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浦市大院古宅凸显湘西民间艺术大美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2日 10:34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5月22日 10:34

  浦市,一颗镶嵌在武陵山腹地沅水中上游河畔灿烂明珠。大自然山与水的奇迹,依山纳水,湘西远古祖先寻觅建造的家园乐土,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穿越浩瀚历史长河,追寻泸溪浦市古镇历史方位,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多彩文脉在此激荡,如史诗般风生水起,历久弥坚,渊深厚重。

  20万年前,湘西先民捷足先登在离浦市不远的武溪建造家园开启“㵲水文化”。7800年前又在浦市建起下湾古城堡兴起高庙文化。

  五湖四海商贾在此经商创业,发达发家,为古镇留下大院古宅码头等建筑群遗产。

  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王阳明、沈从文等文人骚客走进古镇留下不朽篇章。

  南来北往船队排帮曾在这黄金水道上穿梭如织、络绎不绝,天南地北方言在这“染缸”里发酵成“泸溪话”,大江南北的风俗在这里叠加沉淀,浸透血脉,融入灵魂,融炼成浦市人海纳百川、热情好客的气质。

  商贸、宗教、建筑等文化在此孕育传承、独树一帜。

  辰河高腔,“踏虎凿花”,泸溪菊花石乃古镇一绝。

  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航行的“浦市”号风帆飕飕作响。

  历史上,浦市地处水陆要津和黄金水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20万年前就是湘西远古祖先的家园。离浦市不远的武溪镇(原上堡乡白沙村台地)6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先后发掘出砍斫器、刮削器、石锤等各类打制石器100余件。其中,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袁家荣主持武溪镇田溪口、岩坪、灰窑等发掘工作后,将其定位为旧石器“㵲水文化群”,距今约20万年。文物考古发现泸溪包括下湾遗址在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有5处。不言而喻,湘西先祖扎根在这一片土地开辟鸿蒙、繁衍生息历史悠远绵长。

  黄金水道可追溯至78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高庙文明时代(浦市下湾遗址)。除发掘出土三根穿孔鱼刺针外,还有贝类外壳(以田螺、蚌类为多,又称螺壳堆积层)文化标志堆积层,厚5米以上,最厚达7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其中陶器具有图像化装饰等显著特征,以“太阳”、“神兽”、“神鸟”甚至“神像”等为主,图像大多比较抽象,图案具有等分、对称等特点。其中陶器和白陶制品上出现中国最古老的凤鸟、兽面及八面星等神像图案,这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湘西先民走在前的史证案例。不仅代表文明进步发达水平,而且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提供佐证,也为5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中华文化命运共同体雏形提供文物实证。

  除了新石器时代遗存外,还发现商代、战国至两汉以及宋至明清时期等遗存。

  7800年前湘西土著先民在此安营建城堡,揖别草昧,把田螺作主食,依山畔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狩猎捕鱼、男耕女织”群聚生产生活。

  据考古研究,从湘西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石网坠”、里耶秦简、四方城遗址、战国古墓系列遗址等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湘西沅水酉水就成为连接楚蜀黄金水路关键连接通道,大西南水上丝绸之路枢纽,我国最早通航的水上交通要道之一,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动感地带。跨区域商贸文化交往形成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同步在沅水酉水流域传播共享。

  《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楚为舟师以伐濮”。说明公元前523年酉水上楚人开始利用战船与濮人打仗。

  下湾遗址出土玉器,战国古墓群出土“镏金铜饰”、“琉璃瓶”、“水晶环”,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玛瑙砝码”都能说明当时湘西沅水酉水经济文化开放多元,已有对外跨区域物质商品交易。

  2161年前,丝绸之路开拓者--汉代外交家张骞出塞西域就见到川货。《史记·大宛列传》:“骞曰:‘臣在大厦时,见邛竹杖、蜀布’”。古代四川商贾水运从长江是绕不过三峡天险的,只有从川东顺酉水而下,到古黔中郡沅陵,再逆沅水经浦市达贵州,再通过黔滇马帮前往印度,当时这条路线风险少、省时省力。

  著名民俗学家林河:“在没有西北丝绸之路之前,南方早就有了,南方的丝绸之路是自然形成的,它主要由一系列的黄金水道来完成,而酉水则是连接这些黄金水道的关键部位”。他还引用贵州镇远舞溪桥古对联和滇缅民歌来佐证古时沅水酉水航道辉煌。

