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八峒 土家族最古老精神家园
高文化
湘西人文地标
“首八峒”遗址,远古静谧,鲜为人知。
自古口口相传土家族祖先传说发源地,集八峒总酋首、八部大王首领涅壳赖故乡,土家族原始部落文化发祥地,古老宗教信仰圣地,先祖祭祀总宗祠所在地,土家人心中“布达拉宫”于一体,弥漫着悠远浓郁文化底蕴。
又称八部大王庙遗址,位于保靖碗米坡镇(原拨茅乡)沙湾古村落小山包,酉水河畔北岸,三面环水,与古村传统民居建筑群连为一体,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错落有致,映着悠悠酉水,静谧躺在黔山脚下,蕴藏着土家文化血脉,遗世独立,叹为观止,犹如恍若隔世“在别一个国度里”。
黔山,古代名山,今称白云山,山顶曾建“白云寺”,秦楚“黔中郡”郡名源自此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唐朝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描述:“黔山,三亭县西五十里。后汉陆康伐蛮假此,即祷请为援,诸树皆有人马之形,因平群寇,改为武神山”。文中记述汉末乱世陆康奉朝廷令出征因八部大王帮助而得胜归朝。
古代堪舆家(风水先生)路过首八峒,勘察良久后叹服:“首八峒者,王之都也。八部之要地,龙脉之要冲,依五行方位而建,坐北而面南,受上苍之佑,聚五帝之德,神地也”。
酉水,湘西母亲河,古代黄金水道,历史文化长河。远古以来,沿河两岸不同时代人类文明历史文化遗址星罗棋布,这些深藏于山水间包括“首八峒”等千古遗存,一直用其“肢体语言”传述着自己身世。
八部大王庙神堂遗址,见证曾经的辉煌,公元1737年前(清朝乾隆2年)曾修复,庙遗址基础呈神秘正六边形,庙门曾发现大石匾和一块残截古石碑,现存于州博物馆。
石碑上依稀可见阴刻文字:“首八峒, 历汉、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因威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峒”,乃彼时湘西相对独立土著部落称谓,“八峒”意味着8个区域。传说土家族祖先8个儿子,8兄弟各为一峒首领,“首八峒”即峒中第一峒,相当于古湘西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古老悦耳“咚咚喹”“打溜子”“摆手歌”、神秘古典“梯玛神歌”“茅古斯”、美丽“西兰卡普”发源荟萃于此。
庙门楣尚存“八部大王”铭文石碑,极具民族特色,该碑为长方形青石铭文碑(高1.48米,宽0.765米,厚0.2米),正中阴刻竖楷书“八部大王”四字,碑边饰为蛟龙腾云舞水浮雕,2条神(蛟)龙左右两边对称浮雕,上部正中1条神(蛟)龙浮雕,下部为云水纹饰,保存完整,造型古朴粗犷,现存于州博物馆。庙门两侧一幅行楷石刻对联:“勋犹垂简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向血食千秋”。该副楹联以精炼文字和深邃寓意,追述八部大王不为人知历史故事,大意即“大王功勋谋略垂于青史,皇使者飞驰而来,分封大王以八蛮部落广袤之地。大王神杰神灵流传千古,这片部族后人崇拜,祈求庇护并享用千年血祭”。
通过考古调查,遗址发现宋、元、明、清等时期残砖以及明、清时期石鼓、八卦图及残基石等。遗址周边发现竹科堡、水扒、阳对门、荒地坪等战国、汉代遗址,战国、唐、宋墓葬。
庙后涅壳赖墓地,八部大王庙中年代最久远古墓,传说涅壳赖能钻山入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机智勇敢,八峒首领公认保靖土酋涅壳赖为头人老大,率领八个部落战河妖,守山寨,功勋卓著,深受部落民众敬仰爱戴,与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努力嘎巴等风流人物一样,充满传奇色彩。
八部大王(神)如同《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土家族人心目中无所不能盖世英雄,宛若尧舜禹对中华民族贡献一样劳苦功高。中国古典舞蹈活化石“茅古斯”中“毛人”宛若八部大王(神),粗壮雄伟,本领高强,茹毛饮血的英雄般原始祖先形象。
