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流放湖南懷化漵浦,寫下《涉江》《山鬼》《橘頌》等千古名篇。在這座湘西山城,從讓人耳目一新的花瑤挑花,到令人拍手叫絕的辰河目連戲,再到婀娜多姿的蠶燈舞、古老神秘的儺戲等,種類繁多、積澱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文旅融合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5月7日,參加“行走中國-2023東盟國家主流媒體懷化行”采訪活動的東盟國家媒體記者走進漵浦,感受“詩與遠方”在這裏的完美邂逅。
地處湖南雪峰山腹地的漵浦是革命老區縣,這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屈原文化、抗戰文化等在此交相輝映。近年來,立足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力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通過不斷豐富旅游業態和産品供給,在衆多旅游板塊中异軍突起。
據悉,目前漵浦縣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46項,涉及文學、藝術、工藝、民俗等多個種類。“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對文旅産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漵浦縣委書記鄭湘看來,保護傳承利用非遺,需要推動非遺走進鄉鎮村寨,走近老百姓的生活。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辰河目連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譽爲中國戲曲“活化石”。在明清長達五百多年的歷史時期,演唱目連大戲一直是漵浦辰河地域最盛大的全民文娛活動。爲了讓“老古董”以“新姿態”走進更多人的精神世界,漵浦縣專門成立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安排專項資金在縣職業中專開設“非遺班”,成功培養30名“00”後傳承人,同時精心編排大型原創辰河目連戲《孫學辰》在各大景區巡演。
漵浦縣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鄭麗萍介紹,《孫學辰》自去年首演以來,演員的足迹遍布全縣25個鄉鎮,幾乎場場爆滿。花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總人口僅1萬人左右,分布在湖南的漵浦、隆回兩縣。這個世代聚居崇山峻嶺的民族分支,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國家級非遺花瑤嗚哇山歌和花瑤挑花,湖南省級非遺花瑤婚俗和花瑤“討僚皈”。以此爲基礎創作的《花瑤喜宴》《花瑤挑花》等非遺節目,每天常態化在漵浦各大景區演出,同樣深受廣大游客歡迎。
伫立在漵浦穿岩山景區的雁鵝界古村始建于清朝順治年間,因昔日有大雁栖息而得名。古村雖老,却不顯衰退破敗。放眼望去,這裏板凳龍、木偶戲、打鐵、彈棉花等非遺體驗遍地開花,前來觀光旅游、體驗民俗的游客絡繹不絕。目前,該村正著力打造非遺文化集市,助力非遺文化産業形成良性“造血”,帶動村民吃上“旅游飯”。
文化是景區品質提升的核心要素。“在景區建設之初,我們就考慮到文化元素的植入。”鄭湘表示,對全縣文旅發展,漵浦規劃了“一核三圈”總體布局,建設了40餘處“旅游+非遺+文創”景點,根據區域不同特點,植入不同文化元素,賦予獨特靈魂。
2014年,當地引入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以下簡稱湖南雪峰山公司),通過挖掘非遺文化産品,開展文旅融合,在漵浦縣內大力發展高山臺地休閑度假旅游、花瑤民俗體驗旅游、傳統農耕文明鄉愁旅游等。這裏的千峰萬仞、高山流雲、天文地理、人文奇觀等文旅要素都被調動起來,使良田沃土變身觀光熱土,古宅老院變成游客樂園。
“將散落在雪峰山高山臺地上碎片化、淹沒了的鄉村文化重新撿拾起來,將當地人的生活場所、習性、婚俗等都變成具有烟火氣的旅游場景新體驗。”湖南雪峰山公司實控人陳黎明介紹,該公司堅持“文化先行”理念,自成立以來就組織凝聚了一大批包括非遺在內的文化人,持續不斷地挖掘、整合豐富的非遺資源和成果,在雁鵝界古村創辦非遺集市,綻放了非遺的獨特風采。這個昔日寂靜無人的“雲端古村”,也因此成爲遠近聞名的“打卡地”。
在漵浦思蒙國家濕地公園漵水兩岸,分布著3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乘著游船沿漵水而行,只見農田屋舍點綴在兩岸一座座形態多姿的山巒間,仿若在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中穿梭。
對于該景點的打造,同樣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當地將思蒙景區定位爲楚文化公園,打造了屈子峽、三閭灘、風雨橋等人文景點,再現了屈原泛舟思蒙、上下求索、揮毫春秋的場景,于去年成功創建爲國家4A景區。景區旅游品質得到全面提升後,建成不到3個月,游客接待量就達1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