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菖蒲 活态风物
高文化
艾草与菖蒲,古老草本植物,两种传统文化中防疫驱邪异根灵草,如同鸳鸯,形影不离,能吃能用的活态文物。
它们翠绿清香最美最淳最意味深长,文化底蕴积厚流光,集民俗端午信使、辟邪驱瘴元素、亲情具象、乡愁念想于一身,沉淀于千年传统民俗,融入中华民族血脉。
我与艾草菖蒲结缘于端午节。我年少时的一个清晨,母亲带我到河沟田埂指认并采割它们,回到家将沾满露水的艾草菖蒲扎成把插挂在门楣檐下驱邪、禳毒、招福,然后就开始包煮粽子。晚上母亲依照乡土风俗,烧煮一大锅艾草菖蒲水,让弟妹轮流泡澡熏蒸,说是洗过后不生痱子不生病。随后把剩余的晒干,夏夜取之点燃放在歇凉坪场附近,浓浓艾烟熏绕下蚊虫近不了身,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凉竹床时光。直到来湘西工作,我才知道艾叶还能制作美食蒿草粑粑。
天生圣草,天成绝配
典故“艾叶辟邪”,耐人寻味。
据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传说一个村庄生命代价换来艾叶神奇发现。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用艾绒保存火种,即将艾草编成细绳挂起来点燃一端,在氤氲香气与温存亮光中持久燃烧。这样一来,村庄安排专人经常上山采集艾叶晒干制作艾绒并掌管火种。一场突如其来瘟疫致使村里大部分人死亡,但掌管火种一家以及周边邻居幸免于难。事后仔细检查分析,这家与众不同就是墙上挂满艾叶,其辟邪功效显而易见。
菖蒲人格化生日,植物中独一无二。
流传菖蒲生日之时,对其进行“剃头(修剪)”庆生可促进生长。古人认为菖蒲集中生长正值一年中阴蔽阳发起承转合时机,便将农历四月十四定为菖蒲诞(指石菖蒲),即菖蒲生日。《群芳谱》《清闲供》等文献均有记载,“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无踰此时,宜积梅水渐滋养之(明·王象晋《群芳谱》)”。
艾草,亦草亦药,别名医草、灸艾、香艾、艾绒、灸草等,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含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具温经散寒、祛湿止痒等功效,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人们常说艾草“贱生”,随遇而安,和普通不起眼绿草一样,无论田埂地头、山坡洼地,还是溪河堤岸、库塘周边,沾着泥土就生长,遭遇霜露亦成活。五月初夏,如乡间布衣不可理喻地在山野成簇成片野蛮生长,转眼间漫山遍野,蓬勃青绿,宛如亭亭少女,清新雅致,温婉脱俗,即便割去一茬,阳光雨露下又会长出新一茬。
艾叶,外形似花,风韵独特,阳面呈绿,阴面显灰。艾香,氤氲清幽微苦,芬芳辟秽,淡然自持,弥漫天地人间,风过香风,雨来香雨,人佩香人。正如“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唐·刘禹锡《端午》)”。
菖蒲,最早始载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别名尧韭、野菖蒲、山菖蒲、臭菖蒲、昌阳、水剑草等。“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本草·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山野香草,四季常青,全球温带、亚热带均有分布。湖南各地资源丰富,其名还成了诸多地方村寨名,如湘西凤凰菖蒲塘村,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到该村考察时嘱托“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濒水而居,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生命力顽强,耐严寒不惧冰冻雪霜,耐瘠贫不资泥土,只需些许水份,便能阳光灿烂,或生于溪壑谷底,或长于溪潭边,或沼泽湿地,常附石而生,故又称“石菖蒲”。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澈然盎然,鲜活盈绿,神清气爽。花色繁多,黄色、紫色、红色等色色俱佳,招蜂引蝶,青蛙鱼虾如蚁附膻,蜂鸣蛙歌。汲清流而寂然生长,叶片修长有脊似剑,性味辛温,具治疗风寒湿痹,缓解咳嗽逆气,使心窍通畅,补益五脏等功效。人工栽培可上溯至汉代,菖蒲对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具抑制吸收效果,与茭白、酸模、鸢尾等组合栽培提高污水净化效率。
