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走进楚雄寻古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09:01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5年10月10日 09:01

走进楚雄寻古

高文化

  楚雄,古老神奇,一直令我神往。

  我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人文历史韵味和自然生态颜值于一体,“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等靓丽名片如雷贯耳。

  百闻不如一见,金秋时节,我有幸走进楚雄,大开眼界,洗涤心灵,颠覆认知。

  全州文化古迹遗址星罗棋布,不可移动文物81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文物藏品1.1万余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8处。

  这些时光隧道里鲜活的历史记忆标识着楚雄在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中的坐标和方位,一直用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释放诉说楚雄流光溢彩的传奇故事。

  禄丰,恐龙“中国第一龙”原乡

  禄丰恐龙化石遗址,沉睡着距今1.9亿年前恐龙化石数以百计,神秘壮观。该遗址位于禄丰市区东北4.5公里处恐龙山中生代侏罗纪地层,以保存恐龙化石数量多、种类全、埋藏密度大、保存完整,且跨地质年代长而闻名中外。

  1938~1939年,原中国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卞美年、杨钟健等先后2次在大冲、沙湾等地进行发掘采集,揭开沉睡1.9亿年的“禄丰龙宫”神秘面纱。其中,1938年,遗址出土中国第一具“许氏禄丰龙”,地质时代距今1.8亿年前,属最古老种类,个体不大,但保存完整,为恐龙早期演化研究提供实物依据。1941年,由中国人首次独立将该恐龙化石骨架装架成一条完整恐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恐龙研究奠基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任所长杨钟健院士为纪念自己导师、德国著名古生物专家许耐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1958年曾荣登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古生物纪念邮票。

  楚雄,恐龙化石探明数量居世界之最,“恐龙原乡、化石之仓”名副其实。我国地质、考古、古生物工作者历经87个春秋以禄丰和武定为中心不断拓展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出土诸多包含两栖、爬行和哺乳等古生物群化石,尤其是蜥脚类、兽脚类等恐龙化石,经鉴定24属30多种,统称“禄丰蜥龙动物群”,成为当今世界最原始、最古老脊椎动物化石群之一。发掘出土距今1.99~1.8亿年前早侏罗世恐龙化石600多具,包括蜥脚型类(吴氏武定龙、栗树龙)、兽脚类(许氏禄丰龙)等,其中蜥脚型类具多样性,体型2~8米,属种分化程度居世界前列,蜥脚类恐龙起源研究关键证据。早期分异蜥脚型类恐龙,最早起源于距今2.3亿年晚三叠世,距今1.8亿年早侏罗世灭绝,食素为主,又称“原蜥脚类”或“基干蜥脚型类”。

  ‌栗树龙,早侏罗世禄丰组地层出土最大蜥脚形类头骨化石,体长8米,头骨长0.4米,‌2007年发现。

禄丰蜥龙动物群。图片来自网络
禄丰蜥龙动物群。图片来自网络

  ‌吴氏武定龙‌,东亚最古老蜥脚型类恐龙,距今约2亿年,体型较小且两足行走,2020年发现于早侏罗世鱼坝村组地层。吴氏武定龙发现将中国恐龙动物群起源追溯至早侏罗世最早期,填补东亚地区恐龙早期演化空白。而距今1.74亿年中侏罗世早期重庆云阳重要过渡类型恐龙动物群,介于距今1.9亿年早侏罗世云南禄丰龙动物群与距今1.6亿年中侏罗世四川自贡大山铺蜀龙动物群之间,将亚洲侏罗纪恐龙演化历程无缝串联,填补世界恐龙演化史空白。

  元谋,“东方人类的故乡”

  元谋盆地,滇中著名“热坝”,位于崇山峻岭环绕的金沙江畔,盆地出露一套自下而上分4段28层厚达695米重要河湖相沉积。元谋人牙齿化石就发现于该套沉积地层第4段第25层。

