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一叶承匠心 巧手竞风华”长沙县2025年“星工杯”星沙工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手工制茶技能竞赛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开赛,19名制茶能手齐聚金井茶业科技小院,在指尖与茶叶的碰撞中展开技艺对决。
这场竞赛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舞台,更是金井镇以“茶产业”培育“茶工匠”、以“茶工匠”赋能“茶品牌”的生动缩影。
竞赛现场,参赛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茶理论知识考试和茶叶制作交由专家评委评审,专家评委根据操作程序、工具使用、操作熟练程度、茶样得率和茶样感官品质等方面进行评比,以打分制决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手工制茶讲究‘看茶做茶’,温度差一度、手法慢一秒,味道就不同。”来自金井镇的汤龙手法娴熟,将铁锅温度控制在200℃左右,鲜叶在他手中翻飞,逐渐卷曲成螺。一旁观赛的上届制茶大赛冠军胡立志紧盯选手们制茶细节:“杀青时要用‘抖、闷、抛’结合,这手艺得练十年。”凭借手艺和制作细节,汤龙在本次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并可申报认证“星沙工匠”称号。
金井镇自古有“世外长沙 绿茶天堂”的美誉,现有茶园面积3.2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近年来,金井镇围绕‘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成就品位’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产业,推进茶文旅融合。”金井镇党委书记章李介绍,目前全镇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个体户达40家、专业合作社17家、企业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茶虎文化生态旅游廊道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廊道,全镇接待游客13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9%,旅游综合收入约1.2亿元。
此外,“金井牌”茶叶荣获“中华老字号”,“湘丰牌”茶叶荣获“湖南老字号”,“湘丰”“金井”获评中国驰名商标,金井绿茶加工工艺成功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沙红茶制作技艺入选长沙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擦亮了“金井茶叶”的“金字招牌”。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产教融合”的持续探索。近年来,金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模工匠的作用发挥,构建“党建引领+工匠培育+产业赋能”的“传帮带”培养体系,打造汤宇劳模创新工作室、金井茶业劳模工匠助力乡村振兴基地等创新载体,累计开展制茶技艺等培训300余场次。
“师父手把手教我‘看茶做茶’的绝活,连茶叶在锅里发出的声音都要听出门道。”汤龙说道。汤龙是“全国农业技术能手”汤伯玲的亲传弟子,几年前在外务工的他对制茶一片懵懂,但金井镇“劳模工匠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党委政府的牵头下,他拜入汤伯玲门下,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学徒。
揉捻、杀青、烘干……非遗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师父都要求他反复练习,直到指尖形成肌肉记忆。“刚开始连火候都掌握不好,一锅茶炒糊了,师父没骂我,只是让我把糊茶全喝下去。”汤龙笑着说,“那滋味,一辈子忘不了。”在师父的严苛要求下,他白天学实操,晚上背茶经,甚至睡觉时手里还攥着一把茶叶,只为熟悉不同品种的触感。如今,汤龙获得长沙县2025年“星工杯”星沙工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手工制茶技能竞赛一等奖,是她从从学徒到成为授艺者的转变。
据悉,金井镇积极浓厚“向劳模致敬、向工匠学习”氛围。目前,已培育县级以上劳动模范12名,县级以上乡村工匠41名,更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周宇、汤宇,“全国农业技术能手”汤伯玲,“国茶工匠-中国制茶能手”程孝等行业领军人才,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劳模工匠既要当技术标兵,更要当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周宇说道,近年来,金井茶业致力于将“茶园变景区”,推动“茶叶”向“茶业”升级,有效带动周边300余户茶农增收。
“通过竞赛,我们不仅选拔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制茶工匠,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长沙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