增加肌肉代谢。
何仲春特别提醒,年轻群体出现胸痛、牙痛、左肩放射痛等不典型症状时,务必把握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肥胖人群每年应进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糖等专项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