  龙京沙老师根据沅水酉水数千座战国古墓出土东汉两面图纹砖文物分布情况判断:战国两汉时期文化影响范围沅水上至浦市、酉水上至里耶,再向上游考古未发现战国两汉时期文物。

  自隋代开始设镇驻军,沿河修建码头和围城修筑城墙,成为朝廷诸侯重要的驻军屯粮基地。南宋中期正式派驻军事机构,成为朝廷军队集聚地。明清时期,朝廷将其提升为重要军事要塞。

  数千年来,商贸文化交流从未中断,浦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远扬。便利的水陆交通,使浦市成为隋唐以来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演绎着传奇的浦市故事。

  古镇河畔千帆过,古码头有过“日出千根桅,日落万盏灯”的繁华,见证过昼夜迎送商贾南来北往。史料记载着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繁荣场景,太平街和中正街曾经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好不热闹。古镇大院建筑群诉说着这里商海如潮,遍地黄金,冒险家乐园。

  当地流传俗语: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浦市当老板。

  许多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成就一番番事业家业。明朝初年钱庄唐姓老板从山西来浦市开设钱庄,从此富甲一方。李家镖头,世代习武,明末清初从山东迁来浦市开设镖局,为商家大户押运货物,生意兴隆,名震江南,镖队不断发展壮大。这里戏楼、茶馆、会馆、当铺、饭铺、酒楼、烟馆、妓院林立扎堆,令南来北往的商贾、三教九流,呼朋唤友,品茶闲聊,哼唱高腔,高谈阔论,歌舞升平,快活惬意,醉生梦死,流连忘返。

  鼎盛时期,两平方公里左右古镇,布满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戏楼,七家钱庄、十三省会馆,五十多家茶馆,五十多座封火墙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码头,号称沅水上的“小南京”。

  不同时期的多元文化在此叠加共生融合发展,商业文化底蕴气息深厚的浦市古镇在“湘西四大名镇”独具特色。

  一座古城总有古韵味道,这味道就是令人难忘的地标文化。

  一开门就让人眼睛一亮,一驻足就舍不得离开,一品赏就来神。浦市古镇那些大院古建筑群,仿佛工笔画一般,一笔一笔描述出不同历史时期古镇空间演绎轨迹,折射着古城数千年的沧桑岁月,成为人们对古镇抹不去的历史记忆和强烈共鸣。

  形形色色的浦市镇古建筑群就是一部湘西人的空间生活史,一座人文历史富矿,湘西传统建筑“活化石”样本,浦市地标,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市镇古建筑群”,明清时期古建筑,类型多样,功能完整,文物点有吉家大院、鄱阳世第、青莲世第、万寿宫、李家祠堂、吉家祠堂、荣顺商号、余字镖局、李家书院、杨茂源印书铺、谢逢开号、姚家绣楼等13处,206处砖木结构建筑。大院古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研究考证古镇文化和湘西古建筑的实体资料。

  古建筑格局多为前店后院,深宅大院不经意地隐藏在店铺后或小巷里,多为明清时期窨子屋建筑。从四合院演变而来,“窨”如其字形,有窖藏之意。窨子屋规规正正,外围以马头式封火墙环绕,具防盗匪和防火患双重功能,湘黔赣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