“吞口”,“首八峒”遗址标识性文化符号
“首八峒”,“吞口”原形实物原产地。
一对镶嵌在八部大王庙遗址台地石基上雌雄红砂岩石雕“朝天孔”怪兽,令人惊奇称绝。头顶长着一对大眼睛和长长鼻子,前肢撑着,后肢跪立。靠北雌兽闭着嘴似乎已得物吞吃上,靠南雄兽张着宽大嘴,仿佛还在捕寻吞食之物。石兽高约1米,相距约4米,有的说像虎而非虎,有的说像狮而非狮,有的说像麒麟也非麒麟,众说纷纭。怪兽乃土家族传说中能“吞尽邪恶、保主平安”之“吞口”。
吞口,源自图腾崇拜和原始巫傩教,古代图腾文化与巫傩文化相结合产物,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通常表现狰狞怪兽形象,具吞噬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神力,用于避邪、镇宅和保护家庭安康。吞口总体摹状,人首,凸眼,犬耳,宽
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涂绘多种颜色。吞口据形貌特征和功能分为猩猩心煞,凶神恶煞,双剑雾煞,凶神八煞和送子五类。别称“石将军”“石神”“石大夫”“天口”“喷口”等。
民间传说,吞口为后汉刘秀所封,原本一个好鬼,又叫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王苛笮位,追杀刘秀,过一山,有鬼护送,刘秀要其现身,鬼说自己形貌丑陋,怕吓着别人,刘却固执坚持现形,鬼不得不现身,着实把刘吓一跳,但皇帝刘秀毕竟见过世面,迅速淡定下来说,哦,你好避邪嘛,封你作个“吞口老爷”吧。
吞口,土家族风水用物。吞口本事天大,集神语传说中钟馗、济公、包公、铁拐李等本事于一身,除降妖伏魔外,吞食天下包括凶山恶水在内的一切邪恶。土家人视为吉祥物,悬挂吞口习俗乃崇拜白虎图腾的典型遗风,通常将其当作安定居住环境风水保护神。若居室中堂前面有煞山或挑檐、楼子处翘角之类会影响风水,则在大门上安装吞口,吞口形状可似兽而非兽,似人而非人,似鬼而非鬼,但关键须嘴大面凶。一般民宅吞口常悬挂于大门门楣上方,日常监视门前,一旦有妖鬼进门,便一口吞下,用以镇宅辟邪,禁压不祥。
吞口,土家族梯玛举行祭祀活动供奉神灵,位于《梯玛神图》“起兵堂”右门,亦是巫傩文化中傩神之一,嘴大面凶。
穿越时光,从残碑所剩片言只语感知八部大王踉跄历史背影,恢宏庙宇几度兴废,终归沉寂,唯有庙前一对“吞口”石兽痴痴蹲着,与酉水黔山守望相助。千百年来,这对“吞口”守望并期待首八峒辉煌再出发。
“八部大王”传说并非神话
古湘西处于蛮夷边缘封闭历史背景下,史料文字记载少见,人文历史靠口口相传,但近年来酉水流域考古发现不少遗迹遗存。
根据民间祭祀“八部大王”须用不褪毛猪肉块和生猪血供奉分析,应生活在“茹毛饮血”原始社会时期。残碑碑文追溯至秦一统前楚地,说明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
花垣边城药王洞、边贸大街等旧石器时期史前文化遗址,见证3.9万年前湘西原居祖先文明。1978年,龙山里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为传说提供考古实证。
随着文物普查进一步深入,酉水流域先后发现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36处商周遗址。其中首八峒遗址下5公里酉水河段,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各1处,商周遗址8处。这种时间上不间断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群,证明湘西祖先远古就在酉水河畔安营扎寨,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再加上酉水曾属黄金水道,南来北往人群不断从上下游迁徙而来,长此以往,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湘西原居民,宗教信仰多元共生,湘西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铸造进行时。
