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茶叶传奇”
高文化
随着我国考古调查研究深入开展,浙江萧山跨湖桥、宁波余姚田螺山等遗址相继出土距今8000~6000年茶叶遗存,“茶出中国”历史论断尘埃落定,世界茶叶原产地、茶文化发祥地、茶叶树“老祖宗”在中国。
经过漫长历程,茶叶树已“移民”世界各地,换句话,地球上茶叶树都拥有“华裔”血统。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所说:“茶,中国给世界的礼物”。
自古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茶叶,凝聚着祖祖辈辈汗水和智慧,见证中国历史兴衰更迭,当之无愧“中国文化名片”。
国人对其最熟悉,最亲近,最认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和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之,七大文化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亦有之。
中华五千年文明基因里茶色熠熠生辉,散发着清幽茶香,蕴涵“茶叶传奇”绚丽诗篇。
解毒开启“茶叶传奇”盲盒
5000年前,最先发现茶治病功效。古典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氏为了普济众生,尝百草时误食毒草,偶然嚼到一片绿叶后而解毒,此绿叶便是茶,人类驯化种植野茶树历史就此拉开序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唐·陆羽《茶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神农本草经》)”。
商朝以前,茶为珍物,用作祭祀。茶叶食饮文献最早始于3000多年前商朝,采集野生芽叶,咀嚼鲜叶,煎煮菜羹,熬煮茶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诗经·豳风·鸱鸮》)”。后来被作贡品朝献贵族,从药房走进大堂。
“中华茶业第一简”里耶“走荼”秦简牍,见证2000多年前秦朝,武陵山区湘西生产茶叶销往大秦大江南北。
汉朝巴蜀种茶饮茶流行,并向全国扩散,用于待客祭祀等活动,“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华阳国志·蜀志》)”。西汉达官贵人创新饮茶方式,将茶与食材同煮熬成浓稠“茶汤”喝吃,云南部分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此喝法。公元前59年西汉谏议大夫王褒《僮约》、东汉壶居士《食忌》、华陀《食论》等古老文献均记载茶饮。
三国时期东吴末代君王孙皓保护爱臣韦耀“以茶代酒”特殊礼遇典故流传至今。
《荈赋》《娇女诗》见证晋代茶业发展故事。魏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公元5世纪南北朝寺庙僧人满座、香火绵延。僧人禅师为避免触犯僧规冒犯佛祖,通过喝茶提神防止念佛打坐时犯困打盹。这样一来,寺庙开发茶园茶山,方便僧人采摘食用,有助传播信徒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隋朝,因茶治好隋文帝头痛病而捧红走俏,饮茶风靡大江南北,种茶制茶卖茶成有利可图门路。《隋书·茶赞》唱尽茶之美妙:“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
茶叶作为重要边境贸易商品,通过古丝绸之路走出东方神秘古国传入土耳其及西亚。随着人类迁徙、交流,茶叶世界之旅一直处于漫长进行时。
唐宋聚焦品茶奏响“茶叶传奇”重音
我国茶叶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
唐代通过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助推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百业兴旺,经济繁荣。“茶”字就诞生于唐代,“荼”字基础上去一划而生,茶成为“一带一路”上东方古国符号元素,声名鹊起。
唐人发明“煎茶法”,即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均匀粉末,放入锅里煮沸饮用,往往通过加盐、姜、花椒等佐料来改善香而苦茶汤。中后期民间流行“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文人骚客集会,茶已不可或缺。唐代封演编撰《封氏闻见记》称朝廷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亦为古典文献中最古茶道记载。
唐宋将饮茶作为修身养性之道,追求境界,对饮茶环境、礼节、茶艺都有约定俗成规矩和仪式,茶宴分门别类,不尽相同,如宫庭、寺院、文人等。文人墨客以茶会友,寄情于茶,咏诗作画。
茶业及茶文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商贸佛教交流将茶叶茶文化输出至日本、朝鲜、韩国及越南。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从扬州启航费尽6次周折方成功,将我国建筑、佛教、绘画、书法、雕刻、中医药以及茶叶茶文化等传播到岛国。唐朝求学取经留学生如潮,最多时达3万多人,其中以日本最多,其中永忠、最澄、海空3位僧人和尚传播茶叶茶文化影响最大。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804年4月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师从浙江宁波天台宗十世佛祖道遂和尚,回国带回经典书籍127部347卷以及天台山茶叶茶籽等,并将茶籽种在日吉神社旁池上茶园,日本最古茶园。
