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苗乡麻栗场往事
高文化
麻栗场镇,素有“全国苗族武术之乡”和“全省民族民俗文化之乡”美誉。
自古四通八达,自然景观奇特,山清水秀,山峦起伏,台地梯田相间。
苗族人文底蕴深厚、灵动、柔媚、古朴、诗意。
“赶麻栗场”,满满乡愁记忆
麻栗场苗场,曾红极一时,湘鄂川黔边区商贸交易中心之一,湖南省72大农村集贸市场之一。
据考证,苗场起初在大坪,先后5次搬迁,1889年(清光绪15年)改在麻连场寨,“麻连场”苗译汉谐音演绎成“麻栗场”。1898年,清官府在所里(今吉首)至永绥(今花垣)官道旁排达鲁村山坳处建集市,木屋和石头院墙以消水孔为中心依着山势一圈一圈绕建,空间逼窄,墟场一开,货摊人流拥挤不堪。于是又顺着官道在以北半山腰缓坡处开辟新场地,顺坡呈S形绕来绕去穿过屋舍和田地,直抵山脚。当时苗场布局由当地三股家族势力操控,即沙科村刘、石姓,金牛村龙、石姓,登高坪村龙、邓姓。三大家族认为“龙”形官道盘旋犹如龙腾飞,不可多得风水宝地,旺场旺家旺寨,大家一拍即合顺官道延伸。各路生意客纷纷拖家带口聚集建房开店,两间或三间木屋结构,前店后坊,不知不觉以官道为街的苗场脱颖而出。
史料记载,苗场每逢农历一六墟场,苗乡百姓携带农副土产从四面八方涌来,交易活跃,人气旺盛。农副商品齐全,行业多样,五花八门。诸如,交易猪牛羊马等的猪牛羊场;交易大米包谷、高粱小米、荞麦红薯、绿豆黄豆、红豆马豆等的粮食场;经营苗服苗饰、印花省青布、竹布洋布、丝线花边、绫罗绸缎等的布匹场;经营餐饮、糖酒食品、生活生产用具及鸡鸭鱼肉、面条面粉、油盐酱醋、蔬菜水果等的杂货场;还有前店后坊经营棉纱、火柴香纸、钵碗、背篓、理发等铁匠、篾匠,银匠、染坊、裁缝之类匠铺以及苗医药铺、客栈。当时每场交易额约4000串文,一串钱1000文铜钱,1000文铜钱兑现一两白银,每场交易额达4000余两白银,交易量相当可观。特别是1937年湘川公路通车穿集市而过,苗场更加繁荣,每场交易额达6000多两白银,成为湖南、贵州、四川边区的重要集市。
当时出行不便,赶麻栗场苗场,如同乡里人进城,一般都要提前到场住上一晚,享用麻栗场美食,尤其是周边松桃、秀山、来凤、铜仁、沅陵以及州内县市。苗场风味小吃,别具特色,如牛汤锅、羊汤锅、狗肉汤锅、牛肝马肺汤锅、糯米油炸粑粑、油香粑粑、红苕粑粑等,尤其是苗鱼,周边食客经常慕名前来,稻花鱼通过苗家传统作法,不断扰动吃货们味蕾,越吃越上瘾。
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209、319国道贯穿集市,交通更加便利,马路市场空前活跃,远近闻名。“赶麻栗场”如雷贯耳。每逢墟场日,周边吉首、保靖、秀山、松桃等地手扶拖拉机无不载着当地人朝此汇集,尤其是吉首、秀山、松桃等地生意客,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都想抢先在马路边或别人屋檐下占据有利位置摆摊多赚钱。本土百姓更不用说,无论男女老少,对赶墟场充满期待,如同节日出门做客,都会精心收拾打扮,尤其是苗家妇女,穿金戴银,盛装出行。赶场日,人流车流拥挤混杂致使交通堵塞,过往司机叫苦不迭,这种场景持续多年,直到本世纪初319国道改道才化解。随着吉茶高速公路、湘西边城机场建设通行,如今麻栗场进入高速航空时代。
尖岩山,花垣地标
苗语称“任泊湾”或“仁宝弯”,意为“倒扣锅底”。位于尖岩村、沙科村和老寨村之间,吉茶高速之畔,犹如湘西边城机场天生导航塔。
出露距今5.4~5亿年寒武系中下统清虚洞组、杷榔组(石牌组)、熬溪组、花桥组等灰岩、白云岩地层。突兀于台地平地,喀斯特地貌,四面山势悬崖陡峭,峰顶海拔868米,与山脚平地落差360多米,南北方向似古代官帽,东西方向如巨型毛笔头,故称“文笔峰”。
春天油菜花开,开启美之序曲,雨过天晴,尖岩山被朦胧金粉世界弥漫,惬意无限,吸人眼球。特别是油菜花海层层叠浪,春耕犁田打水栽秧层层梯田,还有秋收时金色稻田,无论蓝天白云还是烟雨蒙蒙,日出还是日落,一幅幅梯田、山峦、苗寨组合的田园风光,极具视觉冲击力。
