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保靖“四方城” 湘西古文明地标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9日 09:25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1月29日 09:25

保靖“四方城” 湘西古文明地标

高文化

  湘西大地隐匿遗址遗存沉淀蕴涵着厚沉丰赡、可歌可泣的历史华章,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交流交融共同发展。

  湘西古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绎变迁实证案例教科书。

  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八百年民族自治(土司制度)史,湘西都有文化遗址对应。

  每一处遗存犹如镶嵌“点缀”于湘西山水间“钻石”,流光溢彩,与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交相辉映,每一件国家级文物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举足轻重。

  穿越时空,行进历史长河,蛰伏于武陵山腹地深处文化厚土上的千年四方城遗址,日月沉浮,兴衰演绎,纷纭交织,行吟图腾,浅陌安然,神秘盖头姗姗褪去,引来无穷惊叹。

  湘西乃至武陵山区保存完好、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古城遗址,涵盖酉水流域战国以来古文明过程,城市考古发展序列鲜明鲜活,城市考古史上凤毛麟角,无可比拟,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城市考古标本,最具湘西古文明代表性地标。

  光绪《湖南通志》:“县东乳香岩河岸有地,曰四方城遗址,瓦砾犹存,即汉迁陵县故称。”

  四方城遗址,始建于战国,公元前202年前(汉高祖五年)汉代中央朝政将迁陵县治所设置于此,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沿用,连续跨越1600多年,涵盖古城、青铜冶炼作坊、战国粮窖、战国水利工程及古墓群等遗址遗存,不同时代文脉遗存延续。

  四方城或许为楚国镇守五溪军事城堡。

  周朝初期称中原以外为方外,周边少数异族部落为鬼方、方土,称诸候国为方国。

  据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研究,楚国是长城发明者,而方城则是长城初始点,许多方城连接起来就成长城。

  《淮南子·坠形训》:“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肴阪、令疵、句注、居庸”。《左传·僖公四年》:“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毛传》曰:“迎四方之气于郊也”。

  考古学术界认定“四方城”填补秦楚南方战事文献记载空白,被誉为“开启湘西古文明的金钥匙”。

  对封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酉水乃至五溪流域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交通、民俗及湘西考古学文化序列等具有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1979年确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称之“汉代迁陵古城遗址”。2013年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大遗址。

  四方城遗址位于保靖县城迁陵镇要坝村(今四方城村),酉水中游北岸,209国道自西向东北穿过,距县城约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靠神枯列山,南临酉水,总面积超过200公顷。

四方城遗址考古发掘清理现场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遗址考古发掘清理现场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古城址分布于高出酉水河面30米第二台地上,南北两处台地及中间缓坡带组成,坐北朝南,古城外围建有城壕,面积12.09公顷。

  北台地因显现轮廓呈方形故名,台地东西残长238米,南北残长265米,海拔224米,面积6.3公顷。

  南台地呈长方形,东西残长268米,南北残宽145米,海拔212-202米,面积3.89公顷。南台地海拔205米以下为凤滩水库库区淹没范围,经考古勘探其南缘临近酉水河岸发现遗存。

  古城址两台地之间缓坡段宽约60米,垂直落差12余米,原生基岩上人工开凿道路连接南、北两台地城区。根据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已确定南门和东门两处城门门道。东面南段城壕清晰可辨识出城壕走向,北、西城壕现为池塘、水稻田。

  1973年因国家建设凤滩水电站,省州县对酉水两岸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发现四方城遗址以来,各级文物部门多次对遗址及周边古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现已清理汉代青铜冶炼遗址1处,战国粮窖1处,东周遗址1处,春秋时期沟1条,洞庭(今花井)村等古墓葬群。

  汉代青铜冶炼铸铜作坊遗址,南方为数不多的战国秦汉时期铸铜手工业遗址。

  古城址东北部40余米处,平面呈方形,残边长3米,半地穴式,残深1.9米。规律排列柱洞遗存推测地上建筑为四面坡水攒尖式木架结构。1993年进行抢救性发掘。2023年10月至11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保靖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再次开展发掘。2023年11月20日发布发掘成果,主要揭露房址、熔炉炉基、柱洞等遗迹,出土较为丰富冶铸生产遗物,包括炉壁残块、坩埚残片、铜渣、挂渣、铜颗粒及石范残块等。进一步厘清铸铜作坊时代及形制结构,探讨补充古城址内涵及功能布局等重要内容,对研究汉代武陵山区青铜手工业发展水平、区域性技术特征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2200多年前汉代青铜冶炼遗址,与2500年前战国时期王村(今芙蓉镇)冶铁炉渣遗存串联成湘西矿业开采冶炼传承发展链,见证武陵山区最古老冷兵器制造基地,彰显着酉水开采冶炼铜矿技术水平走在前。同时青铜冶炼加工原材料锡需要从外地购买,证明酉水流域经济文化开放繁荣发达。