酉水流域土家族,上古时期属于南蛮一支,古称八蛮。土家族先祖,蛮头即八部大王,老蛮头为“吴著冲”。当时土著部族头人,即“酋首”,因以德威使周边部落臣服,故被尊称“八部大王”。土家族对祖先尊崇最初表现在对部落
酋长崇拜,信奉八部大王为远古祖先,正是古代先民对其部落首领酋长崇拜的千古传承。古代土家族聚居地都建有八部大王庙,陈列八部大王神像,年年跳摆手舞,纪念八部大王丰功伟绩。民间供奉八部大王之地叫爷厝(神堂),八部大王祭祀活动称爷日(娱神) ,俗称大摆手,或扁咚扁咚格泽(玩扁咚扁咚),或舍克巴日(舞扫把或扫堂)。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湘西尚有5处八部庙。里耶长潭着落湖八部庙前碑文记载,八部庙复修于明永乐年间(后毁于1958年),规模雄伟,庙门口一幅对联尤为经典。
传说八部大王一母生8个、9个、10个兄妹和1个等版本,后由龙乳凤荫成顶天立地英雄。酉水流域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沅陵等地说传不完全相同。其中,8个首领说源自首八峒八部大王庙残截石碑碑文和里耶着落湖八部大神庙对联,《梯玛神歌》口口相传也为8人,并列出8位大王名字两种叫法,一种分别叫敖朝河舍、西梯老、西呵老、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耶冲、接也飞(费)也那飞耶;另一种称“破西(剪刀)洛蒙、刀太(牛角)洛蒙、泽丰(钵头)洛蒙、拜尔(锣槌)洛蒙、罗陀(鼓槌)洛蒙、牛皮洛蒙、懒毫(蜡烛)洛蒙、比耶(扫帚)洛蒙”等,这些名字都有后缀词“洛(卵)蒙”发音,土家语意译与音译合称。《摆手歌》记述远古“八部大王”来历,“毕兹卡”(土家族)共有8个部落,各部落均有各自首领,其中8个说法也称其“剪刀洛蒙、牛角洛蒙、钵头洛蒙、锣槌洛蒙、鼓槌洛蒙、牛皮洛蒙、懒毫洛蒙、扫帚洛蒙”。《摆手歌》关于人类起源之“雍尼补所”中尚有9个首领说法。《摆手歌》中英雄“洛蒙挫托”古歌谣追述10个首领来历。1个首领说源自八部与土家族语“巴普(祖先)”偕音及神堂神像及《梯玛神歌》等多方考证,其他与前3个传说大相径庭。1854年(清咸丰4年)《重修八部大王庙序》文本中却明确八部大王为一人:“(向)公系明代洪武年间,天子敕公征八蛮峒口,军分八部,大王先声所至,诸峒悦服,于是朝廷嘉其勤劳,人民仰其威德,生为钟爱,殁为神灵,有由然也”。序文告之八部大王为明朝初向姓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1人说法,且疑为女性之说,八部大王神堂和里耶婆婆庙供奉之神只有一尊,且后者为一老太婆塑像,且与屈原《楚辞·离骚》中“山鬼”对上了眼。
土家族史诗《摆手歌》《梯玛神歌》等描述八部大神“嘴巴像水瓢、鼻孔像灶孔,脚杆柱头粗、眼睛像灯笼,满身都是毛,头戴芭茅草,捭脚捭手走,叽叽咔咔笑”“古树连根拨,捉虎像捉猫,上天抓鹰鹞,下水擒龙蛟,四处降魔妖,杀敌如割草”“吃肉连毛,喝酒连糟,很来没得再很的了”。
综合分析酉水中上游土家族聚居腹地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民间八部大王流传,似乎传说古老得多。有研究表明八部大王系汉语记音讹误,土家语“拔普大王”或“拔普大神”,“拔普(老公公记音)”土家语意为“祖先”,“拔普大王”意为“祖先大王”。土家族民间崇拜祭祀英雄祖先神祗,八部大王或“吴著冲”,统领八蛮之地土著部落开疆拓土,农垦农耕,狩猎捕鱼,保卫家园,抗击异族进攻,功不可没,被后世尊崇为神灵。
八部大王口口相传演绎美丽故事
传说“八部大王”为土家族8个原始土著部落首领,为一母所生,因其怪模怪样被其父抛弃于山野,在龙乳凤荫下长成8个顶天立地狠人。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遗址残缺石碑和里耶镇着落湖八部大神庙门对联都有“首八峒”“八部者”“八蛮”记载,说明“八峒”或“八蛮”古老并影响悠远。“八蛮”,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于酉水流域少数民族分布于8个部落或8大峒寨而得名,其中一部属巴国之南疆,与土家族源远流长,正是当今土家族主要聚居区。据晋人常澽《华阳志·巴志》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抵汉中,南及黔涪”。
