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教文卫>内容
全国首份角膜塑形镜大数据报告发布
中新网湖南 屈慧莹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20:36
中新网湖南 屈慧莹
2023年06月06日 20:36

  中新网湖南新闻6月6日电(屈慧莹)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今年主题是 “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作为近视防控手段之一,角膜塑形镜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青睐,但其安全性与具体控制效果一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

  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爱尔眼科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是国内第一份角膜塑形镜大数据报告,首次对角塑的应用人群特点与应用效果进行科学梳理和解读。

  角膜塑形镜原理是通过压平角膜的中央曲率,降低配戴者的屈光度,从而提高裸眼视力;夜间配戴一定时间后,在白天就可以在不需要依赖眼镜的情况下看清事物,使白天学习和运动时无障碍、更便捷。美国在2004年12月批准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爱尔眼科早在2007年便已在临床开始应用角膜塑形镜,作为国内最早引进角膜塑形镜的机构之一,16年来爱尔眼科角膜塑形镜验配总量已超百万副。

  《报告》抽样选取了2014-2022年间接受角膜塑形镜验配人群,样本覆盖中国30个省份,样本量达237,736例。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抑制眼球过度增长,控制近视度数加深,眼轴每延缓增长1毫米,平均近视控制300度。低度近视人群(0-300度之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95.1%的患者可在1个月后视力提升至0.8及以上;中度的近视人群(300-600度之间),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也有86.7%的患者裸眼视力可提高至0.8及以上,且尽早使用角膜塑形镜将减少青少年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

  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报告》显示,角膜塑形镜感染发生率稳定地控制在0.21‰以下,“实际上,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除了能否遵医嘱进行规范护理,以及能否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外,与医疗单位能否严格遵守验配适应症以及验配医师的水平密切相关。”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介绍。

  为有效缓解中国眼视光医师不足的现状,人工智能辅助角塑验配平台已经搭建完成,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能显著减少医生间的验配水平差异,同时还能大大缩减患者的试戴次数与不适,并且通过对镜片定位以及塑形效果的精准量化,显著提高了随访指标的精确性和患者使用的安全性。

  “除了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还需同时做好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管理,保持良好的用眼行为和充足的户外活动等。”杨智宽表示,近视防控不是单纯地给孩子配一副合适的镜片,也不是在短期内为孩子提供一个防控近视的手段,而是要对孩子进行从预防到控制的全方位近视管理。(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