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湖南长沙专电:“请将下巴轻抵在设备的托架上”“请伸出舌头,保持自然状态”……伴随着提示音完成几个简单动作,一次融合舌诊、面诊、脉诊与问诊的数字化中医评估,在三分钟内就能完成。10月27日,地处湖南湘江新区的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慧眼)科技展厅内,一名AI“老中医”引起来访的“2025海外媒体星城探索之旅”采访团围观。
这背后,是一台名为“砭石”的中医四诊仪在发挥作用。它借助AI算法与专业数据库,快速完成体质辨识,并生成个性化的调理建议。
“传统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但在基层医疗场景中,中医资源相对匮乏,患者常常面临候诊时间长、专业医师不足的难题。”智慧眼董事长邱建华介绍,“砭石”中医四诊仪的研发,正是着眼于这一现实需求。该设备融合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算法,将中医传统的“望诊”与“切诊”过程标准化、数据化,从而实现更高效、可量化的健康评估。
在具体操作中,设备通过拍摄患者面部、舌头及舌底图像,从面色、唇色、眼袋、舌苔、舌底脉络等十几个维度采集信息。整个过程严格遵循中医诊断逻辑,再由AI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辅助判断体质类型及潜在健康问题。经过大量临床数据的训练与迭代,“砭石”四诊仪目前已经具备相当于八年临床经验中医师的诊断能力,可识别300多种常见病与慢性病。
“这一系列产品背后,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砭石’医疗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撑。”邱建华说,今年发布的“砭石”大模型2.0不仅能完整模拟“望、闻、问、切”全流程,还尝试打通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病理指标之间的关联,使诊断既保留中医整体思维,也融入西医的精准性。
目前,基于该模型开发的AI中医四诊仪、云中医平台等产品,已在湖南、江西、重庆、山西等地的基层医院、社区及药店广泛部署,服务超过5000家药店与诊所、500家医院特定科室,覆盖智能导诊、辅助诊断、合理用药等多个应用场景,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湖南人工智能与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本土科技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创新土壤和广阔的应用场景。近日,智慧眼与湖南麒麟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结合各自在人工智能与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积累,共同研发“AI + 操作系统”联合解决方案,重点聚焦医疗健康与医疗保障等方向。
随着湖南在“数字新基建”上持续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重点布局,包括智慧眼在内的湖南科技企业,有望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实现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