地理瓶颈条件构成天然屏障,古代中原人进入八蛮腹地比较困难,信息文化交流不畅,外界对八蛮基本情况知之甚少,故对八蛮充满畏惧、神秘之感。古谓南方“八蛮”出自《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八峒”“八蛮”或许还有泛指大湘西这一片土地之意。
八部大王(吴著冲)民间传说遗迹、民俗、遗风遍及酉水流域,尤以龙山洗车河流域为甚,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农车、里耶、洗车河、靛房、他砂、苗儿滩、贾市、桂塘等地,常年都要举行摆手舞活动,祭祀土家人远古祖先“八部大王(神)”“吴著冲”。“里耶”,古老土家语,“麦茶(美槎、梅茶)里耶”简称,比“迁陵”更悠远,意为“开天辟地”“长土地”。“麦茶里耶”神话中寓意盘古开天之地,即土家先民八蛮最先从渔猎转向畲耕农垦之地。
传说之一
上古酉水河边一对夫妇,50多岁尚无儿女,夫妻俩一直对此犯愁,闷闷不乐。有天上山砍柴,碰上一个采药老人,老人见夫妻俩慈眉善目,就送2包茶说:“回去吃了,保管能生贵子”。夫妇俩回家就泡了1包茶喝,不久妇人果真怀喜,足足怀孕3年零6个月。一天夜里,天地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雷鸣电闪,孕妇临盆疼痛发作。随着一个惊天炸雷落地,房里传来“哇啦哇啦”婴儿哭声。丈夫进屋点起枞油膏一看,见床前溜滚着8个小子,个个睁着眼睛望着他,以为是怪物,乘妻子处于昏迷不醒之际,将8个小子装进背篓一溜烟跑到禁山抛弃了。
被抛到禁山上8个小子,哇哇直哭。山里一只白虎“叭哒叭哒”顺着哭声走过来,见是一堆肥嘟嘟小伢猎物,垂涎欲滴,兽性大发,便张开嘴准备享受一顿大餐。正在这时,突然从东方飞来一条金龙扑向白虎,西方飞来一只凤凰用翅膀护保护着8兄弟。白虎根本不是天龙对手,浑身被龙抓得遍体鳞伤,见斗不过,见机夹起尾巴溜了。龙与凤凰就呆下来照料起8兄弟,龙就用乳汁喂养,凤凰就用翅膀温暖。
8兄弟就这样吃着神龙奶水,享受仙凤荫庇,一天天长大,个个树高门大,力大无穷。有一天龙凤对他们说:“我们不是你们父母,你们该找你们阿涅阿巴去,他们就住在寨子顶头那小屋里”。说完龙凤绝尘而去。8兄弟对天磕头谢过龙凤救命养育之恩,然后回到山寨。一进屋,见到老两口,这个喊阿涅,那个喊阿巴,老俩口一数,整整一桌,才晓得8个儿子没死。得知“龙哺乳、凤遮阴”抚养长大,丈夫羞愧难当,母亲喜出望外。当即顺口就给他们取名字:老大叫熬潮河舍、老二叫西梯佬、老三叫西呵佬、老四叫里都、老五叫苏都、老六叫那乌米、老七叫拢此也所也冲、老八叫接也费也那飞列耶。从此8兄弟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捕鱼,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穿不愁,全寨跟着享福。
老两口有了儿子想女儿,就把剩下一包茶泡喝了,果然又生了女儿。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织布绣花,洗衣做饭,人见人爱,成为父母掌上明珠,8个哥哥疼爱有加。一家儿女满堂,相亲相爱,和和气气,阖家幸福。
女儿长到16/17岁时,一天她将一双绣花鞋晒在坪坝,突然飞来一只喜鹊,将一只绣花鞋叼走。喜鹊飞过千山万水,直飞到皇宫,将绣花鞋丢在皇帝龙案上。皇帝拾起来一看,眼睛发亮,心想:“天底下还有这样巧手,手巧必定心巧,心巧必定人巧”。于是就派飞毛腿带上许多礼物,千里迢迢跟着喜鹊,找寻绣花鞋主人。
神鸟喜鹊,将飞毛腿引进山寨,碰巧8兄弟都出门干活去了。飞毛腿带着礼物直接进了家门,看到妹妹正在绣花。飞毛腿见此情景,感慨万千,“万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合拢来也赶不到这女子一根毫毛,万岁爷真是福气不浅啊”。飞毛腿赶紧宣读圣旨,二老见皇帝求婚,喜鹊为媒,晓得天意不可违,二话没讲就同意了。飞毛腿就邀妹妹上轿启程回宫,妹妹坚持:“即使爹娘同意,还有8个哥哥意见呢”。飞毛腿劝说:“只要小姐进宫,今后8个哥哥就是国舅大人,他们肯定会赞同的”。这样僵持一会儿,8个哥哥就赶回来,尽管兄妹情同手足难分难舍,见父母发话,只好陪随妹妹一同进京。