传说蚩尤败走南方,最后落脚于麻栗场,尖岩山就是蚩尤天灵盖上的角,山下成片梯田乃蚩尤龙鳞,周边如腊村立“夯果”祭祀蚩尤风俗,传说夯来“古老坟”为蚩尤99座坟墓之一。轩辕(黄帝)、炎帝与蚩尤,中华文明三大始祖。自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脱颖而出,创立父系氏族公社,后世中华子孙心存崇尚仰慕。蚩尤,苗族公认先祖,九夷部落联盟首领,长相神奇,头长角,耳鬓如剑戟,“铜头铁额”,“四目六手”,“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曾率九黎神勇,逐鹿中原激战炎黄,后来黄帝炎帝握手言和联手对蚩尤开战,蚩尤虽败犹荣,被轩辕尊称兵王,谱写中华民族首次大融合篇章。
苗族古歌信奉蚩尤为最尊贵高尚天神,千百年来通过宗教祭祀、生活习俗以及服饰语言诠释传承。花垣就蚩尤文化做了大量研究,融入苗族法律、历法、文字、医药、冶金术、武术、生成哲学、巫傩等方面,出版了诸多有关蚩尤书籍。诸如,《蚩尤的传说》《上古蚩尤神话传奇》《苗族古歌》《苗族古老话》《板塘苗歌选》《古苗河风情》等。
无数文人骚客对此山赞不绝口,诗兴颂吟。西晋大臣、文学家左思,游历名山大川留下诸多脍炙人口赋和诗。他驻足尖岩山留下“尖山似笔,倒写青天一张纸”上联,至今还未对出令人满意下联。正如南朝梁时期大臣、文学批评家刘勰:“左思其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其上联寓意韵律修辞技巧,与沅陵另类“名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卖国巨奸周佛海离家投身革命时,邀友登沅陵龙吟塔提笔写下“沅水滚滚砚池波,手握青山当墨磨。倒提龙吟试为笔,蓝天能写几行多?”相似,不失豪气,踌躇满志,只可惜信念不牢,成为历史罪人。
或许地理偏远、战乱等缘故,历史上留下佳对不多。2004年3月,画家黄永玉应邀作对“酉水如镜,顺流碧海两婵娟”。2006年2月,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路平应对“苗河如墨,狂草人间万卷书”。2007年5月,湖南省原副省长杨泰波来边城视察即兴应对“绿柳成荫,横卧清江两条龙”。2008年以来,当地以此上联为题在互联网开设征联坊,网上获得佳对若干。
笔峰寺,相传明朝初年,佛教临济派由四川“碧峰寺”和“双桂堂”传入永顺,后由龙山里耶传入花垣,于尖岩山腰开石建寺。1753年(清朝乾隆年间)重建成规模宏大四合院,大小菩萨百余尊,同时容纳百名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清末民初,沙科村财主刘景基、龙长贵等捐资雕刻千手观音、如来、文殊、晋贤、弥来、燃灯、韦佗等百尊佛像,曾经香火萦绕不断。后来连续遭遇土匪横行和上个世纪文革时代,终究没能逃过被拆毁厄运。
苗鼓之乡,苗剧和苗族猴儿鼓发源地
文笔峰村石成业(1918—2010),苗族猴儿鼓发明者和集大成者,“猴儿鼓王”,苗剧核心创始人之一。
苗鼓,苗族部落象征,代代相传,辈辈不衰。苗族五次大迁徙历经坎坷,许多东西不得不放弃,唯有苗鼓一路相随,成之苗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传承千年民俗艺术。苗鼓花样繁多,将音乐、舞蹈、表演等融会贯通,以鼓乐祭祀祭祖,庆祝丰收喜庆,娱乐身心。苗族同胞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嘉宾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家迎娶跳猴儿鼓,丧事祭坛跳“老人鼓”。