  1965年5月1日,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浦庆余等在牧牛老人指点下,来到上那蚌村以西约1公里山沟里寻找化石。下午5点,钱方先生在今大那乌村后200米处一土包下先发现云南马化石,接着发现两颗人类门齿,后来将牙齿化石带回北京研究。“元谋人”就是以此两枚牙齿化石命名而横空出世,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相似,时代比北京人更早。牙齿石化程度深,颜色灰白,裂纹数处,属同一男性青年个体。内侧上中门齿,一左一右,左侧门齿长11.4毫米,宽8.1毫米,高11.2毫米;右侧门齿长11.5毫米,宽8.6毫米,高11.1毫米。齿冠保存完整,基部肿厚,末端扩展,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结节凸起,铲形齿窝发达,舌面中部凹面粗糙,中央指状突长。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褐色粘土充填,牙齿粗壮,呈铲形,切缘部分较为扩张,唇面较平坦,舌面模式非常复杂,具明显原始性。

  1972年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研究鉴定,命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并发表于《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刊发“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1972年2月22日,正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新华社向全世界重磅发布我国发现“元谋人”新闻。《人民日报》称:“这是继中国北方发现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和中国西南地区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元谋直立人。图片来自网络
元谋直立人。图片来自网络

  197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组织大规模发掘出土打制石器和炭屑、哺乳动物化石等,但尚未发现新的更多人类化石。1976~2019年,经古地磁法、电子自旋共振法、铝铍法等多种年代测定,元谋人生存年代距今170士10万年,元谋人牙齿化石产出的元谋组地层系距今310~150万年第四纪早期形成。1984年12月,周国兴教授带领北京自然博物馆野外考察队,在遗址元谋段第4组第26层发现少女胫骨一段,接近非洲能人原始特征,生存年代140万年或140~170万年。“其实早在2000年,美国古人类学界的专家就曾评论说,根据网纹红土测定,中国学者们所说的一二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比如元谋人,是可信的。”作为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的人类,与非洲、欧亚大陆等地区出现的人类一样古老,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扎实考古学实证。

  元谋人遗址,1982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先后出土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累计出土石核、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石制品17件,其中地层出土7件,地表采集到10件。证明元谋人能用捶击法制造并修理刮削和尖状石器,工具尺寸不大。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脉石英原料,器型不大。1973年发现元谋人牙齿化石地层出土石器3件,同一地点采集到被雨水冲刷出地表石器3件。其中前3件为石英岩质刮削器,之一由石片人工加工制成的两刃刮削器;之二由小石块三边复向加工而成的复刃刮削器,略呈长方形;之三由小石块复向加工而成的端刃刮削器。后3件之一为梭形石核,长9厘米,单台面;之二为红色砂岩质片;之三由石英岩质石片制成的尖状器,左侧单面加工,右侧两面加工,中轴相交,属正尖尖状器。炭屑大致分3层,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炭屑直径达15毫米,最小1毫米左右。发现2块黑色骨头和一些具明显人工痕迹动物骨片化石40余种,经鉴定被烧过,判断为人类用火痕迹。和距今约243万年前旧石器遗址山西运城芮城西侯度出土烧骨如同一辙,人工用火证据,将人类用火历史大大提前。

  学术界将元谋人所处地层第3、4段出土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动物化石组合称之“元谋动物群”,全部都是绝灭种,其中部分(约38.8%)属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残余物种,大多属早更新世常见物种。枝角鹿爪蹄兽等为第三纪残存动物,早更新世又成之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食草类野兽乐园。这些共生野生动物都成元谋人捕食猎物。动物化石及植物孢子粉综合分析,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所处自然环境为气候凉爽的亚热带森林草原,草本植物最多,树木松属植物为多,以及榆树等,榛莽丛生,森森郁郁。其中,云南马属草原“主人”,细麂、湖麂等属热带雨林“主人”,竹鼠、复齿鼠兔等属灌木丛“主人”,泥河湾剑齿虎等属森林“主人”。