妹妹进宫后不贪图荣华富贵,只想替8个哥哥谋求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机会,就没让哥哥立即回家。这一年正赶上外夷入侵,皇帝准备点将出兵征战,妹妹奏请皇上:“就派我8个哥哥去吧”。皇帝考虑8个大舅子在战场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犹豫不决,妹妹还是力挺,认为国舅更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皇帝对8个大舅子武功还是不放心,便说:“即便如此,也得比武胜了才能挂帅出征”。于是,在京城举行比武招帅,8个大舅子在比武擂台上过关斩将,一一胜出,皇帝就钦定挂帅出征。一到战场上,8兄弟如同猛虎下山,横冲直闯,所向披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毫无招架之功。几场搏杀下来,8兄弟英勇善战如雷贯耳,敌人闻风丧胆,乱了阵脚,节节败退。从此边疆安宁,无有来犯,天下太平,四海归顺。皇帝见8兄弟武艺高强,担心留在京城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就干脆让其回老家,封8兄弟为八部大王,各管一峒。
传说之二
酉水河边一对夫妇通过老人送茶怀上8兄弟,并在龙哺乳、凤羽孵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经过与传说之一如同一辙。
8兄弟武功超群,神力无比,天上雷公捉得下来,天上星星摘得下来,捉只蛮虎就猫抓老鼠一般,拔棵大树就像扯小草一样不费力。每天不是上山打猎就是下河捕鱼,一家10口生活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丰衣足食,有时还叫九溪十八峒乡亲们来取粮取物。九溪十八峒乡亲异口同声推崇他们担当“八部大王”,一人执管一峒,即后来首八峒碑文所载的“故讳八部者,盖因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
如今龙山民间举行摆手舞活动,每支摆手队伍须置5面5色龙凤大旗,以示纪念龙凤对土家远祖“八部大王”龙乳凤孵之恩。
传说之三
民间传说有个妇女吃了8颗果子,便一胎生下8子1女,7天后就长大成人。九妹长得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后来成为皇后。不久边关告急,8个哥哥出征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皇帝不但不论功行赏,反而连歇脚地方也不给。8兄弟施展法术,烧了皇宫,皇帝才出来道歉,赐封“八部大王”。8兄弟又回湘西种地为生。
传说之四
八部大王出生以前,其父母已年过半百,二老想到无儿无女下半辈子不知道怎样过,整天愁眉苦脸。后来遇上一位白胡子公公打扮神仙,赐予二老一包茶叶,吩咐其母将茶叶煮了喝下。
其母喝了神仙所赐茶,果然怀孕3年6个月后,竟一胎生下8个男孩。后来,二老年迈体弱,家境贫困,难以养家糊口,不得不出外讨饭,途中又得白胡子神仙指点,把8个儿子遗弃在青龙山上。8兄弟在大山里,金龙给他们喂奶吃,金凤给他们遮风雨,7天7夜后,8个兄弟长大成人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看到他们个个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勤劳苦干,背柴挑水,耕田种地,样样内行,特别欣慰,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睦睦,有滋有味。
