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乾州古城 吉首文化地标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2日 14:56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5年01月22日 14:56

乾州古城 吉首文化地标

高文化

  说起湘西古城古镇,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国际友人、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的“凤凰古城”,其实远不止于此。

  吉首乾州古城,铁血城堡,古朴雅致,悠悠神韵,多元文化一体化“炼丹炉”。

  因水而生,依山而建,伴水而兴,静谧街巷,云烟氤氲,承载千年风雨沧桑,人文积淀凝固,集历史、文化、军事、建筑、民俗于一地。

古迹胜景,鳞次栉比

  古属五溪蛮地,7800年前巫傩祭祀遗存,见证土著先民开启史前文明,夏商时期,先祖依山傍水,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秦汉以后,水利舟楫不断发展,逐渐成为重要商埠码头,南来北往驿站、驿道。

  古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正德8年和清嘉庆年两次扩建,乾州厅治所地,苗疆边墙坚固要塞和大本营。万溶江、小溪河二水绕城,三陆横陈,状如乾卦,故称“乾州”。三门开、文庙、胡家塘、杨氏宗祠九福堂、仁和居、节孝牌坊等古建筑犹存,千余栋古民居群深藏青石板街巷。

  三门开‌,古城标志性建筑,雄伟壮观,一面临水,三面开门,“品”字形布局,故称“三门开”。建筑风格独特,昔日攻防兼备,今日极具观赏,研究湘西“苗疆边墙”的重要物证样板。

胡家塘一隅。图片来自网络
胡家塘一隅。图片来自网络

  ‌胡家塘‌,袖珍石拱桥将塘点缀成葫芦状,塘边皆古色古香、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其中金石书画家杨味蔬故宅格外显眼,槽门挂“峙庐”匾额。塘中古井为吊井,石头圆形井口,深不见底,地下水系与万溶江相通,源源不断,清澈甘洌。井口石头刻“安澜井”等字样。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出师东进湖南,意欲参加北伐,途经乾州趁火打劫“借粮”,重兵围困乾城半个多月,城内被困百姓饮水困难。杨味蔬带头发起募捐,集资修葺古竖井,亲笔题:“川军围城,绝水旬日,掘此古井,得募金修葺,因名曰‘安澜井’。杨正楷谨志,民国乙丑。”井水化解饮水燃眉之急,乾城军民精神大振,同仇敌忾,川军悻然退兵。塘中莲荷,一年四季轮回生长,用变幻形体语言默默向世人述说着荷花定律,毫不保留奉献荷色,供人养眼养心。

  ‌乾州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西绝无仅有、庙学合一的孔圣庙,始建于1729~1733年,多次扩建,楼阁日臻完善,庄严肃穆。棂星门、状元桥、天井、大成殿、崇圣祠等依次分布,“乡贤祠”“名宦祠”位列两侧,鼓石青砖、木柱方梁、雕花门窗、楼宇飞檐以及空旷冷寂古天井,见证昔日繁华辉煌。文人墨客聚集之地,精神沃土。抗战时期,安徽国立八中迁入湘西,初中女子部临时落脚于文庙,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夫人劳安就在女子部就读。贺龙元帅长女贺捷生将军小时候在此生活。后因种种原因遭破坏,今为“乾州抗日救亡展览馆”“湘西名人名将展览馆”。

  观音阁,始建明朝,毁于战乱。1797年(清嘉庆2年),当地士绅倡议重建三层木质楼阁,供奉观音大士神像。1836年,乾州厅同知杨胜源募款扩建观音阁,增添偏房三间、厢房一间、门楼一座。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围攻乾城期间将其损毁。1929年本地民众集资重新扩建保留至今。佛阁几经劫难,梵音始终不绝。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两层平台,一层弥勒殿、韦陀殿,二层观音阁、门楼、碑林和禅房。花木扶疏,前殿后阁,一高一低,飞檐翘角,红墙青瓦,如同江南园林。佛阁与正殿于一地格局,独树一帜。殿门悬挂“观音殿”镀金大红匾,两侧木柱红纸对联,文字依稀可见:“禅心净土施千手千眼妙法,娑婆世界度受苦受难愚人。”置身红尘中,超然红尘外,善男信女默默静观人间烟火。