  吉家大院清同治年间(1862-1874)修建,属于吉家(三兄弟)三重院的第(四弟)四重院,湘西本土传统典型建筑。位于浦市上正街,坐北朝南,前店后院组合式建筑,前店为四开间门面店铺,简单、朴素、低调,雕梁画栋、装饰装修集中在后院,意在“财不外露”。后院系一座三进式窖子屋院落,单檐硬山顶,封火墙,九架拾梁、穿斗,砖木结构四合院。空间布局森严、通透采光,平面布局呈“目”字形,院落右侧为花园,院墙以规整红砂岩条石砌0.9米墙基,再砌空斗砖墙,“八”字开门,门罩之上建有瓦檐,门梁之上装饰石雕门额,刻有“香山溢庆”四字,寓意光明正大、透明耿直。院落大门和后门为楠木板包铁皮,铁钉铆固,门两侧外墙上有铜制铁制雕花,彰显恢弘大气。大小门框麻石条石石材,雕刻花纹等图案。房舍均开窗户,门窗均为大幅精美暗八仙窗雕,门窗、门厅、房门上方均有明八仙或“囍”图案木雕。中轴线上依次坡形为店面、门庭、大门、过厅、正厅及后庭,正厅及后庭为两层木楼。院里两侧为木结构房舍,空间密闭性好,起到冬季防寒、夏季隔热作用,冬暖夏凉。中厅左房舍家长住,右房舍长子住。过厅上方为穿斗式木结构。后庭处于大院最深处,为家族未出嫁闺女闺房绣间,被整个院落钳制包围。其左耳房木扶梯通往二楼,二楼常作货物仓储,亦可居住。屋顶从四面向中心倾斜,形成长方形天窗,厅中心地上形成吸纳阳光和空气的长方形天井,俗称“四水归堂”,雨水集中向院内汇集,寓意聚气敛财。将屋顶雨水收集储存或依坡降地势落差通过天井及地下阴沟排出。一般有二大一小三处天窗天井,天井地下埋有排水系统,体现“天人合一”、古朴恢弘之韵律。宽敞正厅在高墙环绕的院落中央,结构紧凑、功能齐全,布局对称合理,古朴典雅,通透采光良好。门窗等木质构件上雕刻图案精美、用料讲究、工艺精湛、精雕细镂,都是湘西传统建筑雕刻艺术珍品,代表当地能工巧匠的工艺水平。踏步、地面均用红砂岩条石铺成。

  说到四合院,大家就会不约而同想到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最早房屋建筑雏形,也是城镇建设格局的初始源头,如半穴式、地面式建筑。我国最早对称严密的四合院,考古发现在陕西岐山县西周遗址,其坐北朝南,以影壁、大门、中院、大厅、过廊、后室为中轴线,门、堂、室两侧为厢房,将庭院合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廊檐环绕,前庭正中为门道,院内设置阴沟排水管道。通过对吉家大院进行比较详尽的考察研究,窥一斑而见全豹,就可认知浦市诸多大院古宅建筑艺术价值意义。

  吉家(三兄弟)三重大院,又称鄱阳世第。吉家先人吉大绪,山西省太原大树村人,明朝晚期官至太守,辞官后来浦市经商,以商兴家,字号“吉元记”,主要经营木材和食盐,当时殷实富有,家兴财旺。家族迁来后分“两大房”,浦溪为上房,吉家头为下房。鄱阳世第位于浦市镇黄家桥村吉家头,系一座三组窖子屋并列为一体的组合式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头屋、中屋、尾屋。由吉氏三兄弟修建,分别始建于清中期嘉庆、咸丰、道光年间。均为四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讲究风水,中轴线上,进院依次上升为大门、过厅、正厅及后庭,门庭相通,空间布局协调实用,通风采光好。平面“田”字形布局,装饰精美,我国研究传统建筑艺术的珍贵样本。注重科学排水,三进三厅三天井,寓意“落金落银”。家训家风雕刻上墙,大门门梁之上刻有“清约家风”四字,大门两侧荷花石雕。二道大门门梁之上刻有“秀衍香山”四字,四字左右还配装财神门神石雕门额,保佑家人平安,招财进宝,宅院稳固太平。

  走近古镇错综迂回、九曲十八弯的小街小巷,徜徉在古建筑群,时而喧嚣,时而幽静,玄色庄重,风水宝地,仿佛在穿越那个花花绿绿、熙熙攘攘、醉生梦死的“小南京”。

  吉家大院,吉家三重半院,李家大院,周家大院、姚家大院,张家大院,瞿家大院,青莲世第,曾家大院,唐家大院,杨家大院,谢家大院,苏家大院,向家大院,陈家大院,武家大院,陈家大院……当地有人作过初步统计多达157座。

  遥想昔日那个场景,山西吉氏来了,建三井三堂十二房吉家大院;山东李氏来了,建祠堂书屋李家大院;江西周氏来了,建周家大院……天南地北的人都来了,如日中天,古镇空间不断长大,人流物流越来越多,古镇故事越来越传奇。壮观、耀眼、恢宏在这里真实写照。

  外姓外族移民不断融入通婚,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寄情于此,忘情于斯,自我认同。长此以往,外来人子孙后代生于斯,长于斯,成了彻头彻尾的湘西一份子,浦市居民姓氏家族越来越多样化。

  如今大多数古建筑已被后人多户入住而改造,过去模样不再。部分被政府保护起来,部分仍由家族后人守望。诸如,僻静小巷的周家大院,时常可听见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从大院传出,原来百年大院留守着一位老者,平常沉醉于二胡演奏,不为外界所动,让一曲曲乐曲为百年老屋增添生机。