这时,老两口想要一个女儿缝补衣裳,其母又喝了神仙所赐茶叶,如愿以偿生下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后,不便同哥哥们住在一起,房屋窄小,没有住处,只好将就住在猪栏里。女儿心灵手巧,竟用猪毛绣了一只花鞋,且花鸟绣得活灵活现。有一天绣花鞋被猪尿湿后,晒在外面,凑巧被一只喜鹊叼走。喜鹊行空万里,飞至京城上空叫一声,口一开,绣花鞋掉落到金銮殿上。
皇帝见到绣花鞋万分惊喜,认为仙女下凡所绣,就差人找到八部妹妹,并吹吹打打将其迎娶到皇宫,做起皇后娘娘。后来,妹妹经常在皇帝面前夸8兄弟武艺高强,边关告急,外敌进犯,皇帝便下旨召8兄弟进京。帮助皇帝抵御外敌进犯。妹妹领着圣旨回到家乡,发现8个哥哥不在家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天脚下,地头上找到。
8兄弟进京城领旨出征,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将来犯敌人赶出国门,凯旋而归。没想到皇帝翻脸,8兄弟向皇帝借屋坐一坐、歇一歇也不准,搞得8兄弟无处安身。皇帝嫌8兄弟穷汉子,土蛮子,怀疑没有真本事。于是,皇帝提出同8兄弟比武,赢了就赐坐,输了就离开。经过“泅水”“甩铁棍”“摔抱腰”“挖土”等四门武艺比试,皇帝门门皆输。比试完8兄弟头也不回地离开京城。
皇帝感到做法有些过头,后悔赶走天下善良重义、武艺高强的8兄弟,对不起皇后娘娘。决意将8兄弟请回京城,亲自赔礼道歉,并与封官赐禄。可8兄弟勤劳、善良、诚朴,不愿意做官,只要了田地、铁棍、农具、渔网、猎具等生产资料,高高兴兴回到湘西老家做阳春。皇帝再三挽留,见8兄弟去意已决,就给他们封个“八部大王”虚名。
传说之五
相传唐明皇当朝时期,安史据疆为王,举旗造反,搞得唐明皇寝食难安,下令调遣酉(水)、辰(河)、巫(水)、武(溪)、沅(水)五溪峒酋长(土家族部落首领、战将)赴疆征剿。酉溪八峒酋长,即“八部大王”,个个身高一丈,头大,两耳垂肩,满身红毛,赤臂露胸,武艺高强,气力非凡,食量过斗,嗓音宏亮。八部大王奉旨进宫,唐明皇令其各率两千人马赴疆征战,屡战屡胜,凯旋回朝。唐明皇担心八部大王性情野道,会夺取其江山,以庆功之宴为名,用毒酒毒死了“八部大王”。收尸时,一个个突然从地上站起来,睁睛鼓眼,不言不语,如磐石搬不动。天空雷雨交加,电光闪闪,鸡鸣狗叫,皇宫一团黑暗。唐明皇吓得魂不附体,躲在金銮殿下,说道:“大王息怒!朕赐封众将为八部大神继续掌管五溪十八峒疆土,广修“八部大神”庙宇,与天地共存,永受香火”。话音一落一霎那,“八部大王”身躯才倒下。唐明皇为“八部大王”举行隆重葬礼,并把每年正月初三到初八钦定为祭奠“八部大王”时节,跳摆手舞,唱摆手歌,以示纪念。
八部大王,湘西原始宗教祭祀文化主题
八部大王,土家族心中无所不能英雄祖先,民间世代流传敬奉“八部大王”和“吴著冲”为原居住或迁居湘西始祖,八部大王神堂,土家族古老宗教圣地。
血祭,属古代吉礼,古代祭祀文化一种重要形式,亦是土家族先民原始宗教祭祀重要组成,又称红祭或生血祭。古代血祭中“大红祭(人祭)” 专指杀活人以祀神,后来改宰杀猪、牛、羊等牲畜作为牺牲敬祭神灵。
“周兴。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史记·封禅书》)”“血祭,盛气也(《礼记·郊特牲》)”“以血祭祭祀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春宫·大宗伯》)”。贾公彦疏:“先荐血以歆神”。陈澔集说:“血由气以滋……故血祭者,所以表其气之盛也”。
祭祀八部大王,土家族最隆重民俗活动,须“溅血”(血祭),即杀牲取血进行血祭、血食。杀三牲(猪、牛、羊)血祭祖先礼节最隆重。“首八峒”遗址神堂庙门两侧行楷石刻对联清清楚楚昭示“血食千秋”,意味着血祭早已成土家族千古遗风。《永顺宣慰使志》:“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里耶着落湖神堂正月初二以“神猪”血祭,有的年份同时杀100头猪,并将100盆热气腾腾猪血传上祭台,还要举行升龙凤旗,军事操练,表演茅古斯,以猪血画嘎巴,打猪头卦等祭祀,然后同寨同族及各自亲戚在摆手堂同锅血食。
