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左宗棠与茶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4日 09:13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4年10月14日 09:13

左宗棠与茶

高文化

  历史人物左宗棠,一生轰轰烈烈,充满传奇,称其政治家、军事家、近代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口皆碑,但其茶叶专家鲜为人知。

  从教书育人到家乡建“柳庄”兴茶,投笔从戎入湖南巡抚府幕僚,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带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主持兴办福州船政局,推动洋务运动,任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统领三军,西进剿捻军,讨伐阿古柏,收复新疆失地,捍卫国家主权完整,治理西北,后任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彪炳史册。

  其实,左公茶缘深,毕生倾注着对茶,尤其是湘茶的热爱,爱茶种茶,引茶兴茶,管茶治茶,对茶业及茶文化造诣和建树颇深。带兵打仗坚持以茶治军戍边,亲任陕甘茶马使,以茶施政繁荣经济。

  “茶票之父”当之无愧,茶叶大家大咖实至名归。

出生从教种茶在茶乡

  左公故乡岳阳湘阴,中国名茶君山银针的原产地。

  君山茶,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历史悠久,始于唐代,清朝列为“贡品”。据说文成公主出嫁进藏时就选君山银针茶陪嫁。

  1830年(道光十年),他18岁独自到省城长沙城南书院求学,20岁长沙参加乡试,因“搜遗”中取举人,但此后6年3次赴京会试屡试不第,科场失意,仕途未能如愿,回到老家湘阴县东乡左家塅,在柳家冲买地,自号“湘上农人”,边留意农事,种水稻、植果树、栽桑竹,边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经世舆地、兵法,其志向和才干深得当地名流显宦赏识和推崇。

  1835年,曾为左公老师的湖南巡抚吴荣光得知其第二次会试落榜,闲居于湘潭桂在堂,便推荐其出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1836年于渌江书院结识两江总督陶澍,谈话十分投机,成为忘年之交。1838年第三次赴京会试落第返程途经南京拜见陶澍,陶公主动提议商约两家儿女联姻,让独子陶桄与左公长女定婚。陶澍,字子霖,又号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清朝嘉庆、道光时期重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著《印心石屋诗抄》等。1802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先后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1830年任两江总督期间,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还设义仓以救荒年。

  1840年左公遵从陶澍生前之托赴安化县小淹镇,操持陶家事务,抚教陶桄。多年在黑茶发源地小淹镇耳濡目染茶叶生产交易,自然而然与茶结缘,茶叶生产贸易从此定格其心。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钻研农学、舆地,撰写《朴存阁农书》。1843年,边在陶家教书,边在老家柳家冲买下70亩田地建柳庄,1846年,从小淹运回茶苗,于柳庄自辟茶园种茶。后来左公给老师贺熙龄信中十分得意:茶园所得收入足以缴纳当年课税,往后产量逐年增加,对人对事均不无裨益。经常与陶澍旧部林则徐通信来往交流,关注鸦片战争。1847年离开安化举家从湘潭桂在堂迁回湘阴柳庄。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39岁左公闲居柳庄,依然不问世事,精心料理茶园,时常主动邀好友到柳庄喝茶聊天。给长沙朋友贺瑗信中:“山中小笋,新茶风味,正复不恶。安得同心数辈来吾柳庄一聚语乎?……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

从军从戎驰骋茶乡茶地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邀,40岁左公出山辅佐张亮基调兵遣将,阻止太平军撤围北去。入二任巡抚府幕僚8年,悉心辅佐,焦思竭虑,使湖南大局转危为安,由此开启其一生功名。

  1859年因战功卓著由潘祖荫、曾国藩、胡翼林等向咸丰皇帝保荐奏疏,正式“入编”特旨为四品京堂候补。1860年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组建“楚军”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曾国藩疏荐左公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先后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金华、绍兴等城,1863年升任闽浙总督,再接再厉,攻克杭州、湖州,旋即奉命率军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残部,1866年初将其歼灭于广东梅州,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终结。