古城三门开。图片来自网络
古城三门开。图片来自网络

  “廻龙”古庵,乾城古八景之一。规模不大,清静雅致,位于小溪桥下游“鱼孔潭”畔,清凉幽深,绿如翡翠,鱼虾成群。当年渔民夏夜划着小舟,打着火把潭中网鱼,微风簇浪,渔火闪烁,似星满河。庵前水岸垂杨野柳,绿荫笼罩,掩映屋角。时过境迁,如今除了地名,遗迹已无从寻觅。

  周洪福、周洪印兄弟因阻击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军保全古城和为祖母陈氏立牌坊而名留乾城。周氏兄弟居住上河街城隍庙旁,系宋朝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后裔,曾国藩统属湘军名将,东征西讨,战功累累。周洪福官至正三品参将,周洪印官至湖南西路统领从一品提督衔,获“劲勇巴图鲁”称号。

乾州文庙一角。图片来自网络
乾州文庙一角。图片来自网络

  周氏兄弟因两次击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深得慈禧太后关注升官晋职。1865年,兄弟二人趁机向朝廷请旨,为祖母陈太夫人旌表并敕建节孝牌坊。获准诰封“一品节孝老夫人”并修节孝牌坊,立于田家园官道(现建观音阁旁)。节孝牌坊,封建社会教化人心的表扬性建筑,一生尽孝守节抚孤获朝廷褒奖,乃个人及家族莫大荣耀,折射出人性光芒和心酸血泪。陈太夫人17岁嫁入周家,儿子4岁丈夫去世,终生守寡60年至81岁。牌坊庄正威严,以乾州龙神坡青石为料,四柱三门,两重檐顶,雕刻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图案,正反面刻“冰清”“玉洁”“松贞”“柏操”八字,基座刻青狮、白象、梅花鹿、梅花、蕙兰等精美图案,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1861年冬月,石达开率麾下西征,进入湘西攻占浦市、河溪、镇溪,打算进占乾州。周洪福得知后,大肆招募乡勇,协助守城。署花翎副将衔、凤凰厅右营守备吴永清率两千苗兵驻扎筸子坪。驻守铜仁的周洪印闻讯率军与吴部会合。石达开见攻乾城胜算甚微,或许还有其他考虑,最后绕城而去。

  1863年5月,石达开西征一路所向披靡,于四川大渡河遭遇滑铁卢,被清军围堵被杀。手下大将李福猷率残部原路折返,意欲突围四川回转江南。7月22日,李福猷部进抵重庆洪安直逼乾州。驻扎松桃的周洪印探知消息后连夜疾奔130多里,提前赶到寨阳茶油坪。24日凌晨,李部行至茶油坪时,周洪印部工事尚未修成就陷入交战。周以不到五千人对阵李一万多精兵,双方伤亡惨重。但周主场作战占尽地利和民众相助,李部寸步难行。第二天,矮寨、大兴寨等地苗民将后路截断,李部困于坪朗狭窄山谷如瓮中之鳖。26日又激战一天,双方损兵折将,李部如笼中困兽,绝境绝望。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当夜突降大暴雨,李绝处逢生,趁机走坪冲、新溪翻武山,绕道凤凰禾库逃往泸溪。

潕溪书院,吉首书香名片

  明代宿儒、苗族教育家吴鹤深得“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真传,1513年在所里鳌鱼峰开设蒙馆讲学,将心学种子“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播开来。

  当初没有潕溪书院叫法,1715年(康熙54年)设立镇溪所学,于乾城厅开科取士;1734年增设学宫;直到1738年(乾隆3年),乾城厅同知王玮报请朝廷准奏于乾州设“经馆”2座,即乾州西关“潕溪书院”和所里(今吉首)“镇溪书院”,聘请龙昇明、胡师谦等名师主讲;1773年书院扩建。1795年(乾隆60年)乾嘉苗民起义,乾州“潕溪书院”被毁;1807年乾州新建“立诚书院”,所里原“镇溪书院”更名“潕溪书院”,流传至今。1860年书院毁于兵燹;1892年,当地民众为子弟读书和纪念吴鹤,集资重建书院,新建鹤公祠;1906年废科举兴义学,书院停办;1908年潕溪书院改名乾州厅镇溪民立学堂。民国时,先后更名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湖南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省立第九师范。上个世纪30年代,湘西人民于此举行“革命抗日运动”,学堂便成师范学校;1953年更名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如今乃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1506年,35岁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开罪时任内阁首辅刘瑾,触怒皇帝,被廷杖40,贬为贵州龙场驿任驿丞。途经辰州(今沅陵)时,当地郡守仰慕其名,挽留居住虎溪龙兴讲寺筑松云轩,结识惠休大师,数日彻夜长谈。惠休送别时告之王,讲寺与大门不在同一条轴线缘由,就是佛之精髓,倚山就势,顺其自然。或许点拨通1508年冬“龙场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是,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510年,王转任江西庐陵知县,返途又寓居龙兴讲寺月余,举盏说心悟,讲授《致良知》,写下《与辰州诸生论收放心事》。“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也。绝学之余,求道者少;⼀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