祭坛上仙草,延年益寿,祛邪辟晦。《周礼》载,将菖蒲根茎切成四寸长短,腌制后用以祭祀神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国风》)”。《大戴礼·夏小正》记述,周朝有端午煮菖蒲水洗浴习俗,称之“浴兰节”。“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三辅黄图》)”“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菖蒲,水草也。冬至后五十七日而挺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吕氏春秋》)”“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
药食同源,入药即食
艾,穿越岁月风物,《尔雅》称之冰台、艾嵩,《名医别录》叫医草,《中药大辞典》表述艾蓬、香艾。其名与中医药学同步问世,我国传统中医药和民俗文化重要元素,常运用于艾灸、驱虫、美食、辟邪、驱瘟及节日习俗,全草入药,部分地区用嫩叶制作糍粑等食物。
药用奥秘智慧认知铢积寸累。民间流传“杏为医家之花,艾乃医家之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宋·苏轼《浣溪纱·软草平莎过雨新》)”;“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为家乡蕲州撰写《蕲艾传》,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描述:“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艾以蕲州者为胜,用充万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其功亦大矣”。
科技赋予艾悬壶济世生命张力。艾草中青蒿(黄花蒿)富含青蒿素,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药物之一,又称黄花嵩素。1972年,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率领团队从黄花蒿茎叶中发现提取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首次临床试验证明临床有效,改写只有含氯杂环化合物抗疟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进入新纪元。屠呦呦研究发现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新领域,以青蒿素为基础联合疗法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造福人类抗疟,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当今艾草产业科技文化赋能强劲,艾草生产加工产业链不断拓展,艾草系列商品琳琅满目。
艾草,羽状叶片,表面布满细密绒毛,凑近独特辛香扑鼻,提神醒脑。民间按叶面大小分大艾小艾,大艾茎长挺拔、叶宽背面洁白,气味足,药力强,驱蚊驱蚁,净化空气;小艾茎短叶细可作食材。端午时节采割大艾用于驱蚊驱邪祭祀和深加工原材料;早春三月,绿茵茵艾草与荠菜、马兰头、蒲公英等野菜一样,成为农家餐桌上唇齿留香的时令美味;清明前后采摘小艾艾叶做茶汤粥和粑粑等佳肴。
端午传统应节点心嵩草(艾叶)粑粑(团子)如今已华丽转身成湘西特色小吃,做法先将艾叶焯水后切碎,揉进糯米粉里搓成面团,压扁包裹红糖等馅料后搓成圆坨,再用粽粑叶包好放进蒸笼开蒸,待其表面泛起油光变软,大功告成。刚出笼时嫩绿色粑粑裹着热气腾腾艾香扑面而来,食欲瞬间激活,冷却成青绿色,令人垂涎欲滴,吃在嘴里,一股淡淡艾香搅动味蕾,加上香甜馅料,软糯糯回味在舌尖漫开。
菖蒲,普通绿草外形,却拥有九死还魂神奇。自古就当良药,根茎含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甾类及皂苷等成分,具平喘、解痉、抗菌、抗性腺、镇咳和祛痰等药理功效。“味(菖蒲)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不迷惑,延年(《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可入药泡酒,“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菖蒲新生根茎,俗称蒲根,民间日常生活中制作美食。公元前493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途中,陈国忌惮楚国对孔子重视,在与蔡国交界处,将其围困于陈国南坛湖小岛,断粮7日,就是靠采菖蒲充饥得以续命。《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诸多典籍记载了这一故事。唐代诗人张籍为了推广服食菖蒲,在《寄菖蒲》中借神仙之口称之返老还童神草,“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逢人寄君一绛囊,书中不得传此方。君能来作栖霞侣,与君同入丹玄乡”。明代诗人顾过称蒲根味道与鲤鱼媲美“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
品质意象,入诗入画
