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在“湘”养老,真香!
中新网湖南 朱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1:21
中新网湖南 朱莉
2025年10月30日 11:21

  张勤站在养老机构走廊上,看着不远处92岁的老母亲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一刻,他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时光回溯到四个月前,彼时,母亲已在怀化独自生活多年,张勤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将母亲从怀化接到了长沙,送进了湘江新区一家养老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张勤发现,母亲在这里过得十分舒心。“将来要是有一天我没法好好照顾自己,我也愿意住进这样的养老机构。”65岁的张勤感慨。

  他的这一番感慨,道出了许多家庭正在面临的现实困境。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对养老问题的深深忧虑,也是社会对养老事业发展的迫切呼唤。

  一碗汤的距离,与叩门声里的守护

  “今天中午的菜单是鹿茸菇烧肉、清蒸鲈鱼、萝卜丝煨肉、蒜蓉粉丝娃娃菜……”上午9时,八十五岁的熊长工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架起老花镜,点开“银龄餐厅”微信群,一条新消息跳出来,“看看今天是什么菜?好像还不错,荤素搭配也挺好。”

  “老伴过世后,我一个人做饭,总是凑合一口就算了。现在有了这个食堂,吃得好了,人也热闹了。”熊长工笑着说。

  “老年人的牙口不好,每道菜都要尽量炖得软烂一点。我们每周都会提前排好菜单,尽量每天的菜品不重样,一般是三菜一汤,健康为主,荤素搭配,6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只要12元,80岁以上10元。”湖中社区银龄餐厅负责人李振翔告诉记者。

  在望月湖街道,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三成,独居、空巢的不在少数。这家藏在社区里的餐厅,每个月为周边近2000位老人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

  像这样的银龄餐厅和助餐点,湖南湘江新区已建成154处。从桔苑社区的“百善堂共享食堂”,到麓景社区的“孝源颐年食堂”,一张覆盖全域的助餐网络正悄然织就。

  而在更不为人知的角落,另一种守护正在进行。

  9月7日,护理员吴再英推开科学村社区钟奶奶的家门,发现90多岁的老人躺在沙发上,因为不慎摔伤,她已无法起身近一天。“要不是你们来了,真不知道会怎样。”钟奶奶红了眼眶。

  吴再英的手机每天保持24小时开机。她负责新区多名独居老人的上门照护。除了钟奶奶,89岁的朱奶奶也是她的服务对象。朱奶奶患有阿尔兹海默病,总感到很孤独。吴再英就上门陪她聊天,耐心地护理,一点点走进她的内心。

  “照护不能光靠技巧,得先走进他们心里。”她说,正是这份同理心,让她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

  在湘江新区,像易得康这样的专业护理团队正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之一。他们用“专业+温情”的服务,填补那些子女无法时刻在场的空白。

  从2023年起,湘江新区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以“一户一策”的方式,为463户家庭完成改造。防滑扶手、淋浴凳、紧急呼叫器……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让独居老人“安心多了”。

  照护的“供给侧改革”:从家事到产业

  对于张勤这样的独生子女来说,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绝非易事。专业养老机构,成了许多家庭的迫切需求。

  “李爷爷,今天状态不错嘛,吃完早餐我们稍微走一走咯?”36岁的养老服务师朱干轻轻推开房门,顺手调高了音响的音量,一段舒缓的轻音乐在房间里流淌开来。

  90岁的李爷爷是位退休教授,刚入住泰康之家·湘园时,因身体机能退化长期卧床。如今,他在熟悉的旋律中放松身体,配合着手部按摩和肌力训练。九个月过去,原本沉默的老人不仅能在搀扶下行走,还会对人微笑了。

  “每位老人的情况都不同,照护方式也得量身定制。”朱干一边带着年轻护理人员查房,一边解释,“比如认知障碍症长辈,不仅要防走失,还要用清晰标识区分空间,移除地面杂物。”

  作为湖南省大规模全功能的专业养老社区,泰康之家·湘园里的照护远不止于日常起居。在这里,养老社区内配建了康复医院,以紧急救助为保障,老年医学为基础,康复为特色,打造院前急救、老年慢病管理、老年临床诊疗和老年全程康复的三重防线,为长辈健康保驾护航。

  2025年7月,养老服务师刚被人社部正式认定为新职业。在这个曾经“只要愿意来就行”的行业,专业化、年轻化正成为新趋势。“现在必须持证上岗,还要考察专业背景。”朱干说。

  与此同时,在望岳街道八方小区,长沙首家“养老商城24品体验中心”刚刚启动。这里打破传统商业空间的年龄界限,规划了适老化改造、产品体验、家居生活、产品展示等功能区域。

  “我们中心目前整合了近百家企业资源,希望提供从老年用品展销、健康管理到文娱社交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智能设备教学、兴趣课堂等活动,将‘银发梦’融入老年人的日常场景,打造出个专为长者打造的活力空间。”养老商城24品体验中心负责人陈泽岑介绍。

  “在湘江新区,60岁以上的长者有20.95万,约占我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养老已不再是单个家庭的私事,而是事关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服务。”湘江新区民政和社会保障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的养老服务工作,正系统性地从基础性的“养老”,向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享老”转变。

  当AI成为“孝子”:科技重塑养老边界

  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孝心的表达。

  在长沙晚安家居的产品展示厅里,一张看似普通的床垫,却藏着不少“黑科技”。它能实时监测使用者的心率、呼吸,还能对人体进行智能健康检测同时进行健康预警。

  这张床垫正从长沙走向全国各地。在河北石家庄,78岁的刘奶奶因独居常年让子女担忧。自从家里安装了晚安智能床垫,她的儿子每天都能在手机上查看母亲的睡眠质量和生命体征数据。“有一次系统提示我妈心率异常,我马上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她那天确实不太舒服。这张床垫,就像一位‘隐形护工’。”

  在江苏南京、四川成都、广东深圳……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这类融合健康监测的智能产品。晚安家居集团董事长曹泽云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床垫系列产品自推出以来,已销售覆盖全国近百个城市,在老年智能家居细分市场中占有率稳步提升。

  “我们交付的不仅是一张床垫,更是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曹泽云表示,晚安正通过旗下“花样智慧养老”平台,将服务延伸至适老化改造、健康管理、远程照护等多个场景,让科技真正服务于“老有所安”。

  而在湘江新区大学生创业园,一场更前沿的探索正在发生。

  “我们要做的不是冷冰冰的智能设备,而是有温度的家庭成员。”长沙慕意分身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谢东安说。这位台湾青年与他的复旦伙伴们开发的“AI子女分身”机器人,不仅能提供情感陪伴,还能提供健康监测服务。

  “我们可以通过姿态识别等算法,将机器人感知到的行为数据,转化为医生可理解的语言。同时创新性地将时间维度融入算法,从而感知老人‘运动是否变缓、蹲起是否不再灵活’,甚至可以预测几天后是否存在摔倒风险。”谢东安介绍,AI子女分身不是要取代真实子女,而是成为亲情的补充与延伸,在子女无法亲自陪伴时,成为传递关怀的桥梁。

  一顿热饭、一次上门护理、一个智能手环、一家企业的产品创新,或许正是长沙“老有所安”的答案。(朱莉)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