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泸溪怀古溯源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9日 09:33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3月19日 09:33

泸溪怀古溯源

高文化

  泸溪建县千余年,但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唐武德二年(619年),始建卢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辰州为辰州卢溪郡,卢溪县治所迁往洗溪口,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卢溪县为泸溪县。自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县治所迁至沅水武水交汇处武溪镇楠木洲,国家建五强溪水电站县城迁往白沙镇。

  穿越时空,畅游泸溪历史长河,感受到这片土地历史意义高于地理意义,远古而鲜活神韵气息凸显,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长江文明史、红色文化等地标里都能找寻到泸溪元素。

  武溪镇旧石器时代遗址,见证20万年前远古湘西先祖群居生活家园。

  距今约250—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从猿逐步进化现代人的原始洪荒岁月,以使用人工打制石器为标志。考古普查发现武溪镇(原上堡乡白沙村台地)6处旧石器遗址点,先后出土砍斫器、刮削器、石锤等各类打制石器100余件,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袁家荣曾主持武溪镇田溪口、岩坪、灰窑等点发掘工作,并将其定位旧石器“㵲水文化类群”,距今约20万年。

天然氧吧——泸溪县城白沙镇
天然氧吧——泸溪县城白沙镇

  不言而喻,湘西先民史前就扎根本土开辟鸿蒙、繁衍生息。

  浦市下湾遗址,高庙文化重要组成,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其与高庙遗址出土文物同期,距今7800—6600年,文化特征一致,互为补充。以贝类外壳(田螺蚌类为多,又称螺蛳壳)文化堆积层、200多个祭祀“灰坑”等为标志,一般厚度5米以上,最厚达7米。除出土3根穿孔鱼刺针外,还出土大量陶器(少量白簋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新石器遗物。其中陶器戳印装饰化图案凸显最重要主题特色,图案大多抽象,具有等分、对称特征,诸如,“太阳”“神兽”“神鸟”“神像”等图案。除了新石器时代遗存外,还发现商代、战国至两汉、宋至明清等时期遗存。

  周边吉首河溪、凤凰官庄等都发现下湾和高庙遗址螺壳文化堆积层,说明下湾处于高庙文化核心区域。

  这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湘西走在前的史证案例。7800年前湘西先民已揖别草昧,进入群居集体生产生活时代,把田螺作主食。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史前“天极宇宙观”溯源》,下湾遗址见证距今7800年前高庙文化(距今7800—6600年)时期“天极宇宙观”初步形成。

  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特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里“大一统”思想源头活水,源自我国广袤地理空间生态多样,源自全国各地文化多元交流融合发展。而高庙文化在孕育“天极宇宙观”以及传承演绎“天下政治观”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天极宇宙观”包括:天极为天体运行枢纽,通过圆形中心八角星纹、纽结形纹等象征表达;天极由天极之神掌控,主宰宇宙秩序,天极之神化身为虎,虎抽象提炼为獠牙兽面图形;天极稳定离不开神鸟,神鸟乃镇天极之大器,守望天极,其维护思想通过神鸟驮负或环护天极来表达。

  下湾、高庙遗址出土白簋陶器上“神兽”“神鸟”“阔口獠牙”等戳印图像分布颇具讲究,寓意深刻。“神兽”图案复杂,中心图案特殊、圆形环绕中央、圆形外划分八方,即:简化兽面为中心主题,兽面位于圆圈内,一张大嘴和四颗獠牙突出显眼,内侧獠牙向上,外侧獠牙向下。两只小眼睛处于嘴上方,下垂部分为舌头。圆圈外用不同图形划分八方。左右方向图形为简化圆形鸟头,鸟喙用短横线表现,小圆点代表鸟眼。鸟头凸起部分,可能代表羽毛。上下方向戳划成尖顶屋宇形。四角方向均为长方形框内加尖顶形状。这种构图寓意,最合理解释就是图像化表达宇宙观。鸟为农耕时代人类生产重要帮手,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展祭祀活动,崇拜敬奉“太阳神鸟”,祭农神。这些祭祀即为傩,巫傩文化应运而生。我国宇宙观和相关神话传说中,鸟一直视为重要动物。陶器两侧鸟纹,更加印证这类图像可能与宇宙观相关指向。“阔口獠牙”图案位置凸显天极之位,推测为控制天极神灵动物形象。从夸张表现四颗獠牙,以及国内与天极宇宙观相关遗址出土玉器中频频出现虎形象,综合判断“獠牙”乃虎牙,“神兽”为虎概率性最大。

