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 长江三峡文化厚重隽永
高文化
天生云阳,地处三峡,“西通蜀境,南控荆襄”,长江文明滋养的峡江明珠。
自新石器时代、夏商、巴国、三国、宋元至明清的千古遗风,宛若“地下史书”,如同长江美丽纹身,定格着岁月痕迹和过往生命印记,诉说着无数辉煌与变迁。
巴楚、井盐、三国、移民、红色等多元文化交融积淀汇聚,跌宕起伏,传承发展,颠覆认知。
行政区划分分合合,数度变更
夏商,属梁州庸国地,春秋早期,西南巴族分支盐水女神辖区。
公元前611年,楚伐庸,秦、巴结盟从楚师,庸灭,巴国获封云阳及鱼邑、万州及湖北恩施诸地。
公元前361年,楚夺巴地,云阳属楚。公元前316年,秦王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国置巴郡,立“朐忍”县,县治所设于万户驿(又名“旧县坪”),开启云阳建县2300多年历史。
“朐忍”,源自两个版本,一说,“朐忍”即“蚯蚓”别名,民国年间《云阳县志》:“县境两岸,每雨旸蒸郁,沙步中,蚯蚓群出,纠结蠕动,至不可容足,旧县坪尤甚,足见古人名地之确”;而民族史学家任乃强认为:“所谓朐者,齐语海水之义,亦即谓煎盐之水也。忍者,腾突而不外著之意。是谓溪中盐泉潜涌之状耳。盖齐人所命名也”。
1283年,省县入军,军改为州,云安改为“云阳州”,“云阳”沿用至今。
新石器时代云阳祖先开启史前文明
三峡两岸大地坪、丝栗包及东阳子、故陵沱、姜家沱、螃蟹石等古人类聚落文化遗址(点),见证自古原始氏族部落就活跃于此。
大地坪鱼复浦遗址,填补三峡中段人类活动痕迹空白。
位于盘古镇龙安村,集新石器哨棚嘴文化遗址和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村落样本于一地。
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包括砍砸、刮削、尖状、盘状等石器,诸如,肩石锄、镰、刀、铲、斧、锤、网坠、矛、镞、弹丸、雕刻器等。磨制石器,除砺石外,还有个体较小的斧、锛、凿等。磨制骨器1件,残缺环状饰品。陶器组合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为主,多为平底器,少量圈足器和似尖底器。
出土“水稻痕陶片”,将三峡先民种植水稻时间推进至5000年前,描绘峡江先民告别单一狩猎捕鱼生活,从洞穴走向江边谷地稻作农业的史前生活场景。
旧县坪遗址,朐忍县故址
三峡库区考古最丰硕的汉代城址之一,两度入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1999~200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全面揭露,文化堆积层为战国至六朝时期,其中汉至六朝堆积见证朐忍县治所文化遗存。2000年C区出土带有“朐”字刻款汉代陶钵,2001年发现“君”封泥,会同S区木牍SK1中记事,聚焦直指朐忍县治,2004年3月出土朐忍令景云碑,朐忍治所最直接证据。北边城墙遗存证实朐忍“有大小石城”史籍记述,建于汉代,用夹杂汉瓦残片黄土夯筑而成,边坡为六朝地层叠压。
朐忍令景云碑,即“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三峡地区出土唯一汉碑,巴蜀地区第一汉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367字,《景云碑》隶书字体风格与《张迁碑》最为相近。
景氏源自芈姓,系以谥为氏,楚景平王之后。西汉初年,汉高祖推行“强干弱支”平定异姓诸侯王,景氏被迁至关中,其中一支被再迁徙至蜀地发展成望族。立碑者,为其同乡雍陟(或许是继任者)。《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梓潼有“文、景、雍、邓”四大姓,作为同乡和朐忍县令继任者,为故去景云立碑颂德顺理成章。据考证,雍陟生活在汉灵帝时期前后,先后做过孝廉、朐忍令、益州太守。
李家坝遗址,巴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1998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研究巴人社会关系和破解三峡文化的实物资料,对揭示巴文化历史、探索巴蜀与楚文化关联度及差异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巴文化,古代巴王族及巴人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及其奴隶制社会结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046年夏王朝诸侯国“巴子国”建立,定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存续约800年历史。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包括重庆全域、川东、川东北、陕西南、湖北西南、湖南西北、贵州北。
