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南新闻9月29日电 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南安江农校纪念园举行。会上,来自海内外的54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多元交流、思想碰撞,掀起高庙文化研究的新热潮。
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说,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图像资料,高庙文化陶器表面图像的种类最多样,构成最复杂,内涵最丰富,艺术最高超,凤鸟、獠牙神像等均为最早出现,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极为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分享了高庙文化所揭示的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的形成、传播与承继,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大量实用图片,分析了白陶文物上的神秘纹饰及其背后的文化内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辉,通过比较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与高庙文化图像系统的异同,提出了关于高庙发达的思想体系的来源与形成问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则以“高庙文化先民的伟大贡献”为题,提出高庙文化陶器上装饰的前所未见的系列主题图像,绝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纯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高庙文化先民对自然与社会认知的思想表达,是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鲜活物证,“我们可从中窥见高庙文化先民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所作的伟大贡献”。
随后的自由发言环节中,17名专家学者或从古人类遗骸的保护与研究方法,或从古代图案的考古学研究,或从史前八角星图案溯源,或从井头山-河姆渡文化与高庙文化的比较研究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
其中,关于高庙凤鸟图像的溯源与论证、高庙白陶所反映的精神文明、高庙图像与神话的溯源以及高庙文化与周边文化圈的互动关系等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进一步丰富了对高庙文化的认识。
研讨会前,专家学者还专程前往高庙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在遗址现场,他们近距离观察了出土的陶器等珍贵文物,深入了解了高庙先民的生活场景与文明成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