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龙山太平山 丹霞风光 圣山福地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9日 08:52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2月19日 08:52

龙山太平山 丹霞风光 圣山福地

高文化

  太平山,原名“象山”,嘉庆元年(公元1796),白莲教起义军攻占龙山时,当地人上山避难躲过一劫,后更名“太平山”。

  历史人文底蕴浓郁,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名山福地,红色土地,绿色奇葩。

  自古乃五溪一方佛地,源远流长,绝壁象背上普照禅寺,始建于东晋隆安安帝二年(公元398),佛教曹洞派第47—50代传人于此主持,曹洞派文化积淀深厚。

  清朝光绪年间,太平山寺第五代主持宏松禅师云游京城治愈光绪皇帝背花疮,受皇帝封赐奖赏后,太平山扩建藏经楼、观音阁等,从此声名鹊起,香火延绵1600余年。

  丹霞地貌风光旖旎,峡谷山水目酣神醉,享有“五溪天下险,神仙太平山”美誉。

  太平山,龙山县城近郊海拔制高点,果利河蜿蜒环绕,孤峰突兀,犹如一整块巨大红色砂岩,四面皆陡峭绝壁,山顶终年云缠雾绕,与周边山丘相比,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颇具鹤立鸡群之韵。

  嘉庆年间《龙山县志》:“(太平山)在县北三十里,孤峰插天,就石凿级,危途一线,登者前后趾相接……”。

  远看,整块大石形似巨象,有鼻有眼,活灵活现,海拔618米,南北约200米,东西约30米,东头高百余米,西头高近200余米。曾经上山仅东头经“首楞严”门天险独路,后来西面绝壁修栈道走乌龙门才闭环连通。

远眺太平山
远眺太平山

  沿石板小径攀行,穿行头门、二门,再登100级石阶,抬头仰望门匾题“首楞严”门对联,“登临坐览四面云山无俗气,到此静观八方彩色有常真”。

  拾级就铁链攀爬前行,地缝峡谷、悬崖峭壁、纵横交错,古藤盘缠,古木参天,峰回路转,溪幽峡深,洞奇泉神,缝清清爽爽,翠枝摇曳,山花吐香。

  山顶清澈山泉充满地质传奇,地下水源成因扑朔迷离,雨季水盈尺,久旱水不竭。

  登顶太平山,伫立观音阁俯视四周,仿佛置身空中楼阁,九曲逶迤果利河,淙淙潺潺,天光云影,雄奇险峻,葱郁林海,阡陌交通。

  远处云蒸霞蔚,奇峰神洞,飘渺神秘。

  近处,一线天,狗拉峡,金龟望月,狮子口,硝洞,猛洞,镜岩,酉水渔秀,猛洞飞练,鱼洞春波,观音泉,松岗烟雨,枫林夕照,狮山晚照,城南宝塔等景观棋布星陈。松月塔、观音寺、登天梯、息影洞、大佛殿等错落有致点缀建在山脊峡缝绝壁岩墙处。

  寺塔、丹霞、绿水、青山、山城相互衬托的美美与共自然画卷,阳光透过翠色欲流森林和各种各样地质遗迹景观,映射在琼楼朱阁、丹霞峭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夕阳斜照,金色余辉将静谧丹霞地貌和阁塔亭台温馨渲染得蓬荜生辉。

  观音阁,普照禅寺(太平山寺)镇寺之阁。

  八柱六棱六角,穹顶,旋转式板梯,高三余丈,径一丈一尺,一层供观音菩萨像,二层塑两虎,神形逼真,视若活物,楼阁东北角长明灯高悬,以祀天神。

  太平山“登天梯”114级,坡度60度,垂直落差25米,下宽2.5-2.8米,上宽1.5米。由慈松禅师废南门凿北脊而建,石阶两侧安铁链,攀链趾踵而登,惊悸惶惶,颤悠凛然。

  太平山石窟,凿于光绪年间。佛殿始建于清道光六年。

太平山观音阁和观光电梯远景
太平山观音阁和观光电梯远景

  太平山石刻记述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对太平山赞誉诗文。

  山上曾经建有塔林,鼎盛时期常住300余僧侣,后来天灾人祸,寺庙尽毁,唯松月塔保存完好,其余皆毁。

  “松月塔”,即慈松禅师寝陵,所刻碑文长达1418个字,记载慈松一生修行问道、念佛救人传奇故事,包括慈松与本然大禅师对话,本然大禅师问“智慧如此,志愿何等?”宏松答“誓与众生,共成佛道”。