  面对人去院空的大院古宅,几许惆怅,几许感慨。穿越时空,让时光倒流,仿佛看到这里人声沸腾,车水马龙,纷至沓来,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里大户人家富丽堂皇,家财万贯,家佣成群,挥土如金,富甲一方,如同《红楼梦》中大观园一般。几度春秋轮回,数巡“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今非昔比,人去楼空,钱财如流水,似乎又回到原点,恢复到寂静。

  大院文化艺术雕刻,丰富多样,细观细品,别有一番趣味。

  以木雕为主,还有石雕、铁饰、铜饰等,手法有透雕、浮雕、线雕等,将雕刻技法、艺术、文化和材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雕刻构件在建筑上呈对称、重复的排列组合,通过湘西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雕刻语言成就了百年大院古宅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充满着沧桑感、韵律感、美感和时代感。

  大门,大院重要组成部分,奇妙门楣、木雕、窗花、石雕及壁刻家训,无一不精美有致,具有实用功能和精神象征。大院匾额、对联,代表主人家族身份及其文化爱好、精神追求及意愿的“高度概括”和“速写素描”。诸如,“香山溢庆”“秀衍香山”“清约家风”。

  门神,我国古代民间最流行、最古老的神祗之一,中华传统祭俗神祗之一。我们先人信奉其能驱邪、护宅、祈福、保平安。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2200多年前龙山里耶秦简就有洞庭郡迁陵县衙署举办“祠先农”祭祀活动记载。人类从原始社会走来,吃、穿、住、行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自从居住出现门,相信“万物有灵”的古人开始在门上花心思,借助灵物来赋予门保平安功能。于是《山海经》中的神荼、郁垒闪亮登上门神舞台,成为门神元老。《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山名为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枝干盘屈三千里。大桃树东北方有个鬼门,万鬼从此门出入,神荼和郁垒为专门看守鬼门的神灵,一旦发现恶鬼,就用苇索击杀,守护人世间安宁。上古时期先民以动物和人的模样虚拟为门神形象,时常选择具有威慑杀气、舞刀弄枪的历史武将英雄人物。到了唐宋之后,吃、住、行生活条件大为改变,建筑功能多样化,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三百六十行”格局,人们精神需求多元化,各种各样“文门神”应运而生,祈求官运亨通、迎福进财,意味着门神“责任”越来越重。从单一驱鬼辟邪到祈福辟邪并举,门神形象多元化专业化,诸如,钟馗、秦琼、尉迟恭、赵云、关公等进入武门神序列,包拯、狄仁杰、魏征、文天祥等进入文门神团队,送子娘娘、南极仙翁、财神等组成神佛门神方阵。门神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和元素符号。自先秦传承至今,不仅仅驱邪祈福,更多是挥之不去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印记。其文化情感价值和民俗民风取向的高度认同和契合,寄托先人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归属感的期盼,并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

  木质榫卯结构框架彰显着大院湘西元素的灵魂,构架及构件用料讲究,工艺精湛,连厅梁下的斜支撑都精细雕花。木雕主要集中呈现在大门、窗户及梁檐上,雕梁画栋。木雕除装饰美学功能外,还与大院构件一体起稳固作用,具有稳定性、美学及文化多元意义。雕刻丰荡精美,题材广泛,如,鹤鹿同春、子孙万代、博古炉瓶、鸳鸯荷花及玉堂宝贵等,构图秀美,穷工极巧,庄重、稳健、粗犷。木雕图案琳琅满目,其组合都有主题和寓意,纹样繁多,雕工精湛。木雕有祥禽瑞兽等动物,如狮子、麒麟、龙、凤凰、蝙蝠、喜鹊等,龙被湘西祖先视为瑞兽、高贵、神圣,龙纹被视为图腾和文化元素,也是权贵、喜庆、吉祥的象征。植物卷草纹、吉祥纹、博古纹,灵活生动,栩栩如生,丰富多彩。门窗木雕以明八仙和暗八仙传统纹样为主,边框门窗雕刻狮子、麒麟、凤凰、蝙蝠、向日葵、龙、祥云、兰花及卷草花穗等组合图案。木制窗格图案精美,屋檐、窗花及门楣刻画吉祥纹样,如蝙蝠、野兽和植物,多层线形结构,雕饰以卷草、向日葵、祥云类连续纹,如同跳动音符,规整、灵秀,令大院无声韵达。