  陶器图像构图主题为拥有巨大钩喙展翅飞翔“神鸟”,神鸟双翅或向上扬起或向两侧展飞,胸口和翅膀上有獠牙大嘴及其他图案。翅膀上还常见圆圈图案,圆点或十字处于中心,圆圈外为表达四面八方符号,抽象表达天极位居天体中心,乃各方向起点等思想理念。部分器物底部八角星纹和十字纹等,亦表达天极思想理念。

  高庙文化装饰化图像不局限于高庙、下湾遗址遗存,我国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屡见不鲜,见证“天极宇宙观”流传广泛。诸如,江苏淮安黄港遗址,出土高庙红胎白衣陶器上典型戳印神鸟图像。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也发现獠牙兽面形象符号。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江汉肖家屋脊文化,均流行獠牙人面图像,将天极之神形象人格化。肖家屋脊遗址发现虎头、虎头镂空牌饰和虎侧身像等写实图像,表达将天极之神动物形象化思维。

  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群,红山文化仪式中心。其积石冢出土随葬“勾云形器”玉器刻画神鸟驮负獠牙兽面,表达神鸟守望天极思想。蝈蝈、蚕蛹及蝉等玉制昆虫,以及处于屈腿收臂蜕变状态玉制人,寓意佩戴者拥有蜕变通天宗教神力。

  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发现玉版刻画图像,宛如“天极宇宙观”以图释义:两重圆圈代表天穹,长方形外轮廓代表大地,中心圆圈与外层圆圈之间8条“圭形纹饰”代表连接两重天之绳索和八方。天穹外层四支“圭形纹饰”犹如维系天地之四维。天极标志为中心八角星纹。出土玉鹰,双翼上猪头代表北斗星,胸部刻画八角星纹,主题寓意神鸟守望维护天极,北斗绕天极运转。

  距今6000至5300年前后的史前时代,我国各地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诸多“古国”。长江流域安徽凌家滩社会和西辽河流域红山社会发展选择“宗教取向”,“天极宇宙观”成为宗教信仰核心要义。各个“古国”社会组织王者宣称自己拥有最高宗教力量,在如同昆虫“蜕变”和“羽化”通灵状态下,可与神鸟沟通转化,守望天极稳定,维护宇宙正常秩序,顺理成章可建立“古国”社会组织,管理大规模人群,统筹社会资源和财富。

泸溪沅水十里画廊
泸溪沅水十里画廊

  距今约5300年兴起良渚文化最为典型,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重要实证,以“天极宇宙观”为指导规范宗教体系,构建早期国家邹形。出土玉琮,玉器神人兽面像精雕细刻,良渚文化“神徽”,抽象表达“天极宇宙观”,天极神兽驮在胸口图像,彰显良渚社会领导者正转化为神鸟。完整“神徽”仅出现在最高等级“王墓”,说明良渚王者拥有沟通天极之神的最高专属神权。

  陕西黄土高原上神木石峁遗址,见证以“天极宇宙观”宗教构建早期国家。皇城台位居遗址核心,与天极之神沟通的神坛,顶部为大型人工石砌祭坛。石雕图案主题为处于向神鸟转化状态神巫与天极之神猛虎沟通等场景。

  与史载尧帝相关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见证陶寺王者由“天极宇宙观”演绎发展成“天下政治观”,地方政治一体化的历史记忆。出土玉琮、玉璧及湖北江汉肖家屋脊出土镂空神像和蝉文化风格相近。其中高等级墓出土陶器上,盛行以鸟为主题彩绘,遗址南部还发现天文观测设施。《尚书·虞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商代甲骨文中“帝”字,象形被诠释为天极周围星象或花蒂。说明商代信仰体系中至高无上“帝”,由天极之神演变而来。商代将都邑称之“中商”,《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就是把都邑比作天极,处于天下四方之核心,天极周边被称东、西、南、北“四土”。如同天上靠近天顶拱极诸星和外围星宿一样,商代王者将掌控管辖“天下”分“内服”和“外服”,凸显“天下政治观”政治制度。

  远古遗风辛女盘瓠传说盛行。

  盘瓠传说出自先秦《山海经》,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完整描述,《后汉书》正式载入,与泸溪辛女岩美丽传说如同一辙,殊途同归。

