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南新闻5月20日电(唐小晴 石婧 周雨墨)湖南双牌县的“和”文化,源自千年历史的积淀。早在远古时期,舜帝与象王在此握手言和,开启了中华“和”文化的先河。
如今,在双牌的“和”字展览馆里,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的英文题词与两岸丹青同辉,诉说着“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双牌的山水,更是“和”文化的生动写照——这片南岭北麓的土地,80.5%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是生态数据,更是发展哲学。候鸟迁徙的千年鸟道上,日月湖湿地与中华秋沙鸭年复一年履行着生命之约。潇水蜿蜒成的“温馨驿站”,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柳宗元笔下的“欸乃一声山水绿”与零陵渔鼓敲响的《山水谣》相融相交。
“和”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融入生活、推动发展的动力。当游客在竹海市集端起现磨咖啡,在杜鹃花海体验现代智能机器人,“天人合一”不再是典籍里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场景,更是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生动实践。
双牌人用行动诠释:传统文化从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解码未来的密钥。
当多数山区困在“卖风景”的循环里,双牌用三组数据重构生态产业逻辑:虎爪姜出口东南亚,竹制品年创汇3000万美元,竹农收入增长40%。这背后是一场“生态产业化”的深层革命。
双牌的破局也在于“产学研”闭环的构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然教育基地的揭牌,带来了“以竹代塑”等先进技术,打通了“高校实验室-田间地头-消费市场”的转化通道。“以竹代塑”技术——院士团队攻克的竹材防霉专利,让30万亩竹林变身全球绿色工厂。生态资源在“产学研”闭环中完成价值跃迁。
在2025湖南阳明山“和”文化生态旅游节的春日市集上,虎爪姜制成的姜糖、竹纤维编织的包包、双牌特色的冰箱贴和明信片、“林副产品”等伴手礼惊艳亮相,组成了立体的“绿色产业图谱”。
4月23日至26日,一场以“送你一朵杜鹃花”为主题的创意城市营销,让双牌在广州、深圳、衡阳、长沙的核心商圈完成了一次精准“种草”。
双牌用一朵“会开花”的二维码完成精准“爆破”。扫码进入活动专属页面,就可参与线上互动,“云游”湖南双牌阳明山。二维码还链接至活动专属页面,展示湖南双牌阳明山的壮美风光、杜鹃花的生长习性及旅游节的精彩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享受“云游”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阳明山的魅力。
从机器人花海互动到云游“阳明山”,双牌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口”。
科技让双牌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湘南秘境,变成了社交平台上自带流量的“网红打卡地”。那些在竹林间穿梭的直播镜头,正将北纬25度的春天,变成都市人的周末刚需,也为山区县城突破地理局限、实现跨区域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破圈”范式。
双牌的破圈,本质是“和”文化的当代表达。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在文化传承与数字转型之际,这座不足20万人口的小城始终在寻找动态平衡。
2024年,双牌共接待游客人数532.32万人次,同比增长8.85%,实现旅游总收入53.12亿元,同比增长9.2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