吉首潕溪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吉首潕溪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吉首上涝乡青年吴鹤,听闻王阳明到龙兴讲寺讲学,专程前往拜师,被王收为弟子,精心教诲。后来吴不远千里,追随恩师到江西,尽得“心学”真传,与钱德洪、王畿等一同成为得意门生。江西结交一僧人朋友,僧人有天送红枣、梨子、生姜和西瓜4样水果,他从中悟出“早离江西”之意,便辞别恩师回老家,逃过宁王朱辰濠在江西叛乱兵变一劫。在上涝及周边司马溪、三岔坪等地先后开蒙馆授徒。信守不分贫富贵贱,有教无类,凡愿学习的无不悉心指点,牧童农夫毫不例外,开启吉首汉文化教育启蒙大门。

万溶江上铁链桥。图片来自网络
万溶江上铁链桥。图片来自网络

  书院建于明代,清朝一度兴盛,但屡遭兵燹。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园林式建筑,别称吴鹤祠、新文昌阁。建筑群三条并列轴线布局,依山就势逐步升高,建筑体量尺度相应增加,三进院落,大门、讲堂、先师殿自南向北依次位于中轴线上,祭祀区礼殿、文昌阁处于次要轴线。“八”字大门,悬挂“潕溪书院”匾额,院山墙呈“八”字延伸。两侧原有斋舍、文昌阁、吴鹤祠等,部分被毁,天井门洞别致多变,台阶、道路等青石条铺就而成。讲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构架,小青瓦悬山顶,脊中置宝瓶,百叶窗棂。左右侧圆形拱门,左入大成殿,右出吴鹤祠。书院建大成殿少见,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外有走廊。四合院先师殿,中置天井鱼缸,面阔三间,两侧回廊,右拱门入文昌阁。传统礼制思想主导下建筑群空间序列,彰显建筑主次、尊卑关系,旨在借山水启迪师生仁山智水情怀。

  鳌鱼峰,地势不高,却因吴鹤、因潕溪书院,占尽山城钟灵毓秀,成之湘西教师摇篮和文化殿堂。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抗美援朝时奋不顾身跳进冰窟窿救朝鲜小孩的英雄罗盛教就是该校校友,伟大国际主义战士。

乾城春会,湘西文化之窗

  湘西流行老话:“镇筸的兵,乾城的春”。乾城春会通过设坛祭祀神农,劝农、兴农、重农,综合运用民间绘画技艺,以生动造型、鲜明色彩、独特方式演绎古老文明,彰显乾州人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春会”究竟源起何时,有据可查最晚明嘉靖年间,再往前无文字可考。清雍正13年《乾州志》载:“立春前一日扮故事以卜丰年。”《乾州厅志》(清同治11年)载:“立春前二日,散花结彩扮故事十二台,鼓吹人经厅署,曰:演春。”“厅官蟒服,手握新绿春枝,乘虎皮明轿盛仪,从僚属乘明轿随之,迎春东郊……农夫争看农色,占水旱疾疫,占春早迟及晴雨寒暖。”

  春会,湘西农耕文明符号和缩影。每逢立春日,“扎春”“演春”“游春”等活动如期举行。一台扎春包括“纸扎”“扮春”“绑春”。“纸扎”,依据故事主题情节用篾和纸扎成牛、龙、鱼、虾、蚌、龟、采莲船等。“扮春”,从民间选10岁左右童男童女,扮演“春伢儿”。“春伢儿”多为神话传说、古典戏剧及历史等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穆桂英挂帅”“牛郎织女”“哪吒闹海”“水漫金山”“嫦娥奔月”等。“绑春”,用小马扎将“春伢儿”放在特制抬架高杆上,摆好姿势,软布条缚牢。