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论述苗鼓:“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仅鼓乐一项。”
苗剧,新中国成立以来苗族传承创新艺术,湖南省19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最年轻剧种,我国苗族唯一被载入《辞海》和《中国戏曲剧种辞典》剧种。1954年2月诞生于此地,初始曾称“苗剧”“苗语剧”“苗戏”“苗歌剧”,直到1982年正式命名“苗剧”。1954年首创苗剧《团结灭妖》,接连创作《谎江山》,《接龙舞》,《千歌万颂石昌忠》(1958年),《借牛》(1965年),《带血的百鸟图》(1979年)、《逃犯审官》(1992年)等。1956年苗族戏剧创始人石成鉴,与堂弟猴儿鼓王石成业一起创作,一道进京表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接龙舞,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奇葩。1954年石成鉴、石成业等将苗巫师举行原始接龙仪式进行创新,改编成集舞蹈、风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语汇清晰,集舞姿美、服饰美、银饰美于一身,即称之接龙舞。原始接龙,我国民族舞蹈史源头,苗族文化史“活化石”,即巫师为苗家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所作法事。1956年接龙舞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一等奖,从此流传开来。
这里走寨结同年民俗浓烈。所谓“走寨结同年”,一个苗寨与另一个苗寨互相做客,这边苗寨数十甚至数百人队伍集体吹拉弹唱出门,那边苗寨全体倾巢出动载歌载舞迎接,阵势浩浩荡荡,欢天喜地,三天三夜,唱苗歌,跳苗舞,上刀山,下火海,有的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爬竿等,热闹非凡。
山水殊绝,神秘传奇
莲台山,远观似观音坐莲,主峰苗语称之“芮就白”,意即当地最高“多雪山”,海拔1059.7米,林木葱茏,高耸挺拔,山山相连,此起彼伏,宛如天龙腾空。山脉自“龙尾”吉卫南人山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于广车村南面龙头高耸,然后继续再向东发一“爪”舞至双龙镇排碧境内,另一“爪”伸向县城窝勺方向。北望龙山八面山、保靖白云山,东探保靖吕洞山,南观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吉首矮寨大桥奇观,西及贵州松桃。尖岩山、湘西边城机场、五龙冲水库等尽收眼底。
36湾潺潺溪水从远古流淌至今,山涧峡谷三十六湾古栈道和莲台寺遗址,见证曾经茶马古道。莲台山考古发现濮人悬棺濮僮洞、濮人立信立谱山、濮人彭场及夜郎屋场等遗址遗存。刘伯庄《史记地名》载:“濮在楚西南……由之西南入江,东至岳州,南入湘沅”。
黄土坡古城堡遗址,明清时期“苗疆边墙”军事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明清少数民族与封建统治阶层的政治军事冲突及经济、文化相互交融过程,研究明清时期湘西政治、军事、官职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黄土坡古城堡民间还有一说,认为修建于三国时期,为抵御诸葛亮而建,此说法有待考证。古城堡自半山腰至山顶最高处,约25万平方米,采用青石依山而建,如今淹没在从林中的城墙、关卡、哨卡、碉楼、营房、战壕、水井、古道等遗迹遗存依稀可见。古时崇山卫城至永绥(花垣)、迁陵(保靖)、茶峒官道由此经过,城堡里设有圩场。古时繁华已化作野虫山雀鸣唱和飕飕呼啸山风。独特山水格局和灵秀风水,加之人文遗迹,说明黄土坡曾经有过不同寻常辉煌。