涪陵小田溪战国墓群遗址,印证《华阳国志·巴志》等史书关于巴国先王陵墓多在涪陵一带记载。1972年,涪陵白涛镇村民挖土制砖时意外发现数10件青铜器,随后考古学家发掘巴人墓葬群,发现诸多巴王陵墓。出土大量文物,诸如青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骨角器、陶器等。其中,巴文化特征鲜明的玉具剑、编钟、虎钮錞于等,对研究长江三峡早期巴文化,巴人迁徙路线,以及巴国与周边武陵山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文化交流传播意义重大。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队自1993年开始对李家坝遗址(包括巴人墓群)进行发掘。发现为巴人在澎溪河流域区域中心,内涵丰富,时段长、规模大且保存完好。
出土实物,除铜制戈、剑、矛等兵器和陶器外,还有窑、墓葬、灰坑。清理商周至明灰坑80个,战国至南朝房址6座,战国至西汉时期土坑墓46座,出土独特船棺墓葬,表明与长江息息相关。26层文化堆积层,涵盖三千年前商周到清朝遗物。这些常人难以分辨的各色土壤,如同一部中国通史。尤其是第5、9层发现唐、宋、明、清大面积水田遗迹,清晰可辨的稻窝、田埂、水口、牛蹄和农夫脚印,为研究稻作农耕提供鲜活实证。第18层出土六朝时期青瓷器,如,莲花瓣碗、四系盘口壶、大钵等。
巴人墓群遗址,位于高阳镇长江支流澎溪河东岸,均为竖穴土坑,分布密集,排列大致有序。仰身直肢葬为主,一棺一椁或单椁为主,个别一椁两棺或独木棺。丰富多样随葬器物,有助研究巴楚文化异同性。出土大批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兵器和陶器,包括兵器、礼器、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等,多元文化融合实物资料。如鉴、鼎、壶、勺、匕、剑、矛、钱、斧、戈、带钩等兵器,体现巴人尚武精神。兵器多铸虎、人头、人形、云雷纹等巴蜀元素纹饰。其中龙蛇纹矛、通体饰云雷纹矛、通体线刻浮雕虎纹等具重要学术价值。21号墓出土铜戈上虎纹,刻划生动,威风凛凛,还铸“王”字、五角星和独木舟等巴蜀符号。
发现殉人殉头墓葬,巴人残酷人殉牲殉制度的实证。“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记载巴人祖先血腥残酷社会习俗,或许与古代三峡“猎头”习俗相关。
血祭,古代重要祭祀文化。“以血祭祭祀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春宫·大宗伯》)”。随着文明进步,土家先民不断对巴人人殉牲殉原始宗教祭祀习俗进行改进演绎成红祭或生血祭。土家族杀年猪吃咆弹蕴涵远古血祭遗风。吃咆弹,又叫“吃年肉”,土家族语“乜拉”,意“舔血”。土家山寨过年家家户户轮流吃咆弹,祭祀祖先神宗、预卜来年运气。
云阳,巴人重要活动区域,《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和《华阳国志·巴志》载,朐忍乃巴人部族中板楯蛮生息繁衍之地。秦汉统一后,巴人与当地土著、汉人等彼此同化磨合,融入中华古文明一体化进程。
老寨子,古老賨人城堡遗址
迷宫般布局,名字无从考究,建于2000多年前。
置身古寨,如同来到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立于山巅俯视古堡,三面悬崖绝壁环绕,仅一条沿着山脊石阶小路进出,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与相邻賨人打虎楼遗址共同印证,西周之前云阳就是土著賨人世袭领地。
“賨”,秦汉时期朝廷对武陵山边区开征的一种赋税称谓。历史上称古五溪土著“蛮夷”(土家族先祖)为“賨人”,又称板楯蛮。《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渝舞指武陵山区先民板楯蛮(賨民)歌舞文化,即土家族摆手舞。史籍记载土家语“賨”“冲”“送”“踵”等词相近,如,湘西酉水流域惹巴賨(冲)、吴作賨(冲)、会溪坪峨嵯賨祠等,土家语意为“王”或“首领”。