  战国粮窖遗址,位于古城址外东50米,平面呈方形,残边长4米,半地穴式,窖底至地表残高1.2米。对研究2500年前湘西乃至武陵山区的农作物品种种类、繁殖栽培技术及囤粮贮藏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战国水利工程遗址,修筑于古城址临河沿岸高十余米、长千余米卵石护坡,实为罕见,堪称湘西最早水利堤坝工程。

  古墓群,分布于古城址西部、北部和东部,葬区达200公顷。自209国道偏岩隧洞直至钟灵山宝塔山脚,包括战国、汉代、晋、唐、宋等17处古墓群,即庙堡、岩壳堡、歇铁、麻栗堡、猫儿屋场、王堡、沙坪、上大枯、乳香岩、泡儿枯、辛吉枯、非山枯、桐其、汰乃枯、彭家园、女巴枯、洞庭(花井)等墓群。

  2019年,省文物考古所组织对洞庭墓群东北部30座墓葬进行发掘,出土器物339件(套),确定为西汉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至新莽、东汉等5个时期。

四方城古汉墓出土器物组合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古汉墓出土器物组合 保靖彭健彬 提供

  早期以编号M58—M64为代表。制作简陋,体量偏小,多为单棺。随葬器物较少,多为滑石璧、1—2套陶质鼎、盒、方壶、圆壶等器物组合,反映当时国力赢弱,民生维艰,但社会注重礼制。

  中期以编号M66为代表,棺椁,器物置于棺外、椁室头厢。

  中晚期以编号M68、M75、M76为代表。制作讲究,体量较大较深,多有棺椁。滑石璧、鼎、盒、方壶、圆壶、盆、盘、罐、钵、甑、炉、灶、硬陶罐等随葬器物丰富。其中鼎、盒、方壶、圆壶等礼器组合逾制或不规范,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数量增多,盒类数量明显减少。

  发现西汉中期壕沟、墙体、护坡等人工工程遗迹,长50米,宽10.5米,坡度15至16.5度,分层分块版筑而成,下层土质紧实,推测为水体导流、山体滑坡除险加固工程。2000多年前此项工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且需要专业技术支撑,见证汉代水利工程水平。

  M75为土坑竖穴墓,出土卷云纹瓦当,瓦当心圆中心为一大乳钉,周边四小乳钉,圆外以双界格线划分四区,界格线两边饰云纹,形制与汉代长安城(今西安)未央宫椒房殿(皇后居住宫殿)遗址出土建筑风格相似。还出土较多珍贵文物,其中四山铜镜2件,1件博山沪等。

  香炉最早起源于战国或更早,用于祭祀供奉祖宗神明、提神、熏蒸衣物。汉代出现专为焚香而造香炉,其中“博山炉”最知名,汉代有钱人家室内陈设与出行熏香用具。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熏香,以像海之四环”。炉中焚烧香料,缕缕青烟,徐徐上升,香气四溢,祛病驱邪,通达神明,宜气养神。反映西汉迁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较高。

  晚期至新莽以编号M71、M72、M77为代表。制作略显粗糙,体量偏小,多有棺椁。随葬器物略丰富,诸如,滑石璧、鼎、方壶、圆壶、罐、钵、杯、灶、井、舂等,礼器类不再成组出现,壶较多,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数量减少,铁剑、刀类较多。编号M77为夫妻合葬墓,一椁,双棺并列。

四方城编号M1古墓出土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编号M1古墓出土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东汉以编号M79为代表。制作考究,墓顶封土较厚,下为砖券。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棺木放于后室,器物多置前室,滑石璧、鼎、盒、圆壶、谯壶、钵、灯、仓、井、灶、磨、鸡、屋、硬陶坛、罐、铁剑等随葬器物,鼎盒类礼器器型变化较大,模型明器种类、硬陶坛罐类等增多,铁器类沿用。