  《山海经·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犬封国曰大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柸食。有文马,缟身未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昔高辛帝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诏令下达后,时有五彩神犬盘瓠遂衔人头造访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头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辛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

  相传上古时代,盘瓠杀犬戎吴将军有功,高辛帝特别高兴,重重赐赏盘瓠,高辛帝女儿辛女误以父王将自己婚配盘瓠,便私下主动示好,帝王不得不将错就错,盘瓠喜得辛女,携妻从京城远走险境南山,来到沅水中游蛮荒之地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辛女在南山石室生下六男六女,而六男不堪其父为狗之辱,将盘瓠杀死,抛尸于沅水,辛女沿着沅水流域寻找夫君尸体,思夫心切哭干眼泪,气绝幻化为石峰,守望在沅江边,从此人们把石峰唤作“辛女岩”,世代铭记。

泸溪辛女岩——金庸笔下铁掌峰
泸溪辛女岩——金庸笔下铁掌峰

  盘瓠传说,苗族族源说之一。苗族史诗《古老话》盘瓠说辞见证,湘西苗民尊辛女为“神母”,尊盘瓠为“神父”。

  明代沈瓒《五溪蛮图志》称五溪“悉盘瓠子孙所居”,南宋朱辅《溪蛮丛笑》:“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黄闵《武陵记》:“武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山有水出,谓之武溪是也”。

  沅水武水流域泸溪、沅陵、辰溪等地,除了盘瓠民间传说,至今保留着大量祭祀崇拜盘瓠民俗事象和物态化文化遗存。比如,每年农历7月25日举行捶鼓踏歌祭祀活动,盘瓠庙、辛女庵、盘瓠祠等遗址达数十余处。武溪镇(原上堡乡)诸多地貌实体地名都与盘瓠传说相关。

  湘西武水武山中山、洞、崖、岩、溪、泉、瀑布等成为辛女盘瓠传说的物化实证。诸如,辛女岩、辛女崖、盘瓠洞、辛女溪等。辛女岩(铁掌峰)多溶洞,其中,一大溶洞,长数里,多奇石异窟,曾发现远古人类生活遗址。

  凤凰腊尔山台地武山山脉上盘瓠石室(盘瓠洞),位于三拱桥麻冲寨、补甲附近屯粮山北侧神犬山头,海拔约600米,古时称屯粮山为地良坡,石室里有形似逼真犬、石床、男性阳具等钟乳石,附近悬崖有形似辛女头像的辛女崖。这种现象全国不多见。

  上个世纪90年代沅水还出土黄帝时代犬图腾塑像。

  作为古老神话传说,受距今新旧石器时代文化渲染,根植于农耕文化土壤,演绎成盘瓠崇拜民俗民风,增添了湘西人文历史厚重。

  “楚辞之祖”屈原精神家园,诗与远方。

  2300多年前,诗歌鼻祖屈原,满满忧国忧民情怀,两次放逐,从庙堂高位“过山车”般流落江湖之远,两重天,两个世界,两种生活,两条人生路,令其独愁、独醒、独身、独行、独慎、孤影。

  沿着洞庭湖、沅水、酉水、武水、澧水溯水而上,浪迹天涯,驰骋青天碧落。湘西山山水水、民俗风情、巫傩祭祀、兰花异草等令其感慨感悟,听着船工纤夫水手唱着船歌号子,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视通万里,遨游宇宙,目登九天,亲历八极,与神交流,与天对话,放歌长啸,遐思泉涌,问天问地,一吐胸中郁闷。“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于至乎西极”“乘龙御风,云旗逶迤,弯铃和鸣,周流上下,浮游于六合”。

  漂泊在外,对楚国忠心耿耿游子,忧愁善感,泪流满面,怒气冲冲,怨愤满腔,热血沸腾,慰以“九歌”“韶舞”抒情发泄,长歌当哭,向天倾诉,释放痛苦。唯有借题发挥,诗兴大发,写下脍炙人口的《涉江》《天问》《橘颂》等。如,《楚辞·九章·涉江》:“乘棂船余上沅兮,齐吴榜而击汰”“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离骚》《九歌》等楚辞中五溪元素影子,散发着湘西缕缕人文气息。