茶圣陆羽编著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最完整、最全面茶学专著《茶经》,被称之“茶叶百科全书”,对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进行系统总结,深刻研究阐述饮茶文化内涵,并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至艺术审美境界。诸如,“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等等。
宋代“点茶法”,风靡一时,可圈可点。点茶法兴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明朝中后期淡出。无论斗茶还是个人饮茶普遍采用点茶,即将茶碾磨成细末茶粉,预先烤热茶盏茶碗,点茶时先注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状,然后继续加注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即“击拂”,待盏面白色乳沫浮起,即可喝或比拼茶汤、汤色、香气及口感。斗茶点茶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器具、水、火考究,突出茶汤效果。茶已成上至皇帝下及官吏生活中不可或缺部分,开门上朝品茶制茶说茶。宾朋聚会吃茶品茶并举,斗茶点茶同步。不乏文人骚客嗜茶如命,称“茶如琼浆”,以茶咏诗作画传情,用墨笔文字赋予茶不一样生命,如,苏轼、黄庭坚等为茶咏诗百首。
日本高僧荣西和尚,1168年(南宋乾道4年)、1187年(淳熙14年)两次来中国拜师学佛,将茶种、临济宗禅修法和茶桑疗法带回,1215年结合宋代禅茶文化和养生理念用古汉语编撰《吃茶养生记》,日本首部茶书,系统阐述茶饮从药用到禅修多元价值。书名之所以将“喝茶”称谓“吃茶”,缘起于中国古代多称“吃茶”,尤其是明代以前饮茶主流是将茶叶碾成粉末煮泡,连汤带末一起吃下,再加上日本南方亦习惯叫“吃茶”。
中国茶史上绕不开的“茶人”宋徽宗赵佶,北宋第8位皇帝,悲剧人物,“靖康之变”亡国之君,艺术成功者,精通诗词音律,独创“瘦金体”,书画双绝,堪称“千古第一文人皇帝”,更是茶文化集大成者、引领者和代言人。他将国事与茶事相提并论治理,以帝王之尊俯首茶事,用文人之心诠释茶文化。痴茶成癖,躬身亲研茶道,倡导“致清、导和、中澹、闲洁、韵高、致静”茶文化精神,以上率下强化茶文化美学实践,融入皇宫生活与士人精神,对后世茶文化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其独创“七汤点茶法”,将点茶斗茶技艺上升至艺术表演,把礼仪贯穿饮茶过程增强仪式感,突出茶汤“色莹如玉、乳雾汹涌”视觉美感,骚客雅士争相效仿。对茶艺、茶具和茶礼研究造诣颇深,亲自设计制作汝瓷茶具,倡导使用黑釉建盏茶具。
赵佶《大观茶论》专著,被誉为“宋代茶文化百科全书”,系统阐述北宋蒸青团茶产地、采制、烹试、品质及斗茶,精微研究种植、采摘、鉴别、点茶技艺,主张“茶以味为上”“清和澹洁”等理念,尤其“点茶”篇精辟深刻。读其专著能感知触摸他的茶缘茶情茶世界。在他的茶叶王国里茶香令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有山河,有天下,有文化。诸如,“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等。
北宋官员、茶学家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时,从改造北苑茶花色外形品质入手进行创新,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改进“龙凤团”贡茶制作工艺创制出“小龙团”茶,备受达官贵人青睐,并就古代制茶、品茶著书立说《茶录》。“龙团茶”,即宋代皇亲国戚及达官贵人享用茶,茶叶制作成团片状后印龙凤图案,以区别于民间蒸青团茶。“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无论蒸青团茶还是龙凤团茶,都需经蒸、碾、揉、压制作工艺,并添加香料,掩盖茶叶本真原味。宋末至元代,除贡茶采用团饼茶外,民间开始广泛流行饮散茶。
随着茶叶成为唐宋支柱产业,茶政、茶叶专买榷茶、茶税等制度横空出世。唐代朝廷设立茶舍、贡茶院监督制茶,标志中国茶政制度建立。782年开创征收茶税先河,采纳户部侍郎赵赞在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提议,对茶叶经营者收取10%税收,793年张滂创立税茶法,茶叶专买榷茶制度浮出历史水面。“安史之乱”后,开启跨越千年茶马互市。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可窥见当时茶叶贸易利润丰厚。《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文宗开成年间,朝廷矿冶年税收入不及7万贯,还不如一个产茶县茶税。茶税成为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仅次于盐税。
明清茶产业转型升级赓续“茶叶传奇”华章
明太祖朱元璋诏令,饮茶风尚划时代变革风向标。