  遗址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原始人类元谋人开始告别茹毛饮血时代。不仅制造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会取火用火,用火烤食猎物。

  早在上个世纪初,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开始关注元谋。1903年,日本学者横山又次郎专著称在元谋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6~1940年,国内外诸多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多次对元谋盆地及第四纪元谋组地层进行考察研究,诸如纳尔逊、格兰阶、克勒特纳、卞美年、柯尔伯特、胡承志、裴文中、邱占祥、周明镇等。考察中发现冰川遗迹和众多化石点,测定为华南唯一具有代表性的更新世初期地层,并称之“马街马化石层”。1926年冬至1927年初,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队考察云南,格兰阶在盆地东侧马街南十里地处发现马、大象、犀牛等化石,判断化石动物群及其产出地层属早更新世,并推测该地层保留早期人类遗骸化石。

  元谋,人类进化史上里程碑意义发源地。元谋人,学名为灵长目人科人属已灭绝古人类,属直立人种新亚种——元谋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元谋人”“元谋猿人”。因发现于元谋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而得名,元谋因故称之“东方人类的故乡”。元谋人年代比“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更古老,将我国发现最早人类化石年代推前100多万年。

  元谋人遗址,对揭示人类演化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和科研价值,我国及诸多国家已将其发现写进教科书。

  古猿化石遗址,见证从猿演化至人类历史

  1956年以来,云南先后在红河开远小龙潭、楚雄禄丰和元谋、保山羊邑、昭通水塘坝发现古猿化石。前3处古猿牙齿尺寸非常接近,元谋与开远更接近,禄丰相对元谋和开远稍大。

  元谋古猿(距今720~820万年),云南继开远(距今1100~1200万年)和禄丰古猿(距今800万年)发现之后的第3处,之后又发现保山(距今400~800万年)和昭通古猿(距今600~620万年)。

禄丰古猿。摄于元谋县元谋人博物馆
禄丰古猿 摄于元谋县元谋人博物馆

  禄丰古猿化石遗址,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禄丰市城北9公里的西河畔上石灰坝村后庙山坡南坡上,即“D剖面”所在地,又名腊玛古猿化石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实证。

  腊玛,印度梵文史诗《腊玛耶那》中祭神首领名字,象征人类最初起源和古老、原生态意象。纳西族语“腊玛尼”,意为“大拇指的山”。1934年,世界腊玛古猿化石发现第一人,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刘易斯认为化石具有人类特征,借用“腊玛”命名寓意“人类的祖先”。后来同类化石在中国禄丰和开远、土耳其安那托利亚地区、匈牙利路达吧尼亚山区等地发现,主要是一些上、下牙齿化石,唯有禄丰发现头骨。

  人类始祖演化史上,腊玛古猿处于人类分化第一阶段,距今1400~800万年。恩格斯称腊玛古猿为“为正在形成的人”。生活在森林地带,推测其身高约1米,体重15~20千克,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一种正向适应开阔地带生活转变的古猿,森林边缘、林间空地是其主要活动空间。重要食物是野果、嫩草等植物。小动物亦是捕食对象,借助石头做工具砸开兽骨,吮吸骨髓。

  禄丰,腊玛古猿发掘地之一。1975年,石灰坝村小煤窑首次发现禄丰古猿化石,早期人类形态特征,处于从猿演化至人的中间代表。生存时代距今800万年前晚新世早期,填补距今1200万年前开远森林古猿到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之间的重要缺环,增加了我国华南新第三纪哺乳动物新认识,对研究古猿在进化系统中地位以及人类起源时间地点等具重要意义。