五龙冲水渠,“花垣红旗渠”,花垣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典范。“农业学大寨”年代修建的水利引水工程,全长10598米,始建于1963年,较河南红旗渠晚3年开工,历时2年于1965年竣工,极大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峡谷悬崖绝壁上水渠清澈透彻,蜿蜒数公里,时而钻洞,时而露天奔腾。当年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腰缠篾缆,开山凿洞,在峭壁上修建空中“飞天渠”,连通5道险关隘口,即铁罗关、神仙关、狮子关、蛤蟆(拦门)关和吕岗(理岗)关,渠外悬崖绝壁深渊,距峡谷底300多米。五个关口水渠开闸口,汛期泄洪形成峡谷五处瀑布。
五龙冲峡谷,两岸峻山崇岭,树木参天,谷底涓涓溪流。沿着峡谷行走,充满艰辛和挑战,时而溪岸,时而水中,时而踩泥土,时而踏石头,时而左岸,时而右岸,时而爬坎,时而跳潭,一路趔趔趄趄、磕磕绊绊、蹑手蹑脚、蹦蹦跳跳前行。沿途五道瀑布如同白练从崖壁倾泻而下,汛期如万马奔腾般呼啸怒吼,跌落石壁或水潭,迅疾随风升腾起一缕缕水雾,犹如一幅幅挂在悬崖上绮丽鲜活灵动山水画,沁人心脾,赏心悦目。阳光下,溅起水雾形成梦幻彩虹,五颜六色令人目眩神迷。走近瀑布,迎面而来瀑水瀑雾亲吻抚摸,心花怒放。
鬼洞,民间穿越时空传说发生地。位于排达鲁村莲台山一处凹形地带悬崖下,深不可测,时空诡异,妖魔鬼怪传说版本颇多,如仙女,牛头马面妖精,红毛魔鬼等。
相传1926年(民国15 年),两个吴姓年轻小伙来到鬼洞周边砍柴,但见洞口云雾缭绕,异香扑鼻,不时传出冥冥乐声。出于好奇,其中一人进洞查看,就再也没有出来。事情发生后家人多次上山寻找无果,村里深信被妖魔吃掉。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一天,当时另一个吴姓青年已年过50旬,来到鬼洞边放牛,突然听到山顶有人唱苗歌,走近一看,竟是40多年前进入鬼洞失踪的本家兄弟,容貌几乎没有改变。但这位失踪而又现身的本家兄弟已失忆不认识他,见其变老称呼“大伯”。自述洞内看见许多亭榭楼台,一群仙女莺歌燕舞,花天酒地,其中一仙女给他酌上一盅美酒,喝后就飘飘然迷糊了,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山顶石头上,这时想起自己砍的柴还在半山腰,就四处寻找,怎么找也没找着。
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清朝时期属“苗疆边墙”腹地,尽管苗民与朝廷存在政治军事冲突,但打开了文化教育交流大门,助推苗乡开启崇尚读书、重视教育、科举考试新纪元。一时间书香四溢,苗族武术光大,文人秀才、举人知县屡见不鲜。诸如,乾嘉苗民起义军武术教练石老岩,清朝守备石文魁,清朝举人石廷琛,恩科举人、巴陵知县石正典等出自三代世家。该镇涌现“猴儿鼓王”石成业,苗族戏剧创始人石成鉴,苗族蚩尤拳传承人石仕贞等艺术武术家。
石正典,字慎五,金牛村(永缓直隶厅上七里丁牛寨)人,乾嘉苗民起义军武术教练石老岩长孙,清朝守备石文魁长子,与清朝举人石廷琛同胞兄弟,1812年生,享年75岁。20岁完成私塾学业,1835年(道光15年)赴省乡试中恩科举人。1864年赴京参加进士会试,经吏部核定,以大挑二等,于1869年(同治8年)派任湖广岳州巴陵县(今岳阳)学教渝,后经吏部核准候补截取巴陵知县。巴陵为官16年,爱民勤政,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爱戴。审案时遇到刁犯狡辩抵赖,就用苗语吼道:“阿梦得鬼踏,搂欧包刀!”(意为:那鬼崽子,捉起来打了)。来自家乡的衙役心领神会,立马就对人犯一顿棍棒伺候,人犯不得不如实招供。后来当地流传起县太爷发金腔就会打人说法。任职期间多次欲辞官归故里,均被当地百姓挽留。直到72岁时,因年迈得朝廷恩准辞官回家乡。