  慈松禅师(未成名前叫“宏松大师”),法号“伴月”,俗称“京和尚”,俗姓冉,1841年出生,湖北利川人。

  天生注定与佛有缘,自幼不喜欢吃荤,不爱读书,却乐于与僧侣交友。12岁那年,一自称陈教良道长,来到其读书学馆,劝其弃尘持斋。其父得知非常恼火,将其关在家中不准出门。慈松打听到太平山常礼禅师德高望重,便悄悄从湖北利川跑来太平山拜访,得到常礼禅师首肯,回家将事情经过告诉父亲。其父望子成龙成家,依然不同意,儿子却一门心思渴望出家,僵持一段时间后,其父终于开悟,并与儿子一道前来太平山,29岁慈松(1870年)削发为僧,诚心受戒。

  出家后慈松并不闭门念经,而是到重庆花岩禅林、四川峨眉山等佛教圣地行走修行。路途中,遇见老乡曾祚华也信奉佛,法名“光辉”,就拜“光辉”为师。师徒边行走边交流,花了三年行走至峨眉山,依然参不透“生活是谁”,慈松只好重回太平山。就在这一年,师父光辉走了,临终前嘱咐其再等3年,说其名师缘分在北方。

  光绪二年(1876),时年35岁慈松决定带徒弟光化再行走修行,犹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一般充满传奇。一路上,经历登山问道,餐风露宿,生死磨难,颠沛流离,途经四川又收八岁妙道为徒,师徒3人再上峨眉,赴成都,访陕西龙亭山,登西岳华山,然后过黄河,到山西五台山,入河北保定,最终抵达北京龙泉寺。

太平山脊上佛地
太平山脊上佛地

  碑文还记述治愈光绪皇帝奇险之疾“背花”受封赐奖赏与晚清名臣左宗棠(宫保)分不开故事。正是左宗棠引见推荐,才有机会施展医技得皇族恩赐。1881年,70岁左宗棠从甘肃回京,经陕西长安南院,看望出家麾下王军门,与王交谈中流露出对自己此行回京吉凶未卜深感郁闷。王军门向左宗棠推荐慈松,称其看相厉害。两人见面后,慈松告之左宗棠“龙眉黄色,卧蚕紫气,必有封拜之庆”,后来果然应验。后来左宗棠将慈松看相之事告之知己同僚。

  一天,左宗棠好友工部郎中沈法斋到龙泉寺进香,见到慈松,两人一见如故,深感相见恨晚,聊着聊着,慈松就聊到欲请龙藏之事,沈公欣然应允。不久,通过与九门提督荣禄(仲华)、总管内务大臣师曾、礼亲王世铎等鼎力相助,慈松如愿以偿。

  所谓“龙藏”,又称“清藏”,全称为《乾隆版大藏经》,我国历代重要官刻大藏经之一。由皇帝钦定,清朝廷以明代《北藏》为蓝本进行增减官刻汉文敕版藏经,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 ,乾隆三年(1738)完成,历时6年。

  慈松难能可贵,没有贪图京师荣华富贵,毅然决然带着龙藏龙袍回到太平山。为弘扬佛法,从1894年开始,星夜重建庙宇,历时四年,最终大功告成。竣工后,慈松弟子钟朝琨撰写碑文,当地文化人彭琛刻于松月塔。1899年,慈松禅师安然圆寂于太平山息影洞,享年58岁。

  太平山寺庙历经多次战乱及“文革”劫难。

  2005年湖南省宗教事务局以湘宗发(2005)52号批复同意恢复太平山寺庙为宗教活动场所以来,龙山县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对太平山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利用,已对大佛殿、祖师殿、讲经堂、弥勒殿、藏经楼、牌坊、观光电梯及道路旅游配套设施等进行恢复性修缮建设,如今“一阁一塔一桥一梯一仓”成为太平山地标建筑,即观音阁览两县胜境(龙山、来凤),松月塔见证皇赐,兴隆桥(红军桥),太平水仓红色纪念等。

  2021年太平山获评国家4A景区,泰国赠送释迦牟尼玉佛已请上太平山。

  这片绿水逶迤、山谷幽然、瀑布飞溅、佛光远播、山水城相宜的红色热土如今已焕发新活力,璀璨夺目,魅力四射,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太平山,广聚善缘。