  腊玛古猿化石遗址剖面近南北向,长约50米,出露厚度5米,其出土古猿化石褐煤层覆盖于前寒武纪昆阳群地层厚层风化壳上。1975~1983年,先后进行9次考古发掘,共发现鱼、爬行、鸟、哺乳4纲14目40科110种脊椎动物化石数千件。其中,灵长目大猿、长臂猿、兔猿3科3种。大猿种中的腊玛古猿化石,头骨6件,面骨1件,肩胛骨1件,下肢骨1件,带齿完残上下颌骨40多件,牙齿数百枚。198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禄丰腊玛古猿化石遗址进行2个多月发掘工作,采集大量腊玛古猿、西瓦古猿和其它动物化石;同年12月1日,联合考古队在G区砂层中部发现一颗腊玛古猿头骨(PA.676号),也是世界上腊玛古猿头骨首次发现,轰动世界学术界。1980年,发现出土布沼坝露天矿坑水平层间的3枚下臼齿,为一青年个体左侧第1~3臼齿列,牙齿咬合面磨耗较浅,仅第一臼齿颊侧齿尖齿质初露一小圆坑,第三臼齿基本未磨耗,除尺寸略大些外,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定名“腊玛古猿禄丰种”。1982年5月,联合考古队又在遗址晚中新世褐煤层中发现古猿上颌骨化石(带12枚牙齿)1件。后来定为“禄丰古猿属禄丰种”,时代距今800万年前晚中新世。

  据与其共生的11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和古地理等综合分析,表明禄丰古猿处于气候温暖湿润,山前洼地有沼泽、湖泊,附近有森林草地的亚热带森林向草地过渡的生活环境。

  元谋古猿发现,再次为元谋盆地作为我国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基地增光贴金。1986年10月5日,彝族姑娘在物茂乡竹棚村豹子洞箐发现第一枚古猿牙齿化石,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江能人识别研究,拉开元谋古猿考古序幕。通过省、州博物馆与县3次联合考古,对竹棚村豹子洞箐、雷老村大树箐梁子、小河村蝴蝶梁子与房背梁子4处化石遗迹点发掘,出土采集包括头骨、颌骨、牙齿等古猿化石近3000件,数量居我国乃至亚洲第三纪古猿化石之首。

元谋古猿 摄于元谋县元谋人博物馆
元谋古猿 摄于元谋县元谋人博物馆

  元谋古猿发现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进展”。

  元谋土林,大自然鬼斧神工

  元谋土林,因远望如林而故名。由土状堆积物经数百万年风雨侵蚀所致的独特柱状地貌景观,以密集土柱群和奇幻造型著称。蕴涵地质文化与人类活动双重维度,兼具科学价值和人文历史意义。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支流龙川江西侧分支水流河谷、冲沟边缘,诸如物茂、浪巴铺、班果、虎跳滩(芝麻)、弯保、小雷宰、新华等典型土林群落,规模均在5平方公里以上。

  距今150万年前第四纪早期,元谋处于河湖密布环境,形成由半胶结砂砾层和沙层夹黏土层构成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随着地壳隆起抬升、干热气候影响,经百万年暴雨侵蚀及风化作用,大自然风雨神力逐步将地层雕琢塑造成土芽、古堡、尖笋、铁帽、锥柱、屏风等千奇百怪模样。水流对土芽型不断侵蚀切割,沿着地层垂直、水平及其他裂隙以及软硬岩层层面侵蚀剥蚀,形成拱硐、平硐、竖井等形状,演变成古城堡状。地层中铁质、硅质、钙质经地表水洗刷,逐渐溶解析出、渗透、淋滤并沉淀于不透水层界面,并富集胶结于其上部地层,形成氧化铁、或硅质钙质胶结层,减缓土柱水土流失;水流长时间侵蚀冲刷和风化作用下,土柱不断变细变小,铁帽渐渐暴露于柱顶悬空,成为土柱天然“保护伞”铁帽,大大减少流水和日照对其顶部侵蚀冲蚀。