  或许到过浦市,受高庙文化“天极宇宙观”中“太阳”“神鸟”“神兽”“神像”等启发影响,顺着武水峒河,深入德夯,站在天问台仰望苍穹,俯视大地,凝目远方,感慨万千,迸发灵感写下楚辞“奇文”——《天问》。整篇373句1560字,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170多个问题,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了解的怪事、大事。比如,天地万象之理,宗教信仰之观,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等。似乎通过分析因果关系,找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其求索精神。《天问》表达其思想情感、政治见解、天极宇宙观及认识论,惊人艺术才华和卓越想像力。“圆则九重,熟营度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记述距今近7800年高庙文化“天极宇宙观”及先秦时期宇宙观:天为圆形,有九层;天上有网络,以天极为中心枢纽;天体围绕天极旋转。

  根据知名作家学者苏雪林研究,她以为屈原《国殇》就是描写祭祀无头的战神蚩尤。“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或许屈原走进湘西,耳闻目染太多苗族始祖蚩尤传说,写下《国殇》来歌颂楚国将士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凸显屈原民族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性”。得知故都郢城被秦军攻战轮陷,化为废墟,楚顷襄王亡命异国他乡,悲痛欲绝,潸然泪下,长此以往,精神悁郁,投水汨罗江而溺。

  正如沈从文在《湘行散记·湘西》:“春秋时被放逐的楚国诗人屈原,驾舟溯流而上,许多地方还约略可以推测得出。便是这个伟大诗人用作题材的山精洞灵,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俨然随处可以发现。尤其是与《楚辞》不可分的酬神宗教仪式,据个人私意,如用凤凰县大傩酬神仪式作根据,加以研究比较,必尚有好些事可以由今会古”。

  文学大师沈从文魂牵梦绕的乡愁。

  青年沈从文来回在武水酉水沅水穿行,沿武水沱江、峒河走水路陆路到泸溪浦市、武溪码头上下船,足迹遍及古驿道、岩门古堡寨、武溪、潭溪、解放岩、河溪张排(张八寨)、吉首(所里)、乾州、官庄等地,遭遇无数次惊险磨难,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铭刻在心,并将与水结下的须臾不能别离情缘化成柔软文字流传于岁月长河。

  笔下大多与湘西相关,能感受水之气息。《一个传奇的本事》开篇:“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湘行散记·湘西》:“我生长于凤凰县,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

  辗转泸溪记忆都写进文章。诸如,《泸溪·浦市·箱子岩》《老伴》《塔户剪纸花样》《边城》《长河》《凤凰》《苗民问题》《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等。

  《泸溪·浦市·箱子岩》将当时县城武溪镇描述成石头老城:“若天气晴明,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堞与城楼都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都镀上一片金,满河是橹歌浮动。就是这么一个小城中,却出了一个写《日本不足惧》的龚德柏先生”“那时节沿河长街的油坊尚常有三两千新油篓晒在太阳下。沿河七个用青石作成的码头,有一半常停泊了结实高大的四橹五舱运油船。”“这里城不十分坏,码头可不像个样子,地方上下六十里皆著名码头,故商务萧条得很,只是通峒河(峒河下游称武水,在泸溪汇入沅水)的船,则应从此地分流。若想乘船直到我家乡,便可在此地搭船上行的。峒河来源很怪,全从悬崖石壁中流出,一下就可行船。另支流则直经过我的家乡小城,绕城上行达到苗乡乌巢河的”。

  金庸很少谈及却时常定格在武侠宇宙里。

  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著名爱国人士,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社会活动家。

  曾为香港回归多方奔走,殚精竭虑,一生创作15部现代武侠小说,蕴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家国情怀与大爱悲悯,彰显绚丽多姿武侠世界,成为流行于全球华人共同语言和不朽篇章。

  据研究金庸专家学者统计,按其人生轨迹排序居住一年以上地方有8处,即海宁袁花、嘉兴、丽水碧湖、衢州石梁、湘西泸溪、重庆国立政治学校及中央图书馆、杭州《东南日报》社、香港。除湘西泸溪外,各处履历记录较为详细。两

  年泸溪生活工作语焉不详,本人很少提起,曾经成为谜团。

  近年来,通过泸溪李焱华等深度调查研究才让其浮出水面。在南京发现余兆文填写《履历表》:“1945.5—1946.6,湖南沪(泸)溪浦市私立湖光农场管理工作,管理员只供伙食无工资,证明人:查良镛。”金庸原名查良镛,余兆文乃先生中学同学,曾一同到湘西泸溪工作。《泸溪县志·养殖业》:“麻溪口种羊场位于沅水中游西岸……民国时期宁乡人王侃在此办湖光农场(后经查实‘宁乡’应为‘临湘’)。”

