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夏日访古录:每个塔市驿人心中,都有一座蛋子山
中新网湖南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4日 18:09
中新网湖南
2024年06月14日 18:09

夏日访古录:每个塔市驿人心中,都有一座蛋子山

熊其雨

  说起蛋子山,就不能只写蛋子山。

  不妨梳理一下,华容仅有、外县绝无的几个“千”:千年古址七星墩遗址、千年古树桃花山银杏树、千年古人元代女尸、千年古镇塔市驿、千年古塔云梦塔(白塔)。然而,很多人竟忽略了,华容还有一处千年古景——蛋子石。

  蛋子石,位于华容县东山镇塔市驿蛋子山顶。查阅清乾隆年间的《华容县志》可发现,其载蛋子山为“弹子山”,并释其名来由:弹子山,县东北八十里,上有悬石,可立十数人,以足踏之,则落,人去,复悬,以其形圆似弹故名。翻译过来,大意应是:位于华容县城东北八十里处的弹子山,上有一块悬在山崖峭壁(山顶)处的巨石,石头上可同时站立十多个人,用脚或轻或重地踩下去,石头会略微向下倾斜,人如果离开了,石头又会重新恢复原先的样子(类似于人踩跷跷板一样)。因其形态圆鼓像弹珠,所以得名弹子石。

  据史料记载,公元1616年,湖北进士袁中道所著的《游居柿录》云:“蹋石登山(蹋石有古驿站塔市谐音,进山口牌头山,铺有麻石板台阶,可蹋石登小墨山),山穷处有一峰,奇石成山…其高处立一巨石如弹丸,置于山巅揽月…其累棋可怖,唤名弹子石。”又相传,清朝中期始,游人香客不绝,见此“弹”如鸡蛋,后始称蛋子山。

  翻阅清光绪年间《华容县志》,其中记载蛋子山亦为“弹子山”,因此可断定,蛋子山的写法是后世或现人讹传所致。如今,就连地图的导航也显示为蛋子山,我却并不觉得意外。历史,不就是传来传去,假假真真吗?

  而据熟知掌故的老人讲,有只天鹅飞过塔市驿时,见这里山清水秀,想在这里筑巢孵卵,便落下翅来,刚产下蛋,却见东南有一雄狮盘踞(东山镇境内的狮子山),生怕不安全,留下蛋后就飞走了。后来,竟孵化出了这圆润光滑酷似蛋形的大石,蛋子山和蛋子石也由此得名。更绝的是,这巨石竟放在三根石柱上,柱石与蛋面间可容丝线盖过,真是不可谓不称奇!

  要写蛋子山,首先要交代我和这座山的关系。我从小由外婆带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每每长江小学和江洲中学组织集体春游或秋游时,我们会大清早排长队,随老师从江洲墟场出发,走路经过舒个直路、南岭子、老垱堤,再往右向小路方向行进。蛋子山并不陡峭,沿着布满荆棘或长了构树等野树的山路弓腰向前,有时要手脚并用地向上爬,有时又要向岩缝中的枝丫借力。爬到半山腰肚子饿了,就翻出大人备好的水煮玉苞、水煮蛋、盐水花生、盐豌豆等,同学的书包里,还有一种筷子长,辣且干,售价一角一根的麻辣,吃后提神醒脑。爬山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山脚到山腰,短暂补充能量后,就可向山顶发起总攻,整个过程需1个多小时。

  记忆里,即将抵达山顶附近时,要几近匍匐地经过一段两侧长满黄木香绿植的廊道,黄木香枝条修长,黄色花朵宛如花墙,贴着皮肤和脸颊而过,满足感瞬间在心头爆开。山顶处,只见三块倾斜或微隆的巨石,蛋子石早已不见,对面山头的蟒蛇石,倒是很让人记忆犹新。

  “真是很遗憾、很痛心的一件事。好生生的一块石头,跟你无冤无仇,去碰他做什么呢?”和我同行的老人回忆,蛋子石为麻子石(花岗岩)材质,小时候他到蛋子石下游玩,扁起身子退到石下,刚好可以容纳一人,石头底部还有三个扁扁的“盛蛋脚”(能够支撑石蛋重量的石质器物)。而从远处看,蛋子石就像是一个悬在山顶上的脑壳……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多位塔市驿的老人回忆,1967年,以车某、王某为首的四名本地年轻人设法搞来炸药,先后多次上山“打炮眼”,即一人手持钢钎(采石工具,尖头,无柄),用炮锤和钢钎在蛋子石上凿出一排排半米多深的圆洞。一般情况下,需要一人抡炮锤一人“掌钎”。炮锤约十斤重,抡锤砸钎需要很大的气力,而“掌钎人”须掌握技术,即每砸一锤就要利用抡锤的间隙往上提,以免钢钎被卡住。打几锤后,就要马上用“掏匙”将炮眼里的石沫掏出。炮眼打完后,将碾成粉末的火药放进炮眼,再将导火索放入其中,填满药后捶砸结实,确认四周没人就可点炮,石头随即被炸得四处飞散……