  2020年、2021年两次对洞庭两汉墓群南部区域45座发掘,发现墓道墓葬约占15%,墓道多位于墓室西侧或正中,平面形如一把菜刀,又称“刀形墓”。“刀把形”墓葬湖南不常见,但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新绛县侯庄村唐墓、西安硫酸厂唐墓、重庆、四川等地时有发现。墓葬文化与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编号M92、编号M143为多人合葬墓,多人合葬正是四川、重庆巴蜀人传统习俗。

  遗址出土文物多元化多样化,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及金器等俱全,累计出土珍贵文物达1040余件,反映汉代湘西物质文化水平,对研究湘西乃至湖南历史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诸如,国家一级5件(战国四眼玻璃珠、宋连珠纹金手镯、唐长沙窖绿釉瓷枕、唐鸡冠花形头蜜蜂纹银钗、唐四十五齿鸟纹银梳)、国家二级10件、国家三级75件。两晋瓷盏,六朝莲瓣纹瓦当,唐代长沙窑执壶,宋代白瓷碗,元代瓷器等标本,南台地近河岸处出土西晋湘阴窑青瓷碗残片。

  陶器包括鼎、盒、方壶、圆壶类组合礼器,罐、钵、杯、盘、谯壶类生活用器及仓、井、灶、鸡类模型明器。铜器包括鼎、盒、方壶、圆壶类组合礼器,盆、钵、盘、博山炉、四山铜镜、带钩等生活用器及鎏金、柿蒂纹铜饰、泡钉,战国宽格铜剑剑、戈等。出土剑、刀、削、臿等铁器。出土以滑石器为主的玉石器,包括璧、鼎、盒、方壶、圆壶类礼器,杯、盘、勺、案类生活用器及灶、磨类模型明器。还有五铢钱、泥金饼、砾石、人骨等。发掘大量唐代文物,工艺精湛、制作精细,诸如金镯、银簪、双手臂银箍、银梳、瓷枕、开元通宝等最具代表性。

四方城出土唐代长沙窖绿釉瓷枕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出土唐代长沙窖绿釉瓷枕 保靖彭健彬 提供

  数量众多水器格外显眼,圆壶、谯壶、方壶、罐、耳杯、勺、瓢等式样规格多。仅对M65、M75、M79三处古墓作粗略统计,水器大大小小达36件。古丈白鹤湾、龙山里耶也出土大量水器及灶具,这些水器就是茶具,见证巴人将种茶技术饮茶文化传播至酉水。里耶秦简记载当时就通过邮政向外邮送茶叶。西晋《荆州土地志》:“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湘西酉水流域包括古丈、保靖、龙山、永顺等产茶饮茶历史悠远,至少2000多年。

  林河先生根据出土“鎏金铜饰”上猛兽咬吃牛图案判断为泊来品。中西方王权文化表现不同,中方选用神权神仙,西方选择猛兽,此器物图案正为西方经典。上述包括“战国四眼玻璃珠”在内玉器,以及上下游古丈白鹤湾、龙山里耶出土玉器、琉璃器、水晶环、玛瑙砝码数量可观,非湘西本土物产,绝非偶然。其中,“战国四眼玻璃珠”、琉璃器、水晶环、玛瑙砝码等都是货真价实西方“洋货”,跨国贸易流通至酉水的遗存,足够说明酉水经济文化彼时开放程度高。

  统筹新石器遗址出土“石网坠”到四方城、里耶、白鹤湾等遗址及战国古墓群考证分析,酉水一直同步传播共享着人类古文明进步成果,流域文明可追溯到6000—7000年前。我国通航最早水上交通要道之一,上古时期连接楚蜀黄金水路,南方古丝绸之路枢纽,名副其实。

  “四山铜镜”,大秦帝国代表性器物,盛行战国秦汉时期,直径10.30厘米,厚0.41厘米,保存完整,制作精美,形制质薄器轻,纹饰典雅华丽,工艺匠心独运,正面为镜面,用于梳妆打扮,背面四个“山”字图案,周边花叶纹饰,考古专家称之“四山铜镜”。镜体呈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镜边呈凹面,镜面纹路运用战国时期刚发展起来的数学角度概念,主纹地纹组成背面纹饰,地纹呈羽状或花叶纹,主纹“山”字充满神秘气息,常常四个“山”字。同期尚有三“山”、五“山”、六“山”镜。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动荡不安,“山”字表达人们期盼静止养息、停止战乱。但有学者认为“四山”意旨四岳,三“山”五“山”象征“三山五岳”,六“山”寓意六国一统归秦。还有学者认为“山”字为青铜器勾连雷纹变形。如今保存收藏最古老铜镜多为汉代,秦代铜镜显得弥足珍贵。酉水除了四方城遗址,仅里耶遗址、白鹤湾出土。