万溶江上吉首美术馆。图片来自网络
万溶江上吉首美术馆。图片来自网络

  “游春”,场面喜庆,春会高潮。令人饱艺术眼福,还能知农事长见识。一台台彩春与旗队、鼓乐队穿插搭配,依次排列,游街串巷,边走边表演。一台彩春叙述一个故事。游春时,纸扎鱼、虾、花灯、采莲船、蚌壳精、笑眯罗汉开场,“春牛图”彩春必打头阵亮相,牛背上牧童执鞭吹笛,寓意“催春”。当地百姓特别关注春牛颜色,根据皇历预测年成及春季天气而绘:红色牛头预示有春旱,红色牛腰预示有夏旱,红色牛尾预示有秋旱,全身黑色预示有水灾,牛身绘蓝色预示有风暴。牧童头戴斗笠推测多雨洪涝,身背斗笠推测风调雨顺,斗笠挂牛角推测有大旱。

  巫傩堂上演非遗歌舞“格朗渡”,巫傩祭祀文化为主线,分《天境》《地生》《和缘》篇章,现代文化元素长入,借助现代舞美声光电,穿越时空,跨越人类历史不同时期,通过格朗渡与天地、祖先、神灵对话探究神秘世界,将传统傩戏、非遗绝活、民间舞蹈、苗族鼓舞等融会贯通,兼具两个世界境界,部分停留于原始思维、巫音、巫舞中,部分迈进现代艺术殿堂,彰显人类文明发展“活化石”巫傩文化的远古、原始、神秘。

  巫文化源于旧石器初期,发展完备于农耕时代。巫,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宗教。傩,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达安庆的娱神舞蹈。“傩”吸收多元文化,融合巫文化演变成巫傩文化。武水流域新旧石器、商周、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等遗址遗存都发现巫傩文化元素。浦市下湾遗址(高庙文化)发现巫傩文化祭祀遗存,说明湘西早在7800年前就盛行。

  苗族文化,与巫傩文化同根同源。苗族巫傩文化本质灵魂论,非鬼神论。湘西苗族学者龙文玉、花垣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客师“巴代扎”第11代、民间正一道第18代三教掌坛师石寿贵等认为:苗族祖先不信鬼神,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且灵魂不死。祖先即我,我即祖先。

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沈从文在《记乾城》:“乾城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很整齐干净,且出了几个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

古城青石板街巷。图片来自网络
古城青石板街巷。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大规模屯军和移民进入,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凸显,打开经济、文化、教育、科举等开放大门,商贸活跃,文化教育复兴,孕育民族英雄杨岳斌、罗荣光、吴八月,文化名士乡贤张一尊、杨味蔬等。

  晚清朝廷重臣、光复台湾爱国将领杨岳斌,原名杨载福,字厚庵,乾州厅北苗寨(今坪年村)人。曾国藩麾下湘军水师统帅,后升陕甘总督。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台湾告急,杨岳斌奉召在乾州、凤凰、永绥三厅招募6000苗民组建“乾军”,马不停蹄驰援福建,1885年,不顾年迈,率百余卫队夜渡台湾海峡,协助台湾巡抚刘铭传大败法军。

  晚清天津总兵罗荣光,民族英雄,字耀庭,乾城县(今吉首)鸦溪人,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天津大沽口炮台,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1900年5月,八国联军猖獗入侵中国,企图占领天津。清军大多面对联军敌舰炮火不堪一击,罗荣光却以67岁高龄率领兵勇三千驻守炮台与联军英勇作战。当炮台三面受敌、弹尽援绝危急关头,罗纵身上马奔回寓所,悲愤与眷属诀别:“如今弹尽援绝,为国捐躯,理所当然。侵略军进来不会放过你们,朝廷命官的妻室岂能甘受凌辱,不如一道杀身成仁”。决然大义灭亲杀了眷属,回到主炮台阵地,与众将士誓师:“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最后集合全体兵勇往北突围,壮烈殉国。

  周督带,原名周大德,17岁跟随杨岳斌到台湾抗法收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1885年解甲归田回乾州,后封为督带。故居位于古城,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期,三开间两坡水硬山顶二层建筑,略显欧式建筑风格。