  其人生传奇,与泸溪结缘,两度寄居湖光农场。

  1942年夏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江浙等地相继沦陷,从浙江衢州中学毕业,前途无望,人生迷惘,彷徨失措。与同学结伴一行八人从家乡出发前往重庆投学。途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五省,长途跋涉,行至湖南盘缠告缺,加上本人生病。便与同学辞别,独自一人投奔中学同学王铎安的哥哥王侃开办的湖光农场。1942年冬季抵达湘西泸溪农场,当年18岁边打工边学习,准备来年报考大学,1943年夏天离开农场。

  他在《民歌中的讥刺》中深情回忆:“抗战时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冬天的晚

金庸先生两度寄居泸溪湖光农场全景
金庸先生两度寄居泸溪湖光农场全景

  上,我和他们一齐围着从地下挖起来的大树根烤火,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热了的红薯吃,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地唱着,我就用铅笔一首首地记录下来,一共记了厚厚三大册,总数有一千余首。”

  1945年5月第二次来到湖光农场,并与同学余兆文一同前往。俩人被王侃聘为农场管理人员,负责油桐育苗、种植、开发工作。《湖光农场创建经过》载:“王侃指定余兆文任主任,茶良容(浙江人)为副主任,彭海清为会计,1946年6月,余、查俩人辞职返乡。”文中将“查良镛”误写“茶良容”。

  泸溪唯一健在与金庸一面之缘的80多岁覃兴旺老人回忆,“茶主任(查良镛)”为人谦和仁善,夏天里穿一件蓝色布衣,还送给当时八岁的他200元民国纸币,叫他买糖吃。覃兴旺父亲因售卖五亩山田给湖光农场,而与“茶主任”结成朋友,彼此相互走动。平常“茶主任”喜欢种植蔬菜、搞试验,尤其是引进了外来品种西红柿,成熟后红红果子让村民大开眼界。

  金庸本人仅在《民歌中的讥刺》和《谈<彷徨与抉择>》中谈及湘西经历。或许这段唯一混迹底层社会经历,正值穷困潦倒、痛苦不堪处境,令其不愿提及。自古以来,湘西文化杂糅,多元融合,人文历史独具特色,奇山异水孕育侠客精神,湘西人崇巫信傩,酷爱武术、扶弱济贫,爱憎分明、重诺轻命……。两年泸溪时光,湘西奇山异水,巫风傩韵,民俗风情,身边湘西人的浪漫刚毅、纯朴忠厚、侠肝义胆等令其终身受益,刻骨铭心。

  两年时间与泸溪百姓一起围着篝火,烤红薯,喝米酒,唱山歌,摸爬滚打,称兄道弟,早已融入湘西生活,或感受浦市古镇岩门古堡文化底蕴,或聆听辛女盘瓠传说和沅水船歌号子,或踏寻诗人屈原足迹,或欣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或观摩踏虎凿花技艺,或领略神秘巫傩祭祀,或听过苗人放蛊奇闻,或探寻沅水两岸悬崖峭壁上悬棺之谜,或去辛女岩砍樵,或惊叹铁柱锁潭、菊花石神奇……对湘西风土人情、山山水水、人脉文脉等耳濡目染,如指诸掌,深深影响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日后武侠小说创作源头活水。

  在他武侠宇宙里,对湘西山水风貌、人文风俗付诸笔端,精妙叙述,尤其让泸溪更添魅力。《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连城诀》《越女剑》等小说中均有湘西泸溪元素与影子,满满巫楚、苗族、盘瓠、侠客等气息。2000年,他在岳麓书院一场演讲中曾说:“我的小说里面,各位有没有想到,最好的一个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一个男人也是湖南人。”

  辛女岩,《射雕英雄传》将其转化为武侠世界“铁掌峰”,五座山峰陡峭突兀,确似五根手指竖立在半空之中,居中一峰尤见挺拔。《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八回《铁掌峰顶》:“裘千仞道‘从此处向西,经常德、辰州,顺沅江而上,泸溪与辰溪之间有座形如五指向天的高山,那就是铁掌山了,那山形势险峻……耸天入云,峭兀突怒……’”从此“铁掌山”流传于世,民间又有称铁掌峰。