四方城出土金银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出土金银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秦朝短暂14年,物产有限,铜镜虽批量生产,但产量不高,仅供宫庭达官贵人享用,且殉葬风气远不如后朝。里耶距秦都咸阳、中原腹地千里之遥,秦代珍贵“四山铜镜”在酉水保靖、里耶、古丈古墓群出土,表明酉水古城经济相对繁荣,达官贵人常居。“四山铜镜”主人,也非普通人,至少将军或一方封疆大吏,见证其政治军事地位重要。

  酉水,湘西母亲河,湘西先民走出大山,濮人、楚人、巴人进入湘西五溪蛮夷通道,亦是一条充满血腥、狼烟四起“动感地带”。

  古属南蛮之地,楚属黔中郡,其与川东、黔东、鄂西接壤,连接楚荆、巴黔军事要道和黄金水道,兵家官家商家、诸侯部落必争必夺之地,一直战争战事不断、烽火连天覆水。控制酉水就掌控了重要军事战备物资装备(战车战船),管控制作青铜兵器的重要原料锡外运进入,谁就拥有战争制胜主动权。

  黄金水道背景下,时势造古城,四方城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和举足轻重军事地位应运而生而兴,经久不衰,繁荣达1600年之久。汉代青铜冶炼铸铜作坊遗址见证汉代朝政牢牢统治武陵山酉水流域。其与下游沅陵窑头、古丈会溪坪(下溪州)、永顺王村(酉阳县址),上游里耶战国古城、大板古城及清水坪魏家寨等战国秦汉古城古镇遥相呼应,星罗棋布,相得益彰。这些遗址考古成果凸显酉水流域清晰历史文化脉络,有机整体,一脉相承。

  尤其与上游三处呈“品”字形分布的里耶战国古城、大板东汉古城与清水坪魏家寨西汉古城遗址,里耶麦茶战国,清水坪下马东汉,清水坪西汉三处战国末期至两汉古墓群,密不可分,关系密切。说明里耶、清水坪至保靖四方城一带,战国秦汉时期中央朝政控制西南的军事要塞、桥头堡及经济文化最活跃地带。

  酉水流域考古发掘诸多兵器、琉璃器、陶制鬲、盂、罐、鼎、敦、壶、豆等文物。青铜兵器不仅深埋地下、而且还流落民间,当地群众在河岸谷沟、田间地头、古寨古村发现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青铜炊具等屡见不鲜。诸如,上个世纪保靖拔茅乡村民上交战国时代柳叶形青铜剑,里耶村民上交战国青铜戈。

  贵州松桃虎渡口遗址还出土汉代虎钮錞于、镜、铎、铣等青铜器和唐代“阆州之印”等。龙山湾塘汉文化遗址群落(古黚阳县址)亦出土青铜器和陶器等。

  古丈会溪坪古城及65座战国及东汉古墓考古发掘,早在战国汉代就是扼守楚蜀要津古战场,上游不远处箭潭口为水上射箭训练场遗址,出土文物300余件,其中西汉铜弩机等青铜兵器遗物具有重要价值。

  古丈白鹤湾三次考古发掘战国西汉墓葬100余座,出土以楚文化为主、土著文化为辅陶器500余件,生产工具铁斧、凹字形侈口铁锄各1件。其中,1984年发掘兵器38件(扁茎柳叶形剑、扁茎折肩剑为国家一级)、铜戈8件(一件铭文戈为国家一级),制印4件、四山纹铜镜、磬、砝码、水晶环、带钩等。

  王村汉代古墓群与隔河相望白鹤湾遗址共同见证汉代“酉阳县城”繁荣沧桑。1962年湘西州人民委员会将其与溪州铜柱一同列入第一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第一次考古发掘3座西汉古墓,出土鼎、盒、壶、石壁等。1972年第二次出土20余件,包括剑、方壶、五铢钱等铜器,鼎罐、壶、钫、灶、釜、钵、灯、锭、盒、石壁等陶器。1974年第三次出土文物600余件。