  吴八月(1729-1796),清朝大规模苗民反清起义运动杰出首领。又名世宁,社塘坡乡坪云(平陇)村人,1795年(乾隆60年)正月,先后与贵州松桃厅石柳邓、永绥厅石三保、凤凰厅吴天半等商讨起事,并合兵于永绥(今花垣)雅酉首战告捷,被各路义军共推“吴王”。多次重创清军,攻克乾州厅城,围攻凤凰厅城,直捣麻阳、辰溪、泸溪等县。十一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俘遇害。

万溶江畔古城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万溶江畔古城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画家张一尊(1902-1973),青年当兵入伍参加过北伐、抗日等战争,后弃武从文绘画。虽没受过美术学校专门训练,但自学成才,潜心钻研,博采唐、宋、元、明、清等大家精髓于一身,“青青取之于蓝,出于蓝而胜于蓝”,国画、书法、篆刻三艺俱佳。山水画自成一家,苍劲绝俗,师古善变,花鸟、金石,亦多逸趣。书法不袭常规,挺拔雄强而别具风韵。以画马擅名海内外,享有“北徐(徐悲鸿)南张(张一尊)”“画马四杰”(徐悲鸿、张一尊、沈逸千、梁鼎铭)之誉。画马时,只用腹稿,巧用笔墨,先画马尾,再画马身,后画马头,顷刻成画,神形兼备,寓神于形,栩栩如生。所画《关山驮马》《冒雨抢耕》入选全国首届、第二届国画展; 大幅山水《清浪滩天险》,1957年获湖南省首届美展一等奖;书法遗作入选全国届书法篆刻展。一尊爱家乡爱在骨子里,每幅画都盖上“乾城人”闲章印。曾说:“我要为乾城人争气,让天下人都知道乾城县有人才。”

  金石书画家杨味蔬(1879-1945),名正楷,自号“金石书画癖”“味蔬道人”。年少受读于当地名儒滕子香,熟读四书五经,博览诸子百家。自幼对金石书画偏爱,跟随永绥(今花垣)书画家张世准学画多年。成年后游历大江南北,辗转上海,与张大千同拜海派书画宗师曾熙学画。曾熙弟子众多,但以杨味蔬和张大千为傲,时常为其代笔应酬。张曾与人谈及杨味蔬,称赞其出类拔萃。杨用笔生涩老辣,以水墨大笔劈涂,篆隶笔法入画,其所作竹、梅、兰、石,中锋入纸,寥寥数笔,不着一色。书法博学众家之长,刚劲秀逸,彰显金石风范。乾州水冲石砚雕刻世家鼻祖,其雕刻水冲石砚开创乾州一代笔砚新工艺。1931年,所刻《老子过函谷关》砚参加法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该砚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古玩公司。一举成名,乾州水冲石砚誉满天下。

  抗战时期,翦伯赞、张天翼等学者作家曾寄居于此,创作诸多脍炙人口佳作。

  如今罗荣光故居、杨岳斌故居、翦伯赞寄居等,收集陈列的一件件文物,见证内忧外患、烽火连天、腐败无能、列强侵略、丧权辱国旧中国与当今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反差。

古城夜色,美不胜收

  万家灯火,万千霓虹,游人如织,无比璀璨。文峰塔、城墙、楼宇飞檐和青石板街巷如天上宫阙,流光溢彩。万溶江上跳岩、铁链桥、风雨桥,以及艺术大师黄永玉倡议并捐资修建“囍”桥和吉首美术馆等如诗如画,熠熠生辉。其中吉首美术馆,馆桥合一,亚洲首创,世界罕见美术馆桥,荣获20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ⅠA大奖第一名,评审团评语:“这是个非凡的项目,在几个层次上进行了本土化显著尝试。”“夜景、夜秀、夜宴、夜购、夜娱、夜宿”业态丰富,活力旺盛。闲庭信步,步入酒吧、茶座、茶室,来一壶黄金茶或古丈毛尖或永顺莓茶,和着特色美食,边听音乐边聊天边刷抖音边赏夜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蹉跎岁月,沉浮俯仰,生生不息,先辈用智慧、心血及勤劳修筑石头古城,不可复制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流芳百世。

  漫步青石板路,透过斑驳墙垣,驻足凝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用心与古今对话,惬意安然,感受岁月静好,沉浸聆听千古故事,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