  贺龙元帅、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幸亥革命元老柏文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佛教协会原会长赴朴初等老一辈革命家、名家名人及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都与其结缘。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内讧出走西南,途经湘西,兵败命丧大渡河。

  咸丰九年春(1859年),正值曾国藩率领湘军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徽安庆时,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自江西起兵入湘,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宝庆(今邵阳)。曾国藩只得因势利导率军全力援湘,致使石达开孤军攻战宝庆失利而转入广西。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途经湘西吉首、泸溪、保靖、花垣、龙山等地,同治元年初(1862年)经湖北恩施入川(今重庆、四川),在四川开辟自己根据地,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同治二年(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抵达大渡河,据骆秉章奏稿称此时太平军约三四万人。石达开乘对岸没有清军驻防,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可天公不作美,当晚天降百年不遇大暴雨致洪水猛涨,船无法行渡。第3天大渡河东线防御清兵已赶到对岸,加上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石达开率领太平军不能与毛泽东共产党领导红军相提并论,其军事才能远不及毛泽东“四渡赤水”超凡军事智慧,太平军并非真正人民队伍,从而成为千古悲剧人物。

  或许出于对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怀有深深恨意,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在湘西一路走过,做过一些伤害黎民百姓之事。1862年春天,由保靖进入龙山境内,埋葬母亲、火烧里耶后,太平军沿酉水而上,强攻龙山,火烧来凤,经卯洞进入四川。

  石达开出走西南源起内讧受猜疑,一路郁闷低落,千愁万绪,行军到龙山召市(招头寨)至湾塘芭蕉砣之间龙潭岩。看到群山沸腾,蜿蜒酉水,峡谷天险,联想一幕幕血腥风雨,这位太平天国翼王不由策马驻足,感慨万千,诗兴大发:“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头颅作酒杯,饮尽雠仇血。”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国学大师。

  1914年初,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45岁章太炎被软禁于北京龙泉寺,直至袁世凯死才复出。在寺里2年多除了写文章,就是读书,从龙泉寺住持那里得知龙藏去了太平山。

  《章太炎年谱长编》记载1918年8月到湖北来凤拜访驻扎于此好友靖国军三师吴醒汉,从来凤过河到访龙山太平山等地。

太平山顶风光
太平山顶风光

  作为国学大师,无疑对乾隆年间官刻汉文大藏经充满好奇,一河之隔太平山近在咫尺,看看龙藏顺理成章。或许拜读过《龙藏》,欣然挥毫:“太平山层峦叠翠,林木葱茏,山峰险秀,殿阁凌云,风景优美,不亚于庐山雁荡”。

  辛亥革命元老柏文蔚,对湘西及武陵山一往情深。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辛亥革命四杰之一,我国历史上首位第一军军长。

  1899年就读于求是学堂(浙江大学)。1917年归国到川、湘、鄂边区策动军队开展护法运动,并任川鄂联军总指挥,1918年,柏文蔚任靖国军川鄂联军前敌总指挥,先后在四川夔州、湖北恩施一带指挥作战,1920年又兼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招讨使、建国军第二军军长等职。龙山、来凤两县一衣带水,同为土家族聚居区,千百年来经济文化交往密切,算得上柏文蔚指挥作战区,对龙山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或许常到太平山巡防。章太炎正是这个时段到来凤拜访靖国军三师吴醒汉,或许与柏文蔚有过交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柏文蔚多次主动请缨抗日“均不获准”。1945年辞去国民党中央执委、囯民政府委员等职后离开重庆,来到湘西花垣边城(永绥)遁世赋闲,消极避世,每日诵经向佛,撰写诗词楹联和《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记》。一生追求真理,最后将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曾题春联贴大门:“渴望国共合作,倭奴奸暴终必灭;吾神威灵显化,土豪劣绅不容昌”。

  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六军团,秉承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历经艰险,创建以龙山、永顺、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等红色政权。

  1935年5月6日,红色政权从永顺塔卧迁至龙山茨岩塘、兴隆街开展革命斗争,播下红色燎原火种,历时257天。龙山共有16500多名各族儿女参加红军跟随贺龙前赴后继干革命,把生命和热血献给新中国革命事业,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作出不可磨灭贡献,仅在册有名有姓烈士达2400人。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在龙山太平山及周边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迂回周旋展开殊死搏斗,实施“围城打援”,发展工农武装,从此,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承发展至今。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太平山”,墨宝生辉,佛光永驻。