  左公能在江西、安徽、福建、江苏、广东等地战场上扭转乾坤,克敌制胜,得益于平常倡导三军饮茶防治水土不服,提升战斗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门打开,左公清醒意识到国家领土安全必须坚持海关开禁与海防并举,高瞻远瞩把船舰器械装备制造作为海防先行工程,便在福州马尾山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福州船政局,举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

  左公对所到之地风土人情、茶叶茶业知根知底。自古以来江西、皖南、江苏、浙江、福建都是我国名优产茶区域,诸如,安徽婺源茗眉、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浙江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龙游黄茶、西湖龙井,江西上饶白眉,福建水仙、单丛、岩茶等铁观音茶。

主政不产茶但嗜茶如命的西北

  1866年,朝廷见西北边陲回族叛乱征讨平叛久未奏效,旋即诏令左公为钦差大臣,任陕甘总督,西进剿捻军。

  左公从旧部挑选3000余人,相约10月汉口会合,正逢西捻军张总愚流窜至陕西,令甘肃按察使刘典(湘军将领)先入陕西围剿。左公停留武昌,就从长计议统筹平定西北回族叛乱和围剿捻军方案,需要购买北方良马组建马队,兼造双轮炮车,以马队对付捻军步兵,用炮车克制捻军马队,拟在陕西屯兵屯田保障粮饷后勤等上奏朝廷。

  左公奉诏入陕西就上泾阳拜谒恩师徐法绩,县令等恭迎县衙落座后,左氏端起茶杯饮茶时,一股茯苓草药味扑鼻,品饮后感到味道特别,就问县令是何茶。起初县令以为茶不好,畏畏缩缩说是本地茶,左一听惊愕,县令见左并无责怪之意就道出实情,说是本县将大人家乡之茶进行再加工制成的茯砖茶。左公明白后称赞:“原来如此,此茶变得比故乡的还好喝。”

  左公初到陕西水土不服,泾阳拜谒恩师饮过茯砖茶,身体大为好转。所随湘军将士纷纷出现水土不服,他令饮服茯砖茶解之。再加上茯砖茶原茶源自湖南老家,充满浓浓乡情,将士甚是喜爱,一下就在军中流行,促进茯砖茶消费大幅增长。左公不露声色从中看到商机,为战事平息后推行“茶务新政”改革理清了思路。

  1867年春,督军杨岳斌请求还乡愿望更加迫切,朝廷下诏令宁夏穆图善代任都督,刘典接任刘蓉陕西巡抚。左公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三军,率领1.2万兵士向西挺进,捻军见到炮车,仗还没打就仓皇逃窜。湘军悍将刘松山乘胜追击,又与蜀军将领黄鼎、皖军将领郭宝昌联合作战,大败捻军于富平。1872年正月,回军首领马占鳌到安定向清军献马投降,愿接受约束。左公令其缴出马匹和武器以免重蹈“金积堡”覆辙,然后将投降回军遣返回原藉。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大部建立“哲德沙尔汗国”,1871年,沙俄复侵占领伊犁,新疆国家主权岌岌可危。清朝政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任命左公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开启“左宗棠收复新疆”史篇。

  左公按照“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作战方针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各个击破。1876年4月,清军于肃州(今酒泉)誓师,左公起用刘锦棠代理统领,刘氏以总理湘军营务身份威服诸将,率军进疆,势如破竹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挺进南疆,半个月攻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打通南疆门户。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军一鼓作气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急攻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攻克和田,收复新疆之战圆满收官,彻底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阴谋。

  1881年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伊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璧归赵”。1884年新疆设省,刘锦棠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左公“茶票”功垂竹帛