  “我原住新沙洲,屋里大门偏西一点对着弹子山,每天开门就能看到弹子石。1967年某天放学,刚进门,我奶奶就说,弹子山被人炸了!我跑出门一看,果然不见陪了我十年的弹子石了。这种失落无可比拟,一直伴随我几十年。”华容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徐启华回忆。

  曾参与修复蛋子石的老塔市驿人、湖南省纪委原常务副书记赵焱森曾撰文表示,修复蛋子石第一关是设计难,因为原来天然形成的蛋子石是一块重百吨以上的巨石,它天工夺巧,隔远看,宛如一个大蛋立在山巅之上。可被炸毁后,它的形状只是老人们心中还有记忆,其方、圆、重、大已无资料可循。为解决这一难关,牵头人就分头找到亲眼见过原石的老人进行回忆,再对原石地址勘探设计,再行反复研究论证,终于形成了一个复旧如日的制作方案。第二关是资金难。恢复工程虽是精打细算,粗略预算也需在人民币30万元左右。为解决此难题,大家全部依靠民众自筹。第三关是施工难。立蛋的山峰虽不太高,但特别陡峭,而且当时还尚未通路,不但凭险施工难度大,就说材料运输要凭着架天桥、人拉肩扛,更显艰巨。好在这些困难,都被一一解决了。

  端午回乡重游蛋子山,已是20年后的事了。车子从塔市驿排头山口盘旋而上,沿途马尾松、柏树、樟树和枫香极多,唯独不见桃李等果木。蛋子山新修的山路两侧,到处可见身缚细孔炮眼,被炸得七零八碎的花岗岩。山顶处,是2021年7月竣工复貌的新蛋子石。如今,这里已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笔者走访发现,在离新蛋子石十多米开外的岩石缝中,竟长出一棵四发奇树。经询问得知,此树为木子树,学名也称乌桕树,其独特之处在于,从树基部分生出了四根大小各异的树干,异于常态,且这棵树唯独立于蛋子石前,其灵性和巧合令人叹为观止。“古人讲,屋前莫栽木子树,招鬼。”而据有经验的塔市驿本地人讲,木子树在塔市驿境内极为稀少,且其生长缓慢,开白色小花,如果用它的木材来雕刻土地菩萨,是最容易显灵的;如用这种树木来雕刻其他菩萨或神像,也是上好的木材。

  雨过天晴,天朗气清。蛋子山隶属小墨山岳支脉,站在蛋子山顶,目之所及处屋舍俨然、河湖纵横,不由得感慨人生如朝露,也似野草,更如烟尘,但见随缘。

  倘若以蛋子山为中心区域,可见其西南方向是小墨山和排头山,以西是弹峰寺(塔市驿人万年淳,原名康,谱名国翰,号弹峰,为乾隆五十七年举人,曾任安徽六安州同。相传,他曾入弹峰寺自修,同时还向一位高僧“牛筋”和尚学习高深佛理和奇门遁甲),东南边是仙人洞,是风水学中难得的风水宝地。而塔市驿本地老人回忆,蛋子山中还藏有许多著名景点,如棺材石洞、猴子石、抱鸡母石、雷打石和套靴石等,可惜多已被毁。比如,棺材石洞在战时就是“躲兵”之处,曾一度庇佑过当地百余名群众,据传,此洞可直通繁莲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蛋子山。81岁的塔市驿人何嗲回忆,上世纪50年代随父母登蛋子山砍柴,是“打肩桩”上去的,那时候,最易引燃最好烧的薪柴,当属红棍子和水竹子。不仅如此,砍柴途中还能随意看见獐子、兔子,有时候可以见到不远处的野猪排排过,还能经常看到黄鼠狼、野猫子、水獭,等等。据其回忆,蛋子山昔日还有一种“两头蛇”。有次砍柴时,何嗲无意中看见一条有两个脑壳的蛇,在树和树之间蹦蹦跳跳,于是当即放下柴刀,甩开膀子就往山下跑。到家后,紧张兮兮地询问老人才得知,这种蛇喊“鞋板蛇”。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老人所述之物疑为“两头蛇”,其长于高山之上,为无毒蛇,背部呈灰黑色或灰褐色,尾圆钝,有黄色斑纹,极似头部,并有与头部相同的行动习性,故称“两头蛇”。

  远看横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蛋子山顶,和我同行的七旬老人感叹,听老一辈的人说,塔市驿原有“老十三景”,可惜时过境迁,如今许多风景都已不存,人亦不存,颇为遗憾。

  而据这位同行的七旬老人说,塔市驿当地还有一句鲜为人知的民谚:左边的钟鼓响,右边的响水港;有人葬在钟鼓响,代代出黄裳,有人葬在响水港,代代出和尚。其大意是说,塔市驿境内有两宗风水宝地,一块是位于小墨山脚左侧的“钟鼓响”,一块是位于小墨山脚右侧的“响水港”,地域不同,人生和命运也会不尽相同。倘若,当初那几位年轻满哥不去炸蛋子石,其命运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呢?我想,那“响水港”里,四季不绝的清水,无非是些天鹅的涕泪,感叹的,大概是盛景不在,劝君更要惜取眼前人、眼前景罢了!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