  保靖清水坪考古发掘战国汉代古墓300余座,出土汉代青铜礼器和流通货币2700余件。

  沅陵窑头山古城(黔中郡)遗址,大大小小千余座汉代战国古墓群,出土秦砖汉瓦和鬲、钵、豆、罐、壶及戈、剑、箭簇等青铜兵器。窑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沅陵镇黔中郡村(原窑头村),始建于战国,废弃于西汉,占地9公顷,周边大规模战国古墓群。2000年省文物考古所组织对窑头古城古墓进行科学勘探,发现磨盘山古墓比长沙马王堆规模要大。

  这些出土文物能感知距今2500多年前冷兵器时代酉水军事阵营强大。穿越时空追寻湘西土著先民、濮人、巴人、楚人、蜀人、越人等为了生存,手持矛戈,乘着战船,兵戈相见,短兵相接。《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为舟师以伐濮”。巴人蜀人与楚人濮人白鹤湾之战、保靖之战,濮黎之战,朝秦暮楚之战,魏吴赤沙湾之战,楚濮之战……一幕幕惨烈悲壮战事,一场场血腥风雨战争持续近千年,演绎着酉水沧海桑田、前世今生。屈原《国殇》中的车马声、金戈声、刺杀声、嘶吼声仿佛就在酉水,血腥残酷。

  出土青铜器和陶器多为楚文化遗存,说明楚国末期逐渐一统天下,楚文化主导酉水文化,土著巴文化为辅。《史记·苏秦列传》曰:“楚,天下之强国也……”。依据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形制,镂刻螺旋纹、圈点纹、菱形纹铜剑及豆、壶、盂仿制礼器等判断,当时以原始农业为主,原始手工业刚刚起步。这些遗址较全面系统反映汉代湘西文明进步水平,为系统研究里耶从战国到秦汉600余年历史提供科学依据。

  四方城古墓出土8枚滑石制作汉官印章,即“沅陵丞印”“辰阳长印”“镡成长印”“临沅长印”“零阳长印”“索长之印”“迁陵丞印”“府行丞事印”等,分别出土于洞庭(今花井)村编号M77西汉晚至新莽夫妻合葬古墓(7枚),编号M79东汉砖室墓(1枚),属于汉朝武陵郡及所辖十三县中七县之官印。“府行丞事印”当为武陵太守下属官印,府丞,郡守之副手。8枚汉官印章,特别是铜虎钮“迁陵侯印”,小小迁陵古城守令,能被朝廷封赐为“侯”,非同小可,足见汉代酉水经济军事文化地位重要。

  《汉书·地理志》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判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武陵、鼎城、汉寿),孱陵(今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及湖北公安),怖远(今常德武陵、鼎城、桃源),沅陵(今沅陵、麻阳、泸溪、吉首),镡城(今怀化靖州、会同、通道、洪江、黔阳及邵阳绥宁),无阳(今芷江、新晃),迁陵(秦代龙山里耶、汉代保靖四方城),辰阳(今辰溪、麻阳、凤凰、花垣),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义陵(今溆浦),佷山(今湖北长阳),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浬、澧县),充(今桑植)”。

四方城古汉墓出土8枚滑石制作官印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古汉墓出土8枚滑石制作官印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史料考证汉代酉阳县故城位于今永顺县芙蓉镇(王村),迁陵县故城位于今保靖县四方城遗址。《水经注》云:“酉水又东经迁陵县故城,北迀陵县故城酉阳故城,两相去水道可四百里许(按现代度量衡约120华里)”。

  无独有偶,1977年常德乐江1号墓出土“酉阳丞印”“酉阳长印”,1979年长沙新火车站一座西汉墓出土“迁陵侯印”。这3枚官印与“四方城”8枚汉官印章,以及里耶、清水坪出土“洞庭司马”“酉阳丞印”“迁陵侯印”“陈农信印”“张君稚印”、汉代龟钮铜制“陈过之印”等“官官相符”紧密相联,诉说着秦汉酉水风云故事。足以佐证秦汉酉水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见证2000多年前湘西与湘中政治、经济、文化文流交流顺畅无障碍,发展成果共同共享互通互联。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洞庭司马”、“酉阳丞印”封泥官署印章,见证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秦“郡县治”国家政治体制。“洞庭司马”无疑为里耶秦简多次提及的“洞庭郡”,“司马”则为掌管军事官职。“酉阳”是秦代“洞庭郡”下辖县,“丞”辅佐之意,即酉阳县令副手。简牍记载迁陵县、乡、里三级行政管理体系。湖南师范大学邹水杰对简牍包括课志行政文书专题研究,迁陵县府除令、丞、尉三名等长吏外,还设置十二个以上诸官行政机构,即司空、少内、仓、田、畜官、医官、船官、漆官、橘官、都乡、启陵乡及贰春乡等。