  1851年太平军起义殃及湖南、江西等地经济社会动荡,“茶马古道”商贸活动遭遇冲击,交易一度中断,两地茶马滞流积压。1865年,陕甘总督杨岳斌(今吉首乾城人)尝试恢复,计划在陕西设立官茶总店,并撤销各省、局设立茶叶税务关卡,以吸引茶商,遗憾计划没有落地。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以茶换马”就是南方与西北两地资源进行互通互补互换贸易,湖南、江西一带交通运输主要靠马,本土却不产马;甘肃回族、蒙古族以肉食为生,日常生活茶不可或缺,一天不喝茶身体就难受,三天不喝会生病,长期不喝有生命危险,但本土不产茶。千百年来,陕甘茶务就这样顺应市场,以马帮为主运输的民间商贸物流通道“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1866年,左公调任陕甘总督,前5年忙于剿捻定回,无暇顾及其他。直到1872年剿捻定回进入尾声,趁此间隙左公腾出手来谋划陕甘经济发展。他透过西北经营官茶的陕、甘、晋商人逃散源自战乱,茶引停销,税收悬空,有价无市,仅少数私人惨淡经营,民怨载道等历史现状,认清茶叶求远大于供市场潜力,深知西北茶务与财政、军民、边防、军务、军政关系密切,如同“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认定“东南惟盐,西北惟茶”。他深思熟虑后将整顿改革茶务作为振兴西北经济突破口,统筹推进筹集军饷、财政收入及民族融合等事务,以茶施政,以茶固本、以茶戍边、以茶治军。

  清朝乾隆年间,甘肃茶务通过整顿,由西宁司、庄浪厅、甘肃省城之皋兰县经理,采用“茶引”制度。朝廷在甘肃设东、西柜,东柜茶商由山西与陕西商人承办,称之东商;西柜则由回族商人承办,其中以陕西籍回商居多,称之西商。“茶引”,商人从事茶叶贸易纳税凭证,最早起于北宋末年,规定茶叶一律由官府收售,不得私自买卖,茶叶主要源自湖南、四川。甘肃共设茶引近2.9万道,每引正茶100斤。茶商凭借权力垄断“茶引”,每年向国家缴纳正课税8.69万两白银,杂课税4.19万两白银。

  左公效仿两江总督陶澍在官盐经营上发放盐票作法,废除茶引,改发行茶票,大刀阔斧改革西北茶务,盘活茶马交易市场。其主张“行一引之茶即纳一引之课,从前积引不准代销,庶免移新掩旧之弊”茶务改革方案获得朝廷准奏后,1873年亲自担任陕甘茶马使,围绕“改引为票,增设南柜”出台甘肃《变通茶务章程》。具体包括:其一、改茶引为茶票,商贩可自由认领,历史旧账一刀切断。其二、减轻商贩负担,降低征税,清理杂课税,按所得税和营业税缴纳茶税,豁免茶商因战争原因而欠下税款。其三、不再进行地域配额,茶商想经营就可自行领茶票。重点培育陕西泾阳各县“力能承引之商”,鼓励其到西安开官茶总店“试办新引”。同时在兰州增设南柜,旨在招来南方商人。为了调动南商积极性,左公对南柜开“小灶”:一引配正茶80斤、副茶25斤,征收正税3两白银,不收杂税,由湖南运茶到甘肃厘税,“酌抽二成,其余八成以各省在积欠甘省协调项下分年划扣”。此外,将砖茶作为军需必备品配发给将士饮用,始终保持兵强马壮。

  “小灶”给新设南柜注入活力,后来居上,形成“东商仅十之三,南商十之七”格局。南柜茶叶,除部分来自四川外,大部分来自湖南长沙府安化县。以朱昌琳为首的湖南茶商积极响应左公“茶务新政”改革,将湘茶经湘江入长江,运往湖北汉口、襄樊,又通过陆路运至陕西泾阳,集中统一加工,压制成砖茶。转运西安、兰州、塔城等分庄,再就地销售,同时销往西宁、西藏及蒙古,部分出口俄罗斯。湖南10多家茶商相继在泾阳建厂加工制茶,助推泾阳茶业快速发展。朱昌琳因参与陕西、山西赈灾,叙功为道员,加按察使衔,经左公向朝廷保举为南柜总商。《清史稿》载“光绪七年(1881)定约,允以嘉峪关为通商口岸,往来兴盛。十年后,我国运往之茶,居全数三分之一。”