  赵先生虽没到过太平山,却专为其题字,背后故事,耐人寻味。

  1992年底,时年53岁杜诗江,从龙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转任县政协常务副主席。1993年到贵州江口参观学习看到赵朴初先生为梵净山题字,他就联想能不能请先生也为太平山写字。常言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许多看似不可能事情,往往从一念之想开始。回到龙山后,杜诗江就找到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州政协副主席宋克湘汇报,并得到支持。1993年11月全国政协常委会召开期间,宋克湘副主席将杜诗江准备相关资料呈交先生秘书。两年多过去,题字之事未见音讯,1996年6月,杜诗江没有气馁以个人名义直接给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及慈松禅师和龙藏故事,阐述太平山和梵净山一样,同为武陵山区佛教圣地,还代表当地土家族人民群众表达强烈意愿。1997年全国两会期间,赵朴初先生把“太平山”题字亲手交到宋克湘先生手中,那一年,已90岁高龄。

  老红军白玉林,龙山跟随贺龙前赴后继干革命儿女中一员。

  1918年龙山遭遇大旱灾,13岁独自走出龙潭岩,一路乞讨来到离家百里太平山,进一家陶瓷生产窑干起苦工,一干就十多年,苦日子仿佛没有尽头。1935年初,工友刘二岩从桑植洪家关带来穷人翻身闹革命消息,给他勇气,说干就干,白玉林就带领工友找窑主要求改善伙食提高报酬。没过多久,红军来到龙山,当地土豪劣绅带着大量钱财跑上太平山,日夜武装把守。红军组织由白玉林担任队长的太平山工农赤卫队,与红军一道攻战太平山,在僧人帮助下,从松月塔地宫找到钱财。1935年6-7月白玉林参加了贺龙指挥围攻龙山城战斗,8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龙桑独立团”任排长。1935年11月18日随红军大部队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0月抵达陕北。抗战爆发,白玉林跟随贺龙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担任警备旅团副官。1945年5月,与日军作战时,头部被炮弹炸伤。伤愈留在当地主管陶瓷生产,筹备军用物资。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秋回到家乡龙山龙潭岩,才知道全家因自己当红军被国民党杀害,自己老家仅剩一个白家屋场地名。白玉林决定让同来妻儿回山西,自己留在太平山。这位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决心下半辈子要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乡亲们发展公私合营事业,组建龙山县太平山窑货厂。1959年9月改制成立龙山县陶器厂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成为龙山最早地方国有企业之一。1980年组织按副师级待遇安排离休。1993年5月3日老红军走完其人生“长征”,享年88岁。

  太平山,丹霞地貌,远古地质文化传奇。

俯瞰太平山
俯瞰太平山

  走近太平山,穿越4.4亿年时光隧道,对话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让石头开口诉说远古前世今生。

  尘封在太平山地层中断裂构造、丹霞地貌、峡谷瀑布、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见证亿万年地质演绎史,成为“地质无字天书”的远古信使和特殊密码。

  太平山处于湘西帚状构造顶部西北边缘,龙山—来凤盆地。而湘西弧形帚状构造带处于新华夏系巨型多字型构造第三隆起带上,扬子准台地之扬子褶皱带东侧。多期造山构造运动在东侧形成2条北东向大断层,即石牌—桶车—兴隆—洗洛、大灵山—黄莲坪—水晶湾。核心出露三迭系、白垩系红色地层。东北侧龙山方向有序出露二叠系龙潭组、吴家坪组、茅口组、栖霞组,泥盆系写经寺组、黄家磴组、云台观组,志留系罗惹坪群、纱帽群等地层。

  出露距今4.4—4.1亿年志留系罗惹坪群(组)、纱帽群(组)地层为炭质页岩、微晶灰岩(风暴沉积)、生物屑灰岩及粉砂岩岩层。地层中王冠虫、刺头虫等三叶虫化石富集,湘西龙山猛西、永顺龙家寨、八万坡等剖面王冠虫、刺头虫、笔石等化石富集并保存完好。东方刺头虫(横宽型)和简单刺头虫,最早发现于龙山猛西乡猛西村下志留统地层。