賨人,史称其“天性劲勇”,尚武善战,能歌善舞,豪爽乐观,参加中原战争,賨人军队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深受秦汉统治者赏识,被称“神兵”“东方斯巴达”。
老寨子藏匿诸多未解之谜,充满未知惊喜。古老遗迹诉说着其兴衰史,诸如,用于防御守护女羞池的碉楼,全部由重达100公斤以上长条石块垒砌而成,但2000多年前賨人怎样将这些大石块搬上山顶,至今无人能解。女羞池布局与太极图有着惊人相似,却比太极图早1000多年,令专家啧啧称奇。“龙柱”与“女羞池”南北相望,賨人供奉和祭祀女神之地,彰显賨人对生殖图腾敬畏崇拜。
巴人始祖廪君与盐水女神爱情故事涵养巴文化
先秦典籍《山海经》、《水经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以及《晋书·李特载记》等均有记载。诸如,“西南有巴国。太嗥生成鸟,成鸟出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山海经·海内经》)”。
“廪君”,土家族远古五姓氏族部落领袖,古老巴人智慧与勇气化身。传说伏羲后裔巴务相,从小聪明过人,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死后魂魄转世为白虎,继续守护巴人。三峡考古发现巴人器物常有虎形象,巴人崇拜白虎,深信拥有神奇力量。
盐水女神,盐水部落酋领,廪君之妻,楚楚动人,聪颖智慧,尊称“德济娘娘”,痴情女神为了爱意和敬意化作一座山峰,永远守望着巴人繁衍生息大地。
传说远古钟离山(今长阳县境内)崩塌出2处巨大洞坑,一处红如朱砂,一处黑如生漆。红色坑住着巴姓部落,黑色坑住着樊、晖、相、郑4姓部落。5个氏族没有共同首领,常为领地和资源纷争不断。五氏族长老商议:各氏族推选一名最具能耐人进行比试,谁赢了,就奉以共同首领,其中巴氏推出务相。
第一轮比赛,掷矛扎坑壁,参赛人要将矛掷扎对面山崖洞穴石壁上,结果樊氏、晖氏、相氏、郑氏代表均没扎住,而务相快如闪电将矛稳稳扎入石壁。
第二轮划船,5个氏族用土做船,然后让船浮在水上,参赛人将雕花泥船划到对岸。结果,务相驾驶泥船直抵对岸,其他4条泥船,没等到河中就泡成稀泥,沉入河底。
这样,务相凭借卓越武艺和智慧战胜其他四姓代表,成为共同首领,尊称廪君。他不负众望,带领部落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制作陶器,风生水起。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部落吃、住越来越紧张。廪君决定率领部落向外扩张领土。
划着船顺夷水(今清江)而下,没几天就抵盐阳(今盐井寺)。盐阳属盐水女神部落。女神看见廪君,就被其英雄气概所折服,一见钟情,以身相许。女神劝阻廪君:“此地鱼盐都有,土地广大,我愿跟您一块生活,不要走了”。廪君虽被女神美丽温柔倾倒,但感觉盐阳不够理想,部落难以发展壮大。自己单独留下,有负父老乡亲,思来想去,鱼与熊掌不可皆得,婉言谢绝。
痴情女神并不甘心,想用爱情留住心上人。每天晚上,跑来伴廪君宿夜,待早晨天刚放亮,就悄悄化作飞虫,各路神仙都跟着盐神飞舞起来,聚集盐阳上空,遮天蔽日,昏天黑地。一连7天7夜,分不清黑夜白昼,辨不清东南西北,廪君知道是女神所为,反复劝导,她却置若罔闻。
廪君非常着急,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不得已绝情办法。派人将自己一缕青色发丝作为定情物送给女神,并传话愿意结为夫妻。女神深信不疑,以为廪君回心转意,当即就将发丝系在腰间。
早晨,女神又故伎重演,会同数以万计飞虫,在天空婆娑飞舞,腰间那缕青青发丝随风飘曳,做梦也没想到大难临头。廪君对系着青色发丝小虫看得真真切切,清楚那就是心爱人。他登上花纹阳石,弯弓搭箭,瞄准射箭,随着一声痛苦呻吟,女神带着箭伤坠落水中,带着无限思念和遗憾,随着波涛消逝。瞬间,空中飞虫消失得无影无踪,重见光日,大家尽情欢呼。可廪君心里不是滋味,眼里噙着泪花,怔怔地瞅着流水。
廪君继续乘船率领部落开疆拓土。一路披荆斩棘,行至夷城,河水弯弯,远远望去像大坑。廪君感叹:“我刚从坑中出来,怎么又进坑了?”话音刚落,河岸崩塌出现一级级台阶。廪君拾阶而上,发现一处平坦地,便在其上拈阄掐算认定宜建城池,于是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取名“夷城”。后来再向川东扩展,成之我国最早开发大西南先锋。
云安古镇盐场遗址,盐水女神时代印记
