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就业不成反背债!求职者需警惕求职“套路贷”
三湘都市报 王智芳 李娜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8日 06:49
三湘都市报 王智芳 李娜
2024年01月08日 06:49


新华社制图

  “薪酬待遇和休假,还有年终奖,真的很诱人。”1月7日,长沙的求职者小在(化名)告诉记者,自己险些被骗,希望通过媒体给其他求职者提个醒。

  记者调查发现,像小在这样,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岗前培训考证的并不少。甚至有求职者不仅没有实现就业,反而陷入借贷的“圈套”。

  工作没找到,他们却先背上一身贷款

  7日,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有人添加他的微信,问他是不是在找工作,得到肯定回复后。对方自称是长沙市芙蓉区一家从事消防安全的企业,问他有没有兴趣应聘资料员。

  “我说没做过,对方讲没关系,有人带,还很热情地介绍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等。”小在说,薪资待遇很诱人,底薪就有5800元,五险一金加年终奖,周末双休,中午还有2小时休息。

  如果不是对方太着急,小在可能就被骗了。“让我先把身份证、消防相关证书发过去。”小在说,得知我没证,就立马推荐先花钱考证,“这个应该招聘相关专业,如果非专业又同意招聘,应该单位提供岗前培训,一看就是诈骗。”

  遭遇培训骗局的求职者远不止小在一人。接近年底,海投了几十份简历没有回应的陈肖(化名)很是着急,这时,他在招聘网站收到了一个自称猎头的私信,经过沟通,对方向他邀约数据分析员岗位面试。

  陈肖告诉记者,该猎头十分热情地向他介绍了大数据的就业前景,并承诺只要参加岗前一个月的培训,就可以打包票安排月薪在9000元以上的工作。

  “说是免费试听3天,觉得合适再签协议,还不用提前给钱,8个月的工资每个月拿出2700元作为培训费用即可。”陈肖回忆,听了真的挺心动的,但理智告诉他再问问其他人意见,“我就在社交网站上发帖问了问,结果好多热心网友提醒我,这就是典型的‘招’转‘培’套路,打着‘包就业’‘拿高薪’幌子,于是我赶紧退出来了。”

  找副业的李晴(化名)却没这么幸运。她想做副业,有人联系她边学边做。“老师还说培训证书拿到后,就可以来他们机构工作,培训费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回来。”于是,李晴在所谓机构老师的提议下办理了学费分期。

  “我求职出纳,就有自称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网上联系我,让我提供姓名联系方式等。”求职者江露(化名)提醒其他求职者不要被骗,“关键是我跟她说,他们公司没有招聘出纳,她还跟我说可以就近安排长沙的其他分公司,我说没有这个岗位,她回我‘补招’。”

  律师:加大监管,力争将骗局扼杀在萌芽阶段

  实际上,李晴遇到的所谓分期学费,都是在网络借贷平台办理的网贷。目前,李晴已经提出了解除培训合同并向相关消费者投诉平台提交了投诉申请。

  记者梳理了这类培训贷的套路: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上万元,用来支付培训费用。而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没有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每到求职季,类似的投诉在网络大量涌现,培训贷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投诉对象来看,涉及的培训机构可谓是五花八门,除了市场大热的电商、IT行业,还有针对画画、烘焙、动漫等的培训。同时,类似投诉皆指向培训机构与几家网贷平台的“联系”,面对涉世未深、急于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诱导贷款。

  实际上,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培训贷进行整治和规范。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

  “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说明还存在监管上的漏洞。”湖南越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小霞表示,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大对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审核力度,对于可能存在的培训贷陷阱要重点监管,最大限度将骗局扼杀在萌芽阶段。同时,对于已经暴露的培训贷骗局,相关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治理,斩断不良机构继续套路学生的念头。对于受骗学生权益的维护,如解除培训合同,取消分期付款等,要开通“绿色通道”,以免他们身陷泥沼、无力抽身。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