  左公增设南柜实现多赢,盘活大西北茶马市场,直接带动湖南茶叶全面增长,促进全国茶叶贸易繁荣。一方面,清末民初,兰州茶叶商号达40多家,每年经营茶叶达数10万担。有关资料显示:改革之前,甘肃府每年仅发2000多引,1873年“改引为票”正式实行,当年发出835票,一抢而空,每票50引,总数达4万多引,爆增近20倍,茶税当年实现23.34万两之多。1875年发出1462票,到1905年发出6.08万票。另一方面,湘茶空前繁荣,除了安化受益最大,湖南包括古丈、沅陵、石门、桃源、平江等地蓬勃发展,成为全国“茶叶大省”。左公奏请茶叶由官营改私商营运,一石激起千层浪,连锁反应,又打通湘茶销往东南沿海市场通道,开启湘茶与浙盐互换贸易,湘茶实现从苏浙海上间接出口。

  吴觉农在《湖南茶业报告书》称:“南柜设立后,湖南茶叶极盛时年产量达100多万担,仅长沙府安化一县,包括东坪、桥口、黄沙坪、西州等地80余所茶庄,年产茶就近80万箱。其中红茶销俄者约占70%,英、美仅占30%……嗣广帮中兴,由香港销英、美之红茶约增至40%,余下60%仍由恰克图销于俄国”。

  陕甘茶马使养廉银,从茶叶税中提取,每引收0.436,历年累计达38万两,但左担任茶马使分文未取。1876年,左公移师甘肃酒泉时,将钱粮全部移交陕西巡抚刘典,并约法三章:38万两茶马使养廉银不得挪作西征军费,留给下任总督,备做西北应急所需。刘典依照办理,全部捐做衙门公益基金,后来左公用此款修建了兰州黄河大铁桥(现名中山桥)。

  此外,1877年左公又着手筹建我国第一家机器毛纺织厂——兰州机器织呢局。

亲信弟子会种茶

  茶乡古丈茶叶发展史上,其知名度和显示度提高离不开杨占鳌。

  如果要给杨氏记功,杨氏肯定会将恩师左公抬出来。左公一直将其当亲信和干将,杨氏视左公为良师益友。杨氏长期受左公茶叶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回乡将古丈茶叶做得风生水起。

  杨占鳌,又名杨焕煜,古丈人。1854年,曾国藩在湖南大肆招兵募勇,扩充湘军,22岁杨占鳌报名参加曾国藩湘军水师,当时还有同乡罗荣光(今吉首雅溪人,清末名将天津总兵)。4月28日,杨占鳌随部队抵达长沙望城靖港镇压太平军,战斗中伤亡惨重,船上水兵纷纷落水伤亡,他手持长枪挺立船头,左挑右刺,勇往向前,引起水师统帅杨岳斌(杨载福)(今吉首乾州人)关注。湘军首领左宗棠赶来督阵,杨岳斌又将其引见给了左公,从此在左、杨两位贵人关照下青云直上。

  左宗棠、杨岳斌分别比杨占鳌年长20岁、10岁,三人在湘军戎马相处10多年,彼此关系十分融洽,杨占鳌对左公特别尊敬和崇拜,经常在部下和朋友面前引以为傲,称赞其博学多智,军事奇才。1865年,杨岳斌赴任陕甘总督,杨占鳌随其带兵入甘肃镇压回民起义。1866年11月,杨占鳌升为甘肃提督,驻甘州。1867年左公以钦差大臣身份督统军队(穆图善接任杨岳斌代理陕甘总督)。1867年4月17日,杨占鳌亲自率兵前往肃州,同年9月对肃州回民义军形成包围圈,义军请求招抚,杨氏从大局出发,同意在乌鲁木齐谈判,剿抚回民义军6000余人,同年11月9日,他轻骑简从径入肃城,与回民握手言和。