我国井盐文化重要发祥地,称雄巴蜀、闻名遐迩的“千年盐都”,位于长江支流汤溪河畔,制盐史上溯距今5000~4500年新石器时代末期,5000年产盐史,3000多年制盐史。
手工制盐始于秦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独特地质条件形成众多钾盐山泉,源源不断供先民取卤制盐。公元前110年,朐忍县始设盐官。《汉书·地理志》载:“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
扶嘉本不姓“扶”,因匡扶汉室有功,刘邦遂赐姓“扶”。西汉初年,刘邦来到云安,与隐士扶嘉交流天下大势。猛将樊哙随刘募兵,发狩猎之兴,忽见一只白兔蹿出,追踪白兔至汤溪河畔,张弓搭箭,白兔负箭钻入草丛。樊哙下马,拨开茅草,发现虚遮半掩井洞。扶嘉闻讯赶到,连接三根竹竿朝洞里探去,收回竹竿,见附满灰白晶体,一尝,仰天惊呼:“盐也!”。刘邦当即命扶嘉凿井煮盐,第一缕煮盐炊烟袅袅升起,告别盐泉制盐时代,拉开汲卤煮盐历史序幕。
扶嘉带领乡民垒石为井,挥锄深掘,卤水喷涌而出,西汉第一口卤井横空出世,为纪念白兔引路,取名“白兔井”。从此凿井一发不可收,其与女儿“九龙女”遍寻卤脉凿新井,将大地丰美“乳汁”引出地面,演绎一出长达2000多年盐业大戏。
扶嘉因发现盐井之初白雾如云,产盐使百姓安居乐业,遂命名“云安”,自己被后世尊为“井盐鼻祖”。唐宋均以此为县名,785年,盐场设云安监。白兔井,井盐文化地标,肇始于樊哙,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大口径浅井,亦是世界使用寿命最长盐井,比自贡东源井开采时间早200多年。许多盐井若干年后,或卤水改道变淡,或山洪浸灌而被废弃,唯白兔井历经千年仍卤水丰沛。
随着盐业日渐兴盛,云安集镇应运而生,因盐而兴。四面八方盐商云集,会馆九宫十八庙鳞次栉比,南北餐饮交融汇集。弹丸褊狭盐场从茅草棚到吊脚楼、街市,终成三街六坊古镇。茶馆青楼,丝竹管弦,歌舞升平,日夜不绝,与劳作号子和峡江竹枝词(巴渝民歌),奏响盐雾蒸腾“交响乐”。一代代赤膊盐工,粗野豪放运盐人,以及离乡背井淘梦者,携家带口,共同演绎盐场及“云盐古道”传奇。咸丰年间,战乱导致海盐运输通道被截断,云安产盐输送湖南、湖北,第一次“川盐济楚”。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安盐业保障长江下游抗战前方战时需求,第二次“川盐济楚”。
云阳人凭借勤劳善良和诚信敬业,为了满足南来北往商贾食欲,开始摸索用盐卤水和小麦面制作北方人喜好面食,结果歪打正着,从此云阳面条誉满天下。汉代面条称之“汤饼”,加上云安小河常年雾气氤氲,犹如面汤沸水开锅翻滚,后来称小河为“汤溪”。千年古老面食加工技艺在汤溪流域传承至今。
张恒侯庙,三国文化实物佐证
俗称张王庙,张飞庙。享“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张祠金石,甲于蜀东”“名山古刹,蔚为碑薮”之誉。始建蜀汉末年,经宋、元、明、清历代士绅贤达修葺重建,留存至今1700多年。宛若长江岸边一盏慧灯,千百年来佛光照亮南来北往信徒香客行人迷朦的心。
相传公元221年,关羽先亡,刘备攻吴,部将范疆、张达惧怕,趁张飞醉卧之机,割下头颅前往东吴领赏,途经云阳得知吴蜀讲和,如临末日的范、张慌乱中把头颅抛入长江。头颅顺水漂至云阳,被一托梦在先老渔翁捞起,并意外捞得金子一罐,渔翁敬仰张飞忠义,用此金就地遂葬建庙供奉,从而流传“身葬阆中,头葬云阳”典故。
张飞(167~221年),谥曰恒侯,字翼德,涿郡人。少时追随刘备,深得器重。曹操南下荆州,刘备令其断后,张飞率领20余骑于当阳长阪坡吓退曹军5000虎豹骑追兵,从此声名远扬。刘备略定荆州南部,封张飞宜都太守、征虎将军、新亭侯。211年,刘备入川,张飞被封巴西太守,岩渠击败张邻。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张飞右将军、假节。221年,刘备称帝,晋升张飞车骑将军,兼任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张恒侯庙,利用地形坡降高差布局,空间主次分明,殿宇轩敞高朗,廊接殿通,将主院落、山门、结义楼、戏台与望云轩、偏殿、助风阁等附属院落揉为一体,形成“品”字,彰显川东古建筑艺术风格。庙前江中龙脊石随水位时隐时现,园林古木修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石径苍苔,深潭藤萝,恍若置身仙境,具“坐岩临江”“歪门斜道”“洪水洗脚”三奇。