其文笔隽秀,所作诗文词赋较多。诸如,《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赋得何可一日无此君》《赋得冬山如睡》《赋得二十四桥明月夜》《赋得十月先开岭上梅》《赋得冬岭秀孤松》等。美文美句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如“遥看山意态,宛似睡容颜”“林含风料峭,树枕月弯环”“蝶梦苍松外,花眠翠竹湾”等。
石廷琛 (1866~1901),清朝举人,文采斐然。1866年出生,自幼天赋异禀,才思敏捷,英年早逝,享年36岁。6岁随兄石廷圭蒙学读书,就能通读三传四书五经,赋诗作对。18岁时参加县考一举中秀才,1897年(光绪23年),28岁赴省参加乡试中举人。中举人后既不出仕,也不竖桅杆。父兄催其竖桅杆光宗耀祖,他却不屑一顾:“这一层斗的桅杆算得了什么,我要竖就竖三层斗的桅杆(中进士)”,并将举人头衔卖给别人,其父抱怨:“卖了怎么功成名就”,他说:“你着什么急,3年后我又帮你取来”。3年后,果真乡试又中头名举人。又过3年,赴京参加进士会试。会试场上,踌躇满志,文思泉涌,洋洋洒洒用9首诗将3份考卷答毕,自我感觉特别好,拿着诗文认真吟诵后便着手誉卷。正当此时,天有不测风云,突然有人推门,将桌上蜡烛振倒泼洒在答卷上,考分大打折扣而未中进士。但主考官见其墨卷文采飞扬,笔墨生香,特别赏识,怀着惜才之心,仍以大挑一等,举荐派任栋选知县。人有旦夕祸福,在京城突患重病,只好告假回家休养,未能及时赴任。数月后不幸在家病故,壮志未酬,终身遗恨。
不可多得奇才,曾撰写诸多口碑载道佳作。上个世纪遭文革焚毁多,留存下来不多见。诸如,湖南乡试未卷(光绪丁西科):《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还有《赋得山衔好月来》《调鼠》《鹰》《鹿茸》《天马》《人参》等6首诗。
石仕贞,武术大师,苗族蚩尤拳传承人,花垣苗族武术研究第一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928年生,金牛村人,3岁半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0岁就承担家务,白天打柴割草放牛,晚上随叔父石万钦学苗拳。后来又在二叔石万森家读私塾4年。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就读茶峒师范,1954年毕业分配到董马库完小任教,先后当选县教育工会、县总工会副主席。
苗族武术研究颇具造诣,1984年3月担任湘西州武术挖掘整理组副组长,亲自整理《苗拳拳谱》《小三合》《八合拳》,发表《湘西苗族武术情况调查》《试谈苗族兵器》等武术学术论文,撰写《石三保绝技惊人》《吴八月的苗拳在传世》《武术之乡—金牛》《蚩尤拳》《九子鞭》等文章,得到全国全省同行业专家学者广泛认同。随后一发不可收,1985年撰写发文22篇5万余字,诸如,《湘西苗族拳械录》《湘西苗族衡有器械简析》《连枷刀》《策棍十六手》《棍术攻防对练》等,与吴荣臻编著出版《苗族武功》。1987年与弟子石兴文合编《湘西故事》。2007年,79岁高龄再度与石兴文联合编著《苗族蚩尤拳》。
穿越时空,麻栗场往事,历史悠远厚重,人文禀赋丰富,这里山水林田库渠草,承载着千年风霜雨雪,铸就苗族本色与荣光,村村寨寨蕴涵着耐人寻味历史印记。
远古至今,斗转星移,传奇故事不断积淀,尖岩山、莲台山、苗场、五龙冲、鬼洞、苗剧、接龙舞、苗族猴儿鼓、古城堡、崇文重教、民俗等神秘莫测,荡涤心灵。
新征程上,这一方水土,春华秋实,钟灵毓秀,草木葳蕤,人烟阜盛,乡愁满满。乡村振兴正迸发勃勃生机,宜居宜业,魅力四射。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