  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国内是沈从文,国外是大仲马。

  大仲马小说,西方文学中与“武侠小说”形貌最为接近,以真实历史为“钉子”融入虚构故事写作手法,与金庸写作风格如同一辙。

  沈从文虽然不曾创作武侠小说,但其小说中苗族人与金庸笔下游侠,都彰显诚朴、笨拙、勇悍、血性、豪情、仗义等性格。金庸武侠小说将沈从文极力赞赏湘西那种“个人的浪漫情绪与历史的宗教情绪结合为一的游侠者精神”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沈从文《湘行散记》追忆自己少年时所见“游侠者行径”:“重在为友报仇,扶弱锄强,挥金如土,有诺必践。尊重读书人……还能保存一点古风……(湘西的)游侠观念纯是古典的,行为是与太史公所述相去不远的……游侠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

  金庸在武侠世界里将游侠精神和湘西人性格人物化英雄化故事化。

  红色历史荡气回肠,红色基因浸润热土。

  近百年来,湘西无数英杰满腔热血、前仆后继、以身证道、改天换日,血洒疆场,用鲜血生命诠释湘西人血性,成为共和国最可敬可爱人。据不完全统计,3万多湘西人先后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投身革命,20余万湘西儿女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1万多人壮烈牺牲,中华英烈网上,有名有姓烈士6700多人,其中泸溪133名。邓小平、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一片红色土地上战斗过。长征、革命老区、剿匪及新时代脱贫攻坚楷模十八洞村等红色文物丰富多样,红色地标星罗棋布,正是革命年代湖南“一寸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英雄壮歌生动写照。

  泸溪,任弼时、贺龙麾下红军十三团激战地,刘邓大军挺近大西南落脚地,新时代新征程上,泸溪已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规划。

  穿越时光至1935年,东起福建厦门,西至四川成都重庆的湘川公路全线贯通,泸溪成为上云贵、下湖湘的重要水陆交通节点。其中浦市,水陆交通相对发达,地势平坦,人稠物丰,经济富裕。上个世纪初贺龙曾率巡防军支队驻扎浦市数月,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感情,红四师卢冬生师长少年时代曾有过浦市经历。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大批老师、学生、士兵、商人、难民等从北京、浙江等地而来,途经泸溪,向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转移,查良镛(金庸)就在这些大转移人群中。

  1935年11月19日,根据中央指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率领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开始战略转移。右路由红二军团第四、五两师佯攻沅陵、泸溪县城,11月27日占领辰溪县城。另一路由红五师十三团刘汉卿团长率600余人,攻战沅水重要码头集镇——泸溪浦市,堵截牵制尾追敌人。

  1935年11月28日,刘汉卿团长受命率部从辰溪出发,兵分两路沿沅水西岸往浦市方向前进,在辰溪与泸溪交界处杨家人(即军屯)会合,进入泸溪马子桥、小岸坪、浦溪,当晚占领浦市,并留下一个连驻防下湾。又马不停蹄偷袭百磴岩山顶屋场坪驻扎国民党19师李觉部先头部队。百磴岩,浦市至泸溪县城陆地必经之道,西靠高山悬崖,东临沅江,狭关易守难攻。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将敌军先头部队打散,并打死数人,战斗结束原路返回白岩头夜宿,并向当地民众宣传红军是穷人军队,不要穷人任何东西,只打土豪老财。

  11月30日下午4时,国民党李觉部分三路从岩门溪、五斤坡、沿河尾追红军至浦市,红军在浦市与其进行两场激烈战斗,敌人伤亡数十人,其中击毙敌营长1人。红军牺牲6人,刘汉卿团长身负重伤抢救无效英勇牺牲。30日晚红军乘夜色转移撤离浦市。

  红军十三团尽管只在浦市停留三天,但红色革命火种从此开始燎原,红军故事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红军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顽强作战,一方面轰轰烈烈开展宣传共产党和红军宗旨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劣绅。将作威作福团总廖胜鉴抓了,洋教堂砸了,财主宋伯双斗了。还打开财主姚恒森、李炳记粮仓,为穷人分发粮食,深得广大群众拥护。

  刘、邓首长坐阵泸溪省心楼6天6夜,指挥千军万马挺进大西南。

  1949年11月24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总部沿湘川公路,从沅陵三角坪向泸溪铁山河渡口进发。开始担心铁山河渡口轮渡和能滩吊桥被敌人破坏,卡车、轻重炮兵则难以通过。出人意料,二野先头部队报告,铁山河渡口约有一个连地方武装日夜守卫着渡口,轮渡完好无损,刘、邓首长悬着心一下子就放下。