  杨氏甘肃提督任上7年,积极响应声援新疆,为收复新疆做了大量军事和物质上准备,深得左公赏识。当时阿古柏入侵南疆,新疆社会动荡不安。他及时收集新疆军事情报,向陕甘总督左公报告军情,并向朝廷奏章请求派兵收复新疆国土。同时加强甘肃本土防御,下令兵卒军屯,以减轻百姓负担,积极筹集粮饷备战。各州、府从1867年冬至1869年,筹集军粮2万余担,调集驮马2000余匹。修复肃州经甘州、安西到哈密驿站,动员士兵每人栽树100株。

  1873年左公推行“茶务新政”,杨氏积极推动落实,团结各族人民恢复发展生产,社会日趋稳定。当年夏季,陕西回民军白彦虎趁杨氏移师安西州、甘州修通新疆道路之机,率部数千叛乱攻占肃城。杨氏闻讯,奉左公之命带病由甘州起兵,历时两个多月征剿夺回肃城,白彦虎溃败,率残部西逃新疆投奔阿古柏,稳住了关内局势,确保河西走廊安全畅通。1874年春,修复被白彦虎破坏的嘉峪关,并请左公为嘉峪关题“天下第一雄关”。

  1874年6月,杨占鳌以伤病复发,奉养家中老母奏请朝廷卸任返乡,获准后回家途中奉旨进京,慈禧太后召见。据说慈禧询问古丈,杨氏随口道出古丈民谣:“古丈风景秀丽,上有猛虎跳涧,下有牯牛沉潭,前有蓝伞一把,后有靠背梁山。”慈禧喜闻赐白银1万两,令其回乡架桥修路,以便日后观景。

  杨占鳌深知西北民众对茶叶依存度高至嗜茶如命,茶马古道茶市潜力大,特别长期受恩师左公爱茶治茶熏陶,1876年回到家乡,就买下古丈坪沿河大片土地,组织教育子女亲族广种茶叶。清廷念其有功,安排两子去甘肃、四川任知府,但二子一心一意要随父在家从事茶叶生产,不肯赴任。1906年,三子杨圭廷由西湖、龙井引进良种万余株,在汪家坪开辟茶园,取名绿香园,又从君山引进茶种,植于南门半坡。杨府带头种茶兴业,无声胜有声示范,当地百姓纷纷仿效,古丈茶园规模不断扩大,古丈毛尖声名鹊起。

  1929年杨氏四女儿秘制一批古丈茶送县长胡锦心品饮,胡饮后连连称赞,便征购绿香园清明毛尖茶,然后对茶进行精选,用银夹子按粗细、长短均称、翠绿芽头等标准一根根筛选,并将筛选出的茶呈送湘西屯边使陈渠珍。湘西王陈渠珍品鉴后,派田凤丹专程送往南京政府主办的西湖博览会参展,并获优质奖,随后又将茶样寄往法国参加博览会,获国际莱比锡金奖。获奖消息传开,湘西街巷里坊都以喝古丈茶为尚,“饮者以美味相传,推为茶类之冠”。陈渠珍大喜,遂下令古丈乃至湘西大面积种茶,一时间古丈种茶再掀高潮,茶园遍及县城周边山上山下、林中溪边。

  左宗棠的辉煌人生,既是戎马生涯,亦是茶旅人生。

  左公与茶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令人仰慕敬佩,应载入我国茶叶史册。

  如果左公专司茶叶,一定会成为茶叶界高人达人泰斗,把茶叶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左公知茶兴茶治茶的理念和精神有待学习研究,其茶叶故事值得发掘弘扬。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