艾草作为古老植物,天荒地老,历久弥新。不仅生长在远古大地,而且长入古典文献,流传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从洪荒世界走来,与人间烟火共生共进,生生不息,香飘千年,历夏周,经春秋,过秦汉,吸魏晋风霜,饮汉唐雨露,染宋明伦理,融现代文明,誉满神州大地。人们对艾炽热依恋经久不衰,春秋战国时期,艾草医用疗效得到认同,3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记载艾草药用价值。《诗经》三百篇诗里行间摇曳生姿,“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五十二病方》《伤寒论》《名医别录》等古典医书均记载其防病治病。“越人熏之以艾(《庄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上》)”“知好色,则慕少艾(《孟子·万章上》)”。屈原在《离骚》称将艾草缠绕腰间比配戴幽兰更亲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同时又发出“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感悟,通过自喻高贵“芳草”兰花而鄙夷贬低“萧艾”来抒发世态炎凉、小人当道的愤懑与无奈。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年)《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节令时俗遗风。“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南宋·文天祥《端午即事》)”,反映民族英雄坚守忠诚与气节。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青睐敬畏菖蒲。平素生长于溪河塘沟边及浅水区,吸天地之灵气,登堂入室亭亭玉立,飘逸俊秀。风雅之物,“无名”崇高不屈,我国最早认知花卉之一,托物言情,灵性情致,审美装饰,颜值价值同在,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花草四雅”,更有“天下第一雅草”之说。“午时花”,传统端午节令文化重要组成,即从菖蒲、艾草、石榴、萱草、蜀葵、栀子等时节植物中任选5种作为端午清供插花组合。文人骚客淡泊名利、坚韧不拔精神追求与其观赏性和文化性相契合。一池净水、两块山石、三丛菖蒲青苔,就构成鲜活山水园林景致。《诗经》记述用菖蒲和荷花来烘托美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诗经·国风》)”。春秋战国老子视菖蒲为“文人草”,常种养于庭院。屈原作品借“荃”“荪”来比喻君王和神灵,“荃”“荪”即菖蒲。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其所著志怪小说集《神仙传》中称吃仙草菖蒲长生不老。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和郭主簿·其二》对菖蒲等草本植物欣赏有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舻赏醇醪,挥杯乐长夜。皎皎天月明,烁烁星汉没”。
菖蒲盆景,历代文人清供雅伴标配,置于庭院、书斋和案头,与书墨烟火相伴,雅逸趣乐,蒲香、书香、墨香、茶香四溢袭人,提神、醒脑、舒心、养眼、诗意。唐代文人墨客养蒲赏蒲颂蒲蔚然成风,以至于“园无石而不秀,室无蒲而不雅”。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张籍、元稹等不吝笔墨。“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唐·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宋至明代,菖蒲题材成文学书画创作热点,字里行间赞美品质以及遐思神往。诸如,苏东坡(苏轼)、陆游、谢枋得、杨万里、欧阳修、辛弃疾、张九成、解缙、汤显祖、王象晋等诗词各派代表人物纷纷为蒲而歌。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菖蒲情有独钟,竟“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喜欢将其“苍然于几案间”,日夜相伴,且能“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潢石盂。净几明窗书小楷,便同尔雅注虫鱼”“石盆养寒蒲,长叶碧丛丛。轻风掠水过,微香满池东(《菖蒲》)”。
南宋诗人陆游,称之“蒲痴”,自诩结蒲为友,酷爱菖蒲,采蒲、养蒲、食蒲、颂蒲。借蒲抒情言志写诗词30多首,《龙门洞》中借蒲盘根错节暗喻本人铮铮风骨,通过描述郁郁菖蒲表达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雨夜孤舟宿镜湖,秋声萧瑟满菰蒲。书生有泪无挥处,寻见祥符九域图(《书叹》)”。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宋·杨万里《端午独酌》)”;“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宋·释惠明《咏菖蒲》)”;“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座有江湖趣,眼无尘土踪。终朝澹相对,浇我磊磈胸(宋·张九成《菖蒲》)”。
