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的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王克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其艰巨性、复杂性世所罕见,其宏伟目标、光明前景振奋人心。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征程中,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人”既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因此,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将“人的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核心位置。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践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时代升华。本文旨在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及运用人文经济学理论三个维度,系统阐述在新时期加强“人的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加强人的建设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表面上是技术、要素和产业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没有与之匹配的“人的建设”,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弱。新质生产力所依托的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因此,加强人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大规模、高质量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大军。 这不仅要着眼于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育,更要覆盖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
教育体系需进行前瞻性、系统性重塑。 紧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理工融合、文理渗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推广“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在真实场景中掌握前沿技术和工艺。
构建终身技能提升体系。 技术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知识的半衰期急剧缩短。必须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在工作生涯中持续“充电”、更新技能。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的工人和广大农民,要通过实施精准的转岗培训、技能提升计划,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质生产力所创造的新岗位、新业态中,避免在技术变革中被边缘化,这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人群有不同路径”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核心是激发“人”的创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源于颠覆性创新。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蕴藏在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之中的集体智慧。加强人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激活人的创业热情。 积极落实并进一步优化国家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融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让每一个有创意、有抱负的个体都能获得将想法变为现实的机会,使创新创业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
改革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 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疾,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追求“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种对科研人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信任,本身就是最高层次的“人的建设”。
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将农民的现代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牢固的。新质生产力不应是城市和少数行业的“专利”,而应赋能农业农村,催生智慧农业、生物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这意味着,对“农民”这一群体的“人的建设”需要超常规的投入。通过现代农技培训、数字技能普及、经营管理知识传授,培育一大批“新农人”、乡村工匠和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使他们成为掌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
二、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加强人的建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特征,是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保障人在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新型生产关系应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这首先要求“关键少数”坚守人民立场。 领导干部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新型生产关系的设计者、推动者和维护者。他们的立场、观念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向和成效。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人的建设”,使其真正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强化党性修养与宗旨意识。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深刻理解“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永远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不仅是政治要求,更是构建良性生产关系的伦理基础。一个脱离群众、与民争利的干部队伍,不可能构建出有利于人民福祉的生产关系。
提升专业化水平,特别是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 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制度设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能够深刻把握市场规律与社会规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系统提升驾驭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专业认识,能够精准识别并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的潜能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如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
第二,新型生产关系应保障劳动者在财富创造和分配中的合法权益,促进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引发了就业结构、劳动形态、分配方式的巨大变化。例如,平台经济、零工经济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以及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等。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必须直面这些新挑战,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尤其要关注普通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使其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这对于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风险、鼓励劳动者大胆流动和创新创业至关重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安全网”。
第三,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坚实的组织基础,即强化基层治理体系的服务功能。 新型生产关系不仅存在于宏观的制度层面,也体现在微观的基层治理中。提高基层一线战斗堡垒作用,目的就是让治理的末梢神经能够灵敏地感知和回应人的发展需求。
以党组织为核心,完善基层治理架构。 将服务人的发展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社区、乡村还是企业,基层党组织都应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核心。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服务下沉,让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便捷地获得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
培育以人为本的产业基础,激活内生动力。 围绕共同富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在经济层面的具体体现。基层组织和地方政府要善于从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和聚焦特色相结合,培育区域主导产业。这不仅能为当地人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更能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和奋斗精神。当人们看到家乡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得富庶美丽时,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外部输血式帮扶无法比拟的。这种“激活人的创业热情”与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正是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建设的生动实践。
三、运用人文经济学理论指导人的建设
人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人文价值及其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它超越了将“人”单纯视为“经济人”或“生产要素”的传统经济学范式,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福祉和全面发展。运用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人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深刻、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
其一,人文经济学启示我们,人的建设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经济发展(GDP增长)只是手段,人的精神充盈和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人、培育人、塑造人,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方方面面。但这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化产品,让人们在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推进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精神富有”是比物质富裕更高层次的目标。它意味着人们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平和的心态、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评价体系不能唯GDP论英雄,而应引入更多衡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指标,引导社会从追求“物质繁荣”迈向追求“人的繁荣”。
其二,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的价值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尺度。 这意味着我们在制定任何经济政策、推动任何产业项目时,都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人文账”“幸福账”。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提升人的能力、拓展人的自由、促进人的健康、增进人的快乐。
在产业发展中注入人文关怀。 比如,在培育主导产业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产出和税收贡献,还要评估其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对员工身心健康的保障、对工作生活平衡的促进。一个高利润但以牺牲员工健康和家庭生活为代价的产业,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看,其价值是大打折扣的。
将“人的发展”指标纳入政策评估。 可以建立一套综合性的“人的发展指数”,涵盖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就业质量、收入状况、社会参与、环境宜居、主观幸福感等多个维度,用以评估区域发展的真实成效。这将迫使各级政府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人的感受,从而真正紧紧围绕人的建设为核心做规划定思路明责任。
其三,人文经济学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增长模式。 它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其核心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契合。
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与发展赋能。 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暂时落后的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不仅要提供物质援助,更要通过社区支持、志愿服务、能力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不同人群有不同路径”的深刻体现,确保在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人文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生态系统之中。加强人的建设,也必须包括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统一,让现代化成果不仅惠及当代人,也能福泽子孙后代,这才是最深远、最根本的“人的建设”。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最深厚的伟力源于人民,其最崇高的目标在于人民。将“人的建设”作为核心,是这场伟大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战略与战术相结合,长远奋斗目标和当前具体行动相结合,将“人的建设”贯穿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全过程,并自觉运用人文经济学的智慧予以指导。通过持之以恒地投资于人、赋能于人、成就于人,我们必将能够激活蕴藏在十四亿多人民中的无限创造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让人民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作者简介: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