  出露距今4.1—3.55亿年泥盆系中上统云台观组、黄家磴组、写经寺组地层。云台观组为滨海相灰白色、红色细粒状石英砂岩及远滨海相含砾屑灰岩、白云质灰岩。晚泥盆世因地壳发生超级地帽柱岩浆喷湧,导致地球史上第二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灭绝率达75%。但距今4.1—3.77亿年沉积的中泥盆世云台观组地层给大湘西带来巨大财富和音福,奉献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红色砂岩峰林地质遗迹。而脱胎于红色砂岩母岩的红色土壤滋润着永顺莓茶独特品质,给人带来健康和口福。

  距今3—2.5亿年二叠纪为古生代最后华章,域内出露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地层,与“世界硒都”湖北恩施台盆相富含硒矿孤峰组层位相当,龙山数万亩天然富硒土地就是上述地层分布出露地带母岩风化而成。其中,栖霞组、龙潭组为含煤地层,龙山洛塔开采过二叠系煤炭资源。构造运动将二叠纪栖霞组、茅口组石灰岩地层扭压抬升至地表,遭遇亿万年风化剥蚀和岩溶作用形成台地、石林、峡谷、悬崖、天坑、溶洞等喀斯特地质奇观,吸人眼球。洛塔被称之“中国南方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八面山素有“土家族圣山”和“空中花园”之誉。

  距今2.5亿—6500万年中生代,湘西为古内陆气候,干燥,雨水匮乏,陆相沉积环境较差。域内出露距今2.5—2亿三叠系大冶组、嘉陵江组和巴东组地层。大冶组为簿层微晶灰岩,嘉陵江组为中厚厚微晶白云岩及亮晶鲕状灰岩,巴东组为紫红色钙泥质砂岩。三叠系成为地球上牙形刺古生物“寿终正寝”“温床”,牙形刺生物时代从此在地球上终结灭绝。出露距今1.45亿—6500万年白垩系石门组、东井组,石门组地层,山麓河相沉积,厚层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砂质泥岩。东井组,陆地河流湖泊相沉积。太平山及周边大面积出露紫红色含砾砂岩、砂泥岩,通过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典型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属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泛指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红色沉积岩系,又称“红色砂砾岩”。红色块状砂砾岩异乎寻常钟情专属“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形成物质基础。与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地貌不一样,虽同为红色,但岩性、成因有别。红石林地层为距今4.85—4.4亿年奥陶系大湾组石灰岩,一套特殊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海相台地沉积,即紫红色夹灰绿色中厚层瘤状泥晶泥质富铁灰岩,角石、牙形刺等化石丰富,其地质遗迹地貌由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

太平山下果利河九曲逶迤
太平山下果利河九曲逶迤

  距今1.45亿—6500万年前,太平山处于内陆盆地湖泊,气候干燥,大量陆源含铁质红色砂砾碎屑等物质冲积沉积,经历沧海桑田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暗红色砂砾岩、砂岩沉积岩。随着多期地球造山和地质构造运动叠加,距今7000万年,地壳上升而逐渐遭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多次间歇上升,在雨水、流水(河流)、重力、溶蚀、风化等作用下,大自然通过侵蚀、切割、崩塌、堆积等鬼斧神工,将太平山红层雕塑成被称之“丹霞地貌”红色山丘。

  太平山丹霞自然山水风光,湘西不多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峰、峦、洞、丘、谷为主体,以雄、奇、险、秀、幽、雅、高、陡、深为特色。地貌景观以峰丛峰林、岩丘岩柱、岩墙岩桥、赤壁丹崖等为主题,山、水、泉、林、洞浑然一体,造型各异,疏密相间,错落有序,大自然对太平山特别恩赐,宛若天然丹霞地貌博物馆。

  太平山影响力、显示度虽不及名山古刹,但古韵清雅,朴素禅意,多元文化,生态文明,诗情画意等意义非凡。

  湘西人文历史脉络里有印记、有坐标、有故事,承载湘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见证多元多彩文化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

  当地党委政府已将其打造成具红色教育、祈福禅修、游览观光、休闲康养、攀岩探险、高空竞漂、科普研学、文化交流等于一体文旅打卡地,助推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湘西高质量发展。

  走进太平山,探秘湘西,解读湘西,品味湘西,亨受美好。不知不觉就会被其远古传奇、人文底蕴及生命张力所感染、诧异、震撼。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