  “洞庭郡”横空出土问世,几乎颠覆我国以往秦代36郡之说,即所谓大秦置三十六郡或四十八郡治理天下。过往史料三十六郡中不见“洞庭郡”,也没有“苍梧郡”。但里耶秦简反复出现“洞庭”字样,亦有“苍梧郡”设置记载:“卅四年……今苍梧为郡九岁。”还出现迁陵、沅陵、阳陵、江陵、竟陵、弋阳、临沅、益阳、零阳等数十个县名。据此苍梧郡设置应为秦王二十五年。《史记》曰:“秦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这一年,正是秦将王翦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之年。推断洞庭郡包括迁陵县和苍梧郡最晚也在此年(公元前222年)设置,简牍记载:“今遷陵廿五年爲縣”。

  过来学术界对汉朝武陵郡郡治有二种说法,一种观点倾向于“孛”,即常德汉寿,另一说为“义陵”,即怀化溆浦。随着里耶秦简和四方城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四方城为“洞庭郡”“武陵郡”之说似乎更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四方城位于楚蜀通津、黄金水道酉水之滨,具备设置较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得天独厚地理条件。里耶秦简洞庭郡记载,四方城遗址周边“洞庭”地名悠久,再加上8枚官印集中一地出土,进一步为四方城与“洞庭郡治所在地”关联度研究提供旁证,更为做实四方城为汉代武陵郡治提供实证。

  湘西之所以神秘,或许都是“洞庭郡”“四方城”“八部大王”“悬棺崖墓”“巫傩文化”等谜团未解缘故。

  郡,先秦“郡县制”中行政区划,相当如今省级行政区划,通常下管辖县。秦简载“迁陵以邮行洞庭”,里耶战国古城为秦代迁陵县城所在地,洞庭郡郡治所在地显然不在里耶。

  国内外史料史证缺失,洞庭郡郡治所在地之谜至今尚未完全解开。考古学术界对“洞庭郡”在何方、“四方城”是否就是“洞庭郡”,至今众说纷纭,尚未定论,悬而未决,争论不休。黔中郡或为洞庭郡,或许洞庭郡在长沙,或者洞庭郡治三易其地。四方城和“洞庭郡”一样,史料缺失,文字寥寥无几,即便清代以来各种地方志修编,对四方城记载大都语焉不详,只言片语,多为传说。

  考证只有从四方城遗址、里耶秦简、酉水流域及武陵山区相关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中寻找答案、诠释、判断。探寻千年传奇,统筹里耶秦简故事,对接拓展洞庭文脉,让四方城等文物开口说话,诉说战国秦汉至唐宋1600多年酉水历史故事,做实洞庭郡郡治,填补湘西在我国战国、秦汉历史空白。

  近年来湘西州开展专题系列学术研究,初步判断逐渐集中,洞庭郡郡治指向四方城遗址。

  省文物局考古与保护处处长熊建华认为:“四方城遗址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洞庭郡治,秦统一全国后,洞庭郡治迁移至常德”。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部主任张兴国以为:“里耶出土的‘迁陵洞庭郡’字样的秦简,以及里耶秦简中的公文简牍频繁出现‘洞庭郡’,证实了早在秦时期就设有‘洞庭郡’”。

  州文物局原副局长、四方城遗址考古领队龙京沙老师:“四方城遗址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东涉洞庭、长江,西通乌江,上游发现了大板东汉古城、里耶战国古城、保靖魏家寨西汉古城,下游有古丈县的会溪坪古城、酉阳县城等秦汉时期的古城”。龙京沙老师认为酉水其他古城遗址作为洞庭郡遗址来考证,时间上经不起逻辑推测,而四方城始建于战国晚期具行政治所功能,且战国和先秦时期建制史料缺失,秦王朝廷选择在四方城建洞庭郡治理由考量比较充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认为:“南楚地域,以雪峰山脉为界,以东、以西,各有洞天。自古已然。以东楚之苍梧,以西楚之洞庭。楚洞庭或近江湖,秦洞庭或近五溪。酉水串起湘鄂渝黔,是名副其实的五溪冠冕。秦时洞庭,当在期间。里耶秦简涉及洞庭的记录,多有酉水印记。秦时洞庭,当近其地”。