土家族杀年猪吃咆弹,古朴神秘,血腥祥和,属于远古血食祭祀遗风。吃咆弹,又叫“吃年肉”,土家族语“乜拉”,意为“舔血”,相当祭祀文化中血祭。土家山寨一年一度一次,家家户户轮流杀年猪吃咆弹,祭祀八部大王、吴著冲、家族祖宗、预卜来年运气,增进亲友感情,非常喜庆热闹。屠夫刀子刺进猪喉颈,主人家迅速端起放温盐水血盆接血,杀刀一拨出,主家立刻用一大沓钱纸揩“杀口”,作为敬神“血钱”,然后将血盆端上祭桌,奠酒,焚烧血钱,趁热血祭八部大神和“吴著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自巴渝舞演绎传承而来,最早祭祀始祖“八部大神”“吴著冲”,缘由与吴王吴著冲之死相关,后来被彭氏土司统治加以利用。清咸丰年间永顺举人唐人汇所作竹枝词《铜柱》:“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又叫“舍巴日”或“舍巴洛陀”。湘西各地举行舍巴节时间不尽同步,有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的农历三月初三或六月初六。舍巴节,摆手堂供八部大王神像,堂外坪场设旗杆,插龙凤旗,土家族男女老少身着彩装,齐聚摆手堂。《社巴歌》唱词说民族迁徙领头人叫社巴公公,摆手即称社巴,吴著冲应当就是社巴公公。“摆手舞”首先追述祖先,通过手舞足蹈来表现农事活动和生活情景,拜祭八部大神,祭祀祖先,表演茅古斯,跳起摆手舞,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如里耶着落湖摆手堂门前经典对联:“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载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收”。祭祀歌舞分大小摆手,大摆手按“三年两摆”传统习俗在正月举行,规模人数上千上万,祭祀酉水流域土著始祖,即祭社巴公公“吴著冲”“八部大王”。小摆手,祭祀彭氏土司“彭公爵主”、向佬官人、田老汉。
唐朝舍巴节十分流行,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郎州(今常德)司马,经常溯沅水而上到酉水等地考察,并用一首诗记载酉水土家族举行祭祀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婆娑启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只是刘禹锡对舍巴节一知半解,误以为祭祀南北朝时梁松,实乃祭祀祖先八部大王。
《龙山县志》(嘉庆)卷六,追述关于彭氏来自江西,并占据原居住首领“吴著冲”部落史实。彭氏战胜原住居土家先民首领的历史绝不会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而是真实发生过,否则就不会成为土家人口口相传历史记忆中的重要内容。
《永顺县志》(乾隆)卷一二,《永顺县志》(民国)卷八引《永顺县志》(雍正)都追述县境内有吴著冲专祠,当地民间“至今报赛不绝”。的确如今永顺塔卧和龙山洛塔都发现吴著厅(吴王屯)古城堡遗址,永顺“那丘”地名与吴作冲渊源深厚,即指其老家洛塔。《永顺府志》载洛塔山称“洛塔吾山”。根据来凤康熙年间《卯峒向氏族谱》记载石叠那丘(洛塔)向氏与卯峒向氏之间有族源关系,推断石叠那丘向氏属于土著“相”姓,石叠那丘向氏与龙山向氏同为一支,“吴作冲”本姓应为“相”。永顺一带还流传吴王旧部科栋毛人和努奈卡巴的故事,传说彭氏智取利用其2人,才得以战胜吴王。
老蛮头“吴著冲”,作为土家族土著部落首领,彼时在湘西乃至武陵山区绝非一般部落首领,而是身兼宗教、军事、政治等多重身份和威望的重量级部落酋长首领,其影响力在酉水流域根深蒂固,绝非一死了之。彭氏虽战胜并占据吴著冲部落领地,也包括惹巴冲和春巴冲所辖地,但吴著冲及其结盟旧部民众尚未心服口服归顺彭氏,常常借口老蛮头阴魂起事造反,彭氏土司从大局稳定考虑被动默许原土著部落对其首领吴王进行祭祀活动。
永顺彭氏土司所在地老司城土王庙,也是“摆手堂”所在地,庙里正面神像彭士愁,背面为吴著冲,昼祭彭氏,夜祭老蛮头。《永顺县志》(民国)卷六载:“土民每岁三月杀白羊、击鼓、吹笙以祀鬼,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五日夜皆设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阳魂祀暑。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