平民出身皇帝朱元璋对民间流行饮散茶了若指掌,认为团饼茶太“重劳民力”,诏令罢造“龙团”,改进工艺制芽茶即散茶,团饼茶及点茶斗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开启发展芽茶叶茶新纪元。品种开发、工艺创新及品饮文化吐故纳新,全面提升,制茶炒青技术逐渐超越元代《王祯农书》所载蒸青法,地方茶叶品种多样多元化发展。文献记载宋代知名散茶仅日注、双井、顾渚等,屈指可数。而明代散茶大行其道,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辑录“今茶名”达97种之多,几乎都是散茶。明万历年间,张源撰《茶录》所记“采茶”“造茶”“辨茶”“藏茶”,均为散茶炒青工艺,团茶、饼茶工艺不见踪影。
饮茶改弦易辙,散茶冲泡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主流,即“冲泡法”,古称“瀹饮法”,现代泡茶法雏形,开水冲泡饮茶滥觞,最大限度保留茶叶原汁原味、本色真香。“饮茶精洁无过于近年,讲究既备,烹瀹有时,且采焙俱用芽柯,无碾造之劳,而真味毕现,盖始于本朝(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许次纾撰《茶疏》对龙团凤饼与散茶进行比较评估,称“近进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
明代“冲泡法”,讲究饮茶氛围、艺术性及规矩,诸如,饮茶人数就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茶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相互渗透,追求茶礼、茶德、隐逸。流行“寺必有茶,僧必善茗”,名山古刹盛产名茶,僧人擅长焙制,风雅骚客趋之若鹜,纷求山茶,或坐而论道,或品茶吟诗。文人骚客盛行建造专门茶室即“茶寮”,让品茶修身养性具有仪式感。注重衬托茶色,茶盏白瓷和青花瓷替代唐宋黑釉瓷,简化、实用、淡雅、平民化茶具替代茶盏,民间百姓茶饮广泛采用茶壶。紫砂茶具正与当时社会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价值取向契合,应运而生。瀹饮法催生宜兴紫砂壶发展,助推紫砂陶艺术流派形成,造就时大彬、陈远鸣等工艺大师。
明清除了发展散茶、叶茶外,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地方特色茶同步齐放。青茶,又称乌龙茶,明清时福建首创半发酵茶,并成为广东、福建沿海工夫茶用茶。红茶和青茶一样,具体创始时间无从查考,最早文献记载为明代中叶《多能鄙事》。清代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青茶六大茶类基本定型,各具特色。茶叶生产加工及出口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红茶畅销欧洲,产地由福建拓展到安徽、湖南、湖北、云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加上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多途径,国际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如火如荼。16世纪欧洲航海旅行冒险家、商人、水手等将少量中国茶叶带到葡萄牙及欧洲等地。1556年,葡萄牙神父、传教士加斯博·克鲁兹通过航海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1560年回国,用葡文撰写出版了《中国的茶与海上旅行》,书中称:“凡是上等人家大都以茶敬客,这种饮料以苦叶为主,为红色,可以治病,是一种药草煎成的汁液”。欧洲借助克鲁兹、拉姆西奥等著作初步对中国茶有了理性认知。18世纪初,欧洲越来越多传教士来到中国,旅居期间学习饮茶,并向自己国家亲友推介宣传中国茶叶。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将茶叶从澳门运至爪哇,再销往欧洲。欧洲大航海、殖民地开拓浪潮中,征服欧洲人舌尖和沟通中西的东方那片“神奇的树叶”,最初扮演奢侈品角色,后来成为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说的“王牌”货(《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第435页),与咖啡、可可平起平坐。传入欧洲初期,对茶怎么喝一无所知,遭受过质疑,英国还闹趣闻,按惯性思维误以为茶叶是吃的,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汤,将煮过茶叶拌上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并感慨“好是好,可惜苦些”。但随之被广泛认同接受,视饮茶为文明开化象征,如同吸鸦片一样成瘾,不到100年就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掀起欧洲饮茶潮。欧洲文人骚客嗜茶如命,如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著名“湖畔诗人”塞缪尔·泰勒·柯立治的诗人儿子,喝茶论壶不论杯。著名作家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喝茶必加白兰地。清朝时期,中国茶叶开始大量出口,不少国家争先恐后出版茶叶著作介绍宣传中国茶,开展茶叶贸易,发展茶叶种植加工。欧洲殖民者还将中国茶传入美洲(如美国、加拿大)及大洋洲。