张王庙,汉、唐以来名家书法摹本碑石及木板书画,琳琅满目,碑刻甚多,石碑和摩崖石刻360余幅,木刻书画200余幅。诸如,岳飞草书前后《出师表》,黄庭坚书《幽兰赋》,以及苏轼墨迹前后《赤壁赋》等。杜鹃亭后石壁摹崖石刻“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长江水文变化历史实物。文章、书法、镌刻“绝世”。
2003年,因三峡工程蓄水,张飞庙依照“搬旧如旧”“老庙新建”,从飞凤山麓整体“移民”大梁山麓狮子岩下,与“夔门砥柱、川东屏障”抗元遗址磐石城隔江相望,忠义如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搬迁最远、体量最大、级别最高”的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神韵魅力四射。
磐石城,长江军事防御古要塞
位于云阳新县城至高处,“万里长江第一寨”,形如巨大磨盘,又名磨盘寨,小石城,与万州天生城(天子城)合称“大小石城”。
缘起抗元,始建南宋,完备于明清,川东峡江地带重要抗元据点,与合川钓鱼城、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等“蜀中八柱”共同筑起宋元牢不可破防御体系;与天生城、奉节白帝城等组成扼守三峡要冲,令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止步于此。
1242年(南宋淳祐2年),四川安抚处置使余阶,针对蒙古军善骑射,不谙山地作战,采用“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将长江、嘉陵江15处交通寨堡改建成军事防御工程。余阶派部将吕师夔驻守磐石城30多年,对蒙古军构成有效威慑。从此,磨盘寨名声大振,直到1275年,被元将杨文安攻陷。元代改建成昙华寺。明崇祯年间,向化侯谭谊占据此城,与天生城谭洪联手共同抵抗张献忠入川。1658年,谭谊降清仍驻军磨盘寨。1789年,涂怀安购得后建涂氏宗祠,扩修寨墙、寨门,增设枪眼、炮洞,低洼处修筑塘库数座,房屋数百间,将涂姓人家全部迁住。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海军部于此成立“江防要塞指挥部”,构筑江防工事。
1958年3月,成都会议后,毛主席乘船路过,曾向陪同地方领导询问磨盘寨历史掌故。
2017年,重庆市文化遗传研究院对遗址发掘,除了发现明清遗址,首次出土新石器时代、商周、汉至六朝等时期陶片、石器遗存,磐石城历史上溯新石器时代。
三峡文物园,原样“移民”古文化地标
按照“异地搬迁、原样复建”,将三峡淹没库区原文昌宫、帝主宫、东岳庙、陕西箭(牮)楼、维新学堂、云阳南城门、夏黄氏节孝牌坊、南薰门、长滩石碑亭、六岗石题刻、牛尾石岩画、龙脊石题刻等11处文物以及考古发掘出土1000余件地下文物,搬建至县城文物园,集中展示三峡文明发展脉络。
牛尾石岩画,聚居部落记事性图画。原位于长江南岸凤鸣乡马岭村石壁上,质朴粗犷,牵线阴刻,形有篱笆、高竿、房屋及鸟类图案,两高竿梢端分别钓有鱼、虾,竿根部设竿座,座面有饰文,5间房间里有人活动,图形左上方刻文字图形4个。现长年居于水下,唯枯水季节现出水面,具较高人文艺术价值。
龙脊石,形如蛟龙潜江而故名。长江水中一长形砂岩,枯水时节现出水面,长约346米,宽约8~16米。1088年以来历代石刻题记达170余幅,正草棣篆各体俱全,多为占卜、纪游、题名、咏景、抒怀等诗文,历史水文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云阳,三峡文化渊深厚重,旷古烁今
走进云阳,时光褶皱里铭刻着历史、传奇、文明,如同进入古今同在时空,抬头喧哗盛世,低头厚重文明。
触摸这些鲜活时代印记,追寻时光隧道里千古风流人物,隔空与丝丝古今同春魂魄对话,巴楚蜀等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共生,多彩文脉如史诗般风生水起,演绎着已知未知传奇故事。
这些静默深藏于山水间文化遗存,标识着云阳在长江三峡文明史上的坐标和方位,宛若历史长河中的驿站,不断释放着人文历史的流光溢彩。
云阳儿女尤敬张飞,将“忠义”融入血脉,对家国大义忠贞不屈,坚如磐石,砥砺奋进,铸就了“开放包容、忠勇坚毅、勤勉耕耘、乐于奉献”精神品格。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新征程上,云阳“文化+”赋能效应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彰显放大。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