《梯玛神歌》“请先师”一节,即敬祀历代巫师(土家语“梯玛”或“土老司”,师承相传)追述:“起祖的老司爹爹是番颂,之后接着是彭莱佛公”。彭老司,又是向老司师傅,永顺、保靖一带,在彭姓巫师之前最早巫师是“番颂”。土家族语称之“番颂”何许人也,不得而知,但其发音与土家族语称王或首领的语词“冲”“什用”等相近。
人文地理中“八部大王”“八蛮”,“开放创新”典范
千年传唱不衰不变史诗酉水号子,清晰记述空间地理上八部大王文化遗存,彰显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八蛮”开放创新的“首创精神”。
号子中有关“八部大王”“八蛮”内涵背景,表明土家族祖先心灵开放,思想解放,具有非凡智慧和胆识,干了诸多“前无古人”开历史先河大事,古老湘西土著部落发展改革先驱和实践者,当之无愧。诸如,“有新滩,不好弄,桅子插在首八峒。古黔山,小沙湾,八部大王受香烟。二面二河老土家,叽哩嗄啦讲土话”。“首八峒,观音岩,顺江波浪涌起来。首八峒,岩坎高,顺江河里出强盗”。“黄狗跟窝吼一吼,八部大王坐江口”。号子中“二酉山”“神堂溪”“十牌楼”“八蛮峒口”,位于沅陵乌宿境内。
“八蛮峒口”处于乌宿与下游太常交界之地,意思从这里分界,下游为汉人领地,上游为溪蛮腹地。“八蛮峒口”即八蛮部落门户,土家人称该部落为“狰狞猞獠狍狼寨”。地名如此狰狞恐怖,土家先祖打心理战结果,打消汉人对土家部落觊觎之心。
“八蛮”部落自知之明,仅用恐怖地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通过主动开放交流彰显诚意和实力。酉水“八蛮”部落联合起来就在二酉山尾脚河对岸修建10座石牌楼(今沅陵乌宿二酉乡)作为窗口(口岸)平台集中展示,与我们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在深圳设立特区别无二致。石牌楼,又似10座牌坊,故别称“十牌楼”“石牌绺”,相当于改革开放时期深圳“中英街”,上游八蛮人与下游汉人均可在此自由交易,但不得越雷池,每2座牌楼间,建一座寨子,作为各峒驻乌宿办事机构及驻兵营地,共同担负防守之责。据《酉水考略》载:八部首领曾带领土著先民捍卫八蛮峒口——土家族的发源地,从茹毛饮血蛮荒时代进入定居的农业时代。
《酉水号子》传述:“巡检住在牌楼内,八蛮洞口鬼见愁”“十牌楼,记心头,八蛮峒口鬼见愁”“太常村,白田头,世美坐于石牌楼”。现在,古石牌楼虽已荡然无存,但10座威风八面牌楼随着岁月流转成为地名,早已沉淀于人文历史记忆深处,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酉水历史长河中“开放创新”典范案例,还有湘西溪州铜柱等,湘西各族人民千古吉祥圣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创首倡地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信物,印证“八部大王”“八蛮”开放创新基因一直在传承发展。
湘西土家人心灵皈依精神家园
首八峒,自古以来依山傍水见证酉水历史长河中风云叱咤,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亦远亦近。
八部大王庙遗址风水人文,古韵律操,情惬意欢,如幻如梦。黔山酉水风景,柔情绰态,钟灵毓秀,众妙荟萃,如诗如歌,风光旖旎,流连忘返。
山水地理,时光岁月,湘西人文历史经纬坐标在此交集交织,宛若历史长河中驿站,不断释放着古老湘西流光溢彩,八部大王英武神气长存,黔山巍峨浩气长在,酉水蜿蜒灵气长流,不含而饴,不露而威,不诞而美,行稳致远。
“要识首八峒真面目”,探寻其神圣神秘之道,还需走进亲近,穿越时空,用心对话,遐思遐想,感悟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新征程上“首八峒”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