南宋李唐《艾灸图》(又称《村医图》),描述走方郎中用艾灸为村民治病情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明·王象晋《群芳谱》)”;“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明·解缙《菖蒲》)”。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沈贞吉《菖蒲图》,构图简洁水墨画,菖蒲寿石及诗意境融入一体,赋予菖蒲异根、仙草、灵苗等内涵,图下方三株菖蒲从寿石后侧长出,图上方由冯恭抄录宋人谢枋得《菖蒲歌》,创意彰显欣欣向荣之势。
清代及近代也不例外,扬州八怪之首,自封“三朝老民”的清代书画家金农曾画过多幅赋诗菖蒲画,其笔法古拙,构图奇趣,寓生秀之色,颇具禅家虚灵宁静之气。借助菖蒲性情表达本人清高独行,诸如其所写题跋:“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饮水还休粮。曾享尧年千万寿,一生绿发无秋霜”。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也以菖蒲为题作画,彰显清幽雅趣。
约定成俗,千年挚爱
这两种苍绿、清淡、静雅的活态风物,象征精神品格,见证人世间爱与情演绎。与人自然和谐相随相伴,宛若岁月书签,传递大自然对尘世间慰问与祝福,真诚无暇奉献,熏禳毒气,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驱邪祈福。
农历五月,古称之“恶月”,渐入仲夏,正值梅雨季节,南方潮湿滋生瘟疫,山区峡谷森林瘴气弥漫,更是蛇、蜈蚣等“五毒”倾巢出洞频频伤人高发期。古人利用“以毒攻毒”探索出用艾草菖蒲等5种植物驱除“五毒”。艾草苦香,驱虫避秽,菖蒲辛烈,祛湿解毒,历史上缺医少药时代不可或缺良药。
民间流行“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对联和“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蒲叶簇拥而纠缠,挺然笔直如剑,古称“蒲剑”,艾叶杀菌力强,称之“纯阳之草”,用来制作“艾旗”。人们常常借艾蒿与菖蒲珠联璧合悬挂家家户户门前,其独特浓烈辛辣气味与形如刀剑蒲叶如古卷符咒无声将暑气与邪气驱散,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邪,斩旧迎新,护佑平安。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铸剑鼻祖欧冶子受菖蒲叶形启发,铸就了“纯钧”宝剑。
谚语:“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每逢端午,田野溪河随处可见采割艾草菖蒲身影。《红楼梦》中雅称“蒲艾簪门”成为神州大地一道靓丽风景,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插挂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赛龙舟。有的地方时兴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有的地方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等扎制艾人艾虎;有的地方制作各种花环装饰;有的地方将雄黄、艾草、菖蒲等研成粉末制作香囊香枕,作为驱瘴防治虫菌侵扰护身符。
随着炊烟升起,艾草菖蒲粽子淡淡灵性清香,如同岁月酿造美酒,飘过山川,飘过田园村庄,飘过钢筋水泥森林,飘进街头巷尾,飘进一个个充满乡愁心田。
普通神奇,心心念念
艾草菖蒲,古韵悠悠,大自然馈赠,集药用、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于一体,家家户户年年离不开,几乎成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后第八件事。
岁月流转,生命轮回,宛若古老神秘符咒,穿越时空为世人送来祛病除秽祷祝和叮咛护持。
天生与人间烟火息息相关,“艾”与“爱”,“菖”与“昌”同音谐音,温馨吉祥名字,亲情安康寓意,承载尘世向往与追求,传递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和感恩。
一个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见到青艾菖蒲,闻着艾蒲气息,就会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不知不觉被亘古安神幽香摄魂,时光凝固,乡愁记忆、亲情港湾仿佛就在眼前。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