  土林奇观,犹如异域外星世界。土柱高5~15米,最高42.8米,高大挺拔,造型独特,拟人似物,形态多样,应有尽有。天生人间乐园,有的如古堡城垣、似天宫殿宇、像宝塔塔林,巍然屹立;有的像巨剑直指冲天、刀脊横地;有的形如动物,雄鹰展翅、奔驰骏马;有的酷似人物雕塑,头戴盔甲武士、摇扇苦吟书生、玉女观云、母子偕游等立体群像,叹为观止。阳光下表层因石英玛瑙和云母等矿物质而呈现粉红、浅绿等光泽,为土林增添绚丽色彩。

元谋土林景观
元谋土林景观

  土林,研究古地理和流水侵蚀地貌的活教材。土林及含剑齿象、犀牛等古生物化石地层,记录古地理环境变迁和地貌发育全过程,有助古气候和古人类演化研究,为研究第四纪地质提供流水侵蚀地貌稀有案例和关键剖面。发育过程完整,幼年期土芽型到老年期残柱型均有保存,研究地貌演化的天然天生标本。

  与“东方人类摇篮”共生,集自然美学与人文于一体。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在此繁衍生息,或许原始森林中走出来的老祖宗慧眼识地,未卜先知,预料这一片红色土地会涅槃重生成土林。

  土林承载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印记,周边大量史前遗迹和三国至元代军事遗迹,如“元谋人”、雷老古猿、金锁湾和大墩子新石器等遗址共同构成古人类活动证据链。金锁湾和大墩子,见证先民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明代徐霞客曾记述其景色。

  景观变幻性与现代摄影影视创作不谋而合,同频共振,成为国内外学术影视界重要考察地和“天然摄影棚”。广为人知的《无极》《千里走单骑》等50余部影视剧于此取景拍摄。‌‌

  古韵悠悠,民族风情浓烈

  楚雄,彝语意为:野草丰茂之地,乃草甸、湿地。

  先秦时期,彝族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先民于此安营扎寨、垦荒耕牧、繁衍生息。2500年前春秋时期,万家坝先民创造了青铜文化。战国楚威王派庄蹻率军入滇,“以兵威定属楚”,寓意“大张楚国声威”。342年(东晋咸康8年),“爨酋威楚筑城硪碌赕居之”,“威楚”系爨酋名字,爨带领部落修筑起古城,故称“威楚”城。1381年(明洪武14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领30万大军进军云南。次年,明军攻克威楚,“威楚”更名“楚雄”,楚雄一名延续至今。所谓“楚雄”,系由庄蹻开滇、威楚筑城取一“楚”字,明将南雄候赵庸取其地、迤西门户重镇雄关取一“雄”字连缀而成,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正如郭沫若《七律·宿楚雄》咏唱“庄蹻通滇肇锡名,楚威远振古边城”。

楚雄太阳历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楚雄太阳历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楚雄先民流传“跑鹿建城”,故又称鹿城。明万历《云南通志》称“产鹿得名”;《云南省志·地名志》载,宋代大理国为少数民族白鹿部落驻地,彝语意为:石头岗岭下的城。还有“鹿城”由“峨碌”音转衍变而来的说法。相传远古彩云之南与滇洱间有一处山水灵秀、物产丰饶之地。先民打算在此筑造城池之际,一只金鹿现身扬角奋蹄跑了一圈,大家以为天意,便沿金鹿奔跑足迹筑起城池,从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后来城中发生瘟疫时,金鹿再次现身,口衔仙草驱散瘟疫。后人为铭记金鹿而故名。

  古老神秘的永仁方山诸葛营村城垣遗址,诉说着1800年前三国诸葛亮“二擒孟获”“五月渡泸”典故,宋代《护法明公德运碑》摩崖石刻、茶马古道等承载着历史记忆……

禄丰黑井古镇
禄丰黑井古镇

  彝人、禄丰黑井和金山、大姚石羊、姚安光禄等古镇古城,犹如一颗颗镶嵌于楚雄大地明珠,熠熠生辉。‌彝人古镇,楚雄靓丽名片,以彝文化为灵魂,集‌彝族建筑、歌舞、旅游、服饰、美食等人文旅游融合于一体,古镇建筑群、青石板街巷、拱桥流水及民族风情都是一场场视觉盛宴。黑井古镇,云南四大古镇之一,繁华世界中的宁静之地,被时光雕琢古镇,“明清盐文化博物馆”“明清建筑的活化石”。古镇青石板见证盐商驼铃,斑驳制盐坊见证“失落的盐都”,承载龙川江畔贡盐生产厚重历史。