  八仙和暗八仙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一,盛行于明清时期。八仙(明八仙)与暗八仙广泛运用于我国传统家具、绘画、雕刻、漆器、瓷器、玉器、木器、装饰、挂件等工艺艺术,常与卷草纹、缠枝花卉纹等组合使用,以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明八仙”指道教中七男一女八位惩恶扬善、济世济贫神仙人物,即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升仙,与平民百姓接地气,成为明清道教中流行热门的神仙代表,我国许多地方曾经都建有八仙宫。崇尚《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意象图案,彰显各有所能、各显神通、通达顺畅、圆润自如的文化取向。“暗八仙”则指八仙所持法器,即葫芦、团扇、鱼鼓、宝剑、荷花、花篮、横笛和阴阳板八种图案,以法器暗指仙人仙事,表达美好愿望和祝福,寓示中国道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又称为道家八宝。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装着长生不老丹药,“葫芦岂只存五福”,寓意救济众生和长生不老。团扇,钟离权(汉钟离)所持宝物,能让人起死回生,“轻摇小扇乐陶然”,寓意长寿和绝境逢生。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能占卜人生,“鱼鼓频敲有梵音”,暗指知天命、顺天应人。宝剑,吕洞宾随身携带宝物,能斩妖除魔,“剑现灵光魑魅惊”,寓意镇邪驱魔。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能修身养性,“手执荷花不染尘”,寓意冰清玉洁。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能广通神明,“花篮内蓄无凡品”,寓意善解人意。横笛(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能焕发万物生机,“紫箫吹度千波静”,寓意生机勃勃。阴阳板(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能静化环境,“玉板和声万籁清”,寓意心静神明。暗八仙最初在道教建筑上使用,后来广泛应用于传统工艺品装饰,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

  石雕,大户人家大院标配,也代表一个地方民风民俗文化。主要摆设和装饰在门前、门框、门柱、天井、台阶、柱础石、下水孔及墙体。石狮,属于大院门前重要标配,湘西传统建筑文化的流行色,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符号。北方石狮威猛无比,气势非凡,象征权力财富。南方石狮风格圆柔、活泼可爱,一般都是成双成对。湘西石狮还是雌雄配对加一头幼雄,代表一个家庭组合,彰显着和和睦睦,人丁兴旺,亲情善池。

  柱础石,房屋及天井基础基石,承载建筑压力,具有防潮、防白蚁等功能。时常为长条麻石红砂石,有的仅通过石匠打磨光滑,有的雕龙画凤,有的雕刻卷草等精美图案。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因水而生的浦市,就这样依重山水,流淌着文脉哲思,不倦地诉述远古故事,咏唱着山水人合一的“荷马史诗”,充满着诗与远方。

  历史上不同时代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商贾达官被古镇魅力所吸引,走进驻足,留下难忘记忆。

  沅水,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屈原的诗与远方。2300多年前,屈原一路乘船航行,听着船工纤夫水手唱着船歌号子奋力划桨溯水而上,观赏沿岸秀美山水风光、体悟风土民情,遐思泉涌,感慨万千,灵感迸发,一路创作,写下脍炙人口的《涉江》《天问》《橘颂》等。如,《楚辞·九章·涉江》:“乘棂船余上沅兮,齐吴榜而击汰”。沈从文在《湘行散记 湘西》:“春秋时被放逐的楚国诗人屈原,驾舟溯流而上,许多地方还约略可以推测得出。便是这个伟大诗人用作题材的山精洞灵,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俨然随处可以发现。尤其是与《楚辞》不可分的酬神宗教仪式,据个人私意,如用凤凰县大傩酬神仪式作根据,加以研究比较,必尚有好些事可以由今会古”。

  唐永贞年间,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今常德),常来到沅水流域,考察体验当地百姓狩猎、捕鱼、划船、山歌、傩戏、祭祀等民风民俗民情,对湘西竹枝词产生浓厚兴趣,激起其诗歌创作灵感,将“武陵蛮夷”竹枝词融入其诗意诗风。《旧唐书·刘禹锡传》:“蛮俗好巫,每淫祀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竹枝词九首》自序曰:“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对湘西一往情深,《王阳明全书》有8篇专写湘西。明正德6年(公元1511年)任贵州龙场驿丞时乘船走过沅水,停留浦市码头,给他留下难忘记忆,还入住沅陵龙兴寺数日举办专题讲座,并写下《与辰州诸生论收放心事》。湘西土司二次远征广西为王阳明解围,率领土兵到思恩、田州平叛乱,剿灭八寨、断藤峡匪患,为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完人形象起了盖棺定论、一槌定音的效果。王阳明称湘西土司官兵“世有六德”(敏而学、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世有六德”后来成为湘西土家族族训。还有王昌龄、李白、刘长卿、杨万里、辛弃疾等骚人墨客到过后都留下脍炙人口、穿越时空的哲思。

