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镜头要跟着烟农的手走,才能拍出他们摘烟叶时的力道!”在湖南邵阳新宁县高桥镇的烟田里,青年员工肖原举着摄像机,认真记录着烟农劳作的细节。这是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下简称“邵阳烟草”)开展“田间地头学宣传”活动的一幕。近年来,邵阳烟草深耕基层宣传“责任田”,以青年员工为骨干,用沾满泥土的脚步、贴近民心的“土办法”,将新闻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把声音传到零售户的柜台前、烟农的田埂间。
育“青苗”:把宣传课堂搬到一线
“以前写新闻总觉得没素材,直到跟着师傅去了零售户店里,才发现每个店主都有故事。”刚入职两年的青年员工杨璇,在参加完宣传培训后颇有感触。针对青年员工基层经验不足、宣传视角单一的问题,邵阳烟草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零售店铺,打造“理论+实践+复盘”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培训中,邵阳烟草邀请省市媒体资深记者、基层宣传骨干担任“导师”,围绕新闻写作、视频拍摄、出镜采访等技能开展教学。青年员工搭建宣传项目组走进绥宁县寨市的邓小平临时指挥所,用镜头记录红色故事;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的零售户店里,示范如何用“拉家常”的方式挖掘店主数字化转型的故事。“我们不用专业术语‘绕圈子’,就教大家怎么把‘烟叶技术员巡田’‘零售户帮老人代收快递’这些小事写活、拍透。”资深宣传干事罗柔说。
为了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邵阳烟草推行“师徒结对”机制,每位青年员工都有一名基层经验丰富的“导师”全程指导。截至目前,已开展“制度宣讲”“项目实训”等培训23场,覆盖青年员工80余人次,一批能写、会拍、善讲的青年宣传骨干逐渐挑起大梁。
为了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邵阳烟草还推行“师徒结对”机制,每位青年员工都有一名基层经验丰富的“导师”,从选题策划到内容产出全程指导。截至目前,已开展“制度宣讲”“项目实训”等培训23场,覆盖青年员工80余人次,一批能写、会拍、善讲的青年宣传骨干逐渐挑起大梁。
搭“平台”:融媒体工作室打通宣传“毛细血管”
“没想到我们拍的烟农故事,在视频号上一天就有好几千播放量!”看着手机里不断上涨的点赞数,邵阳烟草“精一”融媒工作室的青年员工们既惊喜又振奋。2024年初,邵阳烟草整合市县两级宣传资源,组建“精一融媒”工作室,打破部门、地域壁垒,形成“市局统筹策划+县局特色产出”的联动模式。
工作室里,虽没有“高大上”的专业设备,却有最贴近基层的“巧思路”。为了让宣传内容更接地气,工作室成员深入挖掘邵阳本地文化元素,将苗族山歌、花瑶刺绣等非遗文化融入视频创作。在拍摄隆回县宣传零售户诚信经营的视频时,他们以滩头年画为背景,展现店主“一笔一绘守诚信,一言一行暖人心”的形象。
市县联动是工作室的“制胜法宝”。每当有重要宣传主题,“精一”融媒工作会制定统一策划方案,各县公司根据本地特色补充内容。今年邵阳第四届旅发大会在武冈召开,工作室统筹武冈、新宁县局,分别拍摄烟农产业增收、零售户助力文旅融合、便民服务的故事,最终剪辑成系列短视频《潇湘骑旅·夏遇宝庆》,在各大平台发布后,引发广泛共鸣。
练“真功”:项目练兵讲好基层故事
“宣传不是‘自说自话’,要让群众愿意看、听得进,就得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这是邵阳烟草宣传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为了让宣传工作更有针对性,邵阳烟草以“项目制”为抓手,围绕烟农增收、零售户赋能、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组建专项宣传小组,深入一线开展“沉浸式”采访。
在邵东市,针对部分零售户经营思路陈旧的问题,宣传小组走访数家零售店铺,挖掘出“90后”店主老杨通过暖心服务实现收入翻倍等故事,制作成《老杨不打烊》短视频,在零售户微信群、视频号播放,为更多零售户提供了借鉴。
“以前总觉得烟草部门的宣传离我们很远,现在看到电视里播的是身边人的故事,才知道他们做了这么多实事。”城步苗族自治县零售户陈芳说。截至目前,邵阳烟草通过项目练兵,已产出基层题材新闻报道230余篇、短视频30余条,其中20余篇作品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真正实现了“用小故事讲好大时代,用小视角展现大格局”。
暖“民心”:“土办法”让宣传有温度
“王大爷,您看这个手册上的图画,就知道怎么防治烟叶病虫害了。”在邵阳县塘渡口镇,青年员工阮彬州正用当地方言,给烟农王大爷讲解病虫害防治知识。为了让宣传内容更贴近基层群众,邵阳烟草摒弃“高大上”的宣传方式,用“土办法”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针对农村老年烟农居多、看不懂文字的问题,宣传团队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口袋手册”,用简单的图画、通俗的方言,讲解烟叶种植技术、政策补贴等内容;考虑到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弱,他们联合乡镇政府、村委会,利用“大喇叭”每天定时播报政策解读、市场信息;在苗族、侗族聚居区,他们邀请当地村干部、非遗传承人担任“宣传员”,用民族语言讲述烟草部门的帮扶故事。
“这些‘土办法’虽然不洋气,但管用!”邵阳县烟农杨大妈说,“以前听政策总觉得迷糊,现在通过‘大喇叭’、‘口袋手册’,一下子就明白了。”据统计,邵阳烟草已发放“口袋手册”3000余册,利用“大喇叭”播报政策信息800余次,覆盖群众超2万人次。
走“田埂路”,才能闻得到泥土的芬芳;用“土办法”,才能传得出民心的声音。如今,在邵阳的乡村田野、零售店铺,总能看到邵阳烟草宣传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基层的温度,用镜头记录时代的变迁,将新闻写在群众的心坎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