红色文化遗址——泸溪能滩吊桥
红色文化遗址——泸溪能滩吊桥

  铁山河渡口以险峻著称,码头与铁山坡峭壁相连,公路四道急拐弯,司机驾车提心吊胆,稍有不慎,汽车便会滑入深潭,旅客到此须提前下车步行。

  刘、邓首长下车冒着凛冽寒风,站在高处眺望,只见两艘轮渡满载军车和大炮,一前一后,朝对岸白沙渡口驶去。还有许多小木船往来穿梭抢渡人马和物资。看到眼前有序繁忙一幕惊喜不已,发出会心微笑。

  刘、邓首长乘船抵达白沙渡口,看到寒风中协助部队渡江地方武装,衣衫单薄,干劲十足,频频点头示意称赞,随后乘车抵达泸溪县城武溪镇,刘、邓首长及二野总部临时驻在泸溪县立简师附设初级中学后山省心楼,原国民党县参议会一栋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在省心楼停留6天6夜里,灯光彻夜通明,泸溪成为二野指挥神经枢纽,刘、邓首长在此运筹帷幄,通宵达旦,无线电波频传,一道道解放大西南作战命令就从小楼发出。

  1949年9月解放军挺进湘西,9月21日,38军解放了泸溪县城,同年12月,除了徐汉章匪部所盘据达岚至兴隆场一带,泸溪县其他地区已获解放。1950年初解放军47军回师湘西开展剿匪,139师和泸溪县委曾对徐汉章多次劝降未果,开展春季攻势合围歼灭这股作恶多端土匪武装。

  徐汉章先后任国民党独立19师警卫旅排长、泸溪县“铲共”义勇队队长、大队长、国军营长、团长、旅长、暂编第九师副师长及师长等职。1949年6月,湘鄂川黔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将其收编,委以暂编第九师副师长,实际掌握暂九师。8月,徐汉章又被白崇禧部收编,委任暂编第二军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授予少将军衔。

  1950年3月3日凌晨5时许,415团剿匪部队抵达彭总管,向驻守在村旁山头庵堂里李子斌团符云选连发起攻击,匪兵居高临下负隅顽抗,激战约40分钟,重伤符云选,余匪溃逃。同时,补训团在彭总管村东侧都岚山山坳与匪敌交战,解放军得知匪敌团长李祥云就在都岚山,便集中火力强攻,李祥云连续三次反冲锋,均被打退,纷纷向木坨、都里坪方向逃窜。埋伏在巴斗山打阻击的剿匪部队不见逃匪,便向兴隆场前进,驻在五里坪土匪李英杰营闻风而逃。

  416团3营和县政府自卫总队在师参谋长方品明指挥下,从县城出发经鲇鱼溪到岩头山时,天刚放亮,一举击溃匪敌大队长石忠臣部。5路剿匪部队先后集结汇合,兵分三路清扫兴隆场战场,击溃徐匪两个团1000多匪众,缴获大量枪支、物资,发现老奸巨猾匪首徐汉章逃跑了。原来,徐汉章事先将其主力一团和直属营分散部署到石榴坪、达岚坳、红岩坳,副团长兼三营营长李健清防守达岚坳,团长李云厚防守红岩坳,徐匪亲自带直属营,外加9挺机枪、2门山炮,躲在石榴坪遥控指挥。

  416团决定乘胜追击,进攻达岚、石榴坪,端掉徐匪老窝。1950年3月8日凌晨4时许,兵分三路向达岚进发,王副团长带领一营兵力从浦市出发,经长坪冲木垅直捣高坳,迂回岩门,向达岚坳发起猛攻,李健清据险顽抗,节节败退,天亮前抵达山脚,又兵分两路从猪场岭和檀木岭向达岚坳顶发起进攻,20分钟便占领制高点。李匪溃不成军,慌忙带着余匪逃往新田,与覃选节残部会合后,向石榴坪逃窜,剿匪部队攻克达岚坳进驻新田。当日下午,防守红岩坳匪团长李云厚同徐汉章派来增援机枪连陈少勇部210余人企图作垂死挣扎,配有轻、重机枪、山炮,从天堂坡分两路向达岚坳反扑,战斗异常激烈,制高点一度被土匪抢占。战斗从下午2点持续至傍晚,王副团长率领剿匪部队近300名官兵凭险固守,英勇拼搏,打退了土匪一次次疯狂进攻,最后李云厚带残匪10余人逃往石榴坪芒田老家。3月17日,徐匪老巢石榴坪被416团2连1排占领,仅匪首徐汉章及随从3人再一次漏网。至此,徐汉章匪部全军覆没,泸溪剿匪取得全面胜利,泸溪人民彻底解放。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1952年4月14日双手沾满人民鲜血、作恶多端的徐汉章接受泸溪人民公审大会,就地正法。

