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才刚刚过去,全国政协委员舒勇已然投身到紧张忙碌的履职工作中,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准备。一年来,他的履职工作有何成效?又为今年的提案做了哪些准备?系列报道《履职一年间》,一起走进全国政协委员舒勇的履职故事。
“既要当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要做文明对话的架桥人。”谈到这一年的履职工作,全国政协委员舒勇如是说。
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舒勇委员,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文化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湖南是舒勇的家乡。他一直认为,湖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拥有诸如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多个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平台,完全有潜力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前沿阵地。
曾经,舒勇带着《丝路金桥》雕塑的微缩模型,走访了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等十几个展会平台,收集了几百名国际友人对这一文化符号的认知和反馈。令他惊喜的是,“当他们看到《丝路金桥》微缩模型时,尤其是南非的客商对我说这让他们想起了家乡的祖鲁珠饰,这其实也是一种珠宝。从这个反应就可以看到,他们从我的微缩模型里,找到了一种可感知的共同价值。”
长期大量的调研走访,也丰富了舒勇的艺术创作和提案内容。
在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他亲眼目睹了土家族姑娘用手机直播,将锡兰卡普织锦卖到了乌兹别克斯坦,非遗产品在国际电商平台的成交量三年增长了17倍。他也不由地发出感慨:“文化走出去要有在地性与现代性的共振。”
基于这样的认识,舒勇曾提出关于创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示范区的提案。他希望通过这样的示范区,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化和产业聚焦起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目前,该提案已经得到长沙等相关城市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文艺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既要有艺术家的敏锐,更需要锤炼调研者的脚力”。舒勇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履职中,他最大的成长在于掌握了用数据去丈量民情,以科技接棒文化的履职方法论。
舒勇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在生产、传播信息方面发挥高效作用,为文化传播带来更多便捷。他也期待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中华文化能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