  古老神秘乳香岩悬棺崖墓,见证汉代古城文化与悬棺崖墓遗风相随共长共生,文明进步与神秘巫风渊源流长。

  千年不变史诗《酉水号子》唱道:“磨鹰岩,乳香岩,古人箱子藏高崔”。

  悬棺崖墓群位于四方城遗址对岸,保靖县城龙马嘴至下游灰甲滩、磨鹰岩、乳香(寿)岩、盔甲洞(滩)、涸洞、泗溪口、铁城墙、永和岩、箱子洞、大鹞子、小鹞子、三角滩一带大小悬棺崖墓22座。

  《太平御览》:“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保靖概览》:“乳香岩,在邑东南八里,绝壁临江,岩半为方穴度木匣,历久不朽,又号仙人木,舟中可望”。

  酉水两岸幽秀绝伦,群山沸腾、峡谷交织,蜿蜒盘旋,崎岖绵延,水流湍急,禅意无边,随处是岸,属于古人信奉追求“游览者赏其幽遐,安土者乐其奥衍”首选之地。

  史料记载,酉水两岸悬崖绝壁上到处都有汉至元代悬棺崖墓。上游至湖北来凤卯洞,龙山里耶新寨“仙人洞”,重庆秀山石堤箱子岩(数十座)、后溪酉水两岸及梅江,贵州松桃酉水支流松桃河云落屯(西晋时期),花垣边城镇磨老村猴儿跳,保靖沟略(34座)、毛沟寨(毛沟中学)永和(7座)、依子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座),下游至南渭州(今永顺泽家镇南卫村)、古丈箭潭口、沅陵明溪口等地,仅湘西境内达百余处,如今大多被水库电站淹没。

  湖南旧志对南渭州宋代悬棺崖葬记载:“仙人舟在永顺东面渭州河岸,石壁嶙峋,中悬一舟一棺,世传仙人迹”。

  结构形制分析判断为古代秦汉至南北朝、宋代巴人葬风格,均在悬崖绝壁处,经人工钻凿成石窟,将棺木悬于石窟。1978年凤滩水库正式蓄水前,湘西州考古队在酉水清理22座,20世纪90年代湖北来凤卯洞考古发掘30余座,共清理出人骨、银器、铜器、铁器以及宋代“天圣元宝”“崇宁重宝”等钱币。

  史学家唐嘉弘认为悬棺崖葬源于新石器时代洞室墓,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习俗反映。

  谢心宁在《从湘西酉水流域崖墓的族属看土家族源》中:“土家族的先民是以濮人为主体,并融合巴、楚等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土家族是古代土著人的后裔,这个土著人就是古代的濮人……酉水流域有濮僚生息、活动,所以酉水流域崖墓的族属当是濮、僚”。

  古代越人盛行这一奇特葬习,生活在长江下游“越人”自商周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进沅水酉水流域上游迁徙定居,不仅将水稻种植、冶炼等先进技术引进过来,且将悬棺崖葬等风俗习惯传承而来,并与来自酉水上下游“楚人”“巴人”“蜀人”及土著“濮人”融合杂居,安营扎寨,繁衍生息,长此以往,最终都成湘西原居民。

  湘西先民迷信祖先灵魂具有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生者想借悬棺安抚逝者,取悦灵魂,诉求逝者灵魂在阴间仍与生活在水边家人子孙相邻长相厮守、显灵保护。悬棺濒水安置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避免野兽侵害,确保逝者灵魂得以安宁。临河高崖最接近上天,有助死者尽快羽化登仙。

  “悬棺”最早见于南北朝梁人顾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最早记载濮人悬棺葬:“今有濮人家,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唐朝张鶿《朝野佥事》记载湘西先民悬棺葬俗:“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祀祭。初遭丧,三年不食盐”。

  湘西悬棺崖葬盛行于汉、晋、南北朝、宋、元时代,研究多民族文化融合共同体鲜活史证实物,亦为触摸酉水从人界走入神界的神秘通道。

  悬棺崖墓与神话盘瓠文化密不可分。传说盘瓠王与高辛帝三公主成亲生下三男一女后,举家迁居沅水流域凤凰山生活。盘瓠王,宿星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盘瓠王死后,其子孙将其棺材置于河边悬崖岩洞,悬棺墓葬给湘西增添神秘色彩。一处处凌空绝处悬棺崖墓,和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蕴藏魔咒魔法一样,千古流传,给世人留下一串串至今未解悬念谜团,让人产生许多难以言喻遐思,感知惊骇千古文化底蕴。

  难怪熊大人在诔文写下“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洞泡山古脊椎动物化石群,距保靖县城8.5公里,四方城3公里。