  能滩吊桥静谧躺在大山怀抱近百年,见证那段红色革命岁月。

  前南斯拉夫经典战争电影《桥》讲述二战时期德军投入重兵把守大桥,南斯拉夫游击队为阻止德军会合,千方百计,不惜血本,炸毁桥的精彩故事记忆犹新。能滩吊桥在解放战争和湘西剿匪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生红色故事可与《桥》媲美。该桥始建于1935年,坐落于湘川公路(319国道)泸溪洗溪镇能滩村。吊桥总设计师周凤九,长沙人,曾留学法国、德国,攻读土木工程,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的父亲。

  1949年冬,国民党残部匪首徐汉章及其三团长兼三营长杨云飞得知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消息后,妄图在大军到来前,安放炸药炸毁能滩吊桥,破坏解放军西进。刘邓大军先遣侦察分队,与自卫队队长杨元玑、副队长符隆前率领守桥部队一道,并肩战斗,誓死保卫能滩吊桥,为大部队挺进扫清障碍,战斗中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生命。

  刘、邓大军通过能滩吊桥时,正值湘西冰冻天气,桥面木块结冰打滑,车辆受阻。当地男女老少见此情景,二话不说,纷纷自发加入铲冰推车队伍,日夜在桥头路边为过往大军烧水做饭,有力出力,有物捐物,点灯烧火,一时间火把点亮能滩村夜空。有的拿出木板、稻草垫铺桥面,有的推着板车装运物质,有的肩扛背驮,有的推车铲雪。其中,住在河边小伙子杨家林,深夜叫醒父亲,主动摇着小船运送战士过河,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胳膊都伸不直,却没叫一声苦。营长喜欢他吃苦霸蛮,见其参军愿望强烈,营长便带上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当刘、邓大军全部通过桥后,当地群众又倾其所有,拿出腊肉、红薯、鸡蛋、布鞋等夹道相送。

  时过境迁,这片红色土地上人民以桥为荣,一代接一代守望红色革命遗址,传承红色文化。

  泸溪,古朴神韵,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遗址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远古与现代传承融合集结,古代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流光溢彩,如史诗般风生水起,遗世清逸。

  翻开泸溪历史长卷,令人遐思,远古湘西先祖群居生活家园,高庙文化核心地带,巫傩辛女传说发源地,南方古“水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走廊。

  历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蛮大迁徙目的地和中转地。自战国至秦汉,苗族祖先从洞庭湖沿沅水武水酉水迁徙到湘西定居。湘西苗族《古老话》:“沿着峒溪,理着峒河;出自泸溪,起从辰溪;上来河溪,来到潭溪;沿河上到乾州,沿江上到吉首”。

  秦、楚、濮、巴、蜀、苗、土、巫傩等多元文化碰撞杂糅,多彩文脉在此激荡,潜移默化融入当地土著高庙文化传承发展,催生古老智慧,传承发展形成包容兼蓄、厚重雄浑的当代湘西特色文化。

  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好历史诠释,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发展典范,中华文化地域活标本。

  悠远人文历史与红色文化叠加构筑精神殿堂,追思刘邓大军浩浩荡荡渡“铁山河古渡”过能滩吊桥挺进大西南,任弼时、贺龙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长征战略转移,湘西剿匪……聆听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铸造灵魂,锤炼信念,爱党爱国。

  回溯尘封岁月,盘古论今,纵观屈原、王昌龄、刘禹锡、王阳明、沈从文、金庸等文人骚客、风流人物,对这片神奇土地认知,都成为流传于世、冠绝古今经典诗篇,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新时代山水泸溪、文化泸溪、红色泸溪品牌形象不断擦亮,山水灵韵,青山绿水,河清岸绿,天然氧吧,十里画廊,休闲乐园,风水宝地,如诗如画,宜居宜业,令人神往,心心念念。

  坚信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泸溪新篇章精彩纷呈,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