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到DeepSeek,从虚拟算法到多模态大模型,AI正突破认知边界,重塑千行百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在湖南湘江新区博才洋湖小学美术课堂上,五年级学生庞苗认真倾听着数字人小窑讲述长沙窑背后的故事。在美术老师赵宇的指导下,她完成了自己的长沙窑绘画作品。
很快,学生们的绘画作品被送入AI窑厂,瞬间变成烧制后长沙窑瓷器的真实模样。看到这一幕,庞苗的眼睛里充满了兴奋,“真的太神奇了!”

这不是一所学校的孤例,而是无数中小学课堂正在同步上演的场景。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教育界酝酿一场深刻变革。
AI点亮教学课堂
凌云小学老师周晶以前也从未想过,小时候“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虽然黑板还是那一块黑板,站在讲台上的依然是满怀热忱的老师,但他们的手中却多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看板。
当全班学生低头在平板上完成课堂作业时,数据就如涓涓细流汇入云端,为老师掌握学生学科能力、设计精准的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大数据,后台还可为每个人生成个性化作业——有人专攻薄弱环节,有人挑战进阶思考。

“最明显的改变在英语口语教学上。”博才洋湖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倩透露,通过将“AI听说智慧课堂”引入英语教学,学生手持语音答题器,就可以开展人机互动练习。智能语音评测系统会实时反馈学生听说水平,并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纠错,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听说能力。
“以前老师上口语课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同学的发音正确与否,而且工作量也非常大,但AI听说智慧课堂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痛点,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王倩说。
除了老师,学生对于AI带来的教学改变,感受也十分明显。
在智慧书法课堂上,使用智慧练字笔练习,笔尖能实时感应运笔的轻重缓急,一旦起笔不稳或收笔突兀,立刻会有提示。“它能精准指出我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提醒和纠正,让我的书法练习事半功倍。”凌云小学学生刘欣蕊说道。
不仅如此,更多的课堂正在发生改变: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与古人“直接”对话;美术课上,学生笔下的画面可以“活起来”;科学课上,虚拟实验让学生变身“科学家”;体育课上,AI体育系统不仅会自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情况,还能为学生生成定制化的运动处方……

智慧教育蓬勃发展
十年前,对大部分人而言,智慧教育还只是一个概念。十年后,“AI+教育”却已经走进现实,成为各学校争相创建的目标。
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迅速成为热点,并直接催生和强化了“智慧教育”的概念。
此后,各地开始纷纷建设“智慧校园”示范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成为先行者。
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副校长邹永胜清晰记得,2016年他考入长沙市教学时,智慧教育才兴起不久。没想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AI教育很快蓬勃兴起。

2019年,在人工智能教育还鲜为人知之时,湘江新区就开始了行动。2022年,湖南湘江新区·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在雷锋新城实验小学揭牌。学校积极拥抱变化,在新区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启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探索。
“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先行一步,奠定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特色。”邹永胜介绍道,这些年,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与多方合作,探索建设了AI美术教室、AI英语听说教室、智慧心育教室等一批应用场景。该学校也获评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央馆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试点校等多项荣誉。

同样先行先试的还有凌云小学。作为湘江新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首批全场景建设样板校,该学校已实现了6个年级28个班级1200多名学生智慧课堂的全覆盖。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新区已建成1500余个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970余间智慧教室,覆盖1600余个班级。
辩证推进AI教育
事实上,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这也就意味着,AI教育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且必须答好。
但随着“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逐步深入,怎么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比如,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肯定是老师要先行学习培训。但是不同的AI教育系统,在使用操作上都会不同,就会增加学习的时间成本。部分AI教育系统的功能会涉及使用费用,这也给系统的推行带来了阻碍。还有,在有限的AI教育系统资源下,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AI教育的便捷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位负责人工智能教育建设的学校老师透露。
对于家长张女士而言,人工智能教育的自动生成错题集和个性化的课后作业对于孩子及时巩固新知识非常实用。但平板教学可能引发的近视问题以及专注力问题,也让她有些担忧。“而且是不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用到AI,这个也值得考量。”
博才小学老师肖志斌认为,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下,让老师的教育理念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也变得更多元。“但是,科技企业提供的系统功能与教师授课上的实际需求的不对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目前,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教育先行区,湘江新区正在推动智慧教育从“建设”迈向“深度应用”,在探索中推动全区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把技术优势变成育人实效,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