明末清初,英国通过荷兰进口茶叶,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将茶叶及饮茶习俗带入英国王室,17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1700年人均消费0.01磅,1784年达0.5磅,相当于0.227公斤。后来发展成“下午茶歇”,相传由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罗素创举发明。当时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晚餐时间不断推迟,午餐与晚餐之间时间过长,公爵夫人时常有饥饿感,于是便叫佣人下午5点钟为其准备一份茶,外加点心以缓和低血糖带来不适,久而久之,养成下午茶歇习惯。
18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处于全球茶叶消费大国行列。根据仲伟民《茶叶与鸦片》介绍,19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人均茶叶消费稳步增长,直至20世纪30年代。如19世纪50年代年人均2.24磅,60年代3.31磅,70年代4.28磅,80年代4.85磅,90年代5.58磅等,1930至1933年,英国年均茶叶消费量达45214万磅,人均达9.83磅。此后,“英国人的茶叶消费数量一直维持在人均年度9磅左右(《茶叶与鸦片》,第207页)”。如今英国依然是茶叶消费大国,据2016年有关统计,年人均消费4.28磅,相当于1.9公斤,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土耳其(3.2公斤)和爱尔兰(2.2公斤),相比之下,我国人均仅0.6公斤。
茶馆,明清时期时尚潮流,平民百姓“会所”,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中期井喷,至晚清、民国走向鼎盛。集饮茶、点心、听书、娱乐为一地,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上茶馆喝茶唠嗑。康熙、乾隆皇帝嗜茶如命,连泡茶用水都讲究,称重选优泉水。乾隆皇帝在位时,君臣间“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卖大碗茶大行其道,成为三百六十行之一,当时有名茶馆达30余家,上海66家。乡村不亚于城市,如江浙一带,一个数千居民小镇,茶馆就达百余家。
茶文化研究创作蔚然成风,茶学著作为历朝之最。王河《明代茶学著作述评》称明代茶事专著50余部,占唐至清茶书总数二分之一。章传政、朱自振、黎星辉等初步统计,唐至清茶书约188种,其中完整版96种、辑佚28种、佚书书目64种,而明代占79种,现存47种。陈椽《茶业通史》认为,唐至清代,包括失传而有书目可查者在内茶业专著118部,其中明代茶书目录约37种(不含失传目录)。
随着茶叶出口茶文化输出,欧美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研究介绍中国茶叶。诸如,1559年,欧洲最早出版的三部茶叶著作《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和《航海旅行记》,系意大利威尼斯作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拉姆西奥撰写,“茶”用语首次在欧洲文学作品中“出镜”。1610年,意大利罗马出版德立高特编撰《里采在中国的日记》。16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尼安列柯编著《出使中国皇朝记》。法国远东学家雷璃杜德翻译的《印度和中国古代记事》,1713年、1733年先后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出版。1750年,英国伦敦出版苏格兰医学家肖特所著《论茶、糖、牛乳、酒和烟》。
《茶叶全书》,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历时25年深入多国茶区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图文与木刻版画等资料,并于1935年编撰出版。以全球视野对茶叶历史、技术、科学、商业、社会及艺术六大领域进行系统梳理,涵盖种植、加工、贸易等多元维度,展现茶叶文化全貌。《茶叶全书》与茶圣陆羽《茶经》和日本荣西《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
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助推“茶叶传奇”走向辉煌
2019年,我国主导,联合国大会通过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9月17日,我国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称之“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