  我国乡土文学鼻祖沈从文,青年时代来回在武水酉水沅水穿行,经历过无数次惊险磨难,留下太多太多难忘记忆。沿线两岸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铭刻在心,并与水结下须臾不能别离的情缘,故乡河流水情一直是其魂牵梦绕的世界。他笔下大多都与湘西相关,品读其著作能感受水的气息水的世界。《一个传奇的本事》开篇:“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湘行散记·湘西》:“我生长于凤凰县,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1926年在《在别一个国度里》所述:“家乡美得心痛,何必诗与远方”。《箱子岩》感悟:“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章》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如现在的样子了”。武溪有他笔下“美丽总是愁人的”翠翠创作原型。

  一代武侠泰斗金庸两次来浦市隐姓埋名,长达2年多,古镇山水人文令其难以释怀,激起铁掌柔情创造《武穆遗书》武侠故事,将这一片难舍难分的山水和难忘经历融入其创作中。

  浦市,“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辰河高腔发源地。

  始于明初的辰河高腔又称辰河戏,因流行于沅江(俗称“辰河”)中上游而得名,系湖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河高腔多达400多支音乐曲牌,整个剧目系列除48本“目连戏”外,尚有400多个传统剧本。表演原始粗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通过高台(舞台演唱)、低台(木偶戏)、围鼓堂(坐唱)三种形式表演。

  始建于明初万寿宫,乃辰河高腔传唱地,原为江西客商会馆,规模居当年浦市十三省会馆之首。现建筑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遗存。

  “踏虎凿花”由剪纸演变而来,将刀剪改为刀刻,当地人称做“凿花”。

  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踏虎凿花”起源于泸溪县合水镇踏虎村,如今浦市已成为传承传习中心。

  200多年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凿花被形容为“天使般的舞蹈,神笔般的图案”。常常作为绣花底样、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及观赏艺术品。苗族女服和童服的衣花衣饰纹样最为丰富和典型,凿花图案源于苗族服饰刺绣,每个图案都是艺人心灵手巧、聪明睿智的结晶。

  历经数代发展至今,凿花题材不再局限于衣饰纹样,已拓展至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有花草、虫鱼、鸟兽、傩面、建筑艺术雕花、休闲娱乐、喜庆活动以及现代生活等等。

  走进浦市,伫立沅水畔,透过大院古宅,亲近拥抱这一方青山秀水,循着黄金古水道和历史脉络去品味。

  万年不绝回荡的20万年前旧石器“㵲水文化群”、7800多年前高庙文化(下湾遗址)、4000多年前盘瓠文化如同滔滔沅水,一眼千万年。仿佛回到烽烟四起的战国诸侯争霸,领悟屈原《国殇·九歌》场景。

  昔日黄金水道成就了千年浦市的繁华和辉煌,商埠文化、巫傩文化、龙舟文化……

  多元远古文化在此叠加融合,风生水起,流光溢彩。不断在八面来风的辰河高腔中演绎唱起,在“踏虎凿花”中传承绽放。

  古镇记忆不仅湘西,连着洞庭湖和长江,不止商贾达官、文人骚客,更有湘西万众苍生。

  浦市这座古镇从下湾古城堡遗址算起已有7800余年岁月沉淀。一直静默深藏于苍翠山水之间,用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显露古朴真容,在社会更迭跌宕中不断迈向文明进步,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湘西儿女。

  大街小巷文物遗存宛如天然三维人文历史陈列馆,代表沅水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坐标,传承演绎着鲜为人知的浦市故事。一处处大院古宅犹如历史长河中的驿站,不断释放着古镇熠熠生辉历史风韵。

  历史长河传承着文化,文化延续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创新,期待曾经热闹非凡的“小南京”再现。

  浦市的确很古很美很神秘,值得用心用情去呵护、去品读、去光大。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