  湘西石灰岩大面积出露,喀斯特岩溶发育,溶洞密布。许许多多临河临溪山洞都是旧、新石器时代遗址,湘西远古祖先生活居住家园,灵魂皈依宗教圣地,亦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古脊椎动物避难所。

  洞泡山动物化石群,1978年在迁陵镇(原龙溪乡)洞泡山一处溶洞里发现。该洞洞口朝南,深4米,高米3,宽7米,海拔285米,相对高度约80米,洞内堆积四层呈水平状,出土大熊猫武陵山亚种、东方剑齿象、似锯齿嵌齿象、长臂猿、熊、硕箭猪、中国犀牛、野猪、小猪、德氏水牛、鹿、华南豪猪、鹿等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化石归属于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6目18种。

  德氏水牛化石,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偶蹄类动物,对新生代气候变化与地层对比有研究意义。

  猪上下臼齿化石,现收藏于湘西州博物馆,偶蹄目动物,上下臼齿均有4个低矮钝圆锥形齿类,且其上有密布小瘤状附属小突起尖,判断为猪的祖先——长嘴猪化石。

  大熊猫武陵山亚种,食肉类动物,第四纪晚期遭遇大型哺乳动物冰川灭绝的幸存者,亦称动物界“活化石”。

  犀牛化石,门齿退化,牙冠不高,奇蹄类动物,主食粗糙草类、芦苇及树木,大约300万年前,犀牛与貘、象等动物适应不了气侯环境变化而灭绝。大熊猫、犀牛化石为研究湘西第四纪冰川地质地球变化及哺乳动物演化提供实物资料,具有科学意义。

  东方剑齿象,古代哺乳动物,长鼻目动物,侏罗纪恐龙时代后的“巨无霸”,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草食为主,日食物量达数吨。一对长且弯曲的门齿(俗称大象牙),臼齿特别大,高冠,齿面呈长圆形,若干个齿脊板组成,齿脊板上又有若干小乳突,高四五米,体重达二三十吨,最大剑齿象长达9米多。主要发现于亚洲和非洲距今250—100万年第三纪上新世与第四纪更新世初期冰川漂砾岩地层。受古冰川气候影响,东方剑齿象约1万年前灭绝。东方剑齿象化石发现对研究第四纪冰川气候条件下动物极限生存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洞泡山动物群代表我国南方早更新世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中晚更新世狭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万至60万年。

  如此之多不同种属动物化石同存一个洞穴,实属罕见,对研究湘西第四纪冰川古地理气候、古生态及原始人类活动变迁具有非凡意义。

  只缘身在湘西中,难识古城真面目。

  酉水,一首集“形、色、韵、神”于一体铿锵有力、流淌亿万年交响乐,一条历史文化长河,一部地下“通史”宝典秘笈,承载着湘西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

  古城古镇,古村古寨,古寺古刹,古墓古冢,残垣古墙,名山名河,古道遗风,棋布星陈,宛如一张张极具含金量的生态人文名片,有机交织成湘西古文明基因图谱。

  这些酉水与生俱来的历史名片中,四方城无疑为战国秦汉时期耀眼“明珠”,熠熠生辉。

  四方城,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积厚流光,悠远深邃,湘西乃至武陵山区历史文化长河里地标,解开湘西古文明“金钥匙”。正是四方城等名胜古迹魅力让湘西藉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念兹在兹。《保靖》写道:“湘西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

  无论考古研究、历史文化、诗与远方,还是国家人文乡愁地理坐标,都能找寻到其一席之位。

  通过“四方城”这一“敲门砖”打开揭秘湘西古人文历史宝库,穿越时空探底远古岁月深处如诗似歌的保靖故事、湘西故事、酉水故事、中国故事。

  保靖县已将“创建四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正在围绕四方城遗址核心文化价值打造成湘西靓丽文化名片,着手建设集遗址考古、保护、展示、研学、教育、游憩、体验为一体、文旅产“城”融合的“露天博物馆”平台。2018年《四方城遗址保护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并备案。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陵山片区四方城公众考古研学基地”已挂牌。

  中国式现代化新湘西建设新征程上,加快四方城遗址多元文化考古研究对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四方城”价值意义将大大提升,其辨识度影响力不断拓展,薪火相传,助推文化保靖高质量发展。

  四方城,宛若酉水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流,照鉴过去,照耀未来,一定能成为赓续中华文脉的湘西样本。(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