茶,新时代大国外交重要“名片”。重要外交场合“茶会”“茶叙”频频闪亮登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礼仪之邦风范,增进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2017年,首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京召开,会议海报选取“茶”为主创元素,巧妙借助以茶会友、品茶论道,共同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主题,传递“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传播中国传统“和”文化。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湖国宾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瑞士政府专列、武汉东湖、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等分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印度总理莫迪、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等首脑举行茶叙,共品香茗,共叙双方国家政党发展未来。今年春天,习近平主席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苏林两次邀请习总书记茶叙。总书记还在重要外交场合以“茶”论道,诠释中国茶超强融合力和亲和力。诸如,俄罗斯谈“万里茶道”、比利时发表“茶酒论”、英国说“中国茶英国红茶影响力”、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
新时代,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统筹高质量发展,茶科技不断进步,茶品种品质品牌转型升级,茶文化成为靓丽名片,茶与文旅资源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茶产量重新回归全球“老大”地位。饮茶成为青年一代新时尚,青年人意识到“自己爱喝茶的血脉觉醒了”,围炉煮茶成之社交媒体热搜。全国1085个县3000多万名茶农因茶兴业、因茶致富,成之乡村振兴鲜活实践。各地产茶县市坚持以茶兴县,立足品牌资源文化特色发展茶旅产业,让游客置身茶园采制品、游购乐茶,“茶叶+”产业链充满生机活力。实施绿色发展,全面推广“有机肥+绿肥轮作”等生态低碳种植加工技术,为茶叶现代化增添生态底蕴。2024年,全国茶总产量突破345万吨,总产值达3345亿元。传统与创新碰撞擦出火花,传统饮茶植入现代生活推陈出新,各种各样茶饮茶叶系列产品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有的通过科学技术深度提取茶叶有效成分生产速溶茶,有的研究开发纯茶、调味及混合茶饮料,诸如,轻轻茶、茶л、康师傅、奶茶、冷泡茶、茶颜悦色、霓裳茶舞、茶理宜世、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品种品牌。
中国英文china与茶英文tea诠释“茶叶传奇”
据权威专家考证,“china”源自西方对“茶”的音译。世界各国现代语中“茶”字,基本源于汉语“茶”粤语音和闽南语音。
粤语把“茶”读“cha”,诸多国家一直称中国茶为“cha”。16至17世纪明朝西洋贸易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茶运回国宣称“tea”,福建泉州、厦门一带闽南语“茶”谐音为“tey”,英文借用谐音“梯”转译成“tea”,长此以往,欧洲受英语语系影响均称“tea”。
我国普通话“茶”(chá),英语里确有音近词:chai。英文chai亦表达“茶”,不过更多特指加了香料的印度式茶。
专家学者认为chai亦来源于汉语,只不过传播路径不同,tea发音通过福建海港走海上丝绸之路传递,而chai及类似发音则是通过陆路传至邻国(如印度),最后殊途同归融合传入英国。
总之,世界各国表达“茶”语言词汇,要么接近tea发音,要么接近cha 发音,算得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趣事。
一片茶叶,生命张力无限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茶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茶,中国文化瑰宝,集产业、饮品、健康、养生、文化于一体,蕴含生命、劳动、人文、生态、科技等美学价值,滋润健康养生,致富一方百姓,甚至改变一方命运,传承悠久历史,见证文明进步,彰显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和美好追求。
湘西土家族山歌有一句“冷水泡茶慢慢浓”,正迎合宋代诗人苏轼“轻煮时光慢煮茶”。茶属于精神食粮,饮茶是一种修为和境界。其实茶的味道,不在乎茶叶品质名优,也不在乎水质、茶具及氛围,在乎细观慢品,从容端详雀舌在杯中复活上下旋转,舒展如蝶,吐绿吐芬,暗香飘浮。随着茶汁茶味茶香缓慢释放,通过感观舌尖嗅觉心灵互动,方显苦过之后鲜爽香醇、沁人心脾的本真滋味,感悟山水气息,触摸亲情乡情乡愁,追寻魂牵梦萦往事,释怀升华审视人生,提振精气神。
人生如茶,只有经历时光沉淀、苦难磨砺、锤炼洗礼,才会拥有奋斗出来的幸福喜悦生活。正如“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唐·张九龄《高斋闲望言怀》)”。
茶,天然生态功能,茶园四季绿意盎然,茶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征程上,茶韵悠悠,全球化步履不止,共赴美好未来。茶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茶福将惠及世界越来越广人群,中国“茶叶传奇”故事愈加出彩。(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