  福塔,我国首座以彩画木雕石刻铜铸艺术演绎中华福文化的八角九层楼阁外廊式古建筑。立于鹿城东山之巅,明代古塔遗址上重建,高59米,以福为中心,一层寓意财源茂盛、二层事业兴旺、三层学绩长进、四层家庭和睦、五层子孙成才、六层平安吉祥、七层从善积德、八层健康永驻、九层延年益寿。站在塔顶,俯瞰楚雄城,仿佛置身历史峰峦,穿越时空,感知沧海桑田。

  太阳历公园,我国唯一彝族文化园。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华古老历法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公园通过天阳历广场上祭天台、石柱和浮刻石雕等集中展示十月太阳历,演绎象征彝族祖先崇拜葫芦海和葫芦长廊,领略彝族民居民俗风情。

  峨碌公园,集红色革命历史遗址、兴隆寺、西灵宫、荷花楼水榭等人文古迹景观于一地,威楚楼悬挂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家、文学家楚图南所题“威楚雄风”牌匾。

  楚雄彝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相通”,彝族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神话传说和史诗,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如《梅葛》《查姆》等,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珍品。彝族节日、服饰、歌舞等风韵浓郁,各种服饰400余种,节日集会50多个,诸如,“火把节”、牟定“三月会”左脚舞文化节、大姚“插花节”及“孔子文化节”、永仁“赛装节”、姚安“龙华会”、大姚、姚安“荷花文化旅游节”、禄丰“恐龙文化旅游节”和“花会”、武定“牡丹文化旅游节”、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双柏“虎笙节”等,这些都是彝族、汉族等多元文化互鉴交融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鲜活案例。还有花灯、山歌、秧歌、民歌等亦是如此。

  楚雄,诗意栖居地

  楚雄,远古而静谧,动感而鲜活。七彩云南大地上耀眼明珠,享“迤西咽喉”“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之美誉。自然诗意与人文底蕴厚重,既有诗与远方,亦有心灵皈依精神家园。

  这里有太多关于地球生命和人类历史印记,仿佛每一寸土地都留下岁月痕迹,散发时光韵味。一处处恐龙、古猿、元谋人、土林等遗址遗迹,犹如地球和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驿站和宝库,不仅蕴涵“恐龙遗迹惊天地”远古地球生命密码,而且见证古猿和人类原始祖先家园乐园。一座座古镇古城,宛若历史守护者见证者,演绎着楚雄人文历史故事。走进遗址和博物馆,宛若走进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穿越时空,身临其境,面对面与恐龙、古猿、东方人类始祖对视,领略古色古韵的远古遗风和楚雄传奇。

  这片土地山川形胜,山清水秀,葱翠如膏,郁郁田野,长年和风送凉,四时鸟语花香,宛若“茶花似雪映千年”生态画卷。生命至美,多秀神秘,千里彝山孕育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彝族服饰、彝族敬酒歌、彝剧等光彩夺目。左脚舞跳出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期许,火把节,敬酒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炫民族风”,彝绣纹样穿越时空演绎远古遗风。

  这里山水风光与人文历史相映成趣。无论山川风骨、遗址遗迹、古镇古城,还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间烟火,自古以来藏于山川盆地,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却不断向世人释放无尽引力和无言召唤,引人无限遐思,魂牵梦萦,心心念念。

  楚雄,一方充满梦想与希望净土热土。地老天荒,不负流年,亦远亦近,低调惊艳,犹如一杯新绿茶,色泽翠绿,入口清香,醇爽回甘